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一 -- mynoodles

共:💬1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二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二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31

                                十二

                                公元前285年,秦国“先出声于天下”,叫嚣“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必伐之,必亡之”,派大将“蒙武”越境攻打齐国的河东(漳河以东,河南省北部地区)。秦国经过多年修养,出手不凡,从士卒疲敝的齐国手里夺下九座城池。秦国明白,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了,于是“以齐饵天下”,约请三晋协助攻占齐地。秦昭王与三晋中反齐最强硬也最有实力的赵国在山西中阳会盟,与赵惠文王协议合纵攻齐。

                                赵国响应秦国号召,发赵兵攻取齐的灵丘(今山东高唐南)。齐闵王恐惧,派大将田章把章武(今河北沧州东北)献给赵国,并派遣“顺子”(不是唱歌的,是齐泯王的儿子)入赵作人质,向赵求和。赵惠文王打算接受,可秦国不同意,并加派秦军四万甲士,合军攻齐。

                                秦赵联手,联翩出击,攻齐之势已成定局。齐国君臣危如燃眉,齐国重臣苏秦,有责任设法消解,于是苏秦上书赵惠文王,说服赵惠文王脱离赵秦联盟,不要为虎作伥。苏秦在信中说:“秦国的根本用心,不在于遥远的齐国,而在于吞占邻近的韩国,兼并韩国领域内的东周、西周两国小国。秦国先出声于天下,嚷嚷着要伐齐,是分散转移列国的注意力。等你们赵国和魏国跟齐国打起来了,秦人兵出函谷关,直取韩国,再侵魏国。农贸市场的早市还不及散掉功夫,秦人就顺势摸到你们赵国身后了,大祸及于赵国。你们还乐呵呵地去攻齐国呢,岂不可悲。当年,你们赵武灵王就是趁着齐国孟尝君长期伐楚的空挡,一举拿下了中山。秦国的阴谋也是趁你们与齐人胶着战斗,一举残破三晋。你们跟着秦国久伐齐国,我恐怕你们的灾祸正将出于此。”

                                接着,苏秦描述了秦国摸三晋(特别是赵国)后腰的可能的行军路线,使赵惠文王不得不起鸡皮疙瘩。接着,苏秦又从道义上讲话:“三年前(前288年),秦提议齐国东西并立称帝,以谋划攻占瓜分赵国。作战计划书和盟誓,都已经刻在盂盘之类的青铜器上了。在我的游说下,齐国放弃结秦,与赵结盟,迫使秦国恐惧,不但不敢谋赵,还归还了对赵的占领地。如今你们不纪念齐国的大德却随秦攻齐,臣恐怕未来列国,谁也不敢信任结好赵国了。我建议,齐国倾

                                其社稷以结好赵国,天下必重赵国,一个时代的命运,就全可以握在您赵王手中了。请您三思!”

                                尽管这封信讲的很有情理,却不能起什么作用。事实上,不但赵国没有退出随秦伐齐的阵营,到了次一年(公元前284年),合纵伐齐的诸侯国,从秦赵两个,激增为秦、赵、魏、韩、燕,五个。齐国的挽歌已经唱响。

                                这一年(公元前284年)初,燕昭王亲赴邯郸,会见赵惠文王,谋划联合攻齐之事,确定攻齐分工:燕国调动全国军队,以乐毅为燕国上将军(乐毅兼佩赵国相印),同秦将白起、赵将廉颇、韩将暴鸢(yuan)、魏将晋鄙等威震诸侯的名将,组成五国联军,击鼓直趋齐国。其中,乐毅是五国联军总统帅,下边还有“白疯子”白起,以及“暴鸢”――暴鸢也是曾追随孟尝君攻楚、伐秦的,算是久经战阵;再加上廉颇等人,真可谓名将荟萃,是亘古未有的豪华阵容。群星耀眼、气魄夺人,齐国哪能招架!

                                五国伐齐,已成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此时齐国,多年以来外战频频,战士徒靡消耗,国力大屈:先是,齐国执行孟尝君“近交远攻”的错误战争路线图,在遥远的“攻楚、攻秦”战场上,致使齐国国力疲敝,所得又不能并入齐国本土。孟尝君闹完以后,近几年,苏秦又促使齐国三次伐宋,结兵攻齐,不得休息。孟尝君和苏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把齐国拖向火葬场的。

                                齐国“士死于外,民残于内”,这时候,豪华阵容的五国联合大军,从西方浩浩荡荡进攻齐国来了,联军接近山东济水西岸。齐泯王指望的就是济水这条天然屏障保护着自己。他动员齐国全部兵力,派“触子”为大将,“达子”为副将,迎击五国联合军于济西。“触子”大约打算凭河固守,而齐泯王急欲“触子”出战,派人威胁说:“如果不出战,寡人就歼灭你的宗族,剜了你的祖坟。”触子感到难办,竟然弃国运大局于不顾,消极出战。等双方发生激战,触子居然鸣金退却。于是五国联军猛扑上来,齐军主力被歼,触子乘坐一辆战车,独自逃亡,下落不明。

                                副将“达子”收容齐国残兵败将,狼狈向国内退却。

                                乐毅战胜济西之后,其它诸侯联军都不欲随同深入齐境再战。因为,其中秦、韩两国,与齐远隔千里,没有接壤,得地难守。于是乐毅乃厚赏秦、韩军,遣其归国。赵国与齐有接壤,乐毅部署赵军进略河北省的齐赵交界之地。而魏国对齐国本土也没有兴趣,而是惦记着自己东邻的宋国,于是乐毅分遣魏军转向东南,略原宋属各地,并且防备楚对齐派出援军。

                                乐毅部署停当,自己率燕军,孤军渡过济水浮桥,向齐国内地进发,长驱直入,追击败兵。燕国大夫“剧辛”反对乐毅冒险,剧辛说:“齐大而燕小,依赖各国的协助打败齐军,已经是燕国的福气了。从燕国的长久利益考虑,应该赶快攻取齐燕边界地区,以扩展燕国领地。只求深入不占土地的作法,无损于齐,无益于燕,空使燕齐结下深怨,会后悔的。”

                                乐毅说:“齐泯王夸耀自己的武功,遇事不与群臣商议,政令暴虐,百姓怨恨(未必这么严重)。如今我们乘齐泯王初战大败之际,深度进攻,齐人必乱,可一举占领齐国。如果失掉战机,待齐泯王发觉自己的错误,改恤下抚民,那就不好对付了。”遂带领燕军,孤自深入,对齐人穷追不舍。

                                乐毅一直抵达山东中部,逼近临淄地区。齐国败将“达子”,退守临淄以西的壁垒――“秦周”,企图保守临淄。达子要求多发赏金以鼓励士气,齐泯王不肯(可能也是更年期症状使然),结果一战又是大败,达子战死。乐毅大兵直趋临淄城下。所谓乐毅“率天下之兵,大战一,小战再,顿齐国”,就是这回事情。大战一,就是济西大战,小战再,就是秦周之战。秦周之战,是乐毅率燕人独立作战,燕人也算是战力不俗的啊。燕国人可能由于地处北方而身体蛮悍,张飞每每大叫:“燕人张飞是也”,可能燕人是个光荣彪悍的词,可以借之吓唬敌人。

                                不过,在其它的史料上,乐毅的武功就没有这么显赫。首先乐毅没有参加诸侯联军从西边发起的“济西大战”,而是独自带着燕军从北方而来。苏秦为了配合北边乐毅的进攻,劝说齐泯王把主力调往西边的济水防范诸侯联军,遂使齐国北方出现空挡(其实在更早的时候,齐泯王攻宋,由于兵力不够,就已经征发北部民众,北方防守虚弱了)。接着,苏秦两次请令,带领齐兵北上抗燕,自然是出工不出力,故意被乐毅杀得两次大败,接连丧地,导引燕兵南下,直抵临淄。

                                两种说法不知谁是谁非,如果是后一种说法成立的话,乐毅不过是因人成事,白拣了苏秦的功劳。

                                不管是从西来,还是从北来,当燕军直抵临淄,兵临城下,城中已是一片慌乱,齐泯王等人,只想着逃跑了。苏秦登城一望,燕军的旗帜如林,戈矛耀眼生光,不由得心头阵阵高兴,多少年辛苦经营,在敌国的心脏里战斗,总算有了结果,报答了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为燕国复仇破齐,迎来了黎明。于是转身回到自己的府第,清理来往的密件,准备一火而焚之,然后溜之大吉。

                                正这时候,齐闵王犹如从梦中惊醒,意识到五年以来,深受了苏秦的欺骗,搞得自己国破兵残。苏秦口口声声说是担保燕人忠于齐国,如今燕人就在城下叫嚣呢!齐泯王当下就派兵包围了苏秦的住宅,进行严密搜查,许多来不及销毁的密件,正冒着青烟,人赃并获,还有什么说的。

                                齐闵王下令,对苏秦处以车裂(五车分尸)的酷刑。古今历史上罕有其匹的纵横大家、为了燕国利益矢志不渝、冒着生命危险长期奔走运筹的地下工作者、国第一名成功的著名王牌间谍、曾经佩“燕齐”两国相印、带“燕齐赵”三国武安君封号的孤胆英雄――苏秦,死在奏凯前夜,未能迎接胜利的明天。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三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三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31

                                  十三

                                  苏秦同志死了。他从一个“穷巷掘门、桑户卷枢”的社会下层人物,赖刺股苦学而成名,凭着带剑封侯的豪情、世上少有的辩才,穿梭驰骋于三晋和燕齐之间,终于促成五国攻齐,弱齐强燕,出色地完成了自己间谍使命。可谓英豪起于贫寒,布衣多奇俊之士。

                                  苏秦纵横外交,给我们留下印象很深的是他的往来信件。他运动诸侯王公,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全靠这些信了。苏秦的信,按照当时的习俗,是写在木板上的,叫做“牍”。这个牍是一尺或两尺见方的木板(所以尺牍就是书信的意思)。在这个木板上除了可以写信,还可以画军事地图。所以地图也叫版图,画在板上嘛!(细长的竹简就不行了,上边没法画地图――除非只画一条不拐弯的河)。

                                  信写好了,还要拿官印蘸一蘸墨汁,盖上去――这是最早的印刷术。墨汁是现成的,写信都要用墨汁。用毛笔沾着墨写,而不是拿刀子刻,所以也有砚台。

                                  盖了章,就需要装信封了。但是没有信封(有信封也装不下这大木板啊)。于是古人有办法,另拿一块木板盖在这木板上(当然要盖在有字的那一面),这就等于密封了!除非特异功能人士,是看不到里边的字的。

                                  两个木板脸对脸捆好,为了防止邮递员在路上私拆,捆木板的丝绳在打结处还要压上封泥,封泥上边再扣上官印――就万无一失了。这种封泥现在也有人收集,不贵,才几百块钱一个,不过当时一分不值。

                                  两块木板捆好了,封泥也有了,再写上收信人地址姓名,这信就可以送出了。怎么送出呢?诸侯各国相通的国道上除了走商旅、走军队,还走信邮。国道两旁有驿站,接待出行的官员、军队以及递送公函――俩木板儿。民间老百姓的信就没这待遇了,只好让熟人出门的时候,顺便把你的木板捎走就行了。

                                  政府发布的公告,也是写在木板上的,譬如要捉拿逃犯或者征召贤人,把木板挂在街市路口。

                                  竹简是不同于木板的。信写在木板上,书籍却是抄在竹简上。竹简一条条的,在每一条竹简上,譬如可以抄《孙子兵法》的一些句子,然后把这些竹简编成一串,卷起来,装在皮套里保存,就是书籍了。叫做简策。

                                  苏秦那些秘密信件――写在木板上的,都是绝密资料,在苏秦死后,被他的追随者辗转传录,后来汇编成简策,供纵横家们学习。苏秦也就开启了一门特殊的学科――纵横学。他本人著有《苏子》31篇,约占纵横家著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可惜散失不传。但是直到汉朝,还有苏秦的部分书信抄本传世,也就是马王堆里边的帛书,写在丝帛上的了。

                                  在丝帛上写字,比“简策”好。简策用手拿着沉,搬家时候也沉重。简策一旦脱散了丝绳,就乱了,哪句在哪句前边就不知道了。帛书不会。苏秦的战国时代,也有帛书,现在早腐烂,只有一件出土:半米见方,上有九百多个毛笔写的墨字,非常难得,但是你看不到它,因为已经被盗卖到美国去了。

                                  总结苏秦同志的一生,他的外交脉络是这样的:先是离间齐秦关系,又破还齐赵邦交,具体过程是这样的:他先说服齐泯王取消与秦人互约称帝的计划,并促使齐国倡导“五国合纵”攻秦,导致齐、秦关系破裂。继而苏秦劝说齐泯王取消对李兑、孟尝君的画饼(封邑)承诺,彻底撕裂了齐与三晋关系。最后,苏秦煽动齐泯王三次伐宋,并亲自为伐宋一事扫清外部势力的干预,最终促使齐国吞宋而自壮,严重违逆了秦人意愿,更使得齐秦关系严重激化。终于秦人先出声于天下,赵人随之,魏韩继起,五国合纵攻齐,齐人大困。这就是苏秦“弱齐强燕”的总过程,是在公元前288年-284年这短短几年完成的。这中间的过程极为委婉曲折,国际形式风云诡谲、错综复杂,也更衬出苏秦的高超深邃。

                                  在外交中,苏秦揣测列国,详熟列国的史地、经济、文化和军事。他交游广泛,“遍事三晋之吏”,沟通能力极强,与李兑、韩徐为、孟尝君、韩珉等权贵都有密切交往,尤其对列国当权人物的思想心态,作到了如指掌,深得有关国君的敬重。苏秦洞悉列国之间的恩怨厉害关系,利用矛盾、调动矛盾,为我所用,遇事常设想三种对策以供权衡抉择,“上不可则行其中,中不可则行其下”,可谓深谋远虑。

                                  苏秦的纵横外交与张仪的欺诈外交,性质不同,不可相提并论。张仪说楚怀王,靠的是撒谎蒙骗,耍流氓伎俩,纵然得逞,终非光明正大,不足为训。苏秦运用的则是公开的外交手腕,虽从事间谍活动,但未尝以诈谋胜,而是以理取信,保持了纵横家本色。正如他后来对燕昭王所说的“且臣之说齐王,曾非欺之也”。并且苏秦始终忠于燕国利益,不负燕昭王的嘱托,正所谓“以百诞而成一诚”。

                                  以理取胜和以诈欺人,不只是外交手腕的表现,实质上是人品的反映。就这一点来说,苏秦远在张仪之上。

                                  苏秦纵横外交、强燕弱齐的结果是打破了秦齐两极左右天下的格局,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客观上为秦国统一全国扫除了一大障碍。苏秦也算是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一点儿贡献。

                                  苏秦推动的纵横学,后来绝种了。但那种纵横捭阖、东挡西杀的意气,却成为一种文学流派的风格。司马相如、李白、陈子昂这些后来的豪逸文人,都自号纵横家,学纵横术,行文于是笔意雄奇,驰骋自由,铺排壮阔,汪洋而下,大有纵横家驰骋列国,舌战百万兵的意气。史学大家“司马迁”的文章,也有纵横奇气(这跟他大量抄了纵横家的教科书《战国策》进入《史记》有关)。后来的苏轼,更是干脆号称其祖上就是苏秦。苏轼行文“翻空易奇,层出不穷,皆能自圆其说”,也有纵横家意气。

                                  司马迁也好,李白也好,苏轼也好,这些人有个共同点,就是个性放达,不苟流俗,轻看传统道德、主流文化,即苏秦所谓不行“自复之术”,所以他们出现在世人眼中,往往离经叛道,不像传统的中国人。于是,纵横家大约基本可以成为新新人类的代名词。如今,周杰伦唱的歌,也有纵横家意气啊。

                                  我们再说说苏秦死的那个地方吧――临淄市,市是农贸市场。当时做小买卖的不是像现在这样散落在街道两旁商店里,而是有固定区域,跟居民区分开,叫做市――我管它叫“农贸市场”。一般大都市都有不止一个这样带围墙的农贸市场。

                                  “市”内店铺林立,按行业分成许多肆,井然有序,有卖金的,有酤酒的,有贩茅的,有卖马、卖兔的、卖履者,还有卖卜的,屠狗的,都在这里谋生活。里边很吵闹,有钱人家都不住在它周围,市井小人才住在这里。市有围墙,四周有市门,每天一太早就有许多顾客站在市门外,一到开门,立刻“侧肩争门而入”,以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市内有官员负责收税,“市长”官最大,管理着这个市。当然“市长”现在连整个城都管着了。但以前只管农贸市场。

                                  除了做买卖,这个市还兼做杀人的法场――所谓的“弃市”,就是杀之于市,

                                  与国人共弃之。伍子胥的爹、秦国的商鞅、如今的苏秦和未来的李斯等等,都是在这种市场里被杀了示众。“市”是教育群众,娱乐群众的地方啊。现在你去逛商场,是看不到这样精彩表演了,更没有五马分尸可看。

                                  有城、有市才叫城市。这个格局延续了好几千年。但是从宋代起,市场改成沿街布设,不再单独成块了。武大郎就是站在街边卖炊饼了的。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小商小贩到处活跃的情景,跟现在差不多了。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四(上)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四(上)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4-01

                                    十四

                                    马克思说,资本家为了30% 的利润,可以铤而走险。所以商人脑子灵,属于不安分阶层,在法家盛行的秦国,遭到长期压制(法家的中心思想就是君权强化)。但是在齐国这里,商人得到人们艳羡,这是从前商人出身的管仲(就是诸葛亮所自比的)所定下的传统。

                                    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到农贸市场卖金子的人(鬻金者)那里,抓住金子就夺了过来。“市长”(农贸市场的)把他抓起来,问他:“人都在这里,你就抓取人家的金子,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根本没有看见人,只见到金子罢了。”这是齐国人拜金的写照,也证明了黄金放在市场里待售,可以与一般青铜货币兑换,攒足了金子可以回家去保值,或者购买值钱的什么大物件。(以前,本坛一位网友论认为当时的“金”不是黄金,是青铜。非也!我想,齐国的这哥们不会跑到农贸市场来是抓青铜吧,那还不如直接去卖农具的摊儿上抓把青铜铲子。)

                                    苏秦刚到齐国的时候,也向齐泯王赞扬说:“临淄富裕殷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赌博踏鞠。临淄大街,车轴互击(堵车),人肩互摩,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一派商业繁荣城市的奢靡自在景象,和西部咸阳秦国人艰苦朴素、节制娱乐的农经社会,相映成趣。

                                    (顺便说一句,“踏鞠”就是踢球,国际足联的“布拉特”,因此认定:“足球发源于中国”。倘如此,固然可以以手加额、奔走相庆了。不过鲁迅又说:“唐宋的踢球,久已失传,一般的娱乐是躲在家里彻夜叉麻雀。”那又要气沮了。)

                                    不管怎么样,临淄城作为东方大都会,大城周长14公里,小城周长7公里(接近北京西城区面积),代表了齐国商业的兴盛发达,如果未来是“齐始皇”统一中国,那中国可能走上一条农商并重的路子,而不是大秦朝的重农抑商。

                                    可惜的是,我们齐国这位唯一有资格能当“齐始皇”的人,如今正在像一张给风兜着的废纸,惶惶地出逃在路上。他就是齐泯王,一贯好大喜功,如今如丧家之犬。

                                    在齐泯王的身后,乐毅已经攻占了临淄,尽取“齐宝”,所谓齐宝,就是国家级收藏的奇珍异宝、财物祭器,尽输送于燕国。然后烧毁齐国宫室、宗庙(宫室是齐泯王家族住的,宗庙则是姜子牙或田氏齐王祖先在天上住的)。乐毅是通过焚烧齐国临淄的西门――雍门而攻进来的,这也是攻城最常见的手段。临淄这个歌舞升平七百多年的大都会,哪里见过这样的兵戈,就拿这个雍门来

                                    说,它是一个著名民俗娱乐场所,春秋时代著名女歌星“韩娥”就曾在此门下办演唱会,表演歌技,余音三日不绝。诸种史料证明,乐毅在临淄犯下烧杀抢

                                    劫之大罪,连他在自己著名的《报燕王书》中也承认:珠玉财宝车甲珍藏尽收

                                    入于燕,连大吕这种体积庞大的钟,也搬到了燕国宫台上,真是巨细靡遗。这

                                    位诸葛亮所第二自比的人,成为诸葛亮第一自比的管仲的罪人。

                                    国破财亡的剧痛折磨着齐泯王,他身边的人陪着他向中原北部的卫国逃避,同时感受到了齐泯王的更年期症状,由于情绪大起大落而急遽显著。

                                    中原北部的卫国是个不争气的国家,地点在河南濮阳,从战国初年起,就沦为魏国的附庸国。卫国国君采取夜郎自小的策略,把自己从公爵贬为侯爵,又进一步贬称为君(类似武安君、孟尝君这类封君了)。这种“千万别把我当人”的自残做法,确实保证了卫国国脉的长久,据说后来比秦始皇的命挺得还长。

                                    随着魏国在战国初年首强地位的沦丧,卫国失去依靠,基本成了中立国,像瑞士那样,它的士兵都是骑着自行车打仗。

                                    齐泯王带着和自己一起逃跑的老母,来到了卫国,心中已极端气恼。就像一个输光了裤子的赌徒,回到家以后要打老婆一样,齐泯王也没有放弃拿卫国国君撒气的机会。好在卫君装孬种有经验,把自己的宫殿腾出来给齐泯王住,端着餐具给齐泯王上菜,口中自称“臣”,生怕触彼之怒。齐泯王哼哼了半天,压住了怒火。

                                    不过卫君底下的人翻脸了,骑着自行车把齐泯王轰出了濮阳,打跑了。齐泯王无奈,跑到山东南部的鲁国和邹国。这俩都是礼仪之邦,齐泯王所以对他们也没客气,面露骄色。鲁国国君正趁着齐国新败,在拼命抢齐国地盘,已经占了孟尝君从前的封邑薛城,怕齐泯王怪罪,闭门不让齐泯王进来。邹国也是一样(孟子的老家),虽然孟子曾经伏侍过齐泯王的老爹齐宣王,但邹人一样挂起了“齐国人和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齐泯王无奈,只好流落到了附近的莒国。在这里,他遇上了将影响他后半生的人,带给他幸福又结束了他性命的人,这就是“淖齿”(念闹,泥淖)。由于齐泯王一向跟楚国关系不错,前期还曾邀约楚顷襄王,所以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没有参与合纵伐齐的国家。楚国甚至派来了援军救护齐泯王。援军统帅就是“淖齿”。齐泯王赶紧任命“淖齿”为相国,指望抓住楚国这跟稻草。

                                    (潇水曰:其实我早就说过,楚国对齐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战略襄助意义,一旦秦人等诸侯向东伐齐,楚国可以北上牵制秦人,拦腰击秦兵之腹,或者斩截秦人之归路。所以,齐国应该注意联络交好楚国。但是从前的齐相国孟尝君这个没头苍蝇,却兴兵伐楚五年,远攻近交毫无意义不算,还终于使楚国在秦、齐的联翩打击下,雄鳄断气,淹死陆沉了。如今楚国来帮齐国,但却已是南风无力了。)

                                    (本节未完)

                                    •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四(下)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四(下)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4-01

                                      有时候,来帮忙的人也未必得到喜欢。楚国的淖齿和齐泯王随后发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更多是齐泯王手下的幸臣所挑拨的。幸臣们怕淖齿受宠,而自己失宠,于是这些目光短浅的家伙就想赶走楚国援兵:“大王,现在国家已定,社稷已安,您何不派人谢于楚王,让淖齿他们回去。”

                                      大约还有其它一些挑拨离间的话,加上淖齿本人也确实可能不善于自律,所以齐泯王开始厌恶淖齿。淖齿野心也很大,在齐国有反客为主的打算,并不肯轻易离去。他风闻齐泯王开始厌恶自己,于是派人伪装成秦国使臣,面见齐泯王,从齐泯王嘴里套话,证实了对淖齿的恶感。

                                      淖齿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发动政变,一把抓住了齐泯王,把他以酷刑处死,然后和乐毅一起,瓜分齐国的土地和掳掠的财宝。

                                      齐泯王所受的酷刑,恐怕是古来君王中最惨的死法了:淖齿把齐泯王的筋给活生生抽出来,拿筋当绳子(筋的尾部分大约还存在肉体里),把齐泯王悬吊在宗庙的房梁上。齐泯王疼痛无以言表,“宿夕而死”(就是从傍晚一直吊到次日黎明,才活活疼死)。

                                      齐泯王是个胖大的人,史料上说他“颜色充满”,即便在流亡的过程中还“带益三副”(腰带大了三围),这样大的身躯,靠一根筋是吊不住的。所以,我们不知道淖齿是抽了他多少根筋出来,才吊他在梁上。

                                      齐泯王一边被痛吊着,欲死欲活,淖齿还对他进行了拷问和数落:“齐国高青、博兴这两个地方,数十里的地面,下起了血雨,血水沾湿了人的衣裳,王你知道吗!”

                                      齐泯王哼哼说:“不知。”

                                      “齐国另一个地方,大地开裂,直至黄泉,你知道吗?”

                                      “不知。哎唷~~疼死我啦!少说点罢!”

                                      “有人在王宫殿前哭泣,求之不得,而闻其声,王你知道吗?”

                                      “不知。那又怎么了!”齐泯王有气无力地喘出微弱的几个字。

                                      “呵呵!”淖齿说,“天雨血,沾人衣湿,是天在警告;地裂至泉,是地在警

                                      告;人有当殿而哭,是人在警告。天地人都在警告你,而你不知,还在胡作乱为,何得无诛(怎能不受诛杀)?”这固然是淖齿为自己弑君找虚无迷离的借口,也折射了齐泯王不恤民力,外战频频,对苍生的残耗。

                                      齐泯王已经没辩解的力气了,只耷拉着头,等着“宿夕而死”,血一点一点地滴答着。

                                      莒城庙堂里,公元前284年的这一夜,断断续续传来的,是齐泯王临死煎熬中的哀呼。

                                      后人论齐泯王:“泯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然而“矜功不休,百姓不堪”,在对外战争中耗尽国力,终于诸侯合谋而伐之,不但没有“兵动而地广”,反倒国破而身亡,齐国陆沉,从此中华大地,唯西秦为大,岂不遗憾哉。

                                      齐泯王的一切败亡,都是以吞宋为转折点,吞宋是他由胜传败的起点。该怎么看待齐国吞宋这件事呢?难道不应该吞宋吗?德国人“克劳塞维茨”在其著名的《战争论》一书中指出,占领敌人一部分国土,可以获得如下的利益:削弱敌人的国家力量从而也削弱它的军队,进而增强我国的力量和军队;可以把我们的战争负担转让占领区敌人承担。

                                      这是齐泯王吞宋的好处。

                                      但是,“克劳塞维茨”同时指出:“进攻要适可而止!――因为,占领区的扩

                                      大、交通线的延长、战斗伤亡和疾病减员的增多等,都会削弱进攻的力量,所以进攻者必须掌握时机,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进攻的限度,是以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为限。进攻者应该在自己尚能组织有力防御、而敌对势力的反攻力量尚未形成之时,立即转入防御,这是进攻的顶点。如果超越进攻的顶点,就会招致敌人比自己力量更强大的反击;如果过早地停止进攻,则会减少应该取得的胜利。正确判断进攻顶点是非常重要的。”

                                      齐泯王就在于没有把握好进攻的顶点。他一味勉强吞宋,超出自己的防御能力,当列国干涉部队纷纭来攻的时候,齐国已经力弊兵疲,不但宋国守不住(立刻被诸侯瓜分),连齐国本土都被突破得七零八乱。事实上,这样的错误,齐国历史上犯过两次,一次是听孟子的话而吞燕,一次是受苏秦煽动而灭宋,都未能守住战争成果。以当时中国诸侯的经济实力和战力,是没有能力冒然间就灭一国的。秦人就做的比较好,一直采取蚕食策略,逐城攻拔,稳扎稳打,打打拉拉,把握住了进攻的顶点。

                                      秦人每得一地,消化稳固若干时间,以后再作推进。这不但可以牢牢地控制占领地,防御潜在的敌人反攻,还因为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咬,避免激起诸侯列国的大举干涉。这就好比把青蛙泡在温水里慢慢煮死一样,是安乐死。

                                      而齐国吞宋,干得太大了,简直是把青蛙直抛进沸水里,不但消化不了宋国,还激起列国强烈干预――尽管苏秦事前极力担保列国不会前来干预,但那是骗齐泯王的。事实上五国把老齐干预得要死。

                                      齐国的先哲管仲早就阐述过“得地而国败”的规律。也就是进攻超出了防御的顶点,得到土地,却国家败亡。老是战胜,漠视“顶点”,是危险的。所以要提防“唯战胜论”。从前的夏桀灭有缗,纣王克东夷,吴王夫差屡战屡胜,却把自己消耗得不行,最终失去防御强敌的能力,国破身死,都是这个道理。 “战胜”是一种双刃剑,可以杀人,也可杀己,这是战争的辩证法啊,也就是道家所说的“太强则折,月满则亏”。

                                      我们看古典建筑房檐上,常有一个仙人和九个动物排列着。那个排在最前面的骑凤小仙人,据说就是齐泯王。“小仙人”齐泯王的位置已经非常领先了,但只要再往前迈一步,就会掉下房檐来摔得粉身碎骨。这真是寓意深刻,正是齐泯王一生的写照,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持盈保泰”理论宣传画。

                                      齐泯王不知道“持盈保泰”,不知道控制在战争顶点限度内,除了缘于苏秦的煽动,还有由于大臣们的阿谀奉承,忽悠得他脑袋晕了,遂狂妄自骄,冒险灭宋。据《吕氏春秋》说,当齐泯王流亡时,一边散步,一边问公玉丹:“我已流亡国外了,却不知道流亡的原因。我之所以流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公玉丹回答说:“您之所以流亡国外,是因为您太贤明的缘帮。天下的君主都不肖,因而憎恶大王您的贤明,于是他们互相勾结,合兵进攻大王。这就是大王您流亡的原因啊!”泯王很感慨,叹息说:“君主贤明原来要受这样的苦啊!”公玉丹就是这么蒙骗他,看来齐泯王身边,除了间谍,就是佞臣,能不灭亡吗。

                                      (本章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