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一 -- mynoodles

共:💬1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一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一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16

    关于苏秦的史料,众说纷纭。司马迁为苏秦作的传,大部分都是错的,除了末尾的结论“苏秦被反间以死”确是事实(被判间谍罪处死,。大约苏秦早年家住洛阳城郭里,苏家一共哥三个:老大苏代,奔波列国,靠给人瞎出主意过生活,出好出坏却不管。老二是苏厉,也是干这个的,他和他大哥的事迹往往被混在一起。苏秦则最小。苏小三很羡慕俩哥哥的事业。

    当时洛阳这个地方,跟现在不同,洛阳不像秦国那样搞农业,也不想楚国宛城那样大炼钢铁制造业,而是纯商业大都会,是当时中国的大上海,这跟它身处中原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有关。就像苏秦的嫂子说的那样:“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追逐十分之二的商贸利润。商人脑子都聪明,商业发达的地方,咨询业也就出来了,因为三流的商人是卖产品,二流的商人是卖技术,一流的商人就卖知识了。苏秦的大哥、二哥,都是知本家,到处卖点子――美其名曰说客。

    举个例子来说。当时的洛阳是大周天子的都城,十分没落的大周天子依旧没忘记窝里斗。他的两个王子为了争夺玉玺,分裂成西周、东周俩小国。东周公在洛阳(今洛阳以东四十里的“周汉魏故城”办公,西周公在王城(洛阳市内王城公园下面)发展。而周赧王就依附其中的一个周公过活。

    这两个周还互相掐架,于是给了知本家挣钱的机会。当时东周公要种稻子,西周就堵塞水源,不让贵如油的东西流到下游,把东周气死了。苏秦的大哥或者二哥(具体是谁没说清除)跑去出主意,教西周人放出了水。东周人大喜,纷纷跳到大田里插秧种水稻。水稻们长到了半熟未熟、青春期正浓郁的时候,苏家老大(或老二)又教西周人突然把水闸一关。没水了,下游的东周水稻全部变成干尸,颗粒无收。气得东周人跳脚骂娘。知本家却挣到了咨询费。

    虽然这个记录于《战国策》的故事不太可信,但还是说明了“说客”在当时的名声确实不怎么好,基本上跟现在股评家的嘴一样很臭,不过他们毕竟是中国最早一批consultant,并且吸引了苏秦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苏秦到了三十来岁年纪,在咨询业混得并不行,除了娶了一个媳妇以外,尚无别的成就。一般作咨询的人都明白,要到缺乏知识的地方去兜售知识,才能拿到项目――比如北京的咨询师都是往河北、山东这些周边的地方上山下乡,在知识密集的北京,反倒是吃不开的。

    于是苏秦就准备离开洛阳,到最南边的楚国和西边的秦国这俩知识稀薄的地方去骗客户。就像现在的咨询师必须有一套行头:西服革履。外加笔记本电脑,苏秦也给自己弄了一套黑色的貂裘当行头,深颜色的衣服比较像智者,他没有私家马车可坐,就让马车坐他――弄了一辆桑木车轮的小车,找人推着(这

    样,雇马夫的钱和养马的钱,合一份就够了),车上当然不能装商人的俗气的

    金玩玉器,当然也不能装农民的大粪,按战国策记载,苏秦装了一车书。他没

    有珍贵的木箱装书,就拿滕草编织了一个草箱子用。此外还有一个口袋,里边

    是必要的细软。当时的口袋跟现在不一样,叫做“橐”,也就是把一个布筒

    子,两头都扎上口,就是橐了。我想,这也是穷人因陋就简的作法。

    于是,苏秦离开了生他养他的“乘轩里”――这是他家所在的街区,类似现在的“骡马市胡同”(是贩卖骡马的地方),而乘轩里大约因为有可以乘轩(带遮阳圆伞的车)的富贵官员住过而得名。

    苏秦游走江湖,长途跋涉来到楚怀王那里拉项目。楚怀王很不好见到的,苏秦说:“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传达室的干部比鬼还不容易露面,见大王更好比去见God)。苏秦做了好几个项目建议书,送进去,但内容大约总脱不开人云亦云的“任用贤人”之类,跟现在咨询顾问常说的“以人为本”这样的废话差不多。楚怀王觉得隔靴搔痒,没有聘请他立项的意思。苏秦就抱怨说:“楚国这地方真不是人待的,粮食贵的像玉石,烧火的柴薪,贵的跟桂树一个价,妈的,我不伺候了。”

    于是,离开了楚国,往知识稀薄的西秦碰运气(虽然没谈来项目,但苏秦竟为我们创造了“食玉炊桂”这个成语,未来他还将创造成语“不可同日而语”,是在赵国创造的)。

    来到秦国,秦国这里也不是人待的。

    苏秦大约有幸见到了秦昭王,为了讨客户喜欢,就先对秦昭王吹捧恭维了一番,突出秦国是“天下之雄国”,又说秦国如何如何田肥民富,如何如何车多卒众。秦的山岭关塞,农桑猎牧,都被他大力渲染一番。接着列举历史典故,一气连用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的九件征伐事例,气势奔放,辞意飞扬,以增强自己的论点――只有通过武力战争,才能并吞天下(这不是废话吗)。苏秦又综叙了自己的外交、策论、法令、文教、信义等等新“知本”,言辞淋漓铺陈,逻辑绵密入扣,还一连竟叠用了25个四字短句作分层排比,凌厉挥霍,辞意纵横。听得秦昭王直翻白眼。

    辞令虽好,可惜气壮而理不直,不符秦国此时的国策要求,其结果倒是“舌弊耳聋,不见成功”了。秦王回绝他说:“寡人听说,羽毛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就者不可行诛罚;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意思是,我们秦国还需要养精蓄锐,不能穷兵黩武,大事攻伐。

    (苏秦的这篇presentation演说稿,去《战国策》里还可以读的到,语调铿锵有序,文势起伏不平,声律抑扬多变,是篇好文章。)

    最后苏秦说道:“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意思是,虽然已经感觉项目谈不下来了,但仍怀侥幸心理,激将一下。最后他干脆骂街,直斥秦王昏乱迷惑、沉溺不悟,意欲用激将法引他上当。最后还是不行,面谈失败。

    苏秦只好回到旅馆里,累计写了十篇新的presentation,献给秦王,“说秦王书十上”,旷日持久,还是不行,直拖到盘缠花光,无可奈何,才终于被旅店主人客客气气地赶出了客房。

    对于功成名就的高度关注,使苏秦拥有无穷的耐力,可以忍受诸种际遇,并且把辛酸苦难一笑了之。这大约就是胸怀大志吧。此时的苏秦,双轮车已经不见了,马夫也没了,貂裘也因为花不起钱请人干洗而敝旧了,黄金全部用光了。他只得自己挑着书袋子,往回家路上走。

    正当他懊丧的时候,嗷嗷叫的肚子向他展开了另一个难题。他想找点塞肚皮的,逆旅客店小菜下锅的声响,诱惑着他。他把肩膀的行李换了换肩膀,虽然眼睛早就准备着,不往挂着猪肉牛肉干儿的那边看。但熟肉散出的浓味,还是诱出他的舌尖,把嘴唇舔了两舔。苏秦发誓,等将来腾达了,一定要把牛肉干吃胀了自己才算。

    当时穿联各大诸侯国之间是国道,道上的旅馆分两种。“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这都是官办的,官人们可以住在那里聊天休息,有钱的人还带着乐队,晚上在驿站卡拉OK,但这不适合苏秦。适合苏秦的是私营旅馆,叫“逆旅”。

    由于虱子多,苏秦每天早上从逆旅起来,都要浑身散抖,好像跳hip hop。

    当时国道上有公共汽车,叫传车,但是官家用的。苏秦是个布衣,又没有私家车,只好步行,为了走的好,他还打着绑腿。

    路边的小杨林斜占去了大半个幽暗的天,使人感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为人的孤独。苏秦囊中空溃,朝不保夕,形容枯槁,面目犁黑,为自己的计划大肆感慨了一下。可惜自己只有性命一条,被套一双,一切都是未知。

    苏秦小腿酸疼,好像战场上退下来的兵。几只燕子飞快地变换着队形,轻轻地掠过苏秦的脑门,洛阳快到了,近乡的人心更胆怯了。到乘轩里时的苏秦,再次被“乘轩”两个字所刺激,使他羞愧难当。困顿狼狈的苏秦,如今展现在兄长妻嫂面前,已经跟鬼差不多了。他从前的核心事业成就,家里唯一的不动产――就是娶来的媳妇,根本不搭理他,兀自在缝纫机上操作,低着头。他的嫂子根本不给他点火做饭,而是埋怨说:“我们洛阳人自来攒本钱做生意,而您释本而事口舌,放着好好的产品不卖,偏去卖知识,如今大困,不亦宜乎!”

    苏秦喟然长叹:“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我完蛋了!”

    既然妻子不以他为夫,想来睡觉时也是用被子死死裹着自己,不许他上床来。苏秦夜半无聊,就在堂里翻出些旧书来。苏秦不怨天尤人,他反躬内省,决定穷且益坚,知耻而愤发。他一边读书,一边“引锥自刺其股”,为我们兢兢业业地创造“悬梁刺股”的成语。终于他读到了一本《太公阴符》的奇书,反复揣摩,伏而诵之,大有长进。他的苦心深研,连他头发上的虱子都被感动了。

    这匹虱子是从逆旅带回来的,由于苏秦把头发悬在屋梁上吊着看书(以免熬夜

    时熬不住),结果把很多头发都弄掉了。随着苏秦学问的与日俱增,他脑袋顶上也越来越秃。那匹虱子在苏秦的脑袋上散步,带着自己生下的孩子,感慨地说:“孩子们啊,光阴似箭啊,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条小路呢,现在都成了一片广场了!”

    • 家园 发发文章,长长经验

      :-(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二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二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17

      《太公阴符》这本奇书,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倒是有一本《黄帝阴符经》,是西王母派九天玄女传授给黄帝,教他打败蚩尤用的。内容也不怎么样,都是“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之类泛泛庸俗的语句。属于道家讲阴阳循环的书,碌碌无甚可取。

      书中开篇讲到:“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具体意思含糊不清,有点九阴真经的味道。诸葛亮也研习过这本书,还作了注解,举楚汉战争的例子,所谓杀人过万,大风暴起。

      但《太公阴符》的句子多数迂阔而远,对于富国强邦,看不出有什么帮助。只有“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一句才令人眼睛一亮。苏秦大约读到这里开始醒悟,他激动地拿起手上的锥子猛扎自己,结合着天下的地图,萌生了如何给北边的弱国――燕国作项目使它成为强国的办法。

      苏秦为什么想去帮燕国呢,大约天下知识稀薄好卖的地方,楚和秦,他都去碰过壁了,就剩北边的弱燕。燕昭王正在发出求贤令,请人作项目。

      当时有一个项目作得很差的家伙,叫做郭隗,由于做的差,燕昭王不打算给他咨询费。他就急了,编了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忽悠燕昭王:“Long long ago,有一个国君,想花一千斤黄金买一匹千里马(当时的黄金都用于大宗交易或奢侈品购买,以及臣僚奖勉,列国贿赂,除了楚国,一般不进入日常流通市

      场),三年都没有买到。后来经马贩子介绍,找到了线索,结果这宝马已经死了,但是采购员还是花了五百斤黄金买来马骨交差。国君大怒:‘我要的是活马,你地,怎么死了地干活!’采购员说:‘死马尚花了五百金,活马就不消

      说了,天下一定认为您是真正爱马的,千里马不久就会摇着尾巴来到。’果然

      不出一年,千里马就买到了三匹。”

      “您什么意思啊?”

      “大王如果真要想找人作项目,不如就把欠我的咨询费给我,天下有名的资讯师,一定想,连区区郭隗这么个小小junior consultant都能混到钱,那些

      senior consultant岂不就蜂拥而至!到时候您国富兵强,指日可待啊。”

      于是燕昭王把黄金都从国库里搬出来,筑了一个高台,摆黄金在上面,放出话

      去,以招致天下贤人,谁有能力作咨询项目,都尽管来吧。于是大将乐毅就跑来了(乐毅先是从故乡中山被攻灭而投奔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横死,南去魏国依附,如今来到燕国,负责市场营销)。苏秦也跑来了,善于外交,主大客户

      关系。邹衍、剧辛也都跑来了。邹衍地位最高创造了五行说和大九洲说。所谓

      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世界,黄帝是“土气胜”,是土德。大禹

      “水气胜”,所以夏代是木德,木胜土,夏代代替了黄帝时代。商汤“金气

      胜”,商代是金德,金胜木,商代代替了夏代。周文王“火气胜”,所以周代

      是火德,火胜金,周代代替了商代。邹衍试图用阴阳消长、五行相胜,来说明

      旧的王朝必然会灭亡,新的王朝必然会出现,历史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

      的。这种理论很符合于战国时期列国君王的需要,用以说明周代的灭亡,势出

      必然,成为战国七雄争胜的舆论工具。于是,邹衍成了当时的大红人,他来到

      北方偏僻的燕国作项目时,燕昭王激动地拿起扫把,一边躬身扫着地,一边倒

      退着迎接邹衍进门,把自己比喻成臣妾奴仆,真是礼敬无以复加了。不过,后

      来邹衍的“五行”萧条了,堕落为迷信道士看风水之类的工具。

      燕昭王为什么要这么卑躬屈膝,敬事贤人呢?他是被逼的没办法。燕国在二十年前发生“子之之难”,燕王哙鬼迷心窍,把王位传给相国子之,燕王哙的儿子不服,国内大乱,齐国的齐宣王(齐泯王的老爹)趁乱以名将匡章带队,一举灭掉燕国。这个战事是孟子帮助老齐策划的,但是孟子不动的列国外交,也

      不懂得战国格局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它诸侯纷纷出兵干预,把老齐硬给从燕国

      打回来了(孟子项目没做好,还不肯认错,灰溜溜、气乎乎地离开了齐国)。

      燕王哙的儿子燕昭王在国家残破之后登上王位,到处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土地荒芜,人民离散,一派凄凉景象。当然要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以收拾残局,振兴燕国,报分雪恨,以齐人为血海世仇。

      (潇水曰:老北京曾有过八景,之一号称“金台曦照”,就是燕昭王的黄金台来的。当然这个台子早不存在了,连台子的基墟都不见了。现在只剩一个“金台路”的街名,每天有很多汽车的油气横吹而已。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燕昭王》诗句,大约可以比拟古今兴废之感。陈子昂这么叫唤,是希望自己也被唐朝皇帝重用,皇帝赏他黄金吃。古代中国文人,都是这样的,巴望着燕昭王这样的明主,抬举他,可惜他们除了作诗以外,治国的本事大约也只跟孟子一样迂阔。)

      燕昭王接见了苏秦,说:“齐国乘我国内乱攻破我国,目前我们国小力弱,不能报仇。请问先生,我该怎样雪先王之耻辱。有很多先生都来教导我,但我都不甚得要领。苏子,请问您的教导,和别的贤人们的项目,有何不同?””

      燕昭王说的,大约是指苏秦的大哥苏代。有一次赵国打算向北进攻燕国(赵国在河北省中南部,燕国在北部,围绕北京地区――所以河北号称燕赵大地。自然是邻居,少不了互相打架)。苏代就跑来作项目,替燕昭王出使赵国,阻止

      赵人向北进攻燕国。苏代就对赵王说:“我在来贵国的路上,看见一只鹬(就是鹤之类)跟一只蚌搏斗,鹬啄住了蚌的肉,蚌夹住了鹬的嘴,互相不撒手,鹬说,几天不下雨,我就干渴死你个小样的。蚌说,一样,几天我不松手,我就夹着饿死你的鸟嘴!正闹着呢,渔人过来了,把战斗的哥俩都给抓进笼子里的。如果贵赵国向北攻打燕国,我恐怕强秦就要从西边扮演渔夫的角色,得志于你们赵国领土了。”于是赵国终止战争计划。

      “这些说客只是出一些鬼点子罢了,一时可以得志,对国家并无大益。”苏秦对燕昭王说,“我作的项目咨询,跟他们不一样,我是作总体战略咨询的。”

      于是苏秦为燕昭王做了一次深入的战略SWOT分析:“燕国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这可以勉强算是你们的Strength(强项)。不过你们的田地不够肥美,特别是北部地区农夫不事田作,全靠吃着大枣、板栗过活,(我们老家就出“迁西板栗”),这是内部的Weakness。至于外部,我看到的全是threat(威胁)。你南边的赵国如果想北功弱燕,发号兴令,不到十日,数十万之众就可以渡过易水、滹沱河,再四五天即抵达您们国都。

      “还有更大的威胁则来自齐国。齐国名列万乘之国,打算吞并东南邻国宋国,倘使吞没宋国,那就是两倍的齐国,再加上附属国鲁卫的力量,绝对是“强万乘的国家”(more than万乘的国家)。夫以齐国一国之强,燕犹不能支,若以三倍的齐国以临弱燕,再加上可怕的赵国,那您燕国不就完蛋了吗!”

      燕赵王出了一身冷汗:“是啊,寡人早就知道,燕国是北方弱国。燕和齐,是世仇。二十年前齐国灭燕,我自嗣位以来,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以求报复。前段时间,我们趁齐相孟尝君兴兵伐楚、攻秦,劳顿之际,发燕兵十万大众,南下攻打齐国,以求报仇雪恨。可以我的二十年积聚,居然还仍然打不过疲敝时刻的齐军,我的十万大众,在‘权之战’全军覆灭,俩员大将,被掳入齐,寡人耻之。如今寡人寝居不安,食饮不甘,昼夜思想报复齐国,亲身削制皮甲的叶片,我的媳妇也不闲着,昼夜搓捻编结皮甲的丝绳。我有深怨积怒于齐,一定要报仇啊!”(燕昭王非常激动,这也是从前孟子惹的祸,齐国灭燕过于鲁莽,给齐国添了这个一次歇斯底里的世仇。)

      苏秦说:“按您这种办法,是报不了仇的。天下战国有七,燕国独处其最弱,硬打怎么能行呢?我刚才分析了您们的weakness 和 threat,唯独没谈到opportunity(机遇)。其实,您们的threat也正是opportunity。我听说,有本事的人能做成大事,在于‘转祸而为福,因败而成功’。什么意思呢?挑战就是机遇。齐人如今想并吞南边的宋国,这正是您的机会。齐国疲劳战斗,国力必然大耗。它吞占了宋国以后,分兵据守宋地,进一步自我稀释。兼以从前

      孟尝君以齐人攻秦伐楚,也消耗得够戗。齐国有个大力士‘乌获’,正是齐国的写照,他能举起千钧之重,但他一旦老了,一个女子都能打得过他;行年八十,走路都要别人扶持。您应该派兵助齐人吞宋,装出一副孬种的样子,拼命让齐国到南方战线上去消耗。因其强而强之,乃可折也,因其广而广之,乃可缺也。到时候齐国消耗得不行了,您再绝交于齐,率天下之兵以伐齐,不出几次大小之战,齐国必然覆灭,这就是我的弱齐强燕之道,是我给您设计的战略咨询啊!”

      燕昭王对苏秦的战略构想甚为赞赏,不禁击掌赞叹,佩服万分,一下子有了勇气和信心,称不出五年,寡人的大怨就可以得复了!

      是凡要攻强国,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从而使它走向强的反方。从前苏秦发愤读《太公阴符》,里面有“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这一句。阴阳这对矛盾势力互相激化,推动事物向激烈尖锐的反面发展。“阴阳相推”是中国道教思想的精髓。苏秦读到这里,曾经高呼“此真可说当世之君矣!”

      苏秦获得的这个真理,跟当年勾践的想法如出一辙,都是以柔克刚的路子。苏秦谈话中也提到了勾践(“勾践栖会稽之山,而后残吴霸天下”)。燕国与齐国的关系,也跟越国与吴国没什么两样。历史真是不断重复的啊。

      一条正确战略救活一个国家。苏秦同燕昭王反复密谋策划,决定派苏秦“阴出

      使”于齐。所谓“阴出使”,就是从事秘密的间谍活动,推波助澜,促齐攻宋,一步步实现苏秦的弱齐强燕战略。苏秦成为历史上第一名著名的间谍,燕昭王特意封他为武安君,爵位上卿(秦国有二十等级爵,东方诸侯则依旧是传统的上卿、卿、大夫等级爵)。苏秦行燕国相位之权,位高任重,准备立大功、垂永名于青史。

      (说苏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间谍,还不恰当,其实伊尹和姜子牙早就是干这个的,伊尹奉商汤之命,到夏桀那里活动,姜子牙衔周文王使命,入纣王那里去搞颠覆。姜子牙就是太公,他的间谍思想,想必充斥于《太公阴符》一书,给了拿着锥子看书的苏秦极大的启发。)

      最后,燕昭王还是忧心忡忡地说:“齐国有长城据防于其北,有清河、浊河以为固(清河就是济水,浊河是黄河――当时的黄河已经浑了),我们恐怕最终也不易打败他的吧。”

      苏秦说:“以燕国独战,必然不行,必须联手它国啊!如今您的南边,东南是齐,西南是赵,齐国正在拼命拉拢赵国,从前孟尝君把齐国土地赠给赵国权臣李兑为封邑,目的就是创造周边良好氛围以便齐兵南下伐宋。加入齐赵不断循善(就是交好的意思),两国一起北临弱焉,咱们肯定完蛋了。所以,我这次出使,还除了促成齐人伐宋自耗,还必须离间齐、赵关系。拆开齐赵联盟,把赵国拉过来,未来赵国与您一起兴兵伐齐,乘齐国之弊,必然大获全胜。必要

      的话,我还要鼓动西边的秦人,也一并参与伐齐(这就是未来的乐毅将五国之兵以伐齐之战。乐毅不过是坐享其成,所谓因势而成就,沾了苏秦的余光,浪

      得了虚名罢了)。”

      话说到这里,那简直没得再说了。于是,燕昭王为苏秦准备一百五十辆豪华马车,开赴齐国去当间谍,公开使命是“循齐”(加强燕齐两国关系),向齐国表示臣服,实际则从事“促齐伐宋、弱齐强燕、离间齐赵”三大间谍任务。苏秦独入虎穴的勇敢和智慧,以及忠于燕国一生矢志不渝,直至被车裂处死于齐,以自己的身死换取燕昭王伐齐战略的最终成功的慷慨事迹,至今还激励着

      我们,实在令我们击掌而敬仰之。并且苏秦还为我们一笔洗刷了战国游说之客只会掉摇口舌、翻云覆雨、招摇撞骗、害人肥己等等偏见印象。苏秦与其它泛

      泛之辈的说客,卓然有质的不同,堪称大智慧,真英豪者也!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三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三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18

        如今的间谍背景是秘密的,但当时的间谍背景是公开的,这跟战国人才在列国间频繁流动以及客卿制度有关系。譬如张仪从前就曾从秦国跑到魏国为相,促使魏国内政外交中坚持结好秦人的路线,张仪处处会替秦人考虑,但也符合魏人利益,这对魏人来说是公开的。孟尝君也是同样,他脱离齐国去秦昭王那里为相,是务求齐与秦利益都最大化的。齐泯王如今正与秦国结好,互相并立称帝,那就找了秦昭王的一个好朋友当相国(叫韩珉),从而实现秦齐结好,两国利益双赢。这和今天以刺探消息、截取机密为主要任务的间谍,还有很大不同,也许有点类似国共一次合作时,周恩来跑到国民党那里去当官,为了两党双赢。苏秦去齐国之前,也是把这种双赢的思想先写信传达给了齐泯王。

        当时的齐泯王的相国韩珉,是个老虎型的人才,就是严肃、正经、脾气直率那种。苏秦去齐国之前,通过某种方式与他做了沟通。韩珉是什么想法呢?韩珉既然是亲秦派的人士(秦昭王的好友),在齐国当相国,自然希望齐国贯彻与秦国相国魏冉刚刚定立的“齐秦东西称帝,联手扑杀赵国而分其地”的策略。韩珉四处叫嚣:“齐国最大的威胁,是赵国。因为西秦虽强,却不可能绝中国而攻齐(跃过中原而攻齐,中国在当时就是中原的意思);南方的楚国遥远,宋、鲁小弱;北方的燕人则持巴结态度;齐国西邻韩魏则有更西边的秦患,都不可能伤齐国。能伤齐国的,只有北方赵国。赵国这条恶犬,我们从前一直想笼络他,避免他咬人,但总是笼络得不踏实,到底该怎么办呢?”

        苏秦回答说:“请用势力强迫他就范。如果我代表燕国,使燕国与你们齐国结好为一;您韩珉代表秦国,也相与齐国共进退,那赵人还怎敢放肆。倘若赵人粗悍不逊,我们就共同伐之!”

        韩珉大喜,以为善,对苏秦的到来表示极大的欢迎。苏秦的来到,相当于争取了燕国这个与国(盟友的意思)。韩珉的计划是:通过苏秦取得燕国的支持,然后联合秦国以制赵。这正好迎合苏秦“恶齐赵之交”的意图,使齐赵对抗。齐赵一旦对抗,就无暇向北威胁燕国的安全了,这是苏秦与燕昭王所求之不得的,是苏秦入齐的两大目的之一:“离间齐赵,唆齐攻宋”。

        在获得齐相国伸出的热情双手同时,苏秦入齐前还给齐泯王写了信,扬动燕齐结好的橄榄枝:“现在南方某些大国(暗示就是赵国)很有自己的想法,令大王有所忧虑(意思是,赵国对您的态度不即不离,令您恼火)。他们中的一些极端份子,甚至打算邀请燕国入伙,一起跟您们齐国干仗(这虽然或许是真的,但也不排除苏秦危言耸听,故作姿态以吓唬齐泯王,从而使燕国立场的选择变得举足轻重。真会为燕国造势啊!)。我想说服燕王,阻止他对您造次,他肯定不能听从(开始为自己造势)。我打算到您们国家来谈谈(这就迫使齐国必须善待苏秦,如果齐泯王善待苏秦,就等于向燕国示好,强化了燕王结好齐国的信心,有助于燕王最终选择加入齐联盟而放弃反齐――其实燕王也根本没有反齐的胆子啊,都是苏秦在为燕国和苏秦自己造势。如果齐泯王不隆重接待苏秦,连这唯一一个主张以燕结齐的人都得罪了,那就整个失去燕国了)。希望您以隆重的诸侯礼仪接待我,我也愿意约上一百五十辆华丽的车子出行,天下人看了必然说:看!燕国而跟齐人示好,齐人也使燕国使者大为尊贵,看来两国结好啦,燕国不打算加入合伙伐齐的队列啦(从而挫败反齐势力的蠢蠢欲动)。如果您不肯善待贵遇我,那我也就只用五十辆车子出行,(以后咱两国的事,也就难说了)!”

        这信写的真是让人咬牙切齿,齐泯王除了欢迎苏秦大驾以外,别无其它选择。苏秦唯恐火力还不够,又搬出齐国从前的老恐龙说话:“从前,齐国的管仲不断向齐桓公要条件、要待遇(号称仲父什么的),那不是管仲为了自身享受,而是为了提高身价,以利开展齐国政府工作。所以齐桓公一切都答应他了(还把临淄农贸市场三分之一的商业税收都给了管仲当工资)。我自认为您比齐桓公更贤能,我不敢妄请您答应我,以尊贵礼仪待遇我!(实际还是“请”了啊)。”

        这信写完,齐泯王能不当齐桓公也不行了,事实上,他在宫殿大张宴席迎接苏秦,他的相国韩珉则跑到内城门口等待苏秦的到来,亲自爬上苏秦的车,拿起鞭子当司机,为苏秦驾马赶车(类似鲍威尔亲自为沙龙开汽车,这迎接的规格实在是太高了)。齐泯王和韩珉都希望燕国人能当齐国的跟屁虫,随着齐国去打赵国,或者打宋国。苏秦的到来,宣布了齐燕合作正式开始。促成齐燕合作如此顺利启动的,不得不说是苏秦事前写的那封信,可谓字字见血,词词命中要害,真是历史罕见的外交辞令大家。像这样的信,苏秦合计写了十几封甚至更多。

        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好些写在帛上的书信,被整理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十三篇就是苏秦的手写书信滕抄本,是当年绝密文件,传阅范围很小,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即便司马迁也没有看过。关于苏秦的事迹,历史上有种种不确的传闻,甚至司马迁把他也与张仪混为一个时代的人。但这些信为我们抹去了历史上的蜘蛛丝。

        遗憾的是,这些帛书颇有残破,甚至有抄错行的地方。这个抄书的人也太不严肃。不过也不能怪他,他是从竹简连成的“策”上抄写下来的,而竹简在用丝绳串连成策的时候,往往串错了竹简,导致这封信的内容蹿到另一封信里边去。这个家伙也就糊里糊涂地照抄在他的帛书上了(所谓帛书,就是一块丝帛上写字)。最倒霉的是,帛书的信与信之间,前后顺序也颠倒凌乱,它仿佛蒙太奇的电影,使我们可以浏览见苏秦入齐前后的一系列片断镜头,却难以有序连贯起来。不同学者给出这十三封信的不同排列顺序,众说纷纭,也许未来借助计算机分析,可以探究苏秦入齐后的正确活动脉络。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四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四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18

          在盛大的迎接宴会上,齐泯王以请教的口气给苏秦出了道难题:“嘻!苏子来的正好。秦国的相国魏冉,也刚刚离开了我们这里。我已经答应他了,东西称帝,苏子以为如何?”

          苏秦为了实现促齐攻宋,就回答道:“齐秦东西称帝的目的,是相约以伐赵,瓜分赵地。不过,伐赵与伐宋,哪个利益更大些呢?”

          “不如伐宋。”齐泯王回答。

          齐泯王早就觊觎宋国的土地,宋是中原膏腴之地,就像苏秦随后说的那样:

          “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但是,齐国想咀嚼宋国这块肥肉,秦人不让,但秦人又不可能逾越中原兴兵干涉齐国,于是秦相国“魏冉”琢磨出

          一个以赵国牵制齐人,使其不得南下灭宋的策略。魏冉跑来怂恿齐人与秦人东

          西称帝,联手北伐赵国,惹起齐赵斗殴,从而使得齐国无暇吃宋。齐泯王居然接受了魏冉的建议,属于堕人计中,尚不自觉。多亏苏秦点拨他,

          苏秦说:

          “赵国是块硬骨头,不好啃。而一旦您有了宋国,却可以向西威胁中原的魏

          国;向南与楚人争淮北之地;向北则威逼赵国。从此天下诸侯谁敢不听您。所以伐宋之事,令您国重名尊,此汤武之举也!”

          这话坚定了齐泯王取宋的一贯信念,他赶紧修改被秦人拉偏了的主攻方向,不跟赵人揪斗,而全力南下攻宋。这可把旁边的相国韩珉气坏了。

          韩珉是亲秦派的,秦昭王的好朋友,他极力推崇魏冉的齐秦结好策略,主张打赵,防止齐人吞宋。苏秦以前也含含糊糊地这样承诺过:以燕国的力量帮助韩珉抗赵。所以韩珉刚才给苏秦赶马车,一路上眉飞色舞,现在一看苏秦变卦了,韩珉就急了。

          韩珉是个老虎型,大约立刻在宴会上咆哮起来。苏秦则讥讽他不懂变通:“我从前跟你说的意思是这样的:我以燕国襄助齐国,齐燕为一,赵国必然畏服,赵国如果不服,我们就合伙伐他――但我并不是必须要伐他,伐他也好,不伐也好,都是为了让他服了。他服了以后,不闹事了,便于大王南下而攻宋。您光知道伐赵,把伐赵作为终极目的,却不知道我们的终极目的还是攻宋。赵则只要服了就行,不捣乱就行。”

          “要想让赵服了,除了打他以外还有什么办法?不打,他能服吗。所以当今之计,还是伐赵!”韩珉大叫。韩珉是替秦人着想的,想督促齐人与赵战斗,从而保障宋国完整无缺,实现秦人不准齐人染指于宋的根本目的。

          “非也非也!我们可以用外交手段,促使赵人服气,何必动武于赵!”

          韩珉一下子没词了,气得干吹胡子:“那好,你有本事,你去找赵国去,让他服。也算你了不起!”

          齐泯王听到这里,基本上已经放弃了结好得秦人的打算,他看看韩珉,韩珉气恼地不愿看他。齐泯王狠狠心,说:“好吧,寡人不准备与秦人东西称帝了。他这是诓我的,用称帝和打赵为诱饵,怕我伐宋的。他愿意称帝,他自己称吧,我也不跟着他打赵国了。我们还是伐宋去。”这话就等于宣判了韩珉在齐国政治生涯的结束,因为他是亲秦派的,督促伐赵,以保全宋国,替秦国人着想的。韩珉听后,咬牙切齿,手抓几案,却无从发作。

          “当今之计,”齐泯王说,“还是回到老路上去――攻宋。但是就像韩相国说的――”

          韩珉赶紧又把脑袋抬起来看,以为有了什么转机。

          “――我们去伐宋的话,赵国如果捣乱,我们就难以得手。苏子,你能不能替寡人走一趟,说服赵人与我们结好,这样齐燕赵三国相安无事,寡人方才可以得志于宋。”齐泯王说完,韩珉像撒了气的轮胎,软在几案边了。

          “齐与秦结好,东西称帝,秦人劝说齐人共伐赵国,以便遏制齐国吞宋”的闹剧(魏冉所策划的、韩珉所落实的),在苏秦的三言两语之间,被彻底粉碎了。齐人违逆秦人的意愿,积极南下准备攻宋,算是与秦人绝交了。齐国也并不讳言于此,它干脆撤掉帝号,让亲秦派的韩珉辞职,换上了反秦最卖力气的“周最”担任齐国相国。秦人气得干瞪眼。

          两个月后,秦人也觉得很无聊,就把“上帝”这个名号也撤掉了,乖乖地继续当王(但还在处心积虑地想办法护住宋国,以免齐人吞宋,自我壮大。后来苏秦干脆来了个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人彻底无法干预齐国吞宋)。

          写到这里,就有了一个重要的疑惑:苏秦来齐国的使命,是“离间齐赵、促齐攻宋”,怎么变成结好齐赵了呢!韩珉天天嚷嚷着要伐赵,齐赵互相斗殴,将无暇北上攻燕,使燕国获得安全,这应该是苏秦所孜孜以求的啊。干吗苏秦不支持他,偏要齐赵结好呢?

          这大约就是苏秦的果敢机智。离间齐赵,这一条小原则要服从于另一条从天下大势得出的大原则,那就是“离间齐秦”。

          当时的中国天下,东西是齐秦两极强国,夹在齐秦中间的,从北向南依次是:燕、赵、韩魏、楚等弱国。如果齐、秦两强对峙,互相牵制,对其他诸侯国来说,是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当时人说:“齐秦不合,天下无忧”,就是这个意思。两强为保持力量均衡,都不允许对方肆意攻击周边诸弱,开疆拓地,诸侯弱国得以喘息。

          可是一旦齐、秦两强连横,对中间的诸侯国来说,就是灾祸。齐秦双方就攻伐行动达成谅解,甚至划分势力范围,进而瓜分天下,中间诸侯就等着挨宰割了。前一时期,孟尝君丢官离开齐国以后,齐、秦邦交恢复,秦人就大肆出兵,以伊阙之战为高声,猛烈地削弱了周边的韩魏一把,就是齐秦结好对中原的灾难。

          而当齐秦两强互相敌对时,譬如孟尝君组织齐秦对打时,中间的赵国和宋国,就蠕动兴兵,各自灭掉了中山和滕国,发了一把小财。而且,两强势均力敌,必须借助中间各弱国的力量,才能占对方上风。这就更使得中间诸弱的地位崛起,甚至身为两强讨好的对象。比如孟尝君以齐伐秦,就要拉拢韩魏一起出兵,还把打秦国夺得的土地,都奖励给了韩魏。韩魏在齐秦对抗中获得壮大。

          所以中间诸侯各国,都乐意看到齐秦对峙,而千方百计地阻止秦、齐的联合。

          苏秦奉行的基本国际关系原则也是如此,他说过:“普天下的说客,都想离间秦齐之交。那些坐着马车伏轼西驰的人,没有一个号称自己跟齐国关系好;那些伏轼东驰的人,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是秦人的铁哥们。他们都不欲齐、秦结合。为什么呢?齐秦对峙,对中间弱国有利。齐、秦结合,必图晋、楚。中间弱国就完蛋了。”

          所以,苏秦当然要反对齐秦并立称帝的交好行动,而必须促成齐秦对峙。只有齐秦对峙,才可以根本上、长远性地保住燕国的国家安全。而且,秦齐关系破裂以后,还可以借助秦人等诸侯力量,共同谋齐。这更是苏秦所极力谋划的。

          怎么才能实现齐秦对峙呢?那就先分析一下秦人的主张,秦国主张秦齐并立称帝,相约伐赵,而不许齐人伐宋。必须让齐人违抗秦人的提议,才能促成齐秦

          关系破裂。于是,苏秦在迎接宴会上,大力攻击韩珉的结秦攻赵路线,而提倡与赵国和好,并攻击宋国。齐泯王赞同苏秦,觉得这样利益大,于是派苏秦与

          赵结好,稳定齐国的后方,得以未来便宜攻宋。这就等于把秦国的两条建议全

          给否了。齐秦关系破裂,正式开始对峙。

          齐秦对峙以后,苏秦还要在局部关系上挑拨齐赵关系,落实以前“离间齐赵”的承诺。所以,既要前先去结好齐赵,又要随后离间齐赵,这就给他的外交带来更大难度。唉,结驷连乘,黄金满腰的待遇,不是那么好挣的。

          但是,燕昭王不理解苏秦的苦心,他派人前来指责苏秦,表示自己的不悦:

          “你让齐赵结好?!你难道忘了当初离间齐赵的诺言了吗。”

          苏秦在回信中做了含糊的解释:“虽费,无齐赵之患。”马王堆帛书上的这句话令人费解。我揣测许久,想为苏秦这句话注解,苏秦大约是想说:齐赵虽然结好,但作战方向是齐赵合力伐秦(因为我将让他们伐秦,以根本破裂齐秦关系,未来我再找机会破裂齐赵关系),由于是齐赵合力伐秦,所以并不会给燕国带来“患”。齐赵结好,可以使齐国放心南下,以灭宋国,也不会北向骚扰

          燕国。所以,燕国也没有“患”。

          燕昭王看了这封信以后,也不知道能否明白(那上边没注解呵),但他还是选择了信任苏秦(用人不疑是燕昭王的一大优点,后来又表现在对乐毅的态度上)。

          • 家园 【文摘】补充

            补充本节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18

            去齐国的路上,苏秦回忆着从前遨游数年却天挫英雄的坎坷时光,自己肩挑书袋,冒着尘土,蒙受霜露,每日行走百里(合今四十公里多)的艰辛焦苦,如今结驷连骑,车多币重(车子上都涂着光可鉴人的漆,漆上又有画化),人马辎重,拟于王者,真是富贵骄人,云泥分判比于从前。

            据说苏秦还一度抽时间回了洛阳故乡。苏秦的媳妇、嫂子和族内弟兄,一起跑到郊外迎接,都侧目不敢仰视,俯扶在地,侍奉递食(这到不是多么卑曲,古人也习惯跪坐着,就在路边,而迎接人要带食品,所谓箪驷壶浆,也是当时的礼仪,不管来者饿不3饿)。苏秦的嫂子最搞笑,委蛇匍匐,送上食品。苏秦笑曰:“嫂子何故前倨而后恭也?”(成语)

            嫂子赶紧以面掩地,再拜道歉:“如今看见季子您位高而金多也!”(直率!不愧是商业都市人的说话风格)。

            苏秦喟然而叹:“如果当年我有洛阳负郭之田二顷,哪还会有今天啊。”这是苏秦的辩证法啊,或者叫“阴阳相推”:正是当初没有钱,没有产业包袱,才逼得自己发愤励志,成就今天啊。苏秦轻轻舒出的一口春天的气息,散掉千金

            (一千斤金子),以赠宗族朋友。那些从前跟苏秦一起混的,都喜笑颜开了。

            苏秦所谓“负郭之田”,就是在外城墙的城根下的田地,那应当是最肥美、或

            者最容易升值的土地了。当然,从政的风险比经营土地更高,苏秦的每一块金子,都是以间谍生涯作为交换的。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五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五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19

              “拔城于樽俎之间,折冲于卧席之上”,说起来优美,作起来却难。别说作起来,就是理解起来,两千二百多年前苏秦纵横外交的思路,已经让人大脑缺氧了。我们来深呼吸一下,唱一下扁担歌:“扁担长,板凳短,齐国要灭宋国,秦国偏不许齐国灭宋国。齐国偏要灭宋国,秦国偏要齐国去打赵国(就来不及灭宋国了)。苏秦说打赵国不如打宋国利。可是秦国不让打宋国。苏秦就让齐国和赵国一起打秦国,然后再打宋国╈╈随着故事的进展,这个歌的长度和难度还要再加强。

              于是,苏秦去实现这歌的最后一句:他衔齐泯王之名,向东北方向找赵国结好,邀他一起对抗秦国。齐赵结好,是为了便于齐国从容南下攻宋(免得赵人从背后捣乱)。而齐赵对抗秦国,又是为了防止秦人干扰齐国灭宋。总之,“齐赵交”,“齐秦离”,是苏秦入齐以来的纵横成果,目的是便于齐国灭宋,而齐国灭宋,又是为了完成他“弱齐强燕”的根本间谍使命。(同时“齐秦离”又是包括燕国在内的各中间弱国所期望的,前文已论之)。

              赵国会答应结好齐国吗?赵国这时候的大当家的,是权臣李兑。七年前,李兑伙同公子成饿杀了赵主父。七年后,公子成大约老死了,李兑专赵国之政,贵为封君,号奉阳君。

              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秦――意思是feel sick at 苏秦,对苏秦很讨厌。苏秦就派人先传话给他说:“如果燕国投入齐国的怀抱,你们赵国就孤立了。只有燕国与齐国对抗,你们赵国才安全牢稳。而您却逼着燕国跟齐国结好,私下认为您不够聪明!”

              “我何时逼着燕国跟齐国好了?”李兑问。

              “您看,燕国是个弱国,不结好赵国,就得结好齐国。在燕国控制政事的是苏秦。但是您却feel sick at 苏秦,这不是逼着苏秦带着燕国去结交齐国吗?所以,不管您喜欢苏秦也好,讨厌苏秦也好,最好都要善遇苏秦。否则齐燕结好,你们就被动了!最好你们能争取燕国跟您们结好,通过苏秦。”

              李兑说:“善!”于是也大张旗鼓迎接苏秦。

              苏秦大模大样来到赵国以后,下了豪华马车就开始骂李兑:“您以前饿杀赵主父,天下人都知道,按道理您是该诛灭三族的。一旦诸侯以此借口来打你,还有活路吗?您立于赵国,危如累卵啊。如今你我的话则生,不听我的话则死。”

              李兑又气又恐慌,连忙问:“你有什么话可以教我!”

              苏秦转而和颜悦色,说道:“我为您考虑,您的春秋已高,身体已老,封地的事,不可不早定。选择封地的话,在赵国这里,不合适――危如累卵嘛!最好避到别的国家去。去韩魏那里也不好,韩魏距离贪婪的秦人太近,不安全。去楚国或燕国呢,倒是偏远了,安全了,但是又太偏了,生活没意思。去中山之地呢,那里又土地太贫瘠。最好选在中原偏东的宋国的陶邑,那里富得流油,倒爷群聚,商业发达,抽的商业税够您吃几辈子的。怎么才能得到陶邑封地呢?我教您啊――如今齐国正想吞灭宋国,您如果与齐结好,助齐灭宋,将有大德于齐;而宋康王又是昏君,您除去昏君,替天下作了好事。齐国又感谢您,您又替天下做了好事,自己还得到肥的流油的封地。这么好的事情,一百年也遇不上一次阿!”

              于是李兑没话说了,答应让赵国与齐国结好,也就是默许齐国攻宋,自己不会从后身捣乱。作为回报,李兑将得到宋国陶邑为封地。

              三言两语一点播,举重若轻,一下子苏秦就实现了结齐赵的计划,这是纵横家的牛叉之处啊,不得不服。苏秦非常善于调动和利用矛盾,以达成既定目标。

              苏秦的出访,为齐?⊥跤胝曰菸耐踅酉吕吹拿嘶幔?铺平了道路。这也再次体现了专权的坏处,李兑作为赵国权臣,制定赵国的对齐政策时,不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而是参谋个人私家得失。古时历代权臣,莫不如此。孟尝君从前在齐国,也是如此。要么法家怎么旗帜鲜明地遏制权臣的滋生和存在呢。

              接下来,赵惠文王(还是个半熟少年)在李兑的拥持下,与齐泯王跑到齐赵交界的山东阳谷县地区(武松打老虎的地方),举行结盟及反秦的宣言仪式。两国结盟伐宋,自然违逆了秦人保宋的想法,所以,齐赵宣言反秦,也势在必行。苏秦也参加了这次重要的会议。双方相约伐秦,在确保秦人不得干预的情况下,赵又默许齐攻宋。于是齐泯王放手发动了第一次的对宋战争,正是公元前288年前后。

              宋国国君宋康王,如苏秦所说,确实是个昏君,有的史书把他与夏桀相比,称之为“桀宋”。他表现出来的精神病症状是“射天笞地”,就是跟天神地母搏斗。具体做法是把一袋子牛血挂在竿子上,用箭射,表示天神被他射得大出血了,这固然有哥白尼精神,是人定胜天的豪举,但当时普遍认为他是污蔑神灵,极其狂妄。

              据《孟子》说宋康王欲行王政,但他的王政改革可能太激进了,因为他还把自己的社稷建筑也焚烧得一干二净,等于祖宗也全盘否定了,是个歇斯底里的改革者。宋康王还有一个超常之处:就是铸了诸侯之像,让这些木偶在他的厕所里侍奉他,体现精神胜利法。他方便完了以后,就揪着诸侯人像的胳膊瞎摇晃,拿脏东西弹诸侯的鼻子。苏秦说他“此天下之无道不义。伐之,名则义,实则利(可以占其膏腴之地)。”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五(下)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五(下)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22

                五 (下)

                有一次,宋都城墙的拐角上,有一只老家贼(就是小雀啊)怀孕了,生了一个大老鹰。全城人轰动,宋康王叫史学家占卜(看来当时的史学家都不务正业),占卜结论是:“小而生巨,必霸天下。”宋康王大喜,于是趁着孟尝君组织齐国与秦人开战三年,主力胶着于函谷关一线的时候,宋康王发兵向山东邻近地区灭掉了滕国(孟子行守丧三年的地方),以及多去楚国在苏北、山东南部的“淮北之地”,于是乃更加自信,好勇而不好仁义。

                公元前288年前后,齐国开始报复宋康王的拖油瓶活动――因为淮北之地和滕国,一直是齐人觊觎的地方,怎么可以被区区宋国劫走。在苏秦的唆使下,以及齐赵结好后赵国的默许下,齐国军队向东南方向的宋国压过来了。

                宋国位置在山东省与河南交界地区,都城商丘,与东北方向的齐国为邻,虽然骄横不可一世,却在齐泯王的“汤武之举”面前败下阵来,被迫割让淮北之地以讲和。这是齐国第一次伐宋之战。

                燕昭王也派出了将军“张魁”率燕军2万,自带粮食,协助齐军作战。这跟当年越王勾践派遣三千军队追随夫差进攻齐国是一样的,是怂恿夫差前去消耗实力的。

                但是张魁却没有范蠡那样的素质,范蠡侍奉夫差的时候,假装尽忠尽责,连夫差都被感动得要收留他为臣,张魁虽然嘴巴里也是对齐泯王惟命是从,但身体语言却调整的不好,传达出很多忿很的信息。是啊,从前齐泯王的老爹齐宣王灭掉燕国,没少祸害燕国人民,后来齐泯王在“权之战”覆灭燕国十万大军,真是两代世仇,积怨深怒不下于吴越之间的仇恨了。张魁的表情和身体语言不断背叛着他的嘴巴,于是齐泯王就高高兴兴地把他捉了杀掉,从而冻结了他的可恶的身体语言。

                燕昭王闻讯之后,掉下了眼泪,“泣数行下”(好几行眼泪从好几个眼睛里流下来――当然还有鼻子里的)。燕昭王哭罢,抬眼命令:“我下令,全国整顿,磨兵喂马,以攻齐国,为张魁报仇!”

                他的属臣“凡繇”上前劝阻燕昭王的鲁莽决策:“大王不是一恶鬼贤主啊,请接受我的辞职申请!”

                燕昭王一愣:“这又是为什么啊?”

                凡繇回答说:“从前国家内乱,先王(就是您爹)死于齐军之手,大王异常悲痛而仍然忍辱事齐,就是因为报仇的力量不够。现在张魁死了,而大王准备攻齐,分明是把张魁看得比先王(您爹)还重要了。所以,我请辞职而去。”

                燕昭王沉吟半晌,说:“好,我就停止派兵。可是,我该怎么办呢?”

                凡繇说:“请您身披缟素(就是丧服,表示自己罪该万死),避舍于郊(就是离开宫殿,去郊外找个草房子住着),派使节卑躬屈节地前去齐国谢罪,说,‘这都是寡人的罪过,寡人用人不当,派张魁这个身体语言不好的家伙出使佐齐。您齐泯王是天下贤主,从来不杀诸侯来使的。为什么张魁唯独被杀了呢,一定是这家伙不是好人(身体语言不好),被您杀掉,一定是弊国用人不当,派人不良,择人不善。燕昭王愿意变更轻罪,请您宽恕。’”

                燕昭王心说:“这可真是比勾践还够贱啦!”于是,他穿上白色丧服,主导茅草房里轻罪。

                使臣把话语转达齐泯王的时候,据《吕氏春秋》记载,齐泯王正在“大饮”,左右都是官吏,大约还有东郭先生曾服役过的乐器班子在演奏。使者报告完毕之后,齐泯王哈哈大笑,说:“好听!您们大王真是会讲话!来,再给寡人重复一遍。”

                使者鼓着嘴又重复了一边,齐泯王哈哈大笑,在左右官吏和诸侯宾客面前出尽了风头,然后说:“好啦,告诉你们大王,不要再住在草房子里了,回宫殿去住吧。”

                齐泯王特意派了“小使”(地位卑微的使者),至燕国宣布自己的旨意,令燕昭王“复舍”(回宫)。

                齐泯王的志大而骄,是其性格中的死穴。这一点,他和他的收下败将“宋康王”,其实无甚区别。

                张魁之死,令苏秦也深感不安。齐泯王今天敢于杀张魁,迟早也敢于杀我。于是他派人报告燕昭王,请求不再在齐国当间谍了――掉脑袋的风险啊。

                燕昭王回复说:“你小子休想!你离开齐国,对燕国极为不利。”苏秦只好留了下来,继续从事地下工作。后来苏秦在信件上回忆这件事,说燕昭王是“强之齐”,强迫苏秦留齐。强迫两字,反映出燕昭王有点像勾践那样,“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的一个狠人的样子,比较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不是黄金台上,简单地散金求贤那样纯粹的大好人。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六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六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24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句话通常表示我们正在推测),齐国第一次攻宋后,未敢深度击压,是因为担心西方秦帝国主义的干预。

                  一国的开疆拓土必然将影响全部诸侯格局,从而遭受干系国的武装干涉。这是齐泯王和苏秦都深知的铁一样的规律。二十年前,齐国就因忽视了这一规律而受到教训:当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国趁机北上,吞灭了自己这个北邻,一下子壮大了两倍,造成对列国的严重威胁,立刻掀起国际轩然大波。韩、魏、赵,乃至遥远的秦、楚,都不能容忍齐国独自坐大。于是纷纷出人出

                  枪,迅速组成多国干涉部队,把齐国从燕国逼迫出来,恢复原有相对安全的国际格局。(现代社会也是如此,譬如伊拉克出兵占领叙利亚,使得伊拉克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军事强国,遥远几千公里外的其它大国的地位都受到了威胁,都不干了,它们,于是纷纷干涉,迫使伊拉克撤兵回来。)

                  齐国要吸取从前吞燕的教训,吞燕也好,如今要吞宋也好,不单单是自己有武力就可以实现的。国际格局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任何局部地区战争,都会受到更广泛的各种势力干预。秦人就一直不甘心齐国吞宋而壮大。为此,秦国不惜导演了东西两帝并立的闹剧,相约齐秦伐赵,唆使齐赵互殴,但是被苏秦挫败了。苏秦促成了齐赵结盟,为齐国灭宋创造自由空间,但秦国人的干涉和威胁依然存在,秦人仍然在竭尽全力想办法阻挠齐人灭宋。

                  为了根本防止秦人的干预,苏秦想出了一个极为奇谲的高明主意:假如我们能以齐、赵、魏、韩、燕五国主力合纵攻秦,以目前秦国尚不够一极独大(而是齐秦等大)的能力,势必被压迫得抬不起头来。趁秦国气沮,五国与秦人群殴的时候,齐国第二次大举兴师灭宋,就可以一鼓而得志了。

                  这个伟大的设想可以说是战国时代最大的一个阴谋(这叫做“驱狼通虎”,当狼和虎互相咬成一团的时候,齐国就可以在周边任意扩张了。它有点类似“前苏联”默许和唆使“希特勒”在整个欧洲捣乱,并直逼英法,从而使苏联获得周边霸权)。苏秦把这个大阴谋讲给齐泯王听的时候,两人都激动得浑身颤栗。谁能为齐泯王实现这一伟大阴谋,促使五国攻秦呢?那当然只有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外交家、纵横家――苏秦同志了。于是苏秦奉命,开始了他穿梭五国的口舌外交征程。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这两个词是形容古代盲流的――形容苏秦也合适。当初孔子周游列国,落脚一个地方,席子还没焐热了,就卷起来又走(孔席不暖)。墨子天天到外面办业务,家里不生火做饭,也不回来吃,所以烟囱都没黑烟子(墨突不黔)。

                  苏秦也一样奔走列国,他“遍事三晋之吏”,与魏国权臣孟尝君(相国)、赵国权臣李兑(相国)、韩徐为(赵将)等人陈述厉害。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超越的想象力和出色的韬略与机智,苏秦一番穿梭外交,终于使李兑、孟尝君等人都宣布与秦绝交,同意发兵攻秦。韩国是最弱国,唯赵、魏马首是瞻,不敢有自己的主意,也出兵赞助。燕国人当然更听苏秦的,擦干眼泪,再次以两万大军,裹了粮食,自费助战。五国军队声势浩大,旌旗猎猎,战马嘶鸣,在中原河南的成皋地区会合,准备伐秦。“成皋”就是洛阳以北的荥阳地区,位于“豫西走廊”的出口处。

                  所谓“豫西走廊”,如果你搞一张中国地形图就能看得出:从河南省中部起,往西,地势陡然抬高,耸立起连绵不尽的“熊耳山”等山脉,与西边的黄土高原连成一片。黄河在这片群山高地中冲出一条走廊。走廊以北是山西的黄土高原,走廊以南是横向绵长的熊耳山、伏牛山群山。这条走廊成为中原进入陕西黄土高原(秦国)的唯一通道,就叫做“豫西走廊”。走廊西端就是著名的秦国要塞函谷关,是陕西的东大门;走廊东端就是成皋地区,后来著名的虎牢关就在这里(河南荥阳地区),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后来项羽、刘邦的长期鏖战,也是集结在成皋地区。控制了成皋,就控制了豫西走廊,可以行经走廊,直杀函谷关,趋奔秦国本土。

                  当公元前287年,五国军队浩浩荡荡开至成皋地区,守住走廊口,作出发狠西向的样子。走廊另一头――函谷关内的秦国人腿肚子开始抽筋,被迫屈服:不但不敢再干预齐人灭宋,而且还苦着脸“破财免灾”:把以前所占据的温(河南温县)、轵(河南济源地区)、高平(济源地区)归还魏国(伊阙大战后丧失给秦人的),同时也将侵占赵国的两个地方归还赵国。秦国遭受了不大不小的一次挫折。苏秦因此也盛名如雷――不但燕国已经给了苏秦“上卿”爵位、

                  “武安君”封君号、相国地位,而且齐国和赵国也封苏秦为武安君,爵位上卿,因为他成功促成了五国合纵攻秦。这就是后世所讹传的“苏秦掌六国相印”的故事,其实最多两个相印(燕和齐的),加上三个武安君封号。所谓

                  “武安君”,就是一种封君,意思是“以武力安抚天下”(后来白起也受封“武安君”)。

                  潇水曰:苏秦游说五国伐秦,到底难度有多大呢?确实很大,三晋之吏如孟尝君、李兑之徒,私下都与秦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他们与秦国绝交,好比让他们不吃饭一样。谁肯跟秦国闹僵啊,以后自己还怎么混啊。

                  所以苏秦曾比喻说,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黄帝的近邻――西戎,都不肯出面帮黄帝,因为西戎不肯把关系与蚩尤闹僵。可见,我说服三晋各家攻秦,这事黄帝都会难办。但是,苏秦做到了。

                  苏秦做到了,是因为他的主张顺应了当时天下大势。当时中国的天下,是东西两极强国对峙的局面――齐、秦互相势均力敌,对峙战斗。夹在齐秦中间的,是一系列弱国。

                  如果齐、秦两强互相对打,对夹在中间的诸侯各国来说,是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

                  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当“前苏联”与美国对峙,夹在苏美之间的列国,就成为苏美争相引诱而不是攻击的对象。一旦某一弱国被攻击,另一个强国必来干预和救护。譬如美国攻击朝鲜半岛,苏联必来援救。战国时代也是如此,当齐人威胁攻击宋国,秦人必然来救,这有利于宋国本身的苟延残喘。所以齐秦对

                  峙,是当时天下弱国的共同呼声。当时人说:“齐秦不合,天下无忧”。

                  所以战国时代的中间诸侯各国,都乐意看到齐秦对峙,所谓“离齐秦之交”的。苏秦让他们合纵攻秦,正合了他们“离齐秦之交”的愿望,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乃至壮大。这比起“齐秦循善以图三晋”,当然要舒服一点。于是苏秦一番游说三晋的事业,显得举重若轻。这不得不说是苏秦熟谙天下之大势,选对了符合三晋利益的主张去行事,因而事半功倍,顺利促成了五国攻秦势之势。

                  看来,“游士们凭着一张嘴巴,一飞冲天”的事,其实是没有的,首先要看清形式,善于因势利导才行。光评舌头,再摇晃,没有脑子也是不行的。

                  不管怎么样,苏秦达到了他事业的最辉煌时刻,五国合纵攻秦,“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决于苏秦之策。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这是当时人对苏秦的描述,内中也带着艳羡。

                  被艳羡的苏秦是这样的:挂着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他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苏秦本是个“穷巷掘门,桑户?ㄊ唷敝?士(所谓“穷巷掘门”,就是陋巷中的地窟一样的家门。“桑户?ㄊ唷保?桑树的材料很软,根本不好用,大约蚕们吃完桑叶,桑树干没人要,于是给苏秦家拣去当门板,再随便抓根树条勉强当门轴,实在是环保而且简陋的穷家啊。)

                  但是苏秦从这样一个穷困的一介布衣,在没有任何家族背景支持下,却能跻身诸侯庙堂,预绝天下大势,转驷连骑,炫?煊诘溃?山东之国,从风而,真是不可想象的。而苏秦凭着自己的才学和智识实现了,岂不伟哉。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七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七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24

                    中原诸侯联合攻秦的战事,在战国时代一共有五次,前后绵延一百年。第一次是在三十年前的张仪时代,公元前318年,张仪的政治对手――合纵家“公孙衍”组织了齐、楚、燕、韩、赵五国合纵攻秦,由楚怀王当“纵约长”,但是楚国一贯实行历史上习惯已久的亲秦策略,合纵迅速失败。第二次是十年前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为报私仇导演的齐、韩、魏联合攻秦,持续三年,有一定成果,但浅尝则止,因孟尝君不愿意削弱秦国而壮大韩魏,秦国认输返还了几座城池,即告结束。

                    苏秦导演的是第三次,时间在公元前287年,苏秦约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从上一节的分析上我们看得出,苏秦组织的五国合纵攻秦,不是《史记》上描述的那样,为了六国的生存,免于被秦人各个击破而采取的积极联合自救活动。其实,当时的秦国力量还达不到一统天下的火候,五国合纵的目的,还是在于促使齐秦对抗,维持东西两极鏖战以求中间者自存的目的。这是从五国的角度来讲。

                    从苏秦的角度来讲,目的又有不同。从表层上讲,苏秦是为齐泯王灭宋着想。合五国攻秦,驱狼通虎,打击秦人,使秦兵无暇干涉齐泯王灭宋(我好像我要强暴民女,就先让你们把她男朋友赶开)。深层里,苏秦则隐含着更大的阴谋:由齐国主倡五国攻秦,可以使齐秦关系极度激化,把齐、秦关系推到万劫不复的深渊,最终可以吸引秦人参加攻齐联军,从而最终实现“弱齐强燕”的根本目的。(单靠燕国的力气,宁是齐国变成八十岁的乌获,也是打不倒他

                    的,必须有老秦参与)。

                    这里苏秦就和齐泯王发生了意见冲突。老齐的脑子中,是明为攻秦,实为恫吓,主心思想在于取宋。所以,当五国大兵囤积成皋,老齐就虚晃一枪,从本土发出主力杀奔他可爱的宋国去了。而苏秦则是希望齐兵深刻攻秦的,使齐秦关系刻骨激化,达到万劫不复的程度才好。所以苏秦想来非常着急,从魏国大梁(开封)写信拉齐泯王回来,他说:“您已经结盟三晋进攻秦国了,秦国就必然不敢言去救宋。所以打宋之事不着急。现在五国攻秦之兵刚刚聚合,您却大举攻宋,天下之兵看见了,也不傻了,也都跑去与您抢攻宋国,那岂不就糟糕。”

                    但是,这封信似乎没有奏效,齐泯王叫苏秦“你给我顶住”!他要苏秦呆在三晋那里给我组织攻秦,必要的话,可以给孟尝君一些好处。让他们死心塌地攻秦,不要跑过来跟我抢宋。

                    苏秦无奈,只好约束成皋的五国之兵,去跟秦人寻战。这五国中依旧有部分齐兵,与秦国打起来的话,还是可以离间齐秦的。但是,苏秦生怕孟尝君(魏国相国)坐不住了,也离开成皋,转身跑去抢宋国(魏国在中原中部,东边与宋接壤,魏国一直也想去宋国那里抢庄稼地。如果魏相孟尝君离开成皋,改杀奔宋国去了,那样的话,合纵攻秦的事就泡汤了。于是苏秦再次写信请求齐泯王给孟尝君好处,他说:“五国攻秦,一旦失败,赵、魏、韩三国就会争相拉拢

                    秦国,到时候三晋与秦合一,您还怎么灭宋啊。所以必须稳住三晋,您说的给孟尝君好处,这个主意我甚赞同。请您以宋国城邑‘平陵’来收买孟尝君。答

                    应您打下宋国的平陵以后,给他平陵,以勉力他在这里安心攻秦。三晋和燕国

                    为您攻秦,以便于您收宋。”

                    当时,正有一些舆论劝说齐泯王不要收买孟尝君从而坚定三晋攻秦。舆论说,一旦三晋攻秦成功,三晋地位崛起,就该凌驾于齐国之上。三晋就会骄横于齐国,甚至发生变乱,跑去与齐国争夺宋国。

                    苏秦生怕这种论调影响齐泯王鼓舞三晋攻秦的原有计划,于是在信中反复批驳这一观点说:“三晋攻秦,还来不及有什么成果,而您已经攻下宋国,并安定了那里的百姓,所以没什么好怕的。再加上我保着燕国而侍奉您,三晋必然无变。如果三晋有变,您可以改结好秦国,以切断三晋后路。三晋岂敢对您骄横呢?而且我在这里看着三晋,三晋有变,我一定会事先知道。三晋有变,您就结交燕国,联络楚国,而把晋国交给秦国去消灭,三晋必定会被打败。有我参与此事,三晋一定不敢背叛齐国。为防备不测,我已采取一百多种防范措施(牛啊!敢吹)。如果您坚信我使齐燕关系牢稳,三晋就不可怕,我以自己的性命担保,用不了三个月,您就会成就‘王天下’的大业。我不惜生命要干成这一番大业,并不只是为了您,也是为我自己。因为您照顾我,从不谋攻我所代表的燕国,我对燕王有了好交待了,所以我说也是为了我自己。一旦您成就霸王之业,我也名列三公(三个高级元老),我也有了自矜于世的资本,虽死不丑(死了也不难看,死了也光荣!)”苏秦最后几句可谓肺腑真情。于是,坚定了齐泯王支持三晋攻秦的既有打算。

                    齐泯王批准了苏秦的要求,给孟尝君以宋国封邑,坚定三晋攻秦。孟尝君暂时不闹了,五国合纵之势既往如旧。

                    以齐泯王原来的意思,一旦五国合纵攻秦之势成,就可能不理三晋了,顾自埋头攻宋。三晋愿意散就散,不管我的事。但这样的话,苏秦离间齐秦关系的计划就落空了。所以苏秦极力劝齐泯王最好坚定支持三晋攻秦,以攻秦成败之厉害说服齐泯王,并且打消老齐对三晋的顾忌。终于,齐泯王堕其圈套,支持五国攻秦不变。苏秦松了一口大气。

                    可是,刚把齐泯王和孟尝君稳住,三晋中的赵国权相“李兑”又动摇了,偷着打算跟秦人媾和,攻秦之事又出波折。于是苏秦赶紧又去说服李兑。如果李兑不听话,偏与秦人妥协,那齐、三晋、燕攻秦之事就还是得泡汤。“离间齐秦”也就成了泡影了。(唉!怎么这么难啊!)

                    李兑为什么要跟秦讲和呢?刚才孟尝君动摇,是因为他所在的魏国一直盯着宋国,孟尝君不支持齐国攻宋,他也想去宋国抢摊、占地方。好在齐国给他了一块画饼(平陵),他暂止了。但李兑不同,李兑是支持齐国吞宋的,因为齐国吞宋以后许诺给了他“陶邑”作为封地。然而让李兑去约束赵人攻秦,“驱狼通虎”,他还是有些发怵,怕被老虎咬着。但是明着与秦人讲和,又背叛了对齐国的许诺,于是他就暗着来,向秦国那里卖好,表明攻秦不是他李兑的意思,他是被胁迫从之的。

                    李兑一这么干,韩、魏也急了,赶紧也偷着给秦人递话,说攻秦不是自己的本意。五国合纵攻秦之事,眼看又要泡汤了。苏秦可急坏,你们不能散伙啊。我还指着攻秦来离间齐秦呢。于是他赶紧跑去赵国见李兑,说:“您可别再私下捣乱了!天下(也就是三晋)如果纷纷散而事秦,结好秦国。秦国必然从函谷关里伸出脑袋,一路轻松地去阻止齐人灭宋。说不好,秦人会占据宋国。秦国相国魏冉,也是盯着陶邑这块倒爷会聚、商品税天下第一地肥肉呢!魏冉得了陶邑,还有您地份儿吗?现在齐国正在攻宋,您三晋只要再坚持一下,挡住秦国。不久攻下宋来,陶邑就是给您的了!您哪怕得了陶邑,再跟秦人解释,讲

                    和,也不晚啊!所以现在还是打秦国吧!(瞧把苏秦累的)。”

                    苏秦接着又开始吓唬李兑(他知道李兑最怕吓唬),苏秦说,“如果你们三晋先散伙了,不听齐国攻秦的话了,那齐国就会恢复与秦人结好。齐秦结好,再次把秦国的代理人韩珉送到齐国为相。两边齐秦一联合,又是相约伐赵的老路。你们赵国不就完蛋了吗!我们现在五国攻齐,固然是替齐国吞宋而挡着秦人(这点意图苏秦一直没有向三晋隐瞒),更也是为了齐秦打起来,以维护你们赵国的安全啊!”(哎呀,这国际局势,真是乱透了,不比现在的中东简单)

                    苏秦接着摇舌鼓动(但是句句在理,苏秦和张仪最大的区别,张仪靠诓骗――如楚怀王,苏秦则全是精湛有力的分析,以理服人,并且促使对方为我所用!),说:“你们跟秦国讲和,秦国会有六种动向。。。。。。。”苏秦一口气分析了秦国的六种反应,有的是进攻齐国,有的是结好齐国,有的是进攻魏国,有的是结好魏国,有的是结好赵国,有的是恢复中山以牵制赵国,每种反应的最终结果都是对赵不利而李兑得不到陶邑,纵横排比,气势滂沱,说的李兑直翻白眼,哪还有话了。于是五国攻秦之势依旧。

                    苏秦的这六个推论,每个都向下直推三四步不等,中间交互搀杂其它列国诸侯的反应,连种种行兵路线都预测分析了,其推导的复杂和逻辑的蜿蜒,使得我们在这里没有信心把它说清楚,有机会还是去《战国策》看“五国伐秦无功”自己揣摩吧。我们今天理解起来还这么消耗脑细胞,当初苏秦阐述起来,真不知道该如何!估计他用手指划着地图,口水都该浸湿了地图。李兑一定会连连说:“等一下,等一下,重新说,重新说!”

                    就这样,苏秦一个人看着赵魏韩三国攻秦,实现着齐秦离间的目的,此外还要督促着心猿意马的老齐也来凑份子打秦,在错综复杂的列国矛盾与战局中,真是够累啊。能不累吗!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八(上)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八(上)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24

                      这次五国攻秦,主要是由于齐国没有动真力气,别有他求,导致三晋动摇。好在苏秦到处好说歹说,五国大兵滞留在成皋一带,没有散伙。成皋是豫西走廊的东口,客观上五国之兵起到了阻住了秦人东出的作用。

                      齐泯王利用这个时机,努力伐宋,但是收效甚少,因为此时宋王偃将王位传给了太子,宋太子很得人心,能团结民众,共同对敌,因而防守坚固,使齐军无隙可乘。

                      苏秦觉得齐国在宋国那里也已经比较疲惫了,齐秦的关系,经过五国一番热热闹闹的攻秦,也算是“离间“的差不多了。于是苏秦掀开了“扁担歌”的第二乐章:离间齐赵关系,乃至离间整个齐与三晋的关系,促使三晋与秦人未来合纵攻齐。

                      三晋中的魏国,当权派正是孟尝君(相国),让他带领魏国攻齐,不需要任何思想动员工作。孟尝君是从齐国罢官出来的,恨透了齐国,昼夜思索报复自己的桑梓所在之地――齐国。当初,孟尝君策动“贵族田甲劫王”事件,被齐泯王所粉碎,孟尝君被迫跑来了魏国。凭着自己历来在天下混得的虚名和巨大的面子,孟尝君当上了魏国的相国,并且继续走他专权的老路(这家伙真是个专权专业户)。

                      当时魏国有一对儿孪生子,于王甚重,而不为孟尝君。意思是,这哥俩跟魏昭王一个心眼,而不买孟尝君的帐。孟尝君患之(心腹大患的意思),于是他演出了一场杀鸡骇猴的戏。他请来这哥俩来赌钱玩,都是百两黄金作注(瞧这娱乐,跟黑社会老大爱好差不多)。不一会,孟尝君的传达室干部进来报告:“报告,张老四在门口求见。”

                      孟尝君故意怫然大怒:“张老四一直跟我作对,你出去给我杀了他。”说完,抽出兵器交给传达室。(吓得旁边哥俩直吐舌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都不要司法了,直接搞黑社会暗杀。)

                      旁边一个门客赶紧假装拦着说:“不然。我听说张老四心底里特忠于您的,真的是,有什么什么事为证。”

                      孟尝君一听,“好!既然张老四真把我当大哥,大哥我也亏待不了他。来人,去国家仓库拿出一千石小米,再去财政部拿五百斤黄金,再叫后勤送良马、固车两辆,都给张老四送去。还有,再找二十个宫中美女,一起给他。”

                      忠于魏昭王的那哥俩闻言直冒冷汗:“我们还是不要跟孟尝君作对了,效忠他必有富贵,违逆他脑袋搬家,我们还是改跟着他当小弟吧。”

                      孟尝君专权的手段,常如此,跟江湖老大、流氓大亨差不多。魏国的内政外交大事,都牢牢抓在他手里,成为说一不二的权臣。而且看得出来,孟尝君是把自己的利益与国君的利益对立起来的。

                      不但对魏国利益他不负责,对自己的父母之邦齐国,孟尝君想到的只是去攻打,为此,他还不惜写信给秦国魏冉,请求秦兵援助伐齐。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八 下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八 下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29

                        公元前287年,五国大兵滞留在成皋一带。

                        苏秦觉得,齐秦的关系,经过五国攻秦一番热热闹闹的折腾,也算是“离间“的差不多了。于是苏秦掀开了“扁担歌”的第二乐章:离间齐赵关系,乃至离间整个齐与三晋的关系,促使三晋与秦人结盟,合伙来“合纵攻齐”。

                        三晋肯调转枪口,跟着苏秦打齐国吗?我们先说其中的魏国,攻齐,正中了魏国当权派(相国)孟尝君的下怀。当初孟尝君在齐国当相国,专权,与齐泯王矛盾日深,终于策动了“贵族田甲劫王”事件,想劫持齐泯王,却被后者所粉碎。孟尝君被迫跑来了魏国,昼夜思索报复齐国,在想杀回老家齐国去“复辟”,从新当官或者干点别的。为此,他还不惜写信给秦国魏冉,请求秦兵援助伐齐。他在信中利诱和吓唬说:“您不如劝秦王伐齐。齐破,我请拿出齐国土地封给你。否则,子必大穷(你就没救了)。”

                        秦国作出了什么反应,在史书中没有提及,大约没有什么响应。但是“马王堆帛书”里边的苏秦书信上,提到了孟尝君与苏秦共同谋齐的尝试。当时正值五国攻秦,大兵滞留在成皋一带。孟尝君给苏秦出点子说:“如果想让三晋打齐国,魏国这里没问题,但是魏国兵力不如赵国。赵国却不肯谋齐的。”

                        “固然。赵国李兑指望着得到齐国攻宋后给他封邑,所以齐赵关系粘乎得很,

                        好的很啊。”

                        “必须让齐国先谋赵,赵国人寒了心了,齐赵关系破裂,赵势必就跟着我们合纵攻齐了。”

                        苏秦称赞了孟尝君的阴谋诡计:能对自己的父母之邦齐国想出这样的坏主意,也算智胆超人了啊。于是苏秦写信对齐泯王进行了一番危言耸听的误导:“大王,现在天下之兵留在成皋,三晋攻秦之心动摇,虽然我一再给他们鼓励打气,但他们还是阴谋与秦讲和、结好呢!我劝您的当下之计,必须抢先与秦国讲和,挫败三晋的阴谋。讲和秦国以后,您还可以继续攻宋,三晋摄于齐秦结合的形式,也不敢干预您。岂不最好。”

                        齐泯王接信,果然十分恐惧。五国大兵滞留在成皋一带(成皋是豫西走廊的东口),客观上也起到了阻住了秦人东出的作用。齐泯王利用这个时机,正在努力伐宋。但是伐宋收效甚少。因为此时宋王偃将王位传给了太子,宋太子很得人心,能团结民众,共同对敌,因而防守坚固,使齐军无隙可乘。倘若现在三晋与秦人阴谋媾和,联手从后背摸上来,我这里岂不大窘。齐泯王在紧张之下,派武警把赵国王子在齐为人质的,武装包围起来,以防赵国对齐动手(这

                        个人质,是交好两国互派的王子,以示双方诚意的),并且接受苏秦误导,打

                        算跟秦人讲和。

                        怎么讲和呢,齐泯王考虑了两种方法,一是召回从前的秦国代理人――炮筒子“韩珉”,宣布齐秦结好;一是出访楚国,从楚国取好于秦国(因为楚国虽然一再遭受秦人欺凌,但基本上楚国长期沿用是是与秦人联姻结好的历史习惯,在诸侯眼中,是秦的阵营里的)。齐泯王于是入楚国约会楚顷襄王(死去的楚怀王的儿子),大约是让他递话,间接与秦人媾和。

                        齐泯王针对防范赵国的蠢蠢欲动,很快被赵国的李兑探知。李兑大怒,好你个齐国啊,本来说好结盟赵国,又想出尔反尔,现在要出卖我们赵国了。倘若你们齐秦结合,势必又作出拿夹在当缝中的我们赵国开刀的架势了!

                        于是,赵李兑与魏孟尝君的意见统一了,谋划着一致攻齐。不过李兑还在犹豫。李兑属下的大将“韩徐为”则一贯是“憎齐派”的,大肆叫嚣攻齐。燕昭王那里闻讯,当然大喜,在群臣一片攻齐报仇的叫嚣声中,急迫地加入了列国联合谋齐的计划中。韩国是赵魏的尾巴国,自然不敢自有主张,随赵魏行动。于是,成皋五国大兵,本来说是西攻秦国的,这时候经过孟尝君、苏秦的秘密策划,其中四国(赵魏韩燕)全都反水了,要调转枪口,向东攻齐了,当然也就更提不上攻秦的事了。苏秦等人的一条舌头,确实摇撼着天下的群兵啊,说“舌摇山岳”不算夸张。

                        在这风云突变的当口,齐国派来宋、侯两位使臣,传达齐泯王的信旨给魏国大梁城内的苏秦。目前苏秦大约是齐国的相国,齐泯王还不知道他谋齐的事情,而是紧张兮兮地跟他讨论军机:“寡人与苏子谋攻宋国,寡人靠的是背后的燕国和西北方向的赵国的支持。所以与燕赵结好。现在好像行事有变(当然啊,是孟尝君和苏子把形势弄‘变’的啊),燕昭王在朝廷上,跟群臣昼夜谋划攻齐呢,情况甚急!(看来,齐国派在燕国朝廷上也有间谍)。寡人不得不有所防备,准备攻宋到八月为止,得不到宋国土地,也八月从宋国撤兵。”

                        苏秦得到这一重要情报后,比较焦急,赶紧向燕昭王写信示警:“愿大王不要再在朝廷上闹着打齐国了。齐国已经被惊动,并有攻燕意向了。不过大王也不必担忧,齐国虽欲攻燕,但我认为它不敢,也不能。”苏秦还很担心一旦燕人冒然攻齐,自己在齐国也就要脑袋搬家了,于是信中末尾嘱咐说:“您虽然有深怨积怒于齐,请隐忍不发。即便要闹着打齐国,也不要为天下之首倡,而是应跟在赵魏后边,以便我行事。不然,您如果一先闹,我就要在齐国这里受罪了,掉脑袋了,不乐生矣(活不下去了!)”

                        苏秦这边刚把燕国的事情压下,三晋联手攻齐的事,又发生了变故。由于燕国走漏攻齐消息,齐泯王警觉,立刻缓攻宋国,以防备身后,并且极力拉拢赵国,以瓦解诸侯攻齐之谋。齐泯王派人向赵国李兑解释自己并无谋赵之意。齐泯王向李兑解释了自己通过楚国结秦的作法:“寡人之所以有跟秦国讲和的考虑,主要有以下原因:寡人之所以促成五国之兵攻秦,主要是为救护魏国着想(魏国前番遭受秦人伊阙之战,岌岌可危),可以魏人阻挠五国大兵西进,使他们迟滞在成皋一带,数月不动,寡人失望,这是一。魏国把大兵滞留于成皋不动,不但如此,还掉头向东,与寡人争攻宋国之地,这是二。寡人请魏人关

                        闭通宋关口(即不许攻宋),但魏人不听,这是三。寡人听说魏人派出两个使

                        节,暗中赴秦国讲和,这是四。寡人深恐魏人抛弃盟军,独与秦人苟且,并威

                        胁盟军,所以寡人有讲和秦人的考虑。其实,攻秦,是寡人的一贯主张;讲

                        和,是最迫不得已的下策。是魏人逼迫寡人与秦暂时缓和兵锋之交的。”(这

                        里,齐泯王把讲和秦人的主要动机,从防范赵国,转嫁到防范魏国身上,目的

                        是讨好赵人,修复齐赵关系,避免自己遭诸侯群殴)。

                        关于约会楚顷襄王的事,齐泯王继续自我解释道:“魏人还散布寡人的谣言,说寡人要通过楚国与秦人讲和,以图三晋。导致天下闻言,闹的汹汹然。魏人还中伤寡人,说寡人要请回秦国的代理人――韩珉,与秦结好。这都是诽谤。我确实跟韩珉接触过,但是要请他回来的话,一定是先争得你(李兑)的同意的,怎么会冒然叫他回来。而且寡人与楚顷襄王也没有见面,我跟他的大臣谈话时是这样约定的:加入寡人与楚国大王谋面,一定随后与三晋会盟,约三晋与楚国,联合攻秦。所以,寡人根本没有暗中结秦的意思,有的话,也是魏国这个可耻的流氓逼迫寡人的!”

                        最后齐泯王又重申了把攻占宋国的所得,封给李兑和孟尝君的旧愿。李兑听了这些解释,甚悦,决定不攻齐国,并且愿意再次督促三晋五国之兵,为齐泯王攻秦,以便齐泯王攻宋。公元前287年,齐泯王二次伐宋时候,身后各诸侯国对齐国的这一场危险的偷袭阴谋,暂时化解了。

                        赵国不攻齐了,韩魏力量孤弱,虽然孟尝君一百个不愿意,也只好暂时放弃攻齐之念。三晋都跟齐国恢复旧好了,苏秦离间齐赵,乃至离间齐与三晋的设想,落空了。这是苏秦出世以来,第一次失手。

                        苏秦失手了不要紧,燕国那里却吃紧起来。一旦齐泯王记恨燕昭王沟通三晋,与群臣暗中攻齐的阴谋,发兵攻燕。燕不就完蛋了吗!于是苏秦赶紧给齐泯王再次写信,替燕国说情:“从前,我代表燕国入臣于齐,保证燕国终臣一生不敢谋划攻齐;也保证齐国终臣一生不攻燕国。我把这个意思对燕昭王讲了,燕昭王甚悦,表示对您有无限忠心。一旦燕齐结好,没了后顾之忧,以此图取天下,岂不最好。然而最近有人造谣中伤,说燕昭王和群臣谋划攻齐,您却相信这样的谎话。须知,从前燕国把王子送到齐国,又派出两万人的军队追自带粮食随您攻宋;近来,燕国又派两万人合纵五国以攻秦国。这样的忠心您看不

                        到,居然还听信那些中伤燕王的言语。燕昭王甚苦之。臣希望大王能够安抚燕

                        昭王之心,燕齐循善,大王何患无天下。”

                        就这样,苏秦一方面替燕昭王表现得委曲求全,一方面晓齐泯王以天下形式(一旦齐燕动武,将对齐国攻宋图霸不利),促使齐泯王不得不善遇燕国,避免了燕国可能遭受的齐国报复性攻击。苏秦亦可谓一语批中要害,片言而折干戈,数语则转燕国之危为安,正有纵横家驰骋口舌之真本色。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九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九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30

                          公元前287年前后的国际形式,风云诡谲,错综复杂。该年八月,齐国第二次伐宋的大军,从宋国铩羽而归,这主要是宋康王的太子比较得众,上下坚守,再加上三晋和燕国一度谋划从背后攻齐,齐军干脆撤离宋国算了。

                          八月以后天气转凉,苏秦乘坐着“温车”,从大梁到赵国的邯郸去。温车是设有卧铺的车子,像个会走路的火柴盒,左右还开着两个小窗。秋雨浇在温车的侧窗上。透过窗子,苏秦看见两旁闪晶晶的山野,以及偶尔蹿出小鹿和野猪的道旁密林。

                          一路北上。当时的中原,跟现在的美国差不多,旅行时,总能看见路边的野鸟,比如大雁。白颊白腹黑颈褐背的大雁,在路边河坡,曲颈拔草吃,就象一只大肚儿的乐器,偶尔也鹤唳两声,回荡于丛林。

                          有时还会有一群戴绿帽子的野鸭,被苏秦车队的脚步赶着,一群群转移飞翔:野鸭总是低飞,当车队走近它们时,就扑得一声抖翅飞掉了,又重复在车队跟前落下,象一团莫名其妙的预言,似乎在说明着什么。

                          苏秦一行到了邯郸,立刻证实了野鸭那不详的预言:苏秦被赵国扣留,准确地说,拘禁了。

                          苏秦近期活动的重点,就是暗中破坏齐、赵邦交。过程是这样的:苏秦吓唬齐泯王,说赵国在成皋不主动攻秦,暗中欲与秦讲和,将不利于齐国。齐泯王闻言,赶紧通过楚国而结好秦国,以防范赵国,齐赵关系紧张。赵国看见齐国背叛自己去和秦人眉来眼去,以防范自己,顿感恼怒和被愚弄,于是以赵国为首的三晋与燕国一度谋攻齐国。齐泯王及时发觉,赶紧笼络赵相国李兑,通过自己的一番解释和一块画饼(封邑)给李兑,恢复了齐赵邦交。苏秦离间齐赵以促成赵国为首的三晋联合攻齐的目的,没有达到。

                          但是,苏秦的活动被一些明眼人有所觉察,报告给李兑。李兑也怀疑这一番波折都是苏秦在捣鬼。李兑是一贯亲齐的,为了从齐国那里得到自己的“大上海”――陶邑,所以他不愿意有人离间齐赵关系,于是扣留了苏秦,并派人向齐国揭发苏秦的间谍行径(可惜齐泯王不信)。

                          李兑看齐国不理,就自己动手,派属下“韩徐为”直抵苏秦的旅馆,当面指控苏秦为间谍:“我们已经据可靠情报得悉,一直以来在离间齐赵关系的,就是你苏子!当初是你劝嗦齐泯王,暗中通过楚国,阴谋与秦人结好,以便齐秦夹胁赵国。(这话不假)。而且你还劝齐泯王,把我们赵国发往齐国结好为质的王子,用兵甲包围起来(这么作是为了防范赵人进攻齐国)!”

                          证据面前,苏秦没话了。韩徐为声色俱厉,言语极恶,甚至恫吓要派兵围住苏秦。苏秦开始焦虑、恐惧,在旅馆作恶梦。

                          苏秦只有一个办法了:拿出一块木板(牍),用毛笔在上边写成信,发给燕昭王,请求组织上援救。但是“组织上”已经对苏秦这个孤胆间谍,充满了猜疑和冷眼。苏秦虽然忠贞不二,为燕国利益奔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但长期离外,燕昭王属下的群小,就颇有些冷言恶语,中伤苏秦,怀疑苏秦被齐泯王腐蚀拉拢,变节向齐,甚至阻止燕国攻齐(其实这是因为齐泯王已经警觉,而且赵国李兑总想亲齐,对攻齐一事态度暧昧,所以苏秦及时制止了燕国参与三晋攻齐之事)。

                          不管怎么样,苏秦写给燕昭王的求救信,命笔十分为难,他先陈述了自己如何离间齐赵(就是上文“苏秦近期活动的重点”),以暗示自己对燕国的功劳,接着就自己被拘留于赵的事情发言求救道:“由于我离间齐赵关系,李兑异常怨我,扣留我在邯郸,我快完蛋了。如果我的死,可以更深一步离间齐赵关系,让齐泯王恨赵国,赵国欠齐国一笔血债,那我死也不足患。人总有一死,以尧舜这样的贤人,都有死;大禹、商汤这样的开国者,也死了;孟贲之勇、乌获之力,身体那么好的家伙,到头来也死翘翘了。‘生之物固有不死者

                          乎!’我不怕死,但我的担心是,我死了以后,齐赵关系没人再去离间,两国

                          恢复循善,那就是对燕国最大的祸害了。燕国在最北,齐赵联合,一旦北向图

                          谋燕国,燕国就完蛋了。”

                          苏秦嘴巴硬,明明自己要死了,却不肯屈尊喊“救命”俩字,而是将了燕昭王一军,说自己死了则对燕国安全不利,看他救不救。苏秦最后说:“如今赵人扣留了我,他们倘若另派别人前去齐国联络感情,导致齐赵循善,势必害燕。我本人被扣留赵国,势必被作成鱼肉下厨房。”微微有点求救的意思。说到这里,嘎然而止。

                          苏秦对于他的特派员(就是负责传递书信的联络员――盛庆),还表达了逃跑的意思:如果得不到营救,自己只好设法逃离赵国,这是最后一招了。

                          这封信送出去,燕昭王却没有什么反应,完全不理会苏秦的处境安危。他的回复只是:“不许逃离赵国,否则不利于燕国,且我忧之。” 大约燕昭王觉得,苏秦是燕国的相国,从赵国不辞而逃,会损害燕赵关系。他只忧虑于燕国,而不忧苏秦。

                          苏秦非常伤感,在接下来给燕昭王的第二封信里,吐露了自己的愤懑:“智能免国,未能免身。”这是自嘲也是对燕昭王的委婉的谴责,你只想着国家利益,不管我的“人权”啦。在后面第三封信里,苏秦还哀叹道:“死亦大物也,不快于心而死,臣甚难之。”都是牢骚。

                          在第二封信里,苏秦还透露了赵国这边的最新形式:齐国派来使臣,许诺攻破宋国后,送给李兑另一块封地――蒙邑(河南商丘附近,也是宋国的地方)。这等于是齐泯王在继续拉拢李兑,以稳住以赵国为首的三晋,避免齐国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这是齐赵循善的举动。如果齐赵按照这个势头进一步“循善”下去,燕国就更危险了。苏秦在信中还说,他在严密拘禁下(没有计较燕昭王对自己的绝情寡义),而是冒着风险,尝试着去见齐国使臣,试图说服他不要给李兑送封邑来。但是由于这一封信在“马王堆汉墓”里被历史的力量所侵削,好几十个汉字脱落了。苏秦是否说服了赵使,无从读知。但这一新的情况,使燕昭王意识到,倘若齐国真把蒙邑送给了李兑,齐、赵必将更加紧密结合,而燕国攻齐复仇的计划就会破产。燕昭王极为担忧,为此很需要苏秦到齐国去活动,阻止齐人落实给李兑的封邑。燕昭王这才开始同意为苏秦设法脱离赵国虎口了。

                          苏秦在这封信的末尾,也一再声明自己的危险:“臣甚患赵之不出臣也。”苏秦,甚至点名要求燕昭王派某某两位使臣,前来赵国搭救自己。看来苏秦确实急了,开始叫唤上了(没有第一封信那么镇静,故意不提搭救的事)。

                          燕昭王这回没再拖延,派出苏秦点名要的两位使臣“田伐、使孙”,跑到赵国,向赵国当局拘留苏秦的行为提出严重抗议,说:“你们扣留寡人的臣子苏秦,犹如免寡人之冠也!”在当时,有身份的人要戴冠――冠不是帽子,冠没有帽子的防风护发作用,它只是个奇形怪状的长条条,插在脑袋顶上,是区别身份的标志,类似选美小姐戴的钻石冠,是荣誉。免冠表示谢罪。你们免寡人之冠,岂不是揪寡人的头发,蹬寡人的鼻子和大脸。

                          在苏秦接下来的第三封信里,透出一点灿烂的阳光:“您派来的两个使臣,甚善。现在李兑、韩徐为对臣的态度逐渐转好,甚至露了点口风,答应我可以离开赵国。”但是这缕阳光很快又被另一片乌云掩盖,“齐泯王得知我被困于赵的消息,对赵国的行径表示勃然大怒。他特意派来使臣叱责李兑。还威胁李兑,假如李兑不释放我,他就跟秦国结好,夹攻赵国,(齐泯王是个讲义气的糊涂人啊!)李兑听了,也勃然大怒。派人质问我,问我是不是偷着又唆使齐泯王背赵结秦了。我答以‘I don’t know’。李兑气得没法。总之,齐泯王前来骂街,意思是想救我,结果好心却办了坏事:齐赵互相憎恶,李兑归罪于我,以为是我阴谋挑拨的。我恐怕再拖下去,前景甚为可怕,我将没救了。请您派人反复言说,必毋使我久留于赵。”

                          苏秦这前后三封陈情书、求救信,文辞因时而变,幽微曲折,别有风格,算是中国最早最好的书信体散文了。终于,在燕、齐两国的压力之下,赵国宣布放人。苏秦捱过了前后数月的羁留,脱离了赵国的虎穴,从一场恶梦中全身而出,扬鞭策车,回奔齐国。

                          一路上,苏秦望着车辙所压过的残雪,看见雪中冒出的草芽,心中涌起一些哀伤的念头。天气已经从来时的八月,变成了残冬的末尾。那些国道两旁远处的深林里,绝无人迹,雪迹于是很多。傍道的大河,半结了冰,河水在冰下缓慢地运行。依旧是那些大雁在冰上飞掠。它们肥重的躯体,贴冰滑翔。收翅息足的瞬间,动静却伶俐地很。更多的大雁则在雪中寻草,它们似乎比人类更加自由。

                          这个生逢其时的中年人――苏秦,剩下的日子将更加艰难。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30

                            苏秦的目标很明确:先五国攻秦,促使齐秦关系破裂;再离间齐赵,使齐与三晋关系破裂;最后,合秦国与三晋之兵加燕国以攻齐,实现弱齐强燕的根本目标。这三个步骤,就是扁担歌的三个乐章。通过苏秦的一番搅合,最终要把东西两极中的东极强国齐国,搅合下历史舞台。这里边的错综复杂,颇费周章。

                            苏秦被营救离开赵国以后,进入齐国,终于成功地挑拨了齐、赵关系,说服齐闵王,不把蒙邑封给奉阳君,使齐、赵邦交彻底恶化,给苏秦的第二乐章,划上了完美的休止符。李兑一看,“大上海”跟自己无缘了,异常暴怒,正式宣布跟齐国离交,并且在公元前287年、286年,连续两次以“赵梁、韩徐为”为将,攻齐。

                            苏秦预期计划中离间齐赵的关键第二步,成功了。

                            这时候,燕昭王对苏秦的不信任也与日俱增,终于用特派员“盛庆”来通知苏秦,让苏秦收拾收拾东西下岗,另派他人接替苏秦的职务。苏秦感到自己很委屈,就写了一封长信给燕王,申辩冤情:

                            “齐国是燕国的心腹大患。燕、齐交恶,由来已久。我的基本计策是:臣在齐国卧底,大者可以让齐国不谋燕国(不谋进攻燕国),其次可以恶齐、赵之交。齐赵交恶,以便王之大事(报仇雪恨)。”(注意:这里苏秦喊燕昭王为“王”,电视剧里一口一个“大王”地喊,好像山大王一样,其实不对。真实的情况是喊他们“王”。苏秦甚至从前呼燕昭王为“足下”。现在形式窘迫了,快下岗了,不敢自负而呼“足下”了。)

                            “臣受命任齐以来,齐兵数出,未尝谋燕,甚至撤走邻近燕国的北部边防部队――用到攻宋方面。(这是我的功劳啊,燕国处境安全了)。

                            “臣赴齐开展地下工作之前,知道必然有人中伤我:如果我在齐国混的好,贵重于齐,燕国的大夫们必然怀疑我叛变。如果臣在齐国混得差,职务低下,燕国臣僚必然又轻看于臣。如果我在齐国混得好,就就会对我不断提出更高要求。齐国一旦对燕国有什么指责和进攻,燕人就又必然归罪在我身上。如果天下诸侯不进攻齐国,就又说我善于为齐谋划,替齐人着想。一旦天下诸侯攻

                            齐,燕人又会和齐国一起抛弃我。我的处境,危如累卵啊。(确实不好干啊。

                            如果要下岗,就下岗吧,这也不是什么好差使。)

                            “大王曾经对我说过:‘寡人一定不听众口造言,寡人坚定不移地信任你。为了成就大事,你哪怕和齐国谋攻燕国,必要地话,也都可以!你带上家属全去齐国,以取得齐王的信任,寡人也不会计较。’

                            “现在,大王听了众口造言,以我为有罪,我感到很恐惧。当初我困在赵国,大王为了救我,派人对赵国嚷嚷:‘扣留苏秦,犹如免寡人之冠!’臣之感激大王,深入骨髓。臣甘死乐辱,以报大王。”

                            这封信写的情真意切,没有纵横家文章一贯的那种铺排驰骋的气味,都是平朴真率的肺腑之言。在接下来的一封信里,苏秦则显得比较激亢,和燕昭王进行了一番虚拟的理论大战,辨析“信义”的概念,以求自清――因为有人在毁谤苏秦“左右卖国反覆之臣也,将作乱”。

                            苏秦在辩论中写道:“今日愿跟大王您作一番假想的对谈。假如我说:我苏秦孝如曾参,信如尾生,廉如伯夷,以次侍奉大王,是否足矣?大王说;足矣。

                            我说:您觉得足矣,我却不肯侍奉您了。我孝如曾参,曾参这个人,天天守着父母,一宿也不肯外出,为此不惜拒绝做官,从而获得了孝的美名。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步行于千里之外,为弱齐强燕而奔走谋划呢。尾生这家伙,跟女朋友相约于木桥下,女朋友不来,发了大水,他守信不走,抱柱而死(活该)。这样的人,不肯诳诞,何能为燕国谋利呢?而伯夷那个老家伙,义不食

                            周粟,饿死首阳山,不肯为武王臣子。他不肯为武王臣子,又何益于您的国

                            家。所以,孝廉仁义之人,做不来事。大王必说:难道仁义不好吗?我说:仁

                            义当然好,仁义没有错!但仁义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仁义乃自复之

                            术,非进取之道也!”

                            苏秦的意思是:仁义的作用只限于个人道德伦理的修养,能够自为,却不能进取。“孝”贯彻到极至,作用止于“养其亲”;“信”充其量是“不欺人耳”,都是自为,而不是进取、为人;“廉”对于其本人,只能作用达到“不窃人之财”,绝不可能“使之步行千里之外而行进取于齐”,去完成富国强兵、兼并称霸的大业。

                            以苏秦为最高代表的纵横家,尖锐地指出“仁、义、忠、信、孝、廉”等等儒家信条,以及只是“所以自为”的“自完之道”、“自复之术”,无助于大事。曾参、尾生、伯夷,这些儒家道德典型,虽然也并不坏,但纵横家看的不是“为己”的“自复之术”,而是“为人”的“进取之道”。纵横家主张把“为人”的社会政治活动,与“为己”的道德伦理修炼,区分开来。

                            这就在中国整部几千年的历史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提出了以“进取之术”而不是“自复之术”(道德完善)作为评价人物的第一标准,具有非常强的革命精神。这里,苏秦并不是要否定道德,苏秦只是反对把个体道德(这种“自复之术”)作为评价人的社会行为的第一标准。可惜,在中国未来两千年的历史中,这个标准正好掉过来了。道德挂帅,“自复之术”,成为评价臣子的第

                            一要务,国人不务实而务虚,不求功而求道德作秀(工作作风之类的词,满天

                            飞),那就无聊乃至可恶了。亦可悲哉。

                            富于进取精神,就是纵横家的风格。苏秦在信中末尾写道:“臣进取之臣也,不事无为之主。自复之术也,非进取之路也。(意思是,如果您最最看重的就是仁义道德这些自复之术,那我就算了!)――臣请辞归而回到老家洛阳,回去挑着筐种地,不要辱于大王之廷了!”

                            自复之术也,非进取之路也。苏秦的这句话,值得我们记住。

                            大约经过苏秦的一番理论攻辨,燕昭王也暂时放弃了拿道德仁义这些人品方面的东西评价苏秦了(这并不是说,苏秦在这方面不行),于是那些攻击苏秦品性不端的人,也就失去了立脚点,燕昭王命苏秦继续留在齐国当间谍。而那些人攻击苏秦品性不端,主要是“反覆不信”这一罪状。试想,当间谍,能墨守诚信吗!能不反覆吗!拿儒家道德作为论人第一标准,尚且可能失去进取的积极意义,拿它甚至去论间谍,那更真是没天理了。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一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一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30

                              十一

                              齐秦关系已经“离”了,齐赵关系也已经“恶”了,天下诸侯联手攻齐之事,箭在弦上,这时候,好大喜功的齐泯王在苏秦的唆使下,发起了第三次灭宋战役。苏秦认为,齐国地大人众,不经过认真消耗,民力穷弊,诸侯是干不过它的。俗话说:“骐骥之衰也,驽马先之;孟贲之倦也,女子胜之。”所以必须让齐泯王发起第三次灭宋,也只有彻底灭宋,才能真正惊起诸侯的振恐和实质性的反齐大联盟行动。

                              这时候的宋康王也已经极端变态了,爆发出很多更年期的特征,整天喝酒,酒精中毒更使他神经失常,异常暴虐。凡群臣中有来劝谏的,都被他射走。他杀人愈多,臣下也对他更加反感。他曾对身边一个叫唐鞅的人说:“我杀了那么多的人,为什么臣下更不怕我了呢?”唐鞅说:“你杀的都是有罪过的人,那没有罪过的自然不怕你。要是你不分好坏,想杀谁就杀谁,臣下对你定会害怕的。”宋王偃照此办理,想杀谁就杀谁,不久,连唐鞅也杀了。

                              宋康王也开始打自己太子的主意。上一次齐国攻宋,多亏太子团结军民,上下齐心协力抵抗。等齐军撤走,宋王偃见局势稳定,便把太子赶下台,自己重登王位。太子感到不安,于是离开宋国出走。所有忠于太子的人都和宋王偃一派势力发生了尖锐冲突。宋国内部分崩离析,苏秦说,正是伐宋的好时机。

                              这时候,曾经在齐国为相的秦国利益代理人“韩珉”,为了能让自己重新当官,又拟定了一个新的战争路线图,交给齐泯王看。他在信上说:“齐国要想最终灭宋,没有秦人的默许是不可能的。所以,齐秦还是应该复合。我拟定了一个新的战争路线图:如果两国达成协议,秦拟与齐瓜分天下。秦将默许齐攻宋,并阻止楚魏干预灭宋。秦则取魏之上党(山西南部),以及赵之上党。齐则取河东地区。秦再取韩的上党,齐取黄河以燕地南部。三晋大破后,齐秦两国联合攻楚,秦取楚的湖北地区,齐取东部江淮地区。结果将是‘齐秦虽立百帝,天下孰能禁之?!’,把天下残吃个精光。”

                              这封信是为了蒙官儿而吹牛的,不必太当真,但是第一句话:暂时寻求齐秦妥协,促使秦人默许齐国攻宋,确是真理。苏秦和齐泯王商议之后,决定邀请韩珉回来当相国,主持伐宋一事,以求得秦人的支持,因为韩珉是亲秦派的,他当政就是齐秦复合的标志和信号。

                              韩珉果然派使臣去秦国修复齐秦关系,促使秦人默许齐国攻宋。不过,这个齐秦关系复合是苟且性的,限度只在于攻宋这一件事上。秦昭王是老大不愿意跟齐国复合的,刚刚被五国屯兵攻打,齐人又要违背我的意愿吞下宋国这块大肉,我干吗要和齐。

                              但是秦国目前正有攻打山西中部的安邑(夏县)计划,那里是魏国迁都大梁前的都城。秦国欲攻安邑,怕齐人干涉来救,于是愿意短期与齐妥协。经过齐国使者的沟通,秦昭王宣布同意齐人攻宋,作为交换条件,齐国必须默许秦人攻安邑。秦昭王说:“宋康王无道,在更年期期间用木头刻写寡人,射寡人之面。寡人地绝兵远(路远够不着),不能攻之,请齐国代寡人攻打吧。”不过秦昭王已经做好准备,一旦齐人灭宋、自己吞安邑之后,就跟齐人翻脸,讨伐齐国的吞宋之罪,大举伐齐。秦昭王虽然年轻,也是心思深刻、诡计多端啊。

                              可是,当韩珉带动齐军,真的开始第三次大举攻宋,宋国岌岌可危的时候,秦昭王还是忍不住了,心疼宋国这块肥肉要被齐国独吃了,于是到处发牢骚:“韩珉这家伙真不是东西,作为我的好朋友,居然攻我所甚爱!”其实,那不是你事先默许的吗?

                              苏秦立刻亲自游说秦昭王,阻止他变卦,苏秦说:“韩珉其实是替您着想啊。韩珉灭宋,魏国必然恐惧,它一恐惧,必然向西求救于您。您不费一兵,不杀一人,安安稳稳就可以割占它的安邑。这不是韩珉献给您的致敬礼吗?”接着,苏秦阐述了齐秦东西交好,是各自应该奉行的基本国际关系原则,苏秦说:“普天下的说客,都想离间秦齐之交。那些坐着马车伏轼西驰的人,没有一个号称自己跟齐国关系好;那些伏轼东驰的人,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是秦人的铁哥们。他们都不欲齐、秦结合。为什么呢?齐秦对峙,对中间弱国有利。齐、秦结合,必图晋、楚。中间弱国就完蛋了。所以,当今之计,在于齐秦结合,才能最好地扩大各自利益,瓜分天下。”

                              苏秦说的秦齐结好,也是苟且暂时的,以安全促成齐国灭宋为时间截点。经过苏秦的宽慰,秦昭王不牢骚了,立刻分兵两路,前去攻打魏国在山西的旧都安邑。

                              可是魏国人胆子小,一看老秦来打,腿就软了,打算主动让出安邑,求得自己在中原的平静。这可不是好事,一旦秦人简单办个手续就能拿到安邑,何必以默许齐人攻宋作为获得安邑的交换条件呢,势必将不再默许齐人攻宋,那齐泯王攻宋就难办了,一旦齐泯王攻宋不成,不能自我消耗以及激化天下诸侯反齐,扁担歌第三乐章不就落空了吗。唉!公元前三世纪初期这一段,国际事态之变幻,真是急剧莫测,处置之棘手,真是极费心机啊!弄明白都不容易,更惶谈纵横其中了。当然,也更衬托出苏秦外交艺术的高超深邃。他立刻赶奔魏国大梁,亲自阻止魏昭王与秦人讲和,不让魏国献出安邑。

                              苏秦说:“秦昭王刚刚教导我们齐国说,请你们强力攻打宋国,宋国即便讲和,献出土地,你们也不要心软,拿了土地,继续强兵进攻它,直到吞灭它算了。秦人一贯就是这样刚柔两手并用的,如虎如狼。我的意思是说,你们魏人不要指望通过献地就能讨好和阻止秦人的进攻。从他对宋国的态度上就能推测出这个:您献了地以后,秦人还会继续用武力进攻你的。这是他的一贯国策,从前他对楚国就是这个策略:一打一拉,打完就讲和。当楚国跟他讲和的时候,楚国势必就要背弃其它诸侯(譬如齐国),于是楚国陷于孤立,秦国就放肆了,继续发兵又打楚国。就这样,打了又讲和,讲和又使你孤立,于是又打你――打了又讲,讲了又打,直到把你老楚打死(苏秦对秦人的观察和评价可谓一针见血)。所以,秦国用心深不可测,替大王考虑,最上策是进攻秦国,其次是依靠同盟国,摒弃秦国,最多是假装讲和。总之,你不能同秦国真正讲和,那将使你在同盟国中限于孤立,也就没人救你了,秦人也敢放肆地使劲打你了――即便你已经跟他讲和。”

                              魏昭王于是接受苏秦意见,不跟秦人讲和。苏秦真是能言善辩,但确实句句在理,苏秦跟张仪不同,苏秦比张仪最大的区别,是张仪靠诓骗,苏秦则全是精湛有力的分析,以理服人,促使对方顺我意志,为我所用,并且也往往对对方眼前有利!

                              但是纸里包不住火――当时没有纸,但竹简也包不住火,竹简上的口舌之辨也掩盖不了事实。秦国人默许齐人攻宋,以及齐人默许秦人攻安邑,这个互相交换的最而交易,终于被魏昭王的信息员收集到了,苏秦一下子大窘,立刻被魏昭王拘留了。这是苏秦第二次被扣押。

                              苏秦并不惊慌,对魏昭王充满了藐视,因为他看透了各国领导者的心理,因此充满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苏秦派自己的大哥――另一个纵横小家――苏代,胸有成竹地去游说魏昭王,叫他放人。

                              苏代说:“大王,听说你把我家三弟给扣了,哈哈,好呀。齐国目前正在攻宋,还许诺把攻宋所得部分土地封给秦国贵族泾阳君,以便让秦人默许自己攻宋。但是秦国不接受。秦国不接受,不是因为它讨厌土地,而是标志着秦人不信任齐国。现在,您扣押了苏秦,齐魏关系闹得如此之僵,是逼着齐国进一步去结好秦人。一旦齐秦互相信任,两国结好,秦国将默许齐人攻宋,办法是限制魏人干预齐人攻宋。于是,齐国吞宋,秦国泾阳君亦可得到宋国封邑,而您魏国一点好处也占不到。所以,齐秦结好,您魏国毫无尺寸之利。大王您不如释放苏秦,以表示齐魏结好,这样,秦人将更加不信任齐人(因为齐魏结好成为一个阵营,势必共同对秦,齐人就毁掉了‘默许秦人攻占魏国安邑’的承诺,秦人也就将不默许齐人攻宋)。这样,齐秦不能联合,齐人遂不能得志于宋,您就有了自由空间,还可以照旧在宋国侵占些地方。”

                              正是利用了魏人一直惦记着向东抢些宋国的地盘的欲求,苏秦派大哥说动了魏昭王。看来,不熟谙各国领导人的心理,是不行的。苏秦终于被释放离魏,逃出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被扣押。

                              大约人一辈子的运气也只有三次,等第三次被扣押时,大约就要没命了吧。

                              就这样,魏国接受苏秦意见,拒绝和秦,秦人分兵出击,拿下魏国在山西的安邑,齐国信守承诺,不加干涉。同时,秦人亦不干涉齐人灭宋。齐泯王终于在公元前286年,吞下了自己处心积虑多年的大肥肉――宋国。宋康王战败逃跑,死于河南温县(驷马懿的老家)

                              但秦人不干涉齐国灭宋,是暂时的,目的是趁机占安邑。一旦安邑得到,秦人立刻翻脸,以讨伐齐人吞宋为号召,“先出声于天下”,极力大举攻齐。齐国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