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采访手记(四)郁金香王国(前言) -- 梦秋

共:💬160 🌺3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当然是有福有福啦

          我唯一的自发喝酒行为,是在新西兰的时候,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晚上失眠,这才弄了一瓶葡萄酒,临睡觉之前催眠用。喝酒的人都知道喝酒的好。咱们不喝的,自然也知道不喝的好,各守其道吧。

    • 家园 【原创】采访手记(四)郁金香王国(第三天/B)

      采访手记(四)郁金香王国(第三天/B)

      雪景且慢欣赏,下午还有一家企业需要我们去走访,那就是位于荷德边境的Solland Solar。在没有到达这家太阳能公司之前,我们从荷兰官方得到的一个怪吓人的数据:Solland从2005年到2007年的增长率是2819%。听到这个数字,所有记者立刻产生了职业性的亢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olland的行政大楼比较有意思。荷兰和德国的边界正好穿过这栋三层楼房,我也就算是到了德国一游。在Solland的过程和前面几次的采访差不多,大家喝着速溶咖啡,听着对方的媒体部门的人员用ppt介绍整个公司的发展过程。

      Solland是一家很年轻的公司,2003年才成立,主要产品应该是PV(photo-voltaics)制式的太阳能电池板。我对太阳能这个方向的知识了解得很少。按照对方的介绍,太阳能的利用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是太阳能-电能,另外一种模式是太阳能-热能(是不是国内的太阳能热水器就是这种模式?)。

      显然Solland走的是太阳能-电能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一个特点,众所周知,是晚上无法利用光能发电,而白天太阳能所产生的电能,如果无法及时利用或者输出的话,需要有极大的电容储藏。在Solland,我听到了一个以前自己没有听说过的词汇:智能电网(smart grid)。这种电网的特点在于,可以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社区之内实现太阳能电力的传输和使用,使之得到均衡和充分的利用。这个智能电网应该在西方国家已经不是一个很稀奇的东西。美国记者史蒂芬也向我介绍了美国这方面的情况。智能电网在美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应用,而且还分为两种……可惜他是在汽车上跟我闲聊的时候说到的,我没有写下任何这方面的记录。我在“智能电网”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疑虑,因为这个电网是一个社区型的电网。它和Heerlem小镇的地热空调系统一样,存在着一个大规模应用的问题。此外,它是否应该和大型电网兼容供电,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不论在技术上是否可行,智能电网这个东西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太阳能电力的应用,并且成为太阳能电力价格下降的一个原因。根据Solland提供的消息,在2007年,荷兰等欧洲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能发电每千瓦的成本大约为0.5欧元;到2010年,同等地区太阳能发电没前往的成本将下降到0.3欧元。到2020年更下降到0.2欧元/每千瓦。因此,Solland预计,2013年左右,太阳能电力价格将下降到一个可以为普通消费者接受的范畴,对太阳能电力的需求,将进入到一个爆炸性增长的阶段。

      Solland Solar过去几年的变化其实已经给这个“爆炸性”增长以极好的注脚。2005年,Solland自己的太阳能供电总量是20兆瓦。2006年这个数字达到60兆瓦。2007年,经过扩建的Solland供电总量已经上升到170兆瓦。而Solland的员工总数也从初始的50人扩充到1000人,并在中国上海设立了亚洲区办公室。

      但是,我对这个飞速发展的太阳能企业充满这一种说不出的疑问。太阳能是否能够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将成为清洁能源的一部分?“智能电网”是否具有很大的推广性?在介绍Solland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公关经理曾经说过,许多投资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外资都纷纷失败撤资了,那是因为中国国内以PV模式提供太阳能电力的空间还很不成熟,大家用的都是太阳能热水器,而不是电池板。回国之后,我曾就这个问题询问过河友我不是马甲。他认为太阳能外资企业在中国失败的原因,一个是中国强大的代工能力,提升了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其次,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其实并非完全没有污染。电池板里面使用的多晶硅是一个很大污染源。只有中国才能冒着这样的污染危险,大量生产并向全世界提供太阳能电池板。

      马甲还有一个观点让我稍微觉得意味。他认为中国的情况不太合适太阳能电池板的推广使用。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会因为灰尘的积累受到影响。在北方沙漠地区,大风扬尘,很容易对电池板维护造成问题。最合适使用太阳能的地方,除了西藏的部分地区和海南岛,我还真想不出有什么更合适的地区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olland Solar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

      在采访过程当中,我问过Solland的公关人员,既然生产太阳能电池板有可能造成污染,电池板本身在寿命完毕之后也有再次污染的问题,处理这些污染所需要资金,占整个生产成本的比率是多大?对方对我的这个问题没有答上来。他建议我有空给Solland相关人员发email查询一下。不过,这位公关人员还是将他本人的一些估算告诉了我:占成本的5-10%左右。凭着我自己的感性估算(没有任何科学基础的一种预测),这个成本似乎比较低,不太可信。

      对于“智能电网”的疑问也被我带回了国内。在本周采访GE“绿色创想”中国区的负责人时,我向他提出了类似的问题:“智能电网”是否能够运用到国内?这位负责人告诉我,中国的国土面积太大,社区型的“智能电网”如果和大型电网并网的话,成本和技术都将成为很大的问题——例如,怎样将这些不稳定的电流不间断地供给东部缺电的地区?“但是,按需送电的智能电网,将是未来节能型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位负责人说。

      不知道国内是否有这种可能,建设若干个实验性的社区型“智能电网”?

      接下来的参观就有点肤浅了。我们来到太阳能电池板的厂区,远远地观望太阳能电池板的印刷(感觉上就像印刷集成电路板一样)和质检过程。整洁的车间,仿佛像个大型实验室,有喧哗,更有喧哗之下掩盖的有序和肃穆。里面的员工在各自忙碌,没人理会这群探头探脑的记者。在里面呆了不长的一会儿,大家自觉无趣,各自出来了。夕阳正从德国方向照耀着Solland厂区,平坦的地面上,皑皑白雪已经开始消融,露出褐色的地面。就这样,我们结束了这一天最重要的两个采访项目。此后两天的采访项目,与前两天的相比显得有点单调,我将不会花费太多笔墨去描述它们。我想我所要描述的内容,可以转向不那么专业的社会人文方向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olland工厂当中,工人正在检查已经制作好的太阳能电池板。

      关键词(Tags): #太阳能#电池板
      • 家园 太阳能硅原料其实处理好,并没有污染。

        世界上最大的多晶硅厂多集中在欧美,所以才会在07年和08年出现硅价格的暴涨,成就了多少百万富翁。就在德国的瓦克和美国的汗木罗克、MEMC公司都好大的产能

        关键词(Tags): #多晶硅#太阳能
      • 家园 发表一些个人观点

        金融危机对光伏产业的冲击非常大。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需要从多个环节注入大量资本,而这些资本的注入已经大不如前,之前高获利吸引来的巨额盲目投资导致产能过剩,而推动光伏发电所必需的投资与补贴,前者已经萎缩,后者萎缩的可能性在增加。

        美国著名电子业咨询机构iSuppli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8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安装数量达到3.8GW,2009年因大环境景气下滑,安装数量只增长9.6%,达4.2GW,而市场供给量却由去年的7.7GW增加62%至11.1GW。报告认为,超额的供给率将使每瓦特平均价格大跌,由去年的4.2美元至今年底跌至2.5至2.75美元,因此2009年光伏业将陷入供过于求。同时,因平均价格下滑以及太阳能电池安装量的增长幅度不如预期,预计2009年全球太阳能市场规模将只达129亿美元,较去年159亿美元衰退约19.1%。

        为了生存,整个行业把期许的眼光投向了中国,希望中国批准大量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和全额收购的高昂补贴。这次两会期间就能听到很多要奶吃的声音。但是我想,如果你要全中国的老百姓勒紧裤带来支援你、呵护你,那么你就得对全中国的老百姓作出回馈或者回馈的承诺,不要一面把污染、高耗能、高电价留在中国,一面厚颜无耻地把收益放进自己和形形色色投资者(比如华尔街)的腰包。能不能考虑把政府的电价补贴,作为国家投资入股,并且做出经营形势好转时大比例分红的承诺?

        至于智能电网,本身就是一个在炒作中不断被塞进私货的商业概念,而不是一个严肃的工程概念。目前最通行的版本是,给用电设备装上智能控制器,在电价高涨时减少或者不用电。在欧美市场化用电环境中,电价高昂且其波动频繁、剧烈又缺乏规律性,每十五分钟就可以变化一次,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是难以预测的变动(市场定价机制决定了的属性)。这种电价与我国部分地区现行的分时段峰谷电价是截然不同的,面对后者要实现按电价控制用电,一个可自设定的计时控制器就可以了。面对前者的话,则需要对市场价格信号的实时监控,所以硬件上必须是个具有网络接入能力的微型计算机,软件上还得有一定智能计算和预测能力(高电价只有一个十五分钟还是会持续几个小时?负荷能否被中断或者减少相应的时间?如果是减少的话怎么减合适?想想电冰箱和里面的东西),想像一下每家的几个大件都这样智能化后,您这种节能的需要经过一个蝴蝶效应的过程,在河中所讲的ICT产业将会产生多么大的需求?我想这也就是IBM、Google这么热心智能电网的主要原因吧!如果我是个足够邪恶而又有足够实力的阴谋家的话,我可不可以一手折腾电价、从非智能用电负荷身上渔利,一手去投资智能设备制造商?来个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然电器智能化比例达到一定程度,电网里的“经济人”多起来以后,电网负荷的可控性自然会提高,可以更容易地通过价格信号控制负荷来应对可再生能源不可控地变化,确实能达到更多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目的,不过这种利用能力的大小是与负荷智能化的比例密切相关的。

        • 家园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谢谢兄台这些行业知识。对于智能电网的理解,在下真是粗陋得紧。这几天在写稿的时候,对这个词语那是相当滴头疼啊。接下来我还会写到几个新能源项目,请兄台多指正。

      • 家园 好文章!
    • 家园 【原创】采访手记(四)郁金香王国(第三天/A)

      采访手记(四)郁金香王国(第三天/A)

      也许是实在太累了,也许是马斯特里赫特太宁静,在熟睡了一夜之后,我的生物钟竟然失效了。早上9点钟就要集合出门,我睡到8点35分才突然惊醒。剩下25分钟里,连滚带爬洗澡早饭收拾行装一气搞定,如此神速,我不得不佩服一下自己。

      这依然是忙碌的一天。早上的行程是到马斯特里赫特南部的Heerlem小镇去参观他们的市政建设。在地图上找了半天,我也没找到这个地方,仅仅知道这个镇子靠近比利时。昨夜下了一夜的雪,除了已经被清扫的路面之外,宁静的白色覆盖了大地。灰色的天空之下,积雪没有光泽,周围是一片茫茫苍白。对于台湾的记者mm来说,这是她见到的第一场雪,感到非常好奇。而从车窗外迅速掠过的、覆盖着雪的树林,则提醒了我,这里距离著名的巴斯托尼战场并不远。我想起了《兄弟连》以及《巴顿将军》。可惜,我无法左右自己的行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飞驰的汽车上拍摄的苍白树林,时常让我想起60多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白雪下沉睡的Heerlem小镇,隔着车窗拍摄,就像是加了一个柔光镜。

      Heerlem小镇曾经是个煤矿城市。1960年代在荷兰北部发现充足的天然气之后,荷兰政府采取了封闭煤矿的做法。这座城市接下来面临着许多能源型城市的转型结果:青年人口大量流失,一片暮气沉沉。好在完好的社会福利制度之下,无所事事的人虽多,却没给城市造成太大的社会治安。唯一的麻烦是城市人口在30年内减少了整整4/5。我们到达Heerlem小镇后,重点参观的内容是它的地热空调系统。这个系统说起来并不复杂。小镇的中心有一个曾经是周边最大的煤矿,已经被废弃并封闭起来。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环保潮流带来了新的思维,有人建议将矿井里恒温的地下水抽到地面上,通过热力泵(heat pump)将其能量用于制冷或者制热。这种想法得到了当地退休工人的大力支持,于是很快付诸实施。

      Heerlem市政厅的设计者向我们展示了整个地热供暖系统的原理。他们重新发掘了两个废弃的矿井,一个深达700米,另外一个的深度是56米。地下水随着深度每增加100米温度上升3度。假设地表水温是冬天的0度的话,700米下的矿井水温应该是21度。实际上我们知道深井水温不可能随着地表水温产生变化,在一般状态之下它是恒温的,温度稳定在大约18度左右。700米的深井水温,一般用于在冬天提供暖气,“就像冬天的集中供暖系统一样”,设计者告诉我们。至于56米的矿井里面提升的地下水受到地热影响很小,温度恒定在10度以下,用于夏季的制冷。

      不论是高温还是低温的地下水,被抽上来之后还不能直接供暖或者制冷,需要将其与自来水进行水温交换。交换完毕之后,这些含有有害杂质的地下水将被再次注入到矿井当中,由大地母亲再次温暖它们。那些带有地下水体温的自来水,则徐徐流过每家每户的地下,给住户带来凉爽或者温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方方正正的东西,据说就是地热空调系统的关键仪器热力泵。这个将在后来的几次参观当中频繁出现。它的原理,按照现场人员的解释,“就跟冰箱上面的那个空调压缩机一样”。懂行的朋友给解释一个吧。

      2006年,Heerlem小镇开始着手建立这个地热空调系统。在记者们前去参观的时候,这个系统已经初步建立,可以让40-50户左右的住户享受到地热空调带来的好处。从长期规划来看,这套系统最多能够满足2500个住户的需求。这个数字不算大,但是足够对当地人产生足够的影响,因为Heerlem的总人口眼下不到3万人。对于大部分局外人来看,这依旧是一个实验性的工程。它有两个明显的缺陷,首先是不能做到完全摆脱石化能源(这个问题在绝大部分新能源工程中都会遇到),现在的情况是,地热空调系统必须和天然气能源系统混合为居民服务。其次,这个系统的供应能力实在很成问题,在大规模使用上,恐怕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中国,它的规模可以供应一个村庄,但你要在每个村庄下都打个700米深的井,这不是瞎折腾么。

      除了Heerlem小镇的这个空调系统之外,当局还在兴建一着一个“生态友好社区”。这里面包括新型的节能超市,充分利用太阳能供电的住宅区,老年公寓等等。整个Heerlem的市中心都在建设当中,即使是在大雪的覆盖之下,依旧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工作热情。这座煤矿城市正在渐渐褪色,新一代的居民前几年将煤矿工业留下的最后一个烟囱也炸掉了,但是眼下却呈现出这种难得的生机,让人有点费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Heerlem小镇正在大兴土木建造的绿色市政厅。这个类似于大烟囱的建筑也许恢复了这个小镇上的历史记忆。与历史不同的是,新建筑的设计基于“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这两个出发点。

      困扰着Heerlem的问题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所有制上的某些考虑,例如……地下水里所包含的热能是不是政府所有?这个我们看上去是相当白痴的问题,人家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据说,最后的结论是,500米以上抽取的地下水算作是投资方所有,500米以下的地下水,政府公有。这个结论我记得有点模糊,还需要调头确认一下,但是他们的这些做法,一度让我在感慨对方做事认真考虑细致的同时,也不免会想到“一根针尖上能够站几个天使”之类的著名命题。

      根据后来整理的资料,我大致得出这种印象。Heerlem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当中得到了媒体的关注。他们的地热空调系统得到《泰晤士报》甚至是《澳大利亚人报》的关注。当地政府在引进资金的时候,公关活动进行得十分成功。这个地热空调项目得到了十几个合作伙伴的投资,政府本身投资其实并不多。可以做出两方面的结论:其一,当地政府在公关引资以及经营运行方面成效卓著;其二,环保企业或者环保机构乐于将Heerlem作为实验基地,以检测新技术的规模效应,同时也可以作为借用媒体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地热资源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能源。也许记者们从中看到的各种运作与规划,还有当地退休矿工的热情参与(这种所谓的bottom-up motivation),将能够给予许多地方政府以参考。

      从Heerlem市政厅出来,记者们直接来到了矿工博物馆。关于这种保存完好的小博物馆,我没有太多可以描述的,仅仅记得里面的那个退休矿工讲解员英语很差。后来知道,在1960年代来到荷兰采矿的矿工,基本上来自南欧或者东欧,是为“廉价劳动力”也。这个并不出名的煤矿城市,最多的时候,有来自23个国家(包括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矿工在辛苦工作。Heerlem是个地地道道的工人阶级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接下来的午饭,我们难得地进入了一家当地的餐厅,雪白的桌布和闪亮的刀叉。窗外是大雪掩盖的树林和冰封的湖泊,室内暖意融融,让人感到生活的惬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雪掩盖的树林和冰封的湖泊。作为南方人,我差不多没有机会欣赏到这样的雪景,这种经历让我感到非常的惬意。

      关键词(Tags): #地热空调#热力泵
      • 家园 供热有效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

        是不是在于他们房屋墙体的厚度?我住过的几家欧洲的酒店,还有办公室,感觉墙体都比较厚比较保温,这样,供暖相对不用太多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只是自己的一点猜测。

        • 家园 北方地区的墙体很自然的做的比南方厚

          我国也是南北两套不同的建筑设计标准,墙体总归还是厚了以后保暖隔热效果更好。所以剩下的其实就是财力的问题了,是修两块砖的墙还是修三层砖的墙主要就看钱包有多鼓了吧。西欧比较发达,所以房子建的总体比咱好,保暖效果自然好。建筑业上还有给房屋外墙加保暖层这么一手,其实都不是什么高技术,国内对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不比欧洲晚,但是这都要增加建筑成本,所以还是个钱的问题吧。

          再就是房屋保暖,门窗的质量很重要,这方面我国北方还在大量使用的钢窗就差太多了,但是钢窗多便宜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