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奇迹一般的陈永贵 -- 燕人

共:💬161 🌺566 🌵7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土改在52年完成,之后即在部分地区试点进行互助组试验

互助组的产生并不是拍脑瓜产生的,事实上,在中国农村,自古以来就有农民结帮互助的传统,这个传统的产生是因为农忙的时间很紧凑,晚收两天晚种两天即有可能错过农种的最佳时间,而彼时农村农业生产资料(耕具和牛)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收割的效率,为了提高收种效率节省时间,以关系较近的农村青年壮劳力结伴互相帮忙,今天这一家,明天下一家的形式组成互助组即成为农村最普遍的形式,本人小时候也就是上一世纪80年代在河南农村还有这种传统存在,并广泛存在。但是这种互助形式一般只存在少数4-5户人家之中,普遍为同宗同社亲戚关系之中,4-5户的原因一般被认为农忙的时间正好需要一周左右,而4-5户的结帮互助正好满足这样的时间需求。除此之外的另一种互助形式就是所谓的麦客,即在自家收割完毕后到附近邻近的村子帮忙收割以换取一定得经济收入,这种形式主要见于土地较多的家户和家中缺乏劳力的农户,由于这两种形式在农村中相对较少,因此没有农村结帮互助的规模大和普遍。

52年,政府选定以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必须从农村截取大量的剩余物质换取重工业的建设资金,即“剪刀差”的产生。鉴于农村经济效益产出较少,而农业生产资料不足的现状,政府于53年提出农业互助组,即农业生产队的形式进行农业试点,试点结果表明,当年农村生产力较往年大幅提高,此时生产队规模一般在10户左右,之后政府继续提高农业互助规模,扩大到20户,一般为南方一个村落的户数,56年(?)左右之后继续扩大到100-120户的规模,达到北方一个村落的户数水平。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个年份的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年农业生产力提高幅度达7%(?)以上,这也是政府不断提高互助规模的初始动力。但在人民公社诞生后,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年农业生产力逐步下降,并稳定在年1-2%的增长率水平。分析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公社取消了会员退出机制,使得偷工怠工浪费现象严重,三年自然灾害后农村生产互助形式恢复为农村生产队的小集体形式,但生产率再未提高至7%的水平,年增长率仅比年人口增加率高1个百分点左右。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生产率仅在头两年达到10%,之后稳定在7%左右。

以上内容凭印象引自林毅夫相关论文,有兴趣者可查阅其相关论文,本文中数据皆有部分误差,非林毅夫所致,乃本人印象有误所致,但结论和过程一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