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笔记】我们从来不知道真诚和真实有多远 -- 滥觞

共:💬7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笔记】我们从来不知道真诚和真实有多远

    我们从来不知道“真诚”和“真实”有多远

    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感觉,如果用来作为判断善和恶的标准的话,那么这个自我感觉就经常处于某种自欺状态了,很难做到客观,自我感觉是没有客观标准的

    自欺的原因可能是外在的利益、压力、避免受到伤害,也可能是自己对自己的过高要求

    一个人无法通过自我感觉确定自己“无一毫人欲之私”

    善恶,当然都在人心中,但是人却不能够判断自己的善恶,因为你要能够判断善恶,有个前提,这个作判断的人的本心必须是善的,人心是善的才能判断善恶,但是人心是不是善的恰好又是需要判断的,这就没有个标准了,所以人是不能够判断自己的善恶的

    判断自己是善的,但自己本来是不善的,那这个判断是假的,但自己这个本心是不是善的,这又需要判断了,一个已经被恶腐蚀了的人,他就可以把自己所做的一切说成是善意的,并且自我感觉良好,如文革中整人之人,临死问心无愧

    自我感觉是靠不住的,是多变的,是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或批判,或吹捧,都能改变

    所谓面子就是要让人家来将自己好话,来维持自己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在临死前可面对天地问心无愧与天道合一

    儒家通过诛心来达到道德的纯厚和政治的稳固

    对一个人诛心,不做这个人行为的事实判断,而指出这个人的意图,做了再大的好事,说你别有用心,居心不良,你其实是如何如何,其意是怎么怎么样,这是不需要任何客观根据的,如文革大字报

    诛心之论是不需要任何客观标准的,只需要有权,能居高临下,话语即权力,诛心之需要话语权,在政治上能压倒人,就可以说这些诛心之论,“触及人的灵魂”,“破心中贼”

    诛心的前提是没有任何隐私权——这个改革开放才引入的概念,之前人们认为,要隐瞒的事情肯定是坏事情,好的事情需要隐瞒吗?诛心,隐私权是首先要诛灭的,因为“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态度不好,罪加一等”,对有权人,你必须保持一个真诚老实的态度,保持隐私权的做法是一种抗拒的态度,是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当然不是说监狱里这样不好,但是监狱当然是越少越好,日常作政治思想工作的,也一般是这种套路,“态度问题”)

    人心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被诛的人自己交代出来,你才能够去诛他,自己交代出来的,作为证据,不交代出来,就逼,刑讯逼供是旧有中华法系的核心手法,来源就是儒家的诛心,诛心不触及灵魂,就触及肉体,屈打成招,触及肉体是为了触及灵魂,消灭隐私

    诛心是用威胁触及物质和肉体的方法,来触及精神和灵魂,思想可以犯罪,思想罪可以判刑

    诛心并不是使人更加纯朴,而是使人更加“事故”,有更深的城府,更加善于伪装自己

    抛出表面的层次来应付外界的压力,而更深的层次躲进自己灵魂的内部,国人的多层次人格结构就是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场下形成的

    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有罪而自觉无罪,捐一条门槛,防盗庙里,让千人踩,万人踏,“赎了一世的罪”,捐门槛到了文革时就是写检讨,让人去骂,说态度好,检讨写的深刻,就过关,所以这些写检讨都变成了蒙混过关

    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实在是太普遍了

    多重人格,致使那些贪污犯在台上真心诚意地讲反腐的同时,在台下搞腐败包二奶,致使那些非常好的人可以同时成为大奸大恶的罪犯

    诛心,南辕北辙,背道而驰,要人讲真话,缺逼人讲假话,要人反省,却使人缺乏反省精神,全民普遍虚伪,国人做事想到的不是这么做对不对,而是首先想到别人会怎么说,或者能否把自己躲起来,制造一个假象让别人去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不要说”,或者让别人做和你一样的事情,彼此不说,这就形成了潜规则

    国人在无人知,或人人知无人说得情况下作任何事,通常不会有问心有愧的自我感觉,反而理直气壮,觉得自己是好人,“尽管效果不好,但是主观愿望是好的”

    待续

    • 家园 【笔记】我们从来不知道真诚和真实有多远 (续)

      1“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仁者爱人”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于仁的孝悌,在这种家庭血缘亲情关系中,形成了上下尊卑次序,形成了中国传统国家政治秩序的模本

      从家庭放大到国家,从夏禹以来,家天下成了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自有“国家”一词

      国家政治家族化,反过来,家庭的格局也被国家政治力量所保障,家庭也被政治化了,从小处在家庭里面,就处在一种政治关系中,儿子反抗父亲可以说“没有王法”,孝悌为不成文的国家习惯法,即“规矩”所规定,所保护

      孝悌规定了许多礼节,“丁忧守孝”等等,但这些虚礼、规矩不重要,具决定性的是内在的情感,亲情,是否诚心,所以这种规矩,是一种情感的规矩

      由内在的情感,形成了一套表现于外的规矩,但同时又不执着于外,这点性质,与潜规则无异:说不出来,又得按照这样去做——到一个地方要立足,得“孝敬”某某人,或者到某某家里去“看望”,这都属于“规矩”,不去这么做当然没啥事,但以后有你好看的!

      孝悌的“仁”的潜规则体现在“父子相隐”这一典故上,说,比起叶公说的“直人”来,父子相隐的看上去不讲法不讲规矩,其实“直在其中”,法在其中,规矩在其中,规则潜于其中!超越外部法律,超越外部可以把握之上的内在的规则!

      潜规则也可把握,但有条件——成为圈内人,圈内人可把握,最直接的就是一家人之间,然后是亲戚,同姓,同宗,熟人,朋友,同乡,同年,同科,同行,同道,同种……同天下,“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四海之内皆兄弟”,“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直到爱物,爱护动植物,环境保护

      这是个同心圆,最核心的就是家庭,“血浓于水”,越到外围,就越稀薄,“仁者爱人”非墨子的“兼爱”,爱有差等,有小圈子,有大圈子

      讲仁义的国人,有个特点:当处于没有政治经济压力的情况下,一般而论,国人可以对一切人,对万物,表示出“仁爱之心”,“四端之心”,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体现出儒家的普世价值,“爱天下”;但问题是,稍有压力,国人的这种爱心就向同心圆圈内收缩,没收缩一层,便形成一种类似家庭的伦理集团,从天人合一的家庭缩小到炎黄子孙,国家,在这样的家庭里都可以自觉维护这个家庭的集团利益,自觉地遵守一系列的内部的,潜规则:家庭里面父子相隐,单位里面上下相隐,同事之间官官相护,“胳膊肘不往外拐”“顾全大局”,等等不能说出来不能写出来的潜规则

      对于这次毒奶粉,同行间共用造假技术,共同隐瞒,并不是不道德的,而恰好是道德的!遵守了圈内的不成文的潜规则!不这样做,砸饭碗,拐胳膊肘才是不道德的

      受损害的是圈外人,得好处的是自己人,红楼梦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对于圈外的核心圈内人,业者的家人,则是采取秘密通知的办法,红心鸭蛋业者的家人,腐竹业者的家人……赠送秘密的无毒的正常的产品,则是搏人好感,确定其为圈内人的能称为“对得起”的一种证明,一个记者博得了臭豆腐业者的好感,也者就告诉他臭豆腐的秘法就是用粪便来蒸臭,“你不要告诉别人……”农家乐业者告诉顾客,给的菜是没打过农药的专门给自己吃的,“绿色的”,512同时的缅甸台风死了十几万,没人关心,没人记得,911是“活该”“死得太少”……

      这些都无可指责!这只是把同样的道德原则,用到了更小的同心圆之上!512,“从今天起,我们都是四川人!”多么令人感动~!但绝对不会有“我们都是缅甸人”,这不是不可能,但这是不行的!

      喝毒奶粉,无可指责奶业者,他们只是没有处理好小关系和大关系之间的关系而已

      待续

      • 家园 【笔记】我们从来不知道真诚和真实有多远(续2.1)

        1“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仁者爱人”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被下定义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孝悌的仁同的心圆内,在没有政治经济压力的最大化的同心圆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能够成立的,对于最恨的日本人,战败之后的一些时候也能成立,至少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在一般情况下,在有政治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同心圆就会收缩,泛指的“己”和“仁”就变成了特指的“己”和“仁”,可以随身份、性别、家族、财富,种族等而不同

        家奴不能对老爷说,己所不欲,要放他自由,这不是一个圈子的,而且对于这样坏了规矩的人,就会被排斥到已有的圈外,没得混饭吃,女人也不能对男人说不要缠足

        同样对于毒奶粉的生产者,你也不能对他说“己”和“仁”,他只会对圈子里的人说,那些买奶粉的与我不想干,“没关系”“对不起”,并不是“有关系”“对得起”能对得上号的,通知了熟人朋友不要买出口到市面上的奶粉,就是“对的起”人了(这种礼貌用语就源自这种圈子内外的划定)要是官府(代表更大的圈子)来问,就可以不吱声,更多地就谢谢检讨承认错误,应付诛心,从内心上并不认为自己对那些婴儿的谋财害命越过了道德底线——没有伤害熟人和亲人,只要有压力(谋财的压力),就可以不顾那些婴儿的死活,这样的一些人并不是没有道德的,没有“仁”的人,而是在传统意义上有一定道德的人,问题只在于每处理好小团体和大团体,小圈子和大圈子的关系而已,没什么了不起!

        这种“己”和“仁”变化着的边界,分割了社会,成就了既反民主,又反集权的团体本位

    • 家园 这句简直就是在说我呵

      国人在无人知,或人人知无人说得情况下作任何事,通常不会有问心有愧的自我感觉,反而理直气壮,觉得自己是好人,“尽管效果不好,但是主观愿望是好的”

    • 家园 因为越发自闭的缘故,所以也一直在想如何判断自己的善恶

      有时明明觉得起始时善的,从来不抱伤人之心,可是事情的反馈效果却是反的,导致我现在极度怀疑我自己。

      有时会感觉自己迷失在一起虚幻标准里,而却没有不变的标准,总会随着形势不断的变化着,所以行事,便也显得不能持久,明明是想着为人好,可最后总会变成自私,无聊的行为了。

      明明想做一棵树,能够挡风撤雨,却最后发现原来自己的枝叶压折了别人

      自我感觉真的靠不住,等发现时,才知道在爱人与自爱之间,总是选择了谁也不爱,

      • 家园 嗯……

        我是一直用抽离的方式看待自己,看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

        我注重逻辑思维,轻视辩证思维,采用科学的态度,即怀疑的态度对待已经成型的观念,包括善恶观

        我强调消极自由,不愿意被人关心,面对陌生人比面对熟人和利益相关者更感到自然舒适,害怕哪种“好的主观愿望”,届时总是难以处理

        我相信人和人之间是无法理解的,实际存在中,理解就是误解,误解就是想去理解

        总的来说,我非常符合《九型人格》里对“观察者”人格的叙述

        一般情况下,任何人之间的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冲突,都是出于人格差异,出于精神注意力的着眼点的不同,我很推荐你阅读《九型人格》这本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非常不同的书

    • 家园 沉宝!

      沙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