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谁能来讲一下文明冲突论? -- 赵括他弟弟

共:💬268 🌺362 🌵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当然是很狭隘的

                不过这种狭隘透露出某种意思。

                还有专家解读说,这个文明冲突论是针对美国的内部问题,本意是要告诫美国保持西方本色,不要被政治正确、文化相对主义搞分裂了。特别是美国在人口上的拉美化,很让亨廷顿们头疼。

                中国的柿油免煮旗手、以故的李慎之先生,对亨廷顿也很不感冒,他的书评就附在亨廷顿书中译本的最后面。

                我倒是很理解李慎之的意思:俺们辛辛苦苦在中国搞西方化,弄了半天还是被当作“他们”,实在受不了。

              • 家园 极同意这句

                宗教原因是大多数战争的导火索和催化妓,却极少是第一原因。

                很多表面看起来是宗教原因,其实背后还是经济冲突的居多

      • 家园 你错了,对不起,原谅我这样的口气!

        实际上亨廷顿是站在他的世界角度。也就是他们西方,东方(正教)和异教徒这个世界里。他的世界之外的非洲和亚洲都不算人。

        当然在他们三大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合作的,他们的基础都是摩西十戒。

        而亨廷顿可以认为是接受现代思想之后的改良基督主义的思想。所谓文明在冲突中融合,但那是基督教在经历二战的屠杀之后才提起的办法。因为事实上西方不可能彻底征服和杀光几亿人的东方和十亿回教徒,所以亨廷顿的想法是从屠杀和宣教两种方式来征服他们的世界。

        而亨廷顿们的基础还是基督主义。这是西方世界不容改变的。而东方人(斯拉夫)是可以改变信仰的。而当改变东方后彻底和穆斯林摊牌是亨廷顿那本书的根本。

        他的书写成的时间是苏联解体,东方国家纷纷倒塌。而日耳曼人彻底服从于基督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是他看到冷战胜利后爆发的狂热。通过他的书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整体上对付穆斯林的方案。

        -----------------------------------

        实际上,什么是文明?至少文明包含着书写和表述,思想和哲学。

        不管哲学还是文明思想,包容和共处都是一定的,所以文明的思想一定不是极端的宗教思想。而西方就是缺乏这样的包容和和平共处思想。

        所以,看亨廷顿,要看他所在世界的实质。而不要片面地看那几句话。不要被华丽的语言迷惑。

        在他们爱和上帝下,二千年来超过亿人死亡。

        而7.5事件,我们更可以看成是一次文明的冲突。中华文明和基督的冲突。因为7.5事件背后是世维会,是美国国会的民主基金会,而不管是穆斯林还是汉人就是它们这次文明冲突的牺牲品。

      • 家园 新疆问题不是儒家和伊斯兰冲突

        只不过是一个西方用来,破坏中国和伊斯兰之间关系的棋子。

        基辛格认为,中国崛起,是改变世界根本次序的第一等大事。而苏联垮台,是第二等,伊斯兰兴起,是第三等。

        如何推迟中国的崛起,为西方社会提供一个适应的时间,以避免冲突,是3独势力作为棋子的主要目的。

      • 家园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就文明的冲突这个词汇而言而言,更类似的词汇是种族/宗教冲突,而你的着眼点是国家,我认为你没有找到主体.

        我认为文明冲突中的冲突更类似于恐怖袭击,而不是真正的有明确对立双方的热战,没有明确的国家主体对此负责,也就无法有效的报复.

        新疆发生的事情,完全可以用文明的冲突来解释.

        个人一点浅见,我其实连亨的那本书都没有看完整.

      • 家园 各位看来还是挺相信马克思主义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最近正好在看英国哲学家W. H. Walsh的《历史哲学导论》,这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观评价不高,认为其中存在太多的形而上学,还有内在矛盾。我基本同意作者的观点,但因为历史哲学是一个很艰深的问题,这里就不讨论了。

        就提一个通俗的质疑吧:

        经济冲突,那可是所在多有,从远古就开始了。问题是面对经济冲突,不同的族群的解决办法并不一样,有鹰派的,有鸽派的,有“小资”派的(这都是借用博弈论的术语),还有执行各种复杂程度不一的混合策略的。请问这些不同的策略是不是文化?

        经济基础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上层建筑,但是事实证明,相同的经济基础并不一定会导致相同的上层建筑,就算在大面上相同,在细节上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变异。因此人类在历史上对于经济冲突的解决方案,并不存在马克思主义通过形而上学的思辩得来的那么简单、划一的规律。所以文化的多样性是不可能完全还原到经济层面的,更客观的认识显然只能是:文明冲突和经济冲突一样重要。亨廷顿的片面性在于忽视了经济冲突的根本性和重要性,但反过来把文明冲突的重要性也忽视掉,同样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简单表达一下我的观点:一切真实发生的冲突在根本上当然都是经济冲突,但是何以它们没有在发生前被有效地抑制,何以它们会有种种不同的表现,是直接决定于双方文明的性质的,当双方文明性质不同、而且至少有一方缺乏求得双赢的传统时,这些真实发生的冲突就必然含有文明冲突的因素在里面。

        • 家园 经济基础决定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肤浅理解

          在1890年9月致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开宗明义地指出:“……据唯物史观,历史进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和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的因素,那么,他就把这一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另外,法国思想家阿尔杜塞提出“多元决定”(over-determination)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驳斥了简单的经济决定论。参见《保卫马克思》中“矛盾与多元决定”一文。

          马克思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其学说一直在发展之中。

          • 家园 嘿嘿,只有我们几个人在讨论历史哲学问题

            其他人还是一口咬定亨廷顿是在为美帝服务,大搞阴谋论。

            那我直接针对七五事件发表一下看法吧:这个事件里面,经济冲突和文明冲突各占一半。

            经济冲突:权贵资本主义在新疆的广泛实行,造成贫富悬殊,广大维吾尔群众和广大其他民族群众一样遭受了剥削,因而心生怨恨。

            文明冲突: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一些人又受到东突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国不是他们的国家,汉族是统治民族而他们是被统治民族,所以要改变自己的景况,必须推翻汉族政权的统治。

            我觉得,说文明是一种上层建筑、在根本上决定于经济基础,这句话通常仅仅在针对文明的起源时才比较合理。对于宗教这样的文明来说,一旦它得到起源,它的传播就和经济基础关系不大,否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信奉同一宗教的民族会有那么悬殊的经济实力(而之所以宗教会成为这样的文明,是因为它“超越”了经济基础层面,反映了人类心理层面来自“动物性”内核的直接需求)。

            所以具体到七五事件来说,我坚决否认其中的经济冲突是文明冲突的根本。我认为这两种冲突缺一不可,少了哪一个都不可能酿成七五事件。说得极端点,不管是把七五事件看成是纯粹的经济冲突,还是纯粹的文明冲突,都没有把握住七五事件的本质;照这些简单思路制定出来的规避新冲突发生的方案一定是片面的,一定不会起到预想的效果。

            • 家园 哪个宗教的扩散和经济基础关系不大?

              在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录》里面说,伊斯兰教的传播和扩张,其根本动力就是对外征服带来的经济利益。同样,突厥诸部集体改信伊斯兰教,是为了能进入阿拉伯帝国当雇佣兵,获得征服的利益。而且正是利益的争夺导致了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分裂。

              基督教在欧洲扩张的动力是什么?没有修道院控制的庄园和什一税,谁去当教士啊。对于老百姓,信教的动力仍然是利益,比如基督教被宣布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后,不信教者就难以进入高层。对于欧洲蛮族来说,信教还是减少征服阻力、扩大征服利益的一个好方法(与突厥诸部集体信奉伊斯兰教类似)。

              • 家园 你混淆了经济基础和经济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核心观点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要同步”,如果不同步(通常是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那么二者就会形成尖锐的矛盾,一般来说,最终上层建筑必然被迫发展,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社会变革。马克思就是用这个理论解释欧洲历史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的,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马克思把宗教也当成了一种符合这一范式的上层建筑,预言宗教必将走向消亡,则是错误的。今天宗教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得到了新一轮的复兴,在可预计的将来,它也决没有消亡的迹象,这就宣告了马克思理论的失败。

                实际上,仔细考察的话,我们只能说宗教的起源是决定于经济基础的。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人类最原始的宗教只能是多神论宗教,因为它符合直观思维。一神论宗教必须在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能出现,而这基本就意味着只有在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之后一神论宗教才能产生。事实很可能就是这样。有学者认为,已经进入奴隶社会的古埃及对太阳神阿吞一度的排他性崇拜,是一神论宗教的源头。希伯来人正是从古埃及人那里学到了这种宗教观点,并且与其族群自身的苦难结合在一起,发展成了第一个完善的、正式的一神论宗教——犹太教。因此,尽管希伯来人创造出犹太教的时候还处在氏族社会晚期,但一神论宗教的创生,还是要归功于奴隶社会。

                将信仰和族群身份认同合二为一的一神论宗教是一种特别有利于维护经济利益的宗教,而追求经济利益是任何发展阶段的人类社会都乐意去做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扩张当然是新皈依者追求经济利益的结果,但这其实就是说,不管他所在的社会是什么发展水平,新皈依者都觉得这种一神论宗教文化的处事方式比他原先信仰的多神论宗教文化的处事方式更有利于自己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文化的传播就超越了经济基础,虽然并没有超越经济利益。

                所以我认为,如果两群人之间有经济冲突,最终会不会发展为实质性冲突,要取决于两群人各自的文化(也即处事方式)。两群人各自的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两个指标衡量:1. 是否同质;2. 面对对方时是否有追求双赢的意愿。这样就可以形成四种情况:

                (1)文化同质,均有追求双赢的意愿。这是最好的情况,不可能发展出实质性冲突,比如现代西方各国之间的关系。

                (2)文化同质,至少有一方无追求双赢的意愿。由此造成的实质性冲突是纯粹的经济冲突,比如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

                (3)文化异质,均有追求双赢的意愿。这也不可能发展出实质性冲突,比如现代西方各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

                (4)文化异质,至少有一方无追求双赢的意愿。由此造成的实质性冲突便是经济冲突和文明冲突的混合。

                • 家园 请你先把马克思说的什么搞清楚再来批

                  马克思的所说的“经济基础”是指:“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宗教,毫无疑问应该是属于这“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也就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为剥削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工具之一,也就是说它还是与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如果简化一点,可以把经济基础理解成生产关系。那生产关系是什么?无非就是经济利益的创造和分配吧,那么宗教的传播,不就是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吗?

                  马克思预言宗教消亡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是阶级消灭,人类达到自由王国,得到彻底充分解放的时候。在阶级社会中,宗教当然有充分的生长土壤。所以你拿美国的宗教复兴来证伪马克思,是彻底的文不对题。

                  • 家园 好吧,就算我错误理解了马克思预言宗教灭亡的时间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为剥削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工具之一。

                    这种观点也太落后了吧?照这么说,在今天的美国,宗教还是统治工具之一了?我看情况恰恰相反吧,是“被剥削阶级”不能忍受一个不信宗教的总统。

                    宗教存在的根本原因,进化生物学家已经给出了多种解释,比如其中一种解释认为,它可以满足个人的安全欲,而对安全欲的追求是人之“动物性”的一部分。推荐你看Richard Dawkins的The God Delusion。所以“被剥削阶级”信宗教首先是源于自己心灵的需求,是自愿的;没有这种自愿,“剥削阶级”就是想推广宗教又如何推广得开?“被剥削阶级”对宗教的全面接受,完全可以用“帕斯卡赌注”理论解释,全推到“剥削阶级”身上是推卸责任。

                    所以“阶级社会”存在宗教并不能用一句“统治工具”就简单粗暴地解释过去,自然也就不能做为宗教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例子。

                    • 家园 马克思还认为宗教具有两重性

                      一重是剥削阶级麻醉被剥削阶级、以利于统治的工具;一重是被剥削阶级反抗剥削阶级的旗帜。前者是主要作用,后者也不少见。

                      你所援引的“安全欲”解释,我认为反而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加入一个宗教群体,是为了满足心灵上的需求,而心灵上的需求无非是客观需求的主观反映。客观需求是什么呢,最基础的动物性,无非就是更好地生存并且繁衍后代罢了。在人类社会,这就表现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不要忘记把主观和客观分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主观的反映是会有歪曲的。比如一个农民入了基督教,他信上帝能给他带来福报——这是主观反映。

                      • 家园 三力思已经替我说了

                        前者是主要作用,后者也不少见。

                        这句话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合适了。

                        而且,马克思貌似也说过,原始社会的宗教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逃避恐惧。如果这种需求在原始社会就有,在“阶级社会”也不少见,那这种一致性还不够说明宗教的主要功能就是自我安慰吗?这显然比宗教的“统治工具”说更全面、更根本地揭露了宗教的本质(产生于“阶级社会”的一神论宗教同样可以在非洲、大洋洲的原始社会中流行,原始社会中总没有什么“阶级压迫”吧?)。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本质的误解,根源还是来自于其认定“人类社会一定会发展,而且发展到最后人人都成了理性人”的形而上学。实证主义者不愿意去想象几千几万年以后的事情,但是如果非要他们想象的话,那么他们一定会说,只要人类的生物本质不变,就不可能出现人人都是理性人的情况,宗教也一定不可能被消灭。

                        • 家园 “自我安慰”不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麻醉剂”嘛?

                          产生于“阶级社会”的一神论宗教同样可以在非洲、大洋洲的原始社会中流行,原始社会中总没有什么“阶级压迫”吧?

                          有什么一神教在非洲、大洋洲的原始社会中流行?请举例。千万不要跟我说这是外来引进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另外说一下,现代人们考察到的所谓原始部落,已经有部落领袖、头人等,说明它们开始阶级分化了。

                          你这点说法要来驳倒马克思主义,还是差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