西西河

主题:浊浪淘沙尽 - 二十年前的事 -- 庄户人家

共:💬1445 🌺9463 🌵35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7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人类在人文艺术等各方面领域的辉煌

              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人类在人文艺术等各方面领域的辉煌,还真的就是精英创造出来的。

              人文艺术的创造需要心无旁鹜,或者说,得有闲情逸致,不能整天为柴米油盐发愁。相比起来,当然是专制统治最适合精英在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创造,而且是越专制越有利。胡开林说差距越大越能创造辉煌的历史,现实还真是如此,至少过去是如此,没法不承认。

              不过,资本主义的竞争化与商品化条件下,过去精英的那种人文艺术创造方式也早就落伍了。现在需要的是父母辞去工作陪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到北京棋院、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每天练习八到十个小时,不这么搞的话,什么天分都是扯淡,半点用都是没有的。

              就好像马晓春虚头巴脑的三十六计再厉害,可一天才看两个小时的棋谱,人家孩子从四五岁就开始每天八到十个小时,是他的四倍都不止。马晓春到五十岁的时候在围棋上花的时间比得上人家孩子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在围棋上花的时间么?差距这么大,那马晓春当然不可能下得过人家十四五岁的孩子,下一次输一次,不溃不成军就算不错了。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资本主义的本身,也是一个社会去精英化的过程啊。

              • 家园 老E看来最近情绪比较激动

                有几个帖子写得很随意化

                其实所有的东西都绕不过人性本身。在专制制度和意识形态高压下,搞理论工作和文艺工作的知识分子文人都有某种踩地雷和尝禁果兼而有之的恐惧快感混合在一起的感觉,围观群众更有某种起哄叫好的态势。一言以蔽之,知识分子文人真正害怕的其实并不是政治迫害,而是无人理睬。因为政治迫害能产生创作动力,无人理睬则会活力枯萎。

                记得刘晓波曾经十年前在凯迪上发过一个幽幽怨怨的帖子,大意是,当年的共产党人虽然是专制主义者整起人来毫不含糊,却还算是属于有信念的理想主义者,一听到什么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自由主义的反动言论,马上打了鸡血一样跳出来文攻武卫了。而现在,虽然在政治上自由度提高了,却流行入党当官闷声发大财。你到大街上去宣传什么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自由主义,共和国卫士拿白眼翻你,围观群众笑你有病,这是何等的空虚,寂寞和无聊啊。想当年八十年代的思想界文艺界随便一点什么故弄玄虚无病呻吟都能够掀起惊涛骇浪,现在任你裸奔自焚都是波澜不惊了。

                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身毁掉的何止是高品位的文学艺术?所有的价值都在资产重组中,《共产党宣言》里有长篇大论,我就不重复了。

              • 家园 资本主义是有史以来最精英化的制度了

                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强调精英。你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的社会对精英的宣传。

                大众都是傻子,没有精英大家都要完蛋,这不就是社会的宣传基调吗?普通人都是需要被救赎的。没有精英体系,就没有资本主义!资本家的另一个名字就叫:精英。

              • 家园 资本主义恰恰是精英化

                就像这里人家说不是世袭就是民主一样 链接出处

                资本主义没广义上的世袭,难道就不是精英了?

                这个就和前文把小资作为中国怪象,把欧美无小资作为先进看待一样,太想当然了。

                我虽然对小资很不感冒,但我觉得小资和有小资梦的那群人,至少还有个伪中产的梦。

                欧美社会为啥没小资的空间了?因为当年那批小资中产都变成老资了。而他们身后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欧美就只生产屌丝了。

                那些白人小孩,难道真的是因为黑人和拉美文化有吸引力,才把自己搞的不黑不白的么?

              • 家园 的确,现在精英们还活蹦乱跳

                其实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不够彻底,资本主义真的彻底了,那就是理想中的自由资本主义,什么东西不够给力,立刻被淘汰,冷酷无情。

          • 家园 对台戏附二:韩寒及其粉丝发来贺电

            这是解放广场的时代,以解放的名义奴役的时代。

            Emyn这一篇断言“资本主义没有小资”。我觉得,韩寒如果知道了,应该和他的粉丝发一份贺电或者别的什么电来。

            韩寒的职业是赛车手,副业是文青或者以文青为幌子的啥,但是韩粉绝大多数是小资。他们的存在就表明了资本主义还是有小资的。

            当让,Emyn说的也不是全无道理,在当前这个很原始很残酷的资本主义时代,一个人是很难长期当小资的,基本上工作以后尤其是结婚生孩子以后社会的现实和残酷就把小资气给磨掉了。但是,从群体看,在被社会和现实教育得成熟以前,当一个小资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此,虽然一个人不会永远当小资,但是社会上总是有那么一群还不够成熟的人在当小资,并在各种媒体的洗脑下以小资为荣的。

          • 家园 DEL

            这是解放广场的时代,以解放的名义奴役的时代。

            Emyn这一篇断言“资本主义没有小资”。我觉得,韩寒如果知道了,应该和他的粉丝发一份贺电或者别的什么电来。

            韩寒的职业是赛车手,副业是文青或者以文青为幌子的啥,但是韩粉绝大多数是小资。他们的存在就表明了资本主义还是有小资的。

            当让,Emyn说的也不是全无道理,在当前这个很原始很残酷的资本主义时代,一个人是很难长期当小资的,基本上工作以后尤其是结婚生孩子以后社会的现实和残酷就把小资气给磨掉了。但是,从群体看,在被社会和现实教育得成熟以前,当一个小资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此,虽然一个人不会永远当小资,但是社会上总是有那么一群还不够成熟的人在当小资,并在各种媒体的洗脑下以小资为荣的。

          • 家园 DEL

            这是解放广场的时代,以解放的名义奴役的时代。

            Emyn这一篇断言“资本主义没有小资”。我觉得,韩寒如果知道了,应该和他的粉丝发一份贺电或者别的什么电来。

            韩寒的职业是赛车手,副业是文青或者以文青为幌子的啥,但是韩粉绝大多数是小资。他们的存在就表明了资本主义还是有小资的。

            当让,Emyn说的也不是全无道理,在当前这个很原始很残酷的资本主义时代,一个人是很难长期当小资的,基本上工作以后尤其是结婚生孩子以后社会的现实和残酷就把小资气给磨掉了。但是,从群体看,在被社会和现实教育得成熟以前,当一个小资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此,虽然一个人不会永远当小资,但是社会上总是有那么一群还不够成熟的人在当小资,并在各种媒体的洗脑下以小资为荣的。

          • 家园 您老除了诋毁一切还有什么新鲜玩艺?

            周总理不是个东西,贺总不是个东西,花帅不是个东西,邓不是个东西,jz不是个东西,hw不是个东西,b也不是个东西,资本主义不是个东西,社会主义在您眼里也不是个东西,资产阶级不是个东西,小资文青也不是个东西,您就是诋毁一切,巴望ZF垮台你高兴了。

            • 家园 ZF垮台E大也不会高兴的

              E大是眼高于顶的清流本色,以指摘一切为己任,理想的鸡蛋里尚且可以挑出骨头来,何况现实中毛病多多。可惜了,以E大的才华,本来可以不必用十二月党人和寒冬鲍鱼这种似是而非的东西阐发观点的,伤人品啊。

        • 家园 宽容,统战,旗帜,以及其他(附)--资本主义没有小资(一

          宽容,统战,旗帜,以及其他(附)--资本主义没有小资(一)

          --这是解放广场的时代。--

          小资这个词,与文青一起,现在大概已经成了虚荣与浅薄的代名词,被人避而远之唯恐不及。这与八九十年代全民皆是文青,人人俱是小资的故作高深比起来真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资么,从字面上理解,自然是小资产阶级的意思。中国的小资文青在八十年代兴起,与改革开放同步,看起来倒真是切合了从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的改革开放历程。

          要说起中国的小资与文青,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过去的一个叫做《读者》的刊物。《读者》创刊于八十年代早期,最开始的时候叫做《读者文摘》,显然是把自己定位于美国《Reader's Digest》的翻版。当然,后来美国《Reader's Digest》准备进入中国了,于是中国的同名杂志不得不改了名字,就从《读者文摘》改成了《读者》。在名字上翻版《Reader's Digest》,其实在内容上也是一样。《读者》(或者《读者文摘》)每一期的内容,不外乎与《Reader's Digest》大同小异的“心灵鸡汤”式的文章。至于什么是“心灵鸡汤”么,说起来与西西河的日记随笔或者人文艺术大体差不太多,反正小资也好,文青也罢,读了之后多半都是要莫名其妙地伤感上那么一阵子的。

          《读者》(或者《读者文摘》)正式创刊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国内获得了空前的畅销。到了八十年代后半期,《读者》已经是横扫国内其他任何杂志,成了八九十年代全民皆是文青,人人俱是小资的那一时期广大中国人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与《读者》在中国的所向披靡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心灵鸡汤”的老祖宗《Reader's Digest》在美国的每况愈下,眼看就要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这样的现实,不得不让人感到疑惑:怎么小资在中国这个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大行其道,在美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帝国那里反而没落了呢?

          其实对八十年代的小资文青们来说,相对于《读者》的略显平淡,可能《上海电影译制厂》才是真正让平民中小资文青们如痴如醉的东西。当时《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片子范围比较广泛,一部分是美国好莱坞的老式电影,一部分是苏联的老式共产主义及半新式社会主义电影与电视剧,还有一部分是其他国家的电影与电视剧。

          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还有南斯拉夫的电影与电视剧。美国与苏联是当时的超级大国,文化影响力当然也水涨船高,中国人想看美苏的电影,其实不足为奇,然而南斯拉夫则很特别。在那个年代对小资文青们来说,单是“南斯拉夫”这个浪漫、优雅、富有诗意的名字就足够让人心驰神往了。而且不要说小资文青们了,就是咱们的那位为人朴实低调,从不爱慕虚荣,绝没有小资文青那些调调的江泽民同志,对“南斯拉夫”这个名字都有着一股子莫名其妙语无伦次的亲近感。甚至到了九十年代末,这样的亲近感让江泽民同志在南斯拉夫生死存亡的关头挺身而出,即使是牺牲了中国大使馆都在所不惜。江泽民同志尚且如此,“南斯拉夫”这个名字在那个时代对中国人的影响也可见一斑了。

          《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这些电影与电视剧在国内的译制与播出多数是同时的,但其中其实也有很大一部分电影(特别是老式电影)是在八十年代之前、甚至包括文革时期译制的。只不过那时候咱们天朝的那些伟大、光荣、正确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出于人民群众可能受到思想毒害的考量,决定《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的电影不对人民群众公开播放,而是限制在达到一定级别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里播放。毕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不是人,而是圣人啊!想来也只有钢筋铁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才能抗拒外国电影的毒害么。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那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毅然做出了让中国从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的伟大决定。既然是资本主义,当然就要让人民受到资本主义的腐蚀,不,应当是当然就要让人民受到资本主义的熏陶才对。在此之后,《上海电影译制厂》那些早就译制好却没有播出的、没有毒害的外国电影么,当然就可以对外向群众播出了。

          (待续)

          通宝推:ququ,被明月兮佩宝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