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现炒现卖】之美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监管 -- 南方有嘉木

共:💬107 🌺29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现炒现卖】之美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监管

    工作需要,做点研究,边做边和大家共享,会是个长期工程,欢迎大家补充讨论。因为更多的人懂得游戏规则,我们就不会把好不容易存起来的血汗钱浪费,就更有可能打赢这场“走出去”的经济之战。

    总述

    中国企业要来美国直接投资,和外资企业去中国一样,两个基本问题,第一,市场准入;第二,运营管理。

    在市场准入这方面,美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管理思路:

    A. 开放为原则

    B. 以国家安全为限制

    C. 以行业为限制

    D. 垄断审查限制

    911之后,对在美的跨国并购案,美国政府的审查力度逐步加大。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测算,1998年-2006年,共有21,700起跨国并购案,其中只有8%想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申报备案;其中的33起备案受到了调查,其中7起都发生在2006年。另,2007年7月通过的《埃克森—佛罗里奥修正案》的修订规定,对于受到外国政府控制的企业在美从事并购交易,如果收购目标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有影响的企业,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都有权审查其交易。

    行业方面的限制,比如:琼斯法案(1936)、联邦能源法(1935)、电信法(1934)分别禁止或限制外商投资沿海及内河航运业、运营或维护公共发电和输电设施、收购广播电视及无线电公司等等。

    另外,美国还通过反托拉斯法和反托拉斯改进法增加了大型跨国并购交易的难度。

    在运营管理这方面,包括商业运作法规、企业税务、个人税务、劳动等等。与美国企业相比,外国投资者常因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不慎卷入了诉讼,尤其在劳动方面。以美国对雇佣关系和工作条件的法律规定为例,美国就有如下规定:

    (1) 美国职业安全和健康法案(1970)----针对工作场所的健康和安全制定最低标准,授权管理机关就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罚;

    (2) 国家劳工关系法(1935)----保护 员工自行成立组织和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

    (3) 民权法(1964)----禁止因种族、肤色、国籍、宗教、性别(包括性骚扰和怀孕)而产生的就业歧视;

    (4) 就业年龄歧视法(1967)----规定不得在就业方面歧视40或40岁以上的个人,并规定大部分形式的强迫退休都属于违法行为;

    (5) 美国残疾人法(1990)----禁止歧视残疾人,并要求雇主在工作场所“合理包容”残疾人。

    一点历史

    1977年,卡特总统签署的政策承认,“如果我们允许资本根据市场的力量自由流动,那么国际投资一般会导致最有效率的经济资源分配…….美国有必要保证真正的投资者在美国获得平等的、无歧视的母国待遇。”

    1983年,里根总统签署声明表示欢迎外商投资,并阐明美国政府对待国际投资的“中立”态度:国际投资自由化;鼓励FDI(即Foreign Direct Invetment外商直接投资)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美国维持对FDI的开放政策。

    1989年,老布什政府通过the Exon-Florio Amendment to the Defense Production Act (国防产品法的埃克森-佛罗里奥修正案)。根据该修正案规定,外国公司欲并购的美国公司如果涉及到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产业,该项跨国并购案将受到特殊审查。执行特殊审查任务的机构是美国外国投资委员 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FIUS),该委员会由美国财政部部长担任主席,委员会成员还包括国务卿、国防部长、商务部长、司法部长、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 主席等。并购当事者向外国投资委员会的申报不是强制性的,即可以自行申报,也可以不申报。如果自行申报,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期限是有限制的;如果不申 报,外国投资委员会可以随时审查该并购案,且没有时间限制。

    1991年,老布什签署声明鼓励FDI。

    克林顿则在OECD国家之间寻求签署多边投资协定(MAI),以正式解决妨碍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问题,比如歧视待遇,并创制纠纷解决机制。

    2006年,Dubai Ports World试图投资美国的港口业务,在美国国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注:这个案子很有趣,这家公司在中国亦有投资港口业务)。为此,2007年5月,小布什就美国的外商投资的政策签署声明,表示“开放经济”,以向外界保证美国将对FDI 继续开放。该声明也表示会对老布什于1989年建立的FDI监管体制进行合理的改革。值得注意的是,小布什的声明与其说是促进投资,莫若说是在保持开放的投资环境和维护重要的安全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如下:

    “无论在母国还是在全世界,对于一个稳定成长的经济来说,自由和开放的国际投资架构都是必要的。全球恐怖主义的威胁和其他国家安全的挑战已经导致美国和其他国家更多地关注外商投资所涉及的国家安全问题。尽管我的政府将继续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国家安全,我们亦承认我们的繁荣和安全是奠基在国家的开放之上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者和投资接受者,美国对促进开放的投资架构有着关键的利益。美国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在这个国家的国际投资,并无例外地为美国的外国投资人提供安全、平等、无歧视的国民待遇。无论境内还是境外投资都会通过刺激增长、创造就业、提高产能、鼓励竞争从而令我们的公司和员工在本国及国际市场取得成功,最终使我国受惠。”

    无疑,这种平衡政策框架对中国在美的FDI有着特别的意义。事实上,中国对美的FDI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其实都隐含在布什确立的平衡框架之中。

    关键词(Tags): #法律#外商直接投资元宝推荐:晨枫, 通宝推:厚积薄发,树袋熊毛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资料】中国在美投资季度文摘09年第2季 by 德勤

      2008年,美国吸引了325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领先于其他任何国家,是中国去年吸引的924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的三倍多。外国投资者有充分的理由蜂拥至美国——例如,先进的技术,全球顶级品牌和巨大的市场。无论是海外扩张或加强竞争优势,更多的中国公司发现,建立在美国的稳固市场地位是可持续发展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版本的亮点包括:

      季度动态

      * 美国绿地投资和中型并购市场:按行业分类2009 年二季度

      * 公布的前10大跨国绿地投资和中型并购交易: 2009 年二季度

      * 中国在美国的绿地投资和中型并购市场:2009 年二季度

      历史回顾

      * 美国绿地投资和中型并购市场概览:五年纵观分析

      * 中国在美国的绿地投资和中型并购市场的交易回顾:五年纵观分析

      中文版下载地址:

      外链出处

      英文版:

      [URL=]http://www.deloitte.com/assets/Dcom-UnitedStates/Local%20Assets/Documents/us_csg_inbound_digest_q22009_english_121509.pdf

      [/URL]

    • 家园 【原创】关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禁止市场操纵行为的规定》

      (工作论文,请勿转载

      摘要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以下如无特别说明,皆简称为“委员会”)基于《2007年美国能源独立与安全法》的授权,于今年8月12日发布了《禁止市场操纵行为的规定》,该规定针对石油现货市场的操纵行为构建了反市场欺诈行为的监管框架,其主要禁止以下两种市场操纵行为:第一,行为人故意从事构成欺诈或欺骗的行为或操作,包括对关键事实的虚假陈述;第二,行为人有目的地遗漏某些关键事实,使得其披露的信息对他人具有误导性,并扭曲了涉及产品的市场条件。该规定将于今年11月4日生效,违反该规定的行为人可能受到高达数百万美元的罚金。随着中国石油化工企业逐渐介入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我们有必要更好地了解美国在此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定,以便应对我们在进入美国市场可能面临的监管压力。

      Abstract:

      When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passed the 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 of 2007 (EISA), it authorized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 to develop a rule to prevent manipulation in wholesale energy markets. The goal of Congress was for the Commission to detect and prevent market manipulation that might lead to higher gas prices for consumers. Since early 2008, a task force of the staff of the Commission has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rule, and they issued the Final Rule on Aug. 12, 2009.

      The Rule prohibits any pers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urchase or sale of crude oil, gasoline, or petroleum distillates at wholesale, from knowingly engaging in any act, practice, or course of business –including the making of any untrue statement of material fact –that operates or would operate as a fraud or deceit upon any person , or intentionally failing to state a material fact tha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renders a statement made by such person misleading, provided that such omission distorts or is likely to distort market conditions for any such product. The Rule will effect on November 4, 2009.

      As Oil companies from China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involved in the world petroleum pricing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us to be familiar with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field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regulatory challenge we may encounter in entering the U.S. market.

      关键词:石油现货市场,反欺诈,市场操纵,联邦贸易委员会,能源独立与安全法

      目录:

      一、 法律渊源及立法过程

      二、 本规定的管辖范围

      三、 本规定禁止的行为

      1. 直接或间接地

      2. 就原油、汽油或石油馏分物的批发购买或销售

      3. (a)款: 一般性的反欺诈规定

      4. ( b)款: 误导性遗漏关键信息

      5. 其他条款

      ---------------------------------------------

      一、 法律渊源及立法过程

      2007年12月1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独立和安全法》,该法第八章针对与原油、汽油、或石油馏分物在批发市场的购买或销售有关的市场操纵行为,以及可能影响该类产品批发价格的虚假或误导性信息作出了规定,该法第811条禁止“任何人直接或间接地(1)使用或运用任何操纵性的或欺骗性的方式或手段,违反(2)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为保护公众利益或美国公民的需要,(3)就原油、汽油或石油馏分物在批发市场的购买或销售而可能制定的规则或规定。”该法第812条进一步禁止任何负有报告义务的人,向联邦部门或机构提交和原油、汽油、石油馏分物的批发价格有关的虚假或误导性信息,企图影响该部门或机构为了就市场统计或分析的目的进行的数据编辑。

      该法第813条还规定了相应的强制执行措施,第814条规定了违反第812条及根据第811条制定的委员会规则的惩罚。

      石油产品的价格极大地影响着美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和美国商业的日常运作。石油市场的欺诈行为给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注入了虚假信息,使得市场的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供求,则必将损害消费者和商家基于市场信息就石油产品的购销做出最佳决策的能力。最后提高了整体经济的决策风险和附加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因此为了保护公众利益, 2008年初,委员会即基于上述第811条的授权,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开始就反市场操纵行为制定相应的监管规则。2008年5月7日委员会公布了《发布<反市场操纵规则(建议稿)>的通知》,并请求社会大众就是否应制定相关规则及该种规则的范围和内容给与评论和建议。就该建议稿,委员会后来从相关利益方收到了155条反馈。

      在仔细考虑这些评论和建议后,委员会于2008年8月19日公布了《发布<反市场操纵规则(修改稿)>的通知》,并就相关的修改予以了解释。就该修改稿,委员会从行业成员、参议员、律师委员会、能源新闻机构等收到了17条反馈。

      基于这些反馈,及其在石油行业监管方面的广泛经验,委员会于2008年8月12日发布了《禁止市场操纵行为的规定》。

      和最初的建议稿一样,委员会基于美国证券交易监管委员会(SEC)的证券市场反欺诈规则 构建了石油批发市场的反欺诈行为模式。总体而言,委员会力图在防止市场操纵行为和维护市场弹性之间寻求平衡,其即要吸取诸如SEC等其他行业监管委员会的市场监管经验,同时也要兼顾石油批发市场的特点,尤其是石油批发市场的参与者通常都是具有相关市场经验的商业行动人,他们能够采取重要的自我保护措施来防范市场信息漏洞带来的风险。相反,证券市场的投资散户常常处于和公司等相对方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之中,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辨识相关的信息漏洞。基于此,石油批发市场的监管勿需如同证券市场那般建立广泛的信息披露要求。

      二、规定的管辖范围

      根据本规定第1条,委员会根据《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拥有管辖权之任何人,本规定均得以适用。

      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石油管道和期货市场的问题。 在向修改稿提交意见的时候,美国的石油管线联合会(AOPL)一直在敦促委员会“明确表示根据《洲际商业法》由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所监管的石油管道应在委员或所指定规则的管辖范围之外。就此问题,委员会表示,并非所有的石油管道都必然处于《联邦交易委员会法》所赋予的管辖权之外。某些管道公司在作为普通承运人行事时,也许不受委员会的管辖。但是,管道公司和他们的拥有者及关联机构常常参与到石油行业的多个方面,包括石油产品的购买和销售,以及提供运输服务,他们也可能从事和《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所调整的石油批发市场有关的行为。因此委员会决定其必须对任何特别的管道公司或其行为是否处于其本规定的管辖之外,进行个案分析,而不是一概地将管道公司排除在本规定的监管范围之外。

      在立法过程中,也有业内人士要求委员会明确本规定将不会延伸至期货交易,从而承认联邦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对石油期货市场的专属管辖权,即使市场参与者的期货交易可能对石油现货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不然的话,对CFTC已经规制的行为再予以监管,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并提高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成本。对此,委员会认为,尽管其承认CFTC就期货交易的管辖权,但是委员会拒绝将期货市场交易完全排斥在其管辖权之外,不过委员会也表示其将和CFTC加强合作来防止石油批发市场的欺诈和欺骗。

      就交易客体而言,根据本规定第2条的定义,包括原油、汽油和石油馏分物,但不包括天然气、液态天然气。至于乙醇、烷化物和其他可再生燃料,委员会表示其无意将这些产品纳入“汽油”的定义之中。但是如果涉及这些产品的信息和行为对石油批发市场产生了影响,则委员会可能根据相关性对其予以监管。

      三、本规定禁止的行为

      根据本规定第3条,禁止任何人直接或间接地,就原油、汽油或石油馏分物的批发购买或销售,从事下列非法行为:

      (a) 故意从事任何对他人构成或可能构成欺诈或欺骗的行为、操作或商业运作,包括对关键事实的任何不实陈述;或者

      (b) 有目的地不陈述某个关键事实,使得在当时情境下,行为人所为的陈述具有误导性,并且该种遗漏扭曲或可能扭曲该产品的市场条件。

      其中(a)款仅适用于明显的欺诈性或欺骗性行为,(b)款仅适用于信息遗漏。委员会对这两种不同的行为规定了不同的主观要件,前者是“故意”,后者是“有目的地”,对后者提出了更高的主观状态要求,从而解决(b)款可能遏制合法商业活动的担忧。另外,也有业内人士提出(b)款可能阻碍能源市场自愿的信息披露。针对此,委员会特别规定被遗漏的信息必须有扭曲或可能扭曲相关产品市场条件的效果。

      委员会表示,正常商业交易中出现的偶然失误或疏忽,不在本规定的禁止行为之列。同时,本规定也没有对市场参与者提出任何记录保存的要求。

      1. 直接或间接地

      该用语来源于《能源独立和安全法》第811条,指明了行为人所必需的参与程度,意味着根据本规定不仅仅是任何直接从事操纵行为的人须承担责任,那些间接参与者亦是如此。比如(插入相关的例子)。

      2.就原油、汽油或石油馏分物的批发购买或销售

      在这里,规定原文使用的介词是“in connection with”,意味着只要委员会能在禁止的行为和石油批发市场之间找到足够的联系的话,其即能予以监管。

      参议员堪特威尔(Senator Cantwell)敦促委员会对该术语采广义解释以防止并惩罚任何市场操纵行为,包括可能影响石油批发市场的供应和操作决策(supply and operational decision)。委员会采纳这一建议,认为只要在这些决策和油品的购销之间存有足够的联系的话,则其即具有管辖权。

      就产品的覆盖范围,如前所述,委员会认为如果涉及可再生燃料(比如:乙醇或生物柴油)的行为和石油批发市场之间存在足够联系的话,那么便在该条的监管之列。这种联系其实是很容易建立的:可再生燃料作为汽车燃料供应的组成部分,操纵这些产品的购销价格是极有可能对石油批发市场产生影响的。不过委员会并不打算适用于用以产生可再生燃料的产品,比如玉米和糖,因为介于这些产品和石油批发市场之间的联系实在是太稀薄了。所以总体而言,委员会将以个案分析的方式来决定供应或操作决策或可再生燃料是否和石油批发市场相关。

      • 家园 【续】关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禁止市场操纵行为的规定》

        3.(a)款: 一般性的反欺诈规定

        这是一个一般性的反欺诈规定,禁止任何人故意从事任何对他人构成或可能构成欺诈或欺骗的行为、操作或商业运作,包括对关键事实的任何不实陈述。违法该条的具体实例包括:就价格或产出发布虚假的公开声明;提供虚假的统计或数据报告;在双方或多方沟通中提供虚假陈述,导致虚假信息向更广泛的市场传播 ;以及类似虚假交易(wash sale)的欺诈或欺骗行为。

        有评论者请求委员会就欺诈行为的成立规定特殊目的要件,即行为人需有从事欺诈或欺骗或操纵市场的特殊目的。也有评论者敦促委员会增加扭曲市场条件作为行为后果,他们认为这样的一个后果要件,对于确保本规定仅禁止市场操纵行为是必要的。

        委员会没有采纳这些建议,他们认为目前的规定使得其能广泛地禁止各种可能损害石油批发市场的欺诈或欺骗行为。最后,委员会保持了“故意”这一主观要件,也并不要求证明被禁止的行为对市场条件造成了不良影响,因为委员会认为对明显的欺诈和欺骗而言,根本不存在什么经济上的正当性。

        (1)行为人必须故意(knowingly)从事导致或可能导致欺诈或欺骗的行为

        根据本规定第2条的定义,“故意”意指行为人事实上明知或根据当时的条件推定其应当知道其行为是欺诈或欺骗性的。这个定义澄清了由市场的无序性引法的偶然失误不会作为操纵行为而被起诉。

        委员会表示, “极度放任(extreme recklessness)”是构成“故意”所必须证明的最低程度的主观心理状态。就此,委员会部分采纳了美国第七巡回上诉法院所确立的标准。该法院在(插入案例名和脚注)确立的“极度放任”标准要求证明“行为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行为产生了误导买方或卖方的危险。”比如在证券欺诈的案件中,起诉方可以通过证明“行为人的行为是如此偏离普通谨慎的标准,以至于被告人必然知道或一定已经意识到其行为存在误导买方或卖方的危险。”

        然而,尽管普通谨慎的标准在证券市场已有比较明晰的界定,但是在石油批发市场却不尽然。因此,委员会总结道,不要求证明行为人偏离普通谨慎来证明(a)款所要求的“故意”。委员会表示,就该款的“故意”要件而言,最低程度的举证责任是显示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行为产生了误导买方或卖方的危险。

        比较而言,委员会对“故意”的相关解释是适宜的,因为其必然要求市场参与者对其行为进行自我规制,而部分人士所提出的特殊目的标准则将降低对市场参与者的要求,在原则上可能允许有害行为仅仅因为行为人不存在操纵市场的目的逃脱制裁,而这样的监管漏洞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要构成该款的违反,行为人,比如一个交易商,不仅仅只是将虚假信息传递至价格报告服务机构,而且还必须存在证据表明其知道或应该知道其传递的信息是假的。如果该交易商是依照同一公司的另一个人的命令行事,而后者明知该行为构成欺诈,那么对公司而言,本款所要求的主观要件也可被满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委员会认为公司的所有成员都具备了“故意”。

        (2) “关键事实”标准

        (a)款禁止导致欺诈的行为,“包括对任何关键事实的不实陈述。” 这里的“关键事实”是指:一个理性的市场参与者在其做交易决策时,很有可能认为该事实是重要的,因为这个事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其现有的整体信息环境(total mix of information)。

        这个标准实际上限制了本规定的监管范围。和证券市场的反欺诈规制体系相一致,委员会表示,仅证明相对人如不是因为该虚假陈述本会采取不同的行动,是不足够的。相反,对是否构成“关键事实”要求对信息整体进行的考量,即虚假陈述的事实是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个理性市场参与者现有信息的整体权重,从而影响了其决策。

        遵循证券市场的先例,委员会希望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决定相关事实是否是关键性的。委员会给出的具体的例子包括:就公司目前的存货或炼油状况向政府提交虚假陈述,或就成交价格或贸易数量对私营价格报告服务机构提供虚假陈述。

        4. ( b)款: 误导性遗漏关键信息

        该款禁止有目的地不陈述某个关键事实,使得在当时情境下,行为人所为的陈述具有误导性,并且该种遗漏扭曲或可能扭曲该产品的市场条件。相对于(a)款而言,这里禁止的误导性遗漏是一种消极的不实陈述。

        有评论认为这个条款可能使得公司采用一些规定来阻止自愿的信息披露,因此“使得市场不能享有现在轻易披露信息的好处。”另有评论质疑该条款的有效性,因为和证券市场不同,目前石油批发市场并不存在任何信息披露义务。

        委员会认为就此种不作为予以单独规定的好处在于:即使不存在明确的信息披露要求,该种行为亦可以作为一种操纵石油批发市场的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其纳入监管。

        (1)“有目的地“(intentionally)不陈述

        该款要求证明行为人“有目的地不陈述某个关键事实”从而通过该种遗漏对他人产生误导。所以行为人不仅仅需要意识到其行为的潜在危险,也不仅仅是故意从某个陈述中遗漏信息,并且还需要具有使得其陈述具有误导性的特殊目的。

        和(a)款一样,该标准并不要求行为人具有操纵石油批发市场的特殊目的,因为无论行为人是否拥有操纵市场或从中获利的特殊目的,误导性遗漏本身就能够损害市场参与者对市场数据真实性的信赖。

        (2)扭曲或可能扭曲该产品的市场条件

        (b)款要求误导性陈述具有扭曲或可能扭曲市场条件的效果。这一要求向业界保证在正常商业活动中发生的遗漏将不会被追究,除非该种遗漏以其他方式损害了市场参与者对市场数据的信赖。

        问题在于如何证明该种遗漏对市场造成了扭曲。有评论指出,就此必须证明该遗漏对影响了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或改变了油品的市场价格。而参议院堪特维尔认为该要求无必要地限制了委员会去追究那些市场操纵者的能力。

        市场吸收所有能够得到的信息,无论是好的或坏的,并继续调整价格信号和其他市场数据来生产新的信息。当一个理性的市场参与者相信市场数据不曾被人为操纵时,他们就能够依赖这些数据去作出能实现其经济目标的决策。但是一旦相关信息污染了市场价格机制的可信度,则参与者将不再信任市场数据反映了真实的市场状况。因此该后果要件实际上是针对的是损害市场信心的行为。当误导性关键遗漏将扭曲可观测的市场数据时,那么市场参与者的决策风险必然提高,而市场机制的效率降低。市场参与者和公众更不可能去信任市场机制的根本公信力。

        从委员会最后通过的文本来看,该要求等于是明确告诉市场参与者:如果其所作出的误导性重大遗漏未能证明对石油市场的数据真实性产生负面影响的话,那么其将免收本规定的追究。重要的是,该款本身并没有就市场价格的变化提出举证要求。“扭曲或可能扭曲市场条件”仅仅是说市场参与者在作出购销决策时对市场数据真实性的信赖程度。

        所以,构成(b)款的违反,仅要求证明该种误导性遗漏将使得市场数据更不可信。这个举证责任要低于影响市场价格或其他市场指标效果。比如,某人故意向私营数据报告公司(其从事向市场提供价格报告的业务)提交价格信息,并且该人故意遗漏(报告公司要求提交的)关键事实,这些行为本身即满足(b)款的市场效果要件。相似地,在国家紧急状态期间,故意在报告中遗漏关键事实以误导政府官员,也将构成(b)款的违反,因为该等行为被认为威胁了市场内所有数据的可信度。

        必须提请注意的是,(b)款和(a)款一样,都没有为行为人创设一个信息披露义务或信息纠正/更新信息的责任。(b)款仅适用于,如果一个相关的组织自愿或根据法律、法令或规则的要求提供信息时,有目的地遗漏关键事实,导致该信息具有误导性。在不存在其他法律义务时,该款并不要求从业者提供商业敏感信息给任何其他人。相似地,一个公司拒绝向其谈判相对方提供其所收集的市场信息也不构成该款的违反,因为委员会并不打算该款规制日常的商业谈判 ,一般而言,这种谈判中所进行的信息披露不太可能向市场作价机制注入虚假信息。

        (b)款的关键事实要求和(a)款的一样,即一个理性的市场参与者在其做交易决策时,很有可能认为该事实是重要的,因为这个事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其现有的整体信息环境。

    • 家园 【翻译+摘编】禁止能源市场操纵行为的规定

      联邦贸易委员会8月12日发布的反石油市场操纵规定,将于11月4日生效。规则很简单,今天先贴个翻译和英文说明。

      ----------------------------

      317.1 范围

      本规则为《2007年能源独立和安全法》第8章B节的实施细则。就联邦贸易委员会根据《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拥有管辖权之任何人,本规则均得以适用。

      317.2 定义

      就本规则所使用术语定义如下:

      (a)原油:(略)

      (b)汽油:(略)

      (c)故意:指行为人知道或应该知道其行为是欺诈或欺骗性的。

      (d)人:指任何个人、团体、非公司合作社、有限或无限合伙,公司或其他商业组织。

      (e)石油分馏物:(略)

      (f)批发:(略)

      317.3 禁止的行为

      任何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就原油、汽油或石油馏分物的批发购买或销售,从事以下行为:

      (a)故意从事任何构成或可能构成对他人进行欺诈或欺骗的行为、实践或商业运作,包括就关键事实的任何不实陈述;或者

      (b)有目的地不陈述某个关键事实,使得在当时情境下,行为人所为的陈述具有误导性,并且该种遗漏扭曲或可能扭曲该产品的市场条件。

      317.4 法律的优先适用

      联邦贸易委员会无意通过本规则的制定使其优先于任何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法律得以适用,除非该等法律与本规则存有冲突。如地方法律针对被禁止的行为提供了平等的或更大程度的保护,则不得认为其与本规则存有冲突。

      317.5 可分割性

      本规则的各条款相互独立。任一条款的无效不得影响剩余条款的持续生效。

      ------------------------------

      英文解释:

      1. Legal source

      When the Congress of U.S.A passed the 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 of 2007 (EISA), it authorized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 to develop a rule to prevent manipulation in wholesale energy markets. The goal of Congress was for the Commission to detect and prevent market manipulation that might lead to higher gas prices for consumers. Since early 2008, a task force of the staff of the Commission has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rule, and they issued the Final Rule on Aug. 12, 2009.

      2. Summary of the Rule

      The Rule prohibits any pers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urchase or sale of crude oil, gasoline, or petroleum distillates at wholesale, from knowingly engaging in any act, practice, or course of business –including the making of any untrue statement of material fact –that operates or would operate as a fraud or deceit upon any person , or intentionally failing to state a material fact tha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renders a statement made by such person misleading, provided that such omission distorts or is likely to distort market conditions for any such product.

      The Rule will effect on November 4, 2009.

      3. Scope of the Rule

      §317.1 Scope.

      This part implements Subtitle B of Title VIII of the 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 of 2007. This Rule applies to any person over which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has jurisdiction under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

      So, the scope of the Rule is coextensive with the reach of the FTC Act. The only problem here concerned pipelines and futures markets. With respect to pipeline, not all pipelines necessarily fall outside the coverage of the FTC Act. Certain pipeline companies or their activities may fall outside the coverage of the FTC Act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are acting as common carriers. However, pipeline companies and their owners or affiliates often are involved in multiple aspects of the petroleum industry-including the purchase or sale of petroleum products, and the provision of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 and they may engage in conduct in connection with wholesale petroleum markets covered by EISA. The Commission has therefore determined that it must assess on a case-by-case basis whether any particular person – or any conduct at issue – falls outside the scope of the Rule.

      For similar reasons, the commission declines to adopt a blanket safe harbor for futures markets activities, and intends to work cooperatively with the CFTC to execute the Commission’s objective to prevent fraud or deceit in wholesale petroleum markets.

      4. Definitions in the Rule

      §317.2 Definitions.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s shall apply throughout this Rule:

      (a) Crude Oil means any mixture of hydrocarbons that exists:

      (1) In liquid phase in natural underground reservoirs and that remains liquid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after passing through separating facilities; or

      (2) As shale oil or tar sands requiring further processing for sale as a refinery feedstock.

      (b) Gasoline means:

      (1) Finished gasoline,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conventional, reformulated, and oxygenated blends; and

      (2) Conventional and reformulated gasoline blend-stock for oxygenate blending.

      (c) Knowingly means that the person knew or must have known that his or her conduct was fraudulent or deceptive.

      (d) Person means any individual, group, unincorporated association, limited or general partnership, corporation, or other business entity.

      (e) Petroleum distillates means:

      (1) Jet fuel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ll commercial and military specification jet fuels; and

      (2) Diesel fuels and fuel oil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No. 1, No.

      2, and No. 4 diesel fuel, and No. 1, No.2, and No. 4 fuel oil.

      (f) Wholesale means:

      (1) All purchases or sales of crude oil or jet fuel; and

      (2) All purchases or sales of gasoline or petroleum distillates (other than jet fuel) at the terminal rack or upstream of the terminal rack level.

      For purpose of enforcement of final Rule, the Commission has determined that s a showing of extreme recklessness is, at a minimum, necessary to prove the scienter element. The extreme recklessness standard requires a showing that an actor knew or must have known that his conduct created a danger of misleading buyers or sellers.

      5. Prohibited Practices of the Rule

      § 317.3 Prohibited practices.

      It shall be unlawful for any pers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urchase or sale of crude oil, gasoline, or petroleum distillates at wholesale, to:

      (a) Knowingly engage in any act, practice, or course of business –including the making of any untrue statement of material fact – that operates or would operate as a fraud or deceit upon any person; or

      (b) Intentionally fail to state a material fact tha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renders a statement made by such person misleading, provided that such omission distorts or is likely to distort market conditions for any such product.

      (1)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is phrase delineates the level of involvement necessary to establish liability under the Rule. It means that the Rule imposes liability not only upon any person who directly engages in manipulation but also upon any person who does so indirectly.

      (2)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mmission believes that Congress intended that it construe this phrase broadly, so it disagrees that the “in connection with” language should never reach supply or operational decisions. Instead, the language can reach those decisions whenever there is a sufficient nexus between the conduct at issue and the purchase or sale of crude oil, gasoline, or petroleum distillates.

      With respect to product coverage, the Commission intends to reach products – such as renewable fuels (e.g., ethanol or biodiesel) or blending components (e.g., alkylate or reformate) only if there is a sufficient nexus between conduct involving those products and wholesale petroleum markets for covered products. Renewable fuels and blending components are integral to the overall supply of finished motor fuels. Thus, manipulating purchases or sales of these products can have the requisite nexus with wholesale petroleum markets.

      • 家园 似乎没啥可操作性啊?

        至少翻译成中文的这几条基本上难以执行。

      • 家园 【续】禁止能源市场操纵行为规定的英文说明

        (3) Section 317.3(a): General Anti-Fraud Provision

        This section doesn’t require a specific intent to manipulate the market, which, in the Commission’s opinion, could permit harmful conduct to escape coverage under the Rule, simply because the actor did not intend to manipulate the market. Thus, to violate this section, a person must engage in the proscribed conduct “knowing” that it is fraudulent or deceptive. For example, a trader’s state of mind must encompass more than just carrying out the ministerial function of transmitting false information to a price reporting service. Rather, there must be evidence that the trader knew or must have known that the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was false. Also, the Commission has determined that establishing a violation of this section requires, at a minimum, evidence that the defendant’s conduct presents a danger of misleading buyers or sellers that is either known to the defendant or is so obvious that the actor must have been aware of it.

        The materiality requirement in this section treats a fact as material if there was a substantial likelihood that a reasonable market participant would consider it important in making a decision to transact because the material fact significantly altered the total mix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Examples might include false representations to the government about a company’s current inventory or refinery operating status, or false representations about the price or volumes of past transactions to a private price reporting service.

        (4) Section 317.3(b): Omission of Material Information Provision

        First, this section contains a stricter scienter standard than does Section 317.3(a). This scienter standard requires that the alleged violator specifically intend to mislead by means of a material omission rather than simply being aware of the potential risk posed by his or her conduct; that is, the actor must have intentionally omitted information from a statement with the further intent to make the statement misleading.

        Second, this section contains a limiting proviso not found in Section (a). The proviso requires that the wrongful conduct at issue distort or be likely to distort market conditions. The limiting proviso provides businesses with the assurance that omissions occurring in the context of routine business activity are not actionable unless they otherwise undermine market participants’ ability to rely on the integrity of market date.

        Moreover, this section does not impose an affirmative duty to disclose information or a duty to correct or update information. Rather, it applies only if a covered entity voluntarily provides information – or is compelled provides information by statute, order, or regulation – but then intentionally fails to disclose a material fact that makes the information misleading. This section therefore does not require businesses to provide commercially sensitive information to any other person absent a pre-existing legal obligation to do so. Similarly, it is not a violation to withhold market intelligence that a company gathered about market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Commission does not generally intend that this section reach routine bilateral commercial negotiations, which are unlikely to inject false information into the market process.

        This section prohibits only those material omissions that can be expected to manipulate a wholesale petroleum market, and gives market participants the certainty that statements containing material omissions will not be challenges if they do not adversely threaten the reliability of data in a broader wholesale petroleum market. However,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to establish a section (b) violation does not require proof of a specific price effect. Rather, the phrase “distort or is likely to distort market conditions” speaks only to the ability of market participants to rely on the integrity of market data in making purchase and sales decisions. So, to establish a violation requires showing that the character and likely market reach of such false or misleading information is likely to make market data less reliable. This evidentiary burden is lower than proving a specific price effect or any other specific effect on a market metric. For example, intentionally omitting material information in statements in order to mislead government officials during a national emergency would violate section (b) because such conduct can be expected to threaten the integrity of the data within the market at large and on which market participants rely.

        6. Miscellaneous

        The Rule contains a standard preemption provision, making it clear that the Commission does not intend to preempt the laws of any state or local government, except to the extent of any conflict.

        The Rule also contains a standard severability provision, making clear that if any part of the Rule is held invalid by a court, the rest of the Rule will remain in effect.

    • 家园 【文摘】日本企业在美投资经验

      这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Curtis J. Milhaupt写的文章,原文比较长,有18页左右,我算是做了个缩编,希望没有违反河里关于文摘的规定。

      ---------------------------------------

      日本企业在美投资经验

      总论

      虽然中国和日本在政治倾向以及与美国之间的地缘战略位置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两国对美FDI的背景还是有很多重合之处的。现在中国企业在美国进行FDIC的环境,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在美国面临的情形非常相似。中国对美FDI的动机与80年代日本队美FDI的动机也十分相像,都是由大量的出口贸易转为通过在美国的区位优势和所有权优势,将原来在境外进行的市场交易内部化,以获得更大利益;FDI亦可以规避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比如自愿出口限制(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被认为是推动日本对美钢铁行业和电视机制造业投资的因素,作为对该政策的响应,日本汽车制造商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对美投资策略,开始在美国建设生产设施,并与州政府及地方政府形成联盟。

      (注:内部化理论----跨国企业将原本在境外进行的市场交易内部化。借助于在母国市场上的实力,在境外开发技术性资产和建立分支机构,以克服在外国陌生的商业和法律环境中经营企业的劣势。从这一角度来看,出口和FDI是互补的关系----出口表明了出口目的国具有充分的市场需求,可以证明FDI的可行性,从而(部分地)推动在该出口目的国的生产以及分销过程的内部化。)

      日本经验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分清联邦和各州政府对FDI视角的差异。日本的经验表明,避免个别企业进行高调的收购活动或 游说(相反地,应该通过代表外国投资者的商业组织来施展影响),可以有效缓解双方的摩擦。

      在日本FDI的早期阶段,一些评论家曾预测,日本在美投资将会表现出十分独特的模式,这主要是基于日本与美国的文化差异,以及美国人认识到日本企业的经营结构和政府关系与众不同。具体而言,评论家指出,日本企业倾向于利用自己在海外的贸易公司(affiliated trading companies)作为其海外市场的代理。但到了90年代早期,日本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模式日益趋同,越来越接近欧美企业的惯常模式。

      另外一个问题是选址决策:影响外国产业转移到某处生产的因素是什么?对投资目的国的选择是选址决策中的关键问题。对当年的日本跨国企业来说,美国的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质量和劳动力队伍等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国。这对今天的中国跨国企业也是一样的。对选址有影响的因素包括:所需资源和服务的位置;各州政府的政策;工会的力量。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FDI:特征和摩擦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在海外持有的总资产增长了25倍,其在没FDI的比例从1980年的19%增加到了1987年的31%。

      在上世纪70年代,对美投资仅仅是日本促进国际贸易的手段,当时日本的FDI大部分来自于贸易公司和为贸易公司融资的银行。1980年日本在美国批发贸易领域的外商投资中占37%,而制造业则不足5%。

      80年代,日本在美制造业投资加快,而且日本企业试图在美国复制他们的运营体系,对美国分销渠道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以支持汽车和其他商品的行销,有利于制造与分销环节的密切合作。日本在美FDI行为的转变,符合标准的FDI理论,也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利用所有权和区位优势,将在海外的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转移到公司内部进行操作,如此企业降低了成本,但是日本对美投资也表现出了一些独特之处,其中之一是日本跨国企业倾向于从日本总部严格控制其海外的生产分公司,其海外生产分公司几乎完全依赖日本输入的资源,并由本国人担任企业高层领导,原因可以归结为:集体的决策过程、即时生产流程及其他日本企业的组织特征。

      1985年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和美元的汇率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美元贬值导致了来自日本的FDI增加,这些增加的FDI大都是以兼并收购的形式进行的,尤其在高科技产品制造行业。另外,日本80年代的投机性泡沫经济和日本的并购活动增长也有极大的相关性,当时索尼购买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等并购活动其实效益不佳,应是泡沫经济产生的溢出效应。

      美国国内不断上涨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是日本对美FDI的重要催化剂,最佳例子是汽车产业。1981年,日本企业开始主动限制对美汽车出口,让美国汽车产业可以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调整,来提高其产品对进口产品的竞争力。直到1984年,日本企业每年都更新这个限制。汽车自愿限制协议(VRA)导致日本汽车制造商到美国建厂生产。当时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占日本出口到美国汽车总数的75%,在执行了VRA之后,这三大日本汽车制造商开始在美国大量投资建设汽车组装生产车间。出口限制的实行和日本企业对美国投资增加的类似相关性也体现在彩电和半导体行业。

      在这个时期日本投资者的累计支出主要是用于企业并购,但其并购数量远远低于英国、加拿大、联邦德国和法国。从1976年到1986年,日本所购美国企业在被外商收购的美国企业总量中仅占4.5%。日本并购活动的很大 一部分,尤其是80年代后半期,都投在了房地产之上。一个可能的例外就是日本企业在美国银行业的并购。截至1989年,在美国所有的外商银行资产中,33家日本银行控制了3290亿美元,几乎占了一半。当时它们占美国银行总资产市场份额的10%,是十年前的三倍。尤其在加州,日本企业控制着该州的前五大银行。

      当时日本FDI摩擦的最大起因是,有一部分人认为尽管美国市场对日本的投资和进口采取完全开放的态度,但是美国企业在日本的投资和贸易却面临重重阻碍。当时,许多国会听证会与公众评论都从互惠的角度对日本FDI进行批评。例如1989年秋,所有的新闻头条都围绕着日本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洛克菲勒中心两大并购案,这个两个并购案引发了公众对这些收购的反应是否与种族主义有关的讨论,因为当年英国和荷兰的收购案却并未引起同样的反应。这些反应主要还是认为日本在贸易活动中没有公平竞争,因为它没有完全开放自己的国内市场、没有撤出国内的投资壁垒,它不像美国其他主要的贸易伙伴不同,没有那么开放。

      当时Newsweek的一篇评论道,“10月30日,拥有洛克菲勒中心的公司将51%股份出售给三菱房地产公司,许多人对这个协议感到不舒服,但是他们必须明白这中间的联系:只要美国人不能通过出口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来支付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他们就必须用房地产和其他资本资产来支付-----包括像洛克菲勒中心这样的国家珍宝…..如果华盛顿不能下定决心要求日本给予所有美国公司真正的贸易互惠,美国进入日本市场的现状就不会有任何改善。”

      互惠问题也是日本对美国银行业投资中引发的中心问题。但对中国在美的FDI来说,这样的批评可能并不适用。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2007年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国。

      贸易不平衡导致的溢出效应

      日本对美FDI是在美国史无前例的对日贸易逆差的背景下发生的。这种贸易不平衡为美国对日本投资的解读奠定了基调,成为整个80年代日本FDI争议的背景。可以预料,对中国FDI的解读也会受到中美贸易关系总体状况的影响。比如许多批评家现在宣称人民币价值过低,导致美国充斥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正如参议员Max Baucus说的,“中国的竞争力让美国感到紧张。从华尔街到美国各个城镇,中国对美国国内经济、工作机会、生活方式上的各种影响让美国人非常紧张。”

      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国会的一些议员和学术界的一些批评家一直在宣扬日本对美国的经济构成威胁:(1)美日贸易和投资并不是在“公平竞争环境”中进行,因为日本企业会从政府获得“补贴”。(2)日本企业在本国采取了反竞争手断,并通过对美投资将这些手段带到了美国,比如美国法律所禁止的卡特尔(the operation of cartels)。70年代末出现的“日本公司”学派相信日本FDI的背后隐藏着更深一层的阴谋。他们认为日本通产省的经济官员和民间企业相互密切合作,在自民党政客的支持下,制定并执行全国性的工业政策,因而早就了日本经济的成功。这一学派最极端的观点认为,日本的工业政策包括:(1)在关键产业形成卡特尔并包容寡头垄断行为;(2)确保低成本银行融资流向特定行业;(3)保护刚刚起步的行业、避免外部竞争直到他们在全球占据优势。从许多方面来说,美国人们对中国经济力量崛起的看法与当时对日本的看法相似。

      对国家安全和政治影响的担忧

      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最具争议性的交易师富士通在1986年收购Fairchild Semiconductor(其实当时该公司为法国的斯伦贝谢控制)。美国国会对这起并购案的反对,以及围绕日本并购美国高科技公司的普遍争议,导致富士通放弃交易。William Safire认为,“日本商人被控从IBM盗窃机密,并被怀疑通过HK转移技术。”也正是这一交易促成了1988年的Exon-Florio Act。在此法案颁布之后,日本一家机床工具制造商Fanuc Ltd.要收购康奈地格州Moore Special Tool Company(一家精密机床工具生产商)的少数股权,这个协议导致CFIUS在1990年10月启动对此收购案的调查,使其最终因为国会的异议而夭折。

      美国对日本并购案引发的国家安全顾虑,主要集中在工业间谍活动方面,以及在日本产业政策面前,美国能否在经济和科技上继续保持绝对的领导地位。当时的参议院Frank Murkowski认为,“由于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日本通产省采取了一种成功的战略性行业规划。他们相互协调,仔细策划…….针对战略性市场目标,进行基础建设,为经济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日本,每一项技术都成为一块敲门砖,每个产品都成为另一个产品的基础,因而产生的规模效率是惊人的。”

      另一个相关的担忧是日本的FDI可能会影响美国的政治。当时有议员认为日本试图影响美国的官员,“1988年日本利益集团在影响美国政策上的花费,比美国五家最有影响力的商业组织在影响华盛顿决策方面的预算总和还要大…….”

      日本是美国“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而中国则在军事和地缘战略上对美国构成挑战,可以想见,当中国企业在美收购涉及到科技、金融或自然资源时,更有可能引起华盛顿高度的关注和审查。

      雇佣行为

      与雇佣相关的纠纷一直是当时日本企业在美引起麻烦的根源。根据1990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日本企业通常面对至少一起劳资诉讼,每败诉一次,会造成2000万美元的赔偿和法律费用。

      处理摩擦的对策

      美日两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试图通过一系列谈判解决贸易和投资不平衡的问题,这些谈判被称作“结构性障碍改革”(Structural Impediments Initiative, SII)。该谈判暗含的前提是,美国企业在日本投资面临的许多障碍与日本独特的企业结构和经营惯例有关,而不是由于法律法规的限制。

      比较重要的是,日本在美国政府内部有强大支持者,他们强调两国的共同利益以及日本对双边关系的贡献。在整个贸易投资摩擦时期担任美国驻日大使的Mike Mansfield说“美日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成为连续数任美国总统和其他政府高级官员的口号,以确保在最紧密和最重要的伙伴关系的范畴里,考察两国经济的摩擦点。还有美日军事同盟也是处理美日贸易及投资问题时可以借助的力量。

      在美国代表日本利益的私人和公共组织也加强了在公共关系上的努力。比如国际投资协会,日本社会和经济事务研究中心和日本外贸组织(JETRO)。

      日本企业当时采取的另外一种重要策略是私人层面的外交手段。从1960年代开始,许多旨在促进美日商业人士交流的组织相继成立。包括美日经济关系顾问委员会,日美经济委员会。1983年在里根总统和中曾根康弘首相的要求下,两方分别派出七个非官方公民,成立了美日顾问委员会,全面审视双边关系。该委员会的报告强调在共同利益基础上长期合作,支持以直接投资为手段,加强商品、资本、信息、技术流动。美日商业协会提供不少州政府官员和商业人士进行交流的机会。这些协会每年轮流在美日举行会议,宣传FDI给地方带来的利益。因此当时尽管联邦政府对日本FDI持批评态度,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却普遍欢迎日本的FDI,最常见的鼓励措施是税收优惠和低成本融资,还有些州提供免费土地、新修道路和为日本经营者的子女提供学校。到1990年,超过40个州在东京设立了办事处以吸引日资。日本的跨国企业很巧妙地利用各州之间的这种竞争关系,为自己谋取利益。比如,日本汽车制造商通过将厂址选在不同的州实现其政治资本的最大化。所有获得日本企业投资的州都是向该行业提供较多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的州,取得这些政策的外国投资者向其他州施压,以取得更多的优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地方都欢迎日本企业。

      在企业层面,对社区反应的担心有时会影响日本对美国资产的收购。为了减少当地的恐惧,有些收购协议会公开承诺继续维持现有的公司总部、工程和设施。日本的海外公司会经常聘用公关公司,通过媒体举办宣称活动,影响当地人对日本企业在当地的商业活动的看法。

      日本海外子公司的地方层面上的另一个做法是,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如参与社区事务、向社区慈善机构捐款,或向当地大学捐赠。比如,1985年设立的日立基金会,1987年设立的三井美国基金会等。这些努力来自日本企业的在美支持者的一致建议:如果你想要被接纳,你必须做当地的好公民,来证明你对整个市场和社会的承诺。

      研究表明,这一时期日本对美的投资回报较低,原因有:日本企业无法将供应商和子公司之间的企业联盟网络照搬到美国;错误地试图在美国子公司采用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和做法;为了应对美国可能的贸易限制以及日本泡沫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日本投资都过于仓促或投机。到90年代,对日本在美国FDI的摩擦和批评明显降温,原因:美国公众最终接受了日本产品、品牌和企业;日本的海外子公司克服了所谓的“外来者劣势”;泡沫经济的破灭。

      到2007年底,日本在美直接投资存量2330亿美元,占外国在美FDI存量总额的11%,仅次于英国。在2005年,日本企业在美投资共创造了614,000个工作机会(三分之二在汽车产业),占私营企业GDP的1%。

      ----------------------

      总结:

      1.公关很重要;

      2.投资一样可以打游击战,走地方包围中央的战略。

      --------------------------

      原文:

      英文:

      外链出处

      中文:

      外链出处

      参考文献外一篇:

      谈日本企业打破美国投资壁垒的经验

      外链出处

      • 家园 很不错的资料

        在纽约见过一个资料,算了算日本人在美国的投资财务账,最后结果是总的来说是赚的,而且赚不少,不过集中在不动产和流动性比较好的资产方面。FDI M&A很失败。

      • 家园 资本溢出的一个条件是币值高估

        RMB还是低估的情况下,除非是原料/销售环节上的扩张,纯资本性的扩张似乎在国内购买资产更有利

    • 家园 兄弟我在第三世界搞收购,等项目结束大家一起总结分享。送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