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Life杂志里的朝鲜战争(1)敌人的面孔 -- pxpxpx

共:💬689 🌺3480 🌵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Life杂志里的朝鲜战争(4)长津湖照片背后

      1950年12月25日,50年代的第一个圣诞节,如果人们翻开当天的LIFE杂志,那么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将是下面的一组照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照片里的士兵来自海军陆战1师,正和自己的部队走在从长津水库(也叫长津湖)撤往兴南港的路上。照片是当时LIFE杂志一位叫 David Douglas Duncan的战地记者于12月9日拍的,也就是撤退开始后的第4天(如果这位士兵走运的话,他还要再走两天多才能到达安全地带)。

      当战地记者发现他时,他正在用勺子费力的抠着冻硬的罐头,眼睛里了无生气。记者问他"如果我就是上帝,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圣诞礼物?",士兵几经努力之后,终于费力的说出下面的三个字:

      Give me Tomorrow

      照片旁边的文字写道:

      This is the face of a man who eats frozen rations in the snow and who may be interrupted at any moment to run, to fight or to die.

      毫无疑问,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看过这张照片的人都不会将它忘记,正在欢庆圣诞节的美国人也因此记住了万里之外的一个地名 -- 长津水库。

      照片上士兵的神态很特别,但在战场上却并不少见,用专门的术语 来讲,这叫 thousand-yard stare,是在战场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士兵常会出现的一种表现。他们看似凝视远方,其实已经处于失神的状态了。

      在下面这张照片的旁边,有这样一段文字:

      There was a Christmas in Korea, although it was all over before the 25th of December. It was a cold and bitter Christmas, but Americans can be more thankful for it than all their parties and presents. It took place in the valley of shadow of death, through which Marines and soldiers fought their way from the Changjin Reservoir to haven on the Japan Sea. This is the story of the incredibly gallant Marines, who fought fantastic odds but brought their equipment, their wounded and their dead. This is what it was like for those who survived unhurt, for those who were wounded and pulled through and for those whose Christmas is now forever.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近60年后的今天,读到这段文字,仍觉得自己的心被每一个字敲击着,一如第一次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时的感动。

      恪尽职守的士兵永远是值得尊重的!

      David Douglas Duncan在半年后的51年夏天出了一本书,叫This is war,其中有一章叫"Retreat, Hell!"就是专门讲长津撤退的。

      在书的结尾,作者专门提到了自己当时所使用的设备,有意思的是,他竟然给自己的莱卡相机换上了日本镜头,这种深受他赞许的镜头就是尼康(Nikkor)。据作者讲,整个长津撤退中,他使用的就是这种镜头,在胶片都被冻裂的低温下,尼康的镜头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色。

      真实的历史往往有一些怪诞,有一些辛酸:

      在朝鲜的战场上,12个师的中国士兵,爬冰卧雪,不顾伤亡的端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武器,赶着美军陆战1师的2万余人"向另一个方向进攻"了一个星期,而将这一切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两架装着日本镜头的德国相机。

      几张照片,不经意间将世间的现实和残酷暴露无疑。

      元宝推荐:禅人,
      • 家园 再艰苦他还有猪肉豆子罐头吃

        还有防寒手套,雨披,大头皮靴... 还有大卡车...

        相对于炒面单衣胶鞋+11路,这也能算艰苦啊?

        何不食肉糜?

      • 家园 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上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里我只有一句话--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恒不朽!彪炳千秋!

        • 家园 送您《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外链出处

        • 家园 献花
        • 家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一些人一辈子都理解不了。

          照片上士兵的神态很特别,但在战场上却并不少见,用专门的术语 来讲,这叫 thousand-yard stare,是在战场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士兵常会出现的一种表现。他们看似凝视远方,其实已经处于失神的状态了。

          他们只会大谈“真实资料”“严肃态度”和“客观真相”,只会分析,分析,再分析。因此,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面貌是在他们的“科学”之外的。

          正因为是“客观”,站在“”的角度,就无法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骄傲,也就无法理解受这种骄傲影响的新一代人。

          于是,一切成为历史之后,有人跳出来大叫:

          “我发现真相了!”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这才是中国军人的面孔。

          保家卫国的子弟兵,淳朴执着,热爱土地和善待人民。

        • 家园 朝鲜战争的意义

          转述个老比喻,你和拳王泰森打成平手,你说谁赢了?朝鲜之后的越南战争,美军不敢越17度线半步。

          志愿军朝鲜一战,是近代中国的翻身之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 家园 不准确

            应该是这样:

            泰森已经堵到咱卧室门口了,眼看就要破门而入在咱床上练拳击,老中开门一个头锤 + 膝撞 + 丁字戳脚,然后一个正踹,把泰森踢出了院子。

            最终的结果是:泰森在院门外捂着断掉的鼻梁,老中在院门里金鸡独立(一只脚骨折了)。从那至今50多年,泰森再不敢靠近咱的院子。

            谁赢了?

      • 家园 【外一篇】说说只有在河里才想说的话

        到今天,河里的气氛也还是不错的,说话没什么负担,所以就多说两句:

        朝鲜战争,是一个太多人觉得很了解,太多人觉得很自信的话题,这可能要归功于多年来的宣传和教育,也得益于近年来出现的一大批可读性很强的书籍和文章,尤其是网上数不清的贴子和图片。如果随手在网上搜搜的话,不难看出这个话题在中文社区里的火爆程度。

        但是真要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话,建议还是多读读美方的资料,尤其是网下的一些比较严肃的作品。

        比如下面这本:

        The Korean War: Handbook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这本书按照不同的研究领域,对90年代中期之前朝鲜战争的文献和研究做了一个综述。其涵盖面是相当广的。看过这本书之后,会对这边学术界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有个大概的了解。之后再阅读相关的书籍会更有针对性。

        再推荐两本就是

        The Forgotten War (Clay Blair)

        This Kind of War (TR Fehrenbach)

        和我读过的其他书比较起来,The Forgotten War资料非常详尽,对了解战争的第一年很有帮助。

        This Kind of War也是一本不错的书,能读得下去,在详细介绍第一年的同时,也简要的介绍了战争后面两年的情况。

        个人认为,这两本书对找到朝鲜战争的"感觉"很有帮助。其他的资料,还有美国军方的官方历史(网上可以找到,我在下面的一个贴子里给出了连接),再就是一些政府文件,期刊,报纸一类的东西。另外,需要了解某一次战斗的话,各个部队的战后总结报告,还有随军的历史学家在战场上收集,整理的战后总结报告都很值得一读。

        总之这些资料都对还原战场,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有所帮助。当然这个方面的资料还有很多,我自己也在学习的过程中。

        看过上面的一些资料之后,再来看这段历史,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就会有所不同。

        下面就是我想聊聊的三个方面,供大家批判:

        朝鲜战争停战,我方要价和最终结果:

        简单的讲,我方的要价(不仅仅指官方桌面上的)包括台湾,联合国席位,和美国从朝鲜撤军,其他的当然也有,如战俘遣返,但是没有前面的几个重要。美国的政府,军方和议员对这些问题都有很深入的讨论,当时的媒体里对这些也都有报道。

        而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

        美国同意停战,实际上只承认了一点,就是以双方实际的战场位置划分朝鲜,其他的,一概没有买帐。

        耐人寻味的是,当年美国军方51年5月末在朝鲜战场上一度取得了优势,美方想和中方直接接触,开始和谈,但是其驻苏联的外交官两次将这种请求送到当时的中方驻苏使馆,其结果都是没了下文。如果上面的资料属实的话,那中方当时在阵营里的地位就太值得研究了。

        顺便说说伍修权50年末到联合国讨论台湾,朝鲜问题,当时美国媒体特意将他和苏联代表亲切握手(神态略显谦恭)和他严厉斥责美国时的照片发在了一起,用意很是明显,但也很可能反应了一些事实。

        所以说战争只是政治的延伸,为达到最终的政治目的,战争最多只是必要条件,却从来都不是充分条件。

        当年马歇尔对麦克阿瑟的解职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麦的问题是他将军事手段当做了政治手段的替代,以为这个问题最终要军事手段才能解决,也就是依靠他来解决,但事实上,军事手段只是政治手段的一部分,政治目标最终还是要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

        所以联系到朝鲜战争我方的代价和最终的结果,不能不说两者不相符。这当然不能一味的责怪当时的领导人,那个时代,整个亚洲的国家都在摸索自己的道路,不能对他们太过苛求。

        但是,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如果还一味的只关注当时的战斗细节,并且沉醉在辉煌与感动之中不能自拔,那就有些不合适了。

        说到马歇尔,这就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美国军人的素质

        美军当时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要是从和印第安人作战开始算,到当时得有300年历史了。美军军官的教育也非常的正规,更加重要的是,军队和军人在国家框架里的地位和职责都异常的清晰和稳定,加之装备的先进,又都经过二战的考验,所以优势是相当明显的。当时军队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训练,还有就是战后裁军计划所造成的军队数量严重不足,到朝鲜战争前,美军的地面部队只剩60多万人了。

        但是单就一些优秀的将领和军官来讲,美军当时还是很有些能人的,综合素质很不错。李奇微在战场上就不说了,他退役之后,又成为了非常成功的企业总裁,李总的企业规模很是不小,他曾管理过的Mello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search后来还成为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部分。看他当年给部下和国内军方写的命令和报告,总感觉这是个律师而不是军人,没想到还会做买卖。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当年打上甘岭的北极熊团团长,他的团打了上甘岭头几天的战斗,最后夺下了表面阵地,然后换防到后方休整去了。这个人战斗意志还是很强的,在开打之前进行的侦察中,不但亲自摸上了上甘岭,而且还上了主峰,从那里查看其他的阵地,除此之外还亲自参加了阵前捕俘的行动。这个团长战后一直干到两星少将。到60岁退休后,又到一所大学主持那里的印第安历史研究,一直干了10年,到70岁才最后退下来。和志愿军在上甘岭打得昏天黑地的美军团长,最后竟然到大学做了10年的历史学家。

        这两天,河里好象在争老人家的儿子在朝鲜的事情,其实朝鲜战场上的三任美军司令里,麦和李儿子还小,没法上前线,克拉克的儿子当时在军队,参加了朝鲜战争,下面的第8集团军里,沃克的儿子当时在朝鲜,后来护送父亲的陵柩回国,继任的范拂里特儿子也在朝鲜,还死在了那里,他们的老板杜鲁门只有女儿,但后来的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儿子当时也在朝鲜。下面的将军里,这种情况也不少。当时可是二战结束后,人人都想发财的时候呀。其实翻翻美国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当时美国是有这个传统的,二战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四个儿子都在军队,其中至少两个儿子都在执行高风险战斗任务的部队当军官。其中的一个儿子还亲眼目睹了肯尼迪的大哥战死。

        说到普通的士兵,装备,补给都不讲,他们的战场生活条件实际也很不错,前面讲的北极熊团,他们有专门负责洗衣和淋浴的部门。士兵可以洗完澡,将脏衣服留下,然后再回自己的工事里,下回再来的时候洗干净的衣服已经准备好了。夏天时候的娱乐项目有游泳,冬天可以打猎。其他的部队也大致如此。

        这样的军队还能打仗吗?

        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战场上,美军里有吓得崩溃掉的,也有带着自己的部队端着刺刀向志愿军冲锋的(后者还因此得了荣誉奖章MOH)。在战场上的美军可不是一触即溃,危急关头敢刺刀见红的并不少见。其他的不讲,打上甘岭的美军31团就把使用刺刀近战写到了经验总结里,理由是可以瓦解敌人意志。要没这两下子,靠那么几个军和流动性那么大的士兵(在朝鲜10个月左右就可以回国),早就顶不住了。

        另外,从总体来讲,当时美军在远东的主要任务是防卫日本,对抗苏联可能对日本的进攻,朝鲜一直都不是第一要务,即便朝鲜开打之后也是这样。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两样干得都不错。还捎带着盯了台湾几十年。

        扯远了,回头说说咱们的志愿军:

        这个方面太复杂,只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

        美国老兵在谈到对志愿军的印象时,除了敬畏,其实还有一种很常见的感情,那就是同情。

        这种复杂的感情,我们自己的军队可能也体会过,想想老山炮战,当我们的士兵,趴在自己阵地上看着成营成团的越军冒着猛烈的炮火拼命冲锋的时候,他们的感受可能和当年美军看着志愿军冲锋时一样吧。

        从心底里觉得,国家对当年的志愿军是有所亏欠的。正常状态下,一个国家是不应该如此使用本国士兵的。但是,当时出于不得已,只好如此了。毕竟人海战术也是战术,也有它的价值。

        所以后来在调查麦克阿瑟解职而进行的听证会上,议员们质问马歇尔为什么不支持麦克阿瑟轰炸中国东北的建议,对中国了解很深的马歇尔讲,这样做效果很有限,因为

        for one thing, life is cheap in China

        快60年过去了,但愿没有人再这么想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就说这么多吧。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老天,你有好好看过美军的史料吗?美军战史有说志愿军用“人

          海战术”?

          记者们总喜欢谈到“亚洲游牧群众的人海战术”,再没有比这更不真实的了。实际上,中国人很少以团以上的单位进行出击,甚至这些行动也通常缩小到似乎无休止的排的渗透。中国红军之所以成为可怕的力量,不是依靠他们人多,而是依靠诡计和突袭。——米海军陆战队战史

        • 家园 北极熊团?

          好像在50的长津湖战役中团旗都被缴获了!现在你想看可以去中国北京的军博!

        • 家园 谈判就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

          简单的讲,我方的要价(不仅仅指官方桌面上的)包括台湾,联合国席位,和美国从朝鲜撤军,其他的当然也有,如战俘遣返,但是没有前面的几个重要。美国的政府,军方和议员对这些问题都有很深入的讨论,当时的媒体里对这些也都有报道。

          谈判的要价能否达到不应视为谈判成功与否的标准,更不应作为评价战争胜负的标准。

          基本原理: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得不到,否则只能说明对手太愚蠢(比如李鸿章主持的中法谈判)。我们要价当然可以很高,能实现当然好,不能实现也没有什么损失。最终落实下来的,还是你在战场上实实在在的那点东西。美国人也没占到便宜。这已经是中国近代史上对外战争谈判的最好结果了。个人以为,能有这个结果,抗美援朝一把也值了。

          此外,据俺浅薄的历史知识而言,能在战争谈判中占老美便宜的国家似乎从来没有过,能互不占便宜的都很少,更常见的是被老美大占便宜了。

          对手很强大,这很好,正说明我们也不弱。

          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

        • 家园 还人海战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