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采访手记(四)郁金香王国(前言) -- 梦秋

共:💬160 🌺3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采访手记(四)郁金香王国(第三天/A)

采访手记(四)郁金香王国(第三天/A)

也许是实在太累了,也许是马斯特里赫特太宁静,在熟睡了一夜之后,我的生物钟竟然失效了。早上9点钟就要集合出门,我睡到8点35分才突然惊醒。剩下25分钟里,连滚带爬洗澡早饭收拾行装一气搞定,如此神速,我不得不佩服一下自己。

这依然是忙碌的一天。早上的行程是到马斯特里赫特南部的Heerlem小镇去参观他们的市政建设。在地图上找了半天,我也没找到这个地方,仅仅知道这个镇子靠近比利时。昨夜下了一夜的雪,除了已经被清扫的路面之外,宁静的白色覆盖了大地。灰色的天空之下,积雪没有光泽,周围是一片茫茫苍白。对于台湾的记者mm来说,这是她见到的第一场雪,感到非常好奇。而从车窗外迅速掠过的、覆盖着雪的树林,则提醒了我,这里距离著名的巴斯托尼战场并不远。我想起了《兄弟连》以及《巴顿将军》。可惜,我无法左右自己的行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飞驰的汽车上拍摄的苍白树林,时常让我想起60多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白雪下沉睡的Heerlem小镇,隔着车窗拍摄,就像是加了一个柔光镜。

Heerlem小镇曾经是个煤矿城市。1960年代在荷兰北部发现充足的天然气之后,荷兰政府采取了封闭煤矿的做法。这座城市接下来面临着许多能源型城市的转型结果:青年人口大量流失,一片暮气沉沉。好在完好的社会福利制度之下,无所事事的人虽多,却没给城市造成太大的社会治安。唯一的麻烦是城市人口在30年内减少了整整4/5。我们到达Heerlem小镇后,重点参观的内容是它的地热空调系统。这个系统说起来并不复杂。小镇的中心有一个曾经是周边最大的煤矿,已经被废弃并封闭起来。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环保潮流带来了新的思维,有人建议将矿井里恒温的地下水抽到地面上,通过热力泵(heat pump)将其能量用于制冷或者制热。这种想法得到了当地退休工人的大力支持,于是很快付诸实施。

Heerlem市政厅的设计者向我们展示了整个地热供暖系统的原理。他们重新发掘了两个废弃的矿井,一个深达700米,另外一个的深度是56米。地下水随着深度每增加100米温度上升3度。假设地表水温是冬天的0度的话,700米下的矿井水温应该是21度。实际上我们知道深井水温不可能随着地表水温产生变化,在一般状态之下它是恒温的,温度稳定在大约18度左右。700米的深井水温,一般用于在冬天提供暖气,“就像冬天的集中供暖系统一样”,设计者告诉我们。至于56米的矿井里面提升的地下水受到地热影响很小,温度恒定在10度以下,用于夏季的制冷。

不论是高温还是低温的地下水,被抽上来之后还不能直接供暖或者制冷,需要将其与自来水进行水温交换。交换完毕之后,这些含有有害杂质的地下水将被再次注入到矿井当中,由大地母亲再次温暖它们。那些带有地下水体温的自来水,则徐徐流过每家每户的地下,给住户带来凉爽或者温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方方正正的东西,据说就是地热空调系统的关键仪器热力泵。这个将在后来的几次参观当中频繁出现。它的原理,按照现场人员的解释,“就跟冰箱上面的那个空调压缩机一样”。懂行的朋友给解释一个吧。

2006年,Heerlem小镇开始着手建立这个地热空调系统。在记者们前去参观的时候,这个系统已经初步建立,可以让40-50户左右的住户享受到地热空调带来的好处。从长期规划来看,这套系统最多能够满足2500个住户的需求。这个数字不算大,但是足够对当地人产生足够的影响,因为Heerlem的总人口眼下不到3万人。对于大部分局外人来看,这依旧是一个实验性的工程。它有两个明显的缺陷,首先是不能做到完全摆脱石化能源(这个问题在绝大部分新能源工程中都会遇到),现在的情况是,地热空调系统必须和天然气能源系统混合为居民服务。其次,这个系统的供应能力实在很成问题,在大规模使用上,恐怕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中国,它的规模可以供应一个村庄,但你要在每个村庄下都打个700米深的井,这不是瞎折腾么。

除了Heerlem小镇的这个空调系统之外,当局还在兴建一着一个“生态友好社区”。这里面包括新型的节能超市,充分利用太阳能供电的住宅区,老年公寓等等。整个Heerlem的市中心都在建设当中,即使是在大雪的覆盖之下,依旧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工作热情。这座煤矿城市正在渐渐褪色,新一代的居民前几年将煤矿工业留下的最后一个烟囱也炸掉了,但是眼下却呈现出这种难得的生机,让人有点费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Heerlem小镇正在大兴土木建造的绿色市政厅。这个类似于大烟囱的建筑也许恢复了这个小镇上的历史记忆。与历史不同的是,新建筑的设计基于“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这两个出发点。

困扰着Heerlem的问题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所有制上的某些考虑,例如……地下水里所包含的热能是不是政府所有?这个我们看上去是相当白痴的问题,人家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据说,最后的结论是,500米以上抽取的地下水算作是投资方所有,500米以下的地下水,政府公有。这个结论我记得有点模糊,还需要调头确认一下,但是他们的这些做法,一度让我在感慨对方做事认真考虑细致的同时,也不免会想到“一根针尖上能够站几个天使”之类的著名命题。

根据后来整理的资料,我大致得出这种印象。Heerlem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当中得到了媒体的关注。他们的地热空调系统得到《泰晤士报》甚至是《澳大利亚人报》的关注。当地政府在引进资金的时候,公关活动进行得十分成功。这个地热空调项目得到了十几个合作伙伴的投资,政府本身投资其实并不多。可以做出两方面的结论:其一,当地政府在公关引资以及经营运行方面成效卓著;其二,环保企业或者环保机构乐于将Heerlem作为实验基地,以检测新技术的规模效应,同时也可以作为借用媒体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地热资源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能源。也许记者们从中看到的各种运作与规划,还有当地退休矿工的热情参与(这种所谓的bottom-up motivation),将能够给予许多地方政府以参考。

从Heerlem市政厅出来,记者们直接来到了矿工博物馆。关于这种保存完好的小博物馆,我没有太多可以描述的,仅仅记得里面的那个退休矿工讲解员英语很差。后来知道,在1960年代来到荷兰采矿的矿工,基本上来自南欧或者东欧,是为“廉价劳动力”也。这个并不出名的煤矿城市,最多的时候,有来自23个国家(包括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矿工在辛苦工作。Heerlem是个地地道道的工人阶级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接下来的午饭,我们难得地进入了一家当地的餐厅,雪白的桌布和闪亮的刀叉。窗外是大雪掩盖的树林和冰封的湖泊,室内暖意融融,让人感到生活的惬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雪掩盖的树林和冰封的湖泊。作为南方人,我差不多没有机会欣赏到这样的雪景,这种经历让我感到非常的惬意。

关键词(Tags): #地热空调#热力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