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笔记】我们从来不知道真诚和真实有多远 -- 滥觞

共:💬7 🌺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笔记】我们从来不知道真诚和真实有多远

我们从来不知道“真诚”和“真实”有多远

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感觉,如果用来作为判断善和恶的标准的话,那么这个自我感觉就经常处于某种自欺状态了,很难做到客观,自我感觉是没有客观标准的

自欺的原因可能是外在的利益、压力、避免受到伤害,也可能是自己对自己的过高要求

一个人无法通过自我感觉确定自己“无一毫人欲之私”

善恶,当然都在人心中,但是人却不能够判断自己的善恶,因为你要能够判断善恶,有个前提,这个作判断的人的本心必须是善的,人心是善的才能判断善恶,但是人心是不是善的恰好又是需要判断的,这就没有个标准了,所以人是不能够判断自己的善恶的

判断自己是善的,但自己本来是不善的,那这个判断是假的,但自己这个本心是不是善的,这又需要判断了,一个已经被恶腐蚀了的人,他就可以把自己所做的一切说成是善意的,并且自我感觉良好,如文革中整人之人,临死问心无愧

自我感觉是靠不住的,是多变的,是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或批判,或吹捧,都能改变

所谓面子就是要让人家来将自己好话,来维持自己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在临死前可面对天地问心无愧与天道合一

儒家通过诛心来达到道德的纯厚和政治的稳固

对一个人诛心,不做这个人行为的事实判断,而指出这个人的意图,做了再大的好事,说你别有用心,居心不良,你其实是如何如何,其意是怎么怎么样,这是不需要任何客观根据的,如文革大字报

诛心之论是不需要任何客观标准的,只需要有权,能居高临下,话语即权力,诛心之需要话语权,在政治上能压倒人,就可以说这些诛心之论,“触及人的灵魂”,“破心中贼”

诛心的前提是没有任何隐私权——这个改革开放才引入的概念,之前人们认为,要隐瞒的事情肯定是坏事情,好的事情需要隐瞒吗?诛心,隐私权是首先要诛灭的,因为“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态度不好,罪加一等”,对有权人,你必须保持一个真诚老实的态度,保持隐私权的做法是一种抗拒的态度,是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当然不是说监狱里这样不好,但是监狱当然是越少越好,日常作政治思想工作的,也一般是这种套路,“态度问题”)

人心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被诛的人自己交代出来,你才能够去诛他,自己交代出来的,作为证据,不交代出来,就逼,刑讯逼供是旧有中华法系的核心手法,来源就是儒家的诛心,诛心不触及灵魂,就触及肉体,屈打成招,触及肉体是为了触及灵魂,消灭隐私

诛心是用威胁触及物质和肉体的方法,来触及精神和灵魂,思想可以犯罪,思想罪可以判刑

诛心并不是使人更加纯朴,而是使人更加“事故”,有更深的城府,更加善于伪装自己

抛出表面的层次来应付外界的压力,而更深的层次躲进自己灵魂的内部,国人的多层次人格结构就是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场下形成的

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有罪而自觉无罪,捐一条门槛,防盗庙里,让千人踩,万人踏,“赎了一世的罪”,捐门槛到了文革时就是写检讨,让人去骂,说态度好,检讨写的深刻,就过关,所以这些写检讨都变成了蒙混过关

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实在是太普遍了

多重人格,致使那些贪污犯在台上真心诚意地讲反腐的同时,在台下搞腐败包二奶,致使那些非常好的人可以同时成为大奸大恶的罪犯

诛心,南辕北辙,背道而驰,要人讲真话,缺逼人讲假话,要人反省,却使人缺乏反省精神,全民普遍虚伪,国人做事想到的不是这么做对不对,而是首先想到别人会怎么说,或者能否把自己躲起来,制造一个假象让别人去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不要说”,或者让别人做和你一样的事情,彼此不说,这就形成了潜规则

国人在无人知,或人人知无人说得情况下作任何事,通常不会有问心有愧的自我感觉,反而理直气壮,觉得自己是好人,“尽管效果不好,但是主观愿望是好的”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