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奇迹一般的陈永贵 -- 燕人

共:💬161 🌺566 🌵7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那就让胡服当上国家主席

                            tg没有这么差劲吧

                            说白了找理由而已,陈的事要找也是可以找的,你不否认吧

                            • 家园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

                              胡服被捕的事情有两次,分别发生在1925年长沙、1929年沈阳,后一次比较难说清楚(当然不能认为他叛党投敌,但发生了什么确实说不清楚)。

                              胡服被捕时候与毛泽东等人在不同的分工上,没有接触,略微知道情况而后来进入高层的只有饶漱石。因此,其他人对此不了解是正常的。

                              文革期间有不少冤假错案,这个我不否认,但并非全是冤假错案。还是那句话,别人发生了冤假错案,并不能证明陈永贵做了什么坏事。

                            • 家园 逻辑混乱了吧

                              “那就让胡服当上国家主席”

      • 家园 陈永贵(1914—1986)

        建议再确认一下这个采访时间--1989年?

      • 家园 抗战时这个叫两面政权,也叫白皮红心

        大到县、小到村,都有一些这样的TG外围人物。一方面出面和日伪打交道,尽可能维护老百姓利益,另一方面为八路军游击队筹办粮食药品、保护军属等等。

        我祖父当年在八路军,但是祖母还在家,全靠这些白皮红心的保长村长掩护。

        这个事情TG在抗战时是鼓励的,没什么,后来也不算污点,原华东局书记、上海革委会主任马天水就在河北干就过这个活。

        最后陈永贵下台后也没拿这个说事,最多就是有些人说闲话而已。

    • 家园 土改在52年完成,之后即在部分地区试点进行互助组试验

      互助组的产生并不是拍脑瓜产生的,事实上,在中国农村,自古以来就有农民结帮互助的传统,这个传统的产生是因为农忙的时间很紧凑,晚收两天晚种两天即有可能错过农种的最佳时间,而彼时农村农业生产资料(耕具和牛)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收割的效率,为了提高收种效率节省时间,以关系较近的农村青年壮劳力结伴互相帮忙,今天这一家,明天下一家的形式组成互助组即成为农村最普遍的形式,本人小时候也就是上一世纪80年代在河南农村还有这种传统存在,并广泛存在。但是这种互助形式一般只存在少数4-5户人家之中,普遍为同宗同社亲戚关系之中,4-5户的原因一般被认为农忙的时间正好需要一周左右,而4-5户的结帮互助正好满足这样的时间需求。除此之外的另一种互助形式就是所谓的麦客,即在自家收割完毕后到附近邻近的村子帮忙收割以换取一定得经济收入,这种形式主要见于土地较多的家户和家中缺乏劳力的农户,由于这两种形式在农村中相对较少,因此没有农村结帮互助的规模大和普遍。

      52年,政府选定以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必须从农村截取大量的剩余物质换取重工业的建设资金,即“剪刀差”的产生。鉴于农村经济效益产出较少,而农业生产资料不足的现状,政府于53年提出农业互助组,即农业生产队的形式进行农业试点,试点结果表明,当年农村生产力较往年大幅提高,此时生产队规模一般在10户左右,之后政府继续提高农业互助规模,扩大到20户,一般为南方一个村落的户数,56年(?)左右之后继续扩大到100-120户的规模,达到北方一个村落的户数水平。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个年份的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年农业生产力提高幅度达7%(?)以上,这也是政府不断提高互助规模的初始动力。但在人民公社诞生后,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年农业生产力逐步下降,并稳定在年1-2%的增长率水平。分析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公社取消了会员退出机制,使得偷工怠工浪费现象严重,三年自然灾害后农村生产互助形式恢复为农村生产队的小集体形式,但生产率再未提高至7%的水平,年增长率仅比年人口增加率高1个百分点左右。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生产率仅在头两年达到10%,之后稳定在7%左右。

      以上内容凭印象引自林毅夫相关论文,有兴趣者可查阅其相关论文,本文中数据皆有部分误差,非林毅夫所致,乃本人印象有误所致,但结论和过程一致。

      • 家园 搞合作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土改后农村又出现两极分化

        最早搞合作化的是东北和山西,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笳在回忆录中有所记录。

        互助组、初级社成果很显著,但时间很短(5年左右),大跃进时候就进一步扩大到公社了。

        现在农村重新推广的合作社,实质上是50年代的初级社。

    • 家园 的确是奇迹

      曾经的汉奸能在那个时代走到那个位置,不能不说是奇迹

      另外,据某些不明真相的昔阳群众纷纷表示,大寨很好很NB

    • 家园 为陈老送花!!
    • 家园 陈真是好人

      忽然想起了曾祖,是族长了。

      经常宗族内部要分些东西,因为不可能完全公平,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拿的那一份要比别人的显著地差。

      这样一个制度在小范围内是很不错的,但是如何推广到大范围呢?

      又想起了执政党的领导的问题:

      群众如何才能接受呢,是不是也要领导拿的要比别人显著的差呢?

      如果做不到,至少,如果犯了错误,受到的惩罚要比普通人更重呢(革命时期,这个任务是由国民党做的,和平时期呢)?

      • 家园 世上没有全面的公平

        陈是好人,你曾祖也是。好人有好报,但是很可能这个回报不是物质方面。而是通过其他方面的得到弥补物质上的吃亏。比如荣誉,尊严,地位等。

        战国时,孟尝君命冯谖去封地薛城收债。结果冯先生把债契烧个精光,一分钱没有收回来。他告诉孟尝君他收回了"人心"。然而"人心"不能当饭吃,每个实在主义者都会指出这个问题。但是当孟尝君失势,回到封地,老百姓对他的欢迎和物质支持,让他明白"人心"的意义。这属于暂时的物质上的吃亏换回长期的回报的例子。

        古代中国王朝的朝贡体制下,中国总是在物质上吃亏的。然而周边国家尊中华为上国。可惜没有等到物质上的回报,西方文明就打破了中国文化圈,粉碎了这个中国中心的体制。

        毛时代支持亚非拉兄弟,中国在物质上也是吃亏的。中国进入联合国的时候,亚非拉的小国家为中国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虽然联合国席位,有人可能也认为只是虚名,并不能当得饭吃。然而中国的国际地位是确实得到了提升。这很难用物质上的得失来评价。

        所以中国人的老话,如"吃小亏占大便宜",和"吃亏是福"等等,从长的时间跨度看来,有一定道理。

        更高尚的行为存在于儒家传统中,并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论语上说,冉有问夫子:“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求仁得仁,无怨。古有贤人,近有志士。

        • 家园 羊毛还是返还羊身上为好。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这个是个问题

          两个人分东西,很容易做到理论公平:一个人把东西分成两部分,另一个人先挑

          三个人就有点复杂了:一个人先分成三部分abc,另一个人先指出他认为最大的一块a,再把这块蛋糕切下一块来放在一旁d,第三个人先挑,如果他没有挑a,第二个人必须挑a。第一个人拿剩下的那块。最后,第二或第三个人中没有拿a的人把d再分成三份,另一个人先挑,接着是第一个人,分d的人拿剩下的那块

          n个人分蛋糕,见

          http://www.math.hmc.edu/funfacts/ffiles/30001.4-8.shtml

      • 家园 这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制度吧

        正常人是需要公平的物质享受,个别不世出的领导例外。一个体制中需要成千上万的这样的领导人,是一个很难持续的过程。

        道德狂人和伪君子会渗透到体制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