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这篇论及文化交流和缓解文化冲击的文章值得鼓励 -- 细脖大头鬼

共:💬7 🌺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这篇论及文化交流和缓解文化冲击的文章值得鼓励

    外链出处

    Stopping Traffic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讲的是中国人一直以来被人视为粗鲁的对待外国人的态度。特别是关于中国人重叠的个人空间和对待他人孩子的方式的文化解释,非常有助于消除文化方面的误解和误读。

    这么长时间《纽约时报》发表了那么多敌视中国的文章之后,终于看到这样一篇让人开心一笑的文章了,值得鼓励!

    Stopping Traffic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虽然这段大体还是有点指责中国文化不够包容的意味,不过我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

    But Mr. Li said our experience “does kind of reflect some problems that China will have as they deal with cultural diversity, pluralism and tolerance.”

    In China, differences are defined largely by ethnicity, he said. Han Chinese account for 93 percent of the 1.3 billion people; more than 50 other ethnic minority groups — all of which we might lump together as Asian — make up the rest. In terms of race, he said, “China is not like the melting pot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关于个人空间的论述:

    The sheer density of the population may also give the Chinese a very different sense of personal space. “Personal spaces overlap,” said Stuart Strother, an economist who has lived in China and who wrote a travel guide, “Living Abroad in China,” with his wife, Barbara.

    “It’s not that you don’t have any personal space, but I may have to share your space,” he said. Perhaps as a consequence, Dr. Strother said, pointing at and touching people, even total strangers, is not considered rude.

    关于对待他人孩子的论述,这个很让人欣慰:

    He added that Chinese society emphasizes a collective mentality over an individualistic one. “They have an idea that we’re all family,” he said, noting that children in China are routinely told to address relative strangers as uncle or aunt. So picking up someone else’s child, even if you don’t know them, is not considered inappropriate.

    Shuhan Wang, the executive director for Chinese language initiatives at the Asia Society, said that while Chinese people were generally reserved with strangers and might not initiate conversations with adults they don’t know, the rules for children are different. Children are all affectionately called “little brother” and “little sister,” she said, and, quoting what she said was a Chinese saying — “You treat other people’s elderly as if they are your own, and you treat other people’s children as if they are your own” — she added, “So in a way, everybody in society is extended family.”

    美国华裔(VIVIAN S. TOY)写的,比较短,很好懂,也很有趣。不知河里国外的河友有没有什么共鸣?

    • 家园 总要有第一步

      这篇文章的基调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其中映射出中西方想法的差异实在是值得深思。

      华人文化中有很强烈的集体自由主义思想,而西方人则更加强调个人自由主义。

      如果有更多这种尝试理解对方的文章,特别是从西方的角度,采取正视而不是歪曲的态度来写,可能会让我们更加客观的理解对方吧?

    • 家园 有意思,我昨天晚上也看到了这篇。

      不过我的感觉是,不舒服。 尽管我知道作者已经尽力理解中国的风俗了。 这种不舒服不是针对作者的文化交流,而是对文中表现出的现状。

      为什么不舒服了。因为这些外乡人,包括作者在内,没有做到基本的入乡随俗?自我意识太强? 有那么一点,可还不是全部。 他们的行为心态我可以理解,却很讨厌。 国外影视中常有如此场景。有陌生人和孩子接触,尽管行为并无出轨之处。 可是家长却表现出对孩子的绝对保护和近乎歇斯底里的反应。 这场景令我很反感。不是对家长的反应,那是在特定社会文化氛围内的自然反应,我的反感是对产生这种反应的社会文化氛围。 在这些场景里,我看到的不是对家人的爱,而是一个因恐惧而极度自我保护(defensive),接近憎恨(hatred)边缘的愤怒(angry)的人。这里隐含的是一个以个人主义为社会基本意识之一的环境导致的对人与人之间关系极度不信任的现象。 用贴标签的说法,欧美人,虽然口口声声“Familiy is the most important."但其实核心是 “I am the most important". 对家庭的关心其实是对自我感情财产的极度关心。 所以,不会有“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社会实践。 这种以人与人之间不信任为常态,并在此之上建立的社会规范,让我分不清人兽之间的区别。

      其实随着中国经济的西方化。社会规范和人们的意识也已西化不少。 我们不是感叹过邻里间不再往来吗, 我们的孩子不是已经不能象以前那样安全地四处乱晃,串门么。可能有很多人已经接受这种社会观念的改变,或者从出生到现在,就一直在这种氛围中生活了。 然而,我不习惯,也不喜欢。

      因为不信任,我们互相隔绝,因为隔绝,我们不互相了解。因为不了解,我们害怕彼此, 因为恐惧,我们互相仇恨,因为仇恨,我们不再信任.

      小题大作? 也许。 不过我还是喜欢人与人之间不预先设防的环境和心态。 破坏它的,我都讨厌,反对。

      • 家园 好,不过还应看到

        中国的这种人与人的重叠,的确带来一些问题。

        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看来己所欲,也应勿施于人。问题一样的,你不能把自己的好恶加之于旁人。由此“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基础何在?

        究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了好,还是近些好,这是各有利弊的选择。从历史的结果来看,西方这种选择利于创新,利于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共存。而中国文明虽起步早,却发展缓慢,也是有这个因素的。

        大头鬼把西方家庭观念比作养鸡场,我则将社会看作一个火堆,所谓生儿育女即是向这个火堆里添加柴禾,至于这火堆将如何燃烧他,是火堆的事情。

        我也不喜欢,但是我可以理解,并且明白我的不喜欢,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特定的成长过程而已。

        • 家园 商议几点

          究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了好,还是近些好,这是各有利弊的选择。从历史的结果来看,西方这种选择利于创新,利于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共存。

          首先,我觉得一个社会的文化形态不是一个主观的“选择”而是一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长期演化中所产生的结果。

          其次,西方这种文化形态并不利于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共存

          西方列强在殖民时代种种令人发指的作为都可以归纳为两种思路:对反抗者杀,对不反抗的进行同化。这种思路即便到了今天仍然可以反映在他们对其它族群所流露出的文化优越感。

          我相信你所提倡的是现代西方的新自由主义,但是这个思潮对西方来说也是一种新的产物,是西方人民在殖民时代后对自己文化的一种反思的产物,至今仍然有许多保守派的西方人对自由主义不以为然。

          至于新自由主义是否利于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共存,我觉得言之尚早。

          至于

          中国文明虽起步早,却发展缓慢

          不知道你是怎么衡量的。反正我觉得在官僚制度,法制,军事思想,人文思想,总之关系到集体思维的,在中国发展得很好。相对的,欧洲类似的思想发展起来是在大航海时代过后,而这和他们开始拥有殖民地而国家的复杂度已经超出“小国寡民”的形态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我觉得中国到后期开始走下坡,是因为在周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所以导致政府和人民都向内看,思想,视觉都变得封闭。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

          中国要避免同样的悲剧,就要多向外看,多理解不同的文化。而且不能只看西方文化,否则也是变相的短视,和封建时代后期没有什么两样。(朝廷搬到Washington D.C.而已。

          • 家园 同意

            我也已感觉上贴的不妥之处,在此修正如下:

            1〉在涉及生存方面,人与人的共性是主流。所以当生存是主要问题时,“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基础是稳固的。

            2〉在解决了生存,而开始涉及享受时,个性和创造性必要求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

            3〉中国文明的发展缓慢,原因甚多。集体主义思想为主导有压制个性,压制创造性的天然需要。西方在这方面比中国觉醒得早些。

      • 家园 说得很好,我也很无法接受西方的家庭观念。

        借用个词,就是个临时的养鸡场,或者说孩子就像宠物一样——只是这个宠物有个时限而已。

        有点人类返回原始状态的意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