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 禅画、禅话、禅音――十二段偈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 不爱吱声

共:💬10 🌺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 禅画、禅话、禅音――十二段偈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月亮偷不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良宽禅师除弘法外,平常就是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庐,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良宽和悦的对双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看到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的说: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美丽的月亮」象征着我们的自性,每一个人,自性中都有无限的宝藏,假如能识得自家宝藏,何用偷窃他物?禅师的惋惜,不能将美丽的月亮送人,正是告诉天下众生,人人都有佛性至宝,何必沦为窃盗?

    不信是真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凡圣两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光涌大为惊叹,说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无人优胜于你,你好好保重。

    事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说:光涌为肉身佛也。

    这则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譬如有人问人像什么?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假如有所像,就有所不像。如果回答说人像鬼,鬼中也有人;如果说鬼像人,人中也有鬼。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虚空像什么?虚空无相无所不相,正因为虚空无相,才能包容万有;虚空无相,所以像一切的样子。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不像驴,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才能与虚空一个鼻孔出气,像什么?像虚空无相之相。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就是见到无相的真理了。

    到了龙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携带自着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老婆婆的奚落,自此收敛起狂傲的心。他并请问老婆婆,近处有什么宗师可以前去参访?老婆婆告诉他在五里外,有一位龙潭禅师非常了得。

    德山禅师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就迫不及待的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龙潭禅师回答道:龙潭!

    德山禅师逼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

    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的告诉德山禅师道:你非常辛苦,你已到了龙潭!

    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

    德山道过晚安,告辞回去,走到门口,又再回来,说道:外面实在太黑,学生初到,不知方向。

    龙潭禅师就点燃了一支蜡烛给他,正当德山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就把烛吹灭,德山到此忽然大悟,立刻跪下来,向龙潭禅师顶礼,龙潭禅师问道:你见到了什么?德山禅师回答道:从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的舌头,都不会再有所怀疑了。

    第二天,德山禅师遂将疏钞取出焚烧,当火焰上升时,他道: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经典,再究竟的讲说,仍是分别知识;禅门无言,终究是无分别心的证悟。夜晚,是黑暗的,点了烛火又再吹灭,这意味着外在的光亮熄灭以后,内心的禅光就会亮起来了,这个禅光,看清楚了真我,所谓语言文字,分别意识都是大海一滴了。

    一与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龙潭崇信禅师湖南人氏,未出家前非常穷困,在天皇道悟禅师寺旁,摆一个卖饼的摊子,连一个住所也没有。道悟禅师怜他穷苦,就将寺中一间小屋给他居住。崇信为了感恩,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道悟禅师收下以后,每次总叫侍者拿一个还给崇信,有一天,崇信终于向道悟禅师抗议道:饼是我送给你的,你怎可每天还我一个,这是什么意思?

    天皇道悟禅师温和的解释道:你能每天送我十个,为什么我不能每天还你一个?

    崇信不服气的抗辩道:我既能送你十个,何在乎你还我一个?

    道悟禅师哈哈笑道:一个你还嫌少吗?十个我都没有嫌多,一个你还嫌少?

    崇信听后,似有所悟,便决心请求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准他出家。

    道悟禅师说道: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万,诸法皆从一而生。

    崇信自信的应道:一生万法,万法皆一!

    道悟禅师为其剃度,后在龙潭结庵居住,世称龙潭崇信禅师。

    这一段公案,完全表现的是自他一体,能所不二的禅心。天皇道悟禅师的房子,要让给龙潭崇信禅师去住,这表示我的就是你的;龙潭崇信禅师的烧饼,天皇道悟禅师收下以后,又再还一个给龙潭崇信禅师,这表示你的就是我的。当然,那时天皇道悟禅师的苦心,不是一个卖饼的俗人所知,但经常如此,终于触动崇信的灵机,从参究这个疑团,到直接的抗辩论争,龙潭崇信终于觉悟到多少不二,你我不二,心物不二,有无不二,原来宇宙万有,千差万别,皆一禅心也。

    文殊现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到达前,晚宿一茅屋,内住一老翁,文喜就问老翁道:此间道场内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文喜问:住众多少?

    老翁答:前三三、后三三。

    文喜第二天起来,茅屋不见了,而见文殊骑狮子住在空中,自悔有眼不识菩萨,空自错过。

    文喜后来参访仰山禅师时开悟,因此就安心住下来担任典座(煮饭)的工作。一天他从饭锅蒸汽上又见文殊现身,便举饭铲打着,并说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乱我不得了。

    文殊说偈云: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吾人因不明白自己本性,终日心外求法,故患得患失,若能自悟自性,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两者有差异,实则无差异,何必自悔自恼呢?

    文殊的偈语中,不是怕人嫌他,而是在说明三大阿僧碉劫的修行,今天才真正达到知音,有人认识他了。

    原来,文殊文喜,是自他不二啊!

    古镜未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他一句话也不说。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的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很快的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我不供养。说着转身就入店内去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个店主我都不如,可见其禅道之高了!于是决下苦心闭门深修,以求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再回答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诚恳的说道: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呼么道:伙计!泡茶,泡茶!泡好茶!

    古镜有否磨过,有道禅师说未磨黑如漆,已磨照天照地。此古镜喻我们自性,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减,本自朗照,何能分别未磨已磨。自性者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有道禅师未能认识如古镜之自性,难怪吃不到茶。第二次回答古镜未磨,此去汉阳不远。古镜已磨,黄鹤楼前鹦鹉洲;即能认识自性当下即是,故有好茶吃也。

    岂曾混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一位云水僧在参访时,路过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问老妇人道:师姑!这座庵堂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宇宙万有本是一体的,心、佛、众生是无差别的,吾人却硬是要将此一体的,无差别的,分割开来并以分别心看待之,故世间上是非善恶,情与无情,甚至男女异类世出世间诸法,就对待不已了,若以一真法界而言,如老婆婆者何曾混淆?

    除却心头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诚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法,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玩笑的也用偈语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放下!放下!不是口说放下就能放下,说时似悟,对境生迷习气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江山易改,习性难除奉劝希望学道入僧者,莫因一时之冲动,遗笑他人也。

    千古楷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渐渐的,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的问道为何不饮不食?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那能吃饭?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那里还有禅呢?百丈禅师为了拯救禅者的时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还喊出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口号。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行不是懒惰的借口,希望现代的禅者听一听百丈禅师的声音!

    那就是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王田是一个精于医术的医生,不过仍有许多病人死去,因此每天都惧怕死的阴影。一次在出诊的路上,碰到一位云水僧,王田于是就请示道:什么叫禅?

    云水僧回答道:我也不知如何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一旦会了禅之后,就不用怕死了。于是在云水僧的指示下,王田前往参访南隐禅师。

    王田医师找到南隐禅师的住处,说明来意,并请求开示。

    南隐禅师道: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禅!王田医师似懂非懂的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

    王田医师非常不解的想着:这种开示,怎能??除怕死的心呢?因此,当他第四次参访时,就抱怨道:有位云水僧僧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我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对于这一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

    南隐禅师微笑的拍着王田的肩膀说道:我对你太严格了,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吧!

    所谓公案就是南隐禅师要王田参赵州无的话头,王田苦参这无字公案,前后二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禅境。王田并不灰心的专心致志,又参究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地澄明,难题逐渐消失。无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

    最后,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王田医师经常接触老病死生之人,因此,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伤他人,看看轮到我。所以对死亡就起了恐惧,南隐禅师要他好好照顾病患者,就是参禅,因为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能入禅呢?及至到他参透了无字的公案,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就是无死的禅境了。

    百年一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皈投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毕竟是有呢?抑是无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空华,是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手?w河水,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人眼前见牢狱,为何不心内见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

    太尉:心如何了?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滔滔汴水,隐隐惰堤。师其归矣,箭浪东驰。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一般人经常想到的问题,甚至不少人都在探究的问题,但都没有人揭破这个谜底。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又不易为人了解。生命有隔阴之迷,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一切,故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生命的形相虽千差万别,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即不问可知了。

    • 家园
    • 家园 【赠如若】佛教历史:大雄如来传 [上集]

      目前为止只有您一个人顶了我那个费了半天劲才传上来的禅意的帖子,所以就再费半天劲给你这个看一看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 佛祖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

      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

      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

      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西元前565年,卒于西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

      ,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

      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创立佛教

      ,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 梦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

      国王叫净饭,王后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

      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

      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

      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

      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

      《大庄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七步莲花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

      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

      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忧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忧枝

      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

      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

      ,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

      ,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

      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出时即有许多奇异

      祥端的意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 姨母抚育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

      悼痛不已,回顾年轻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贽波

      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育王子

        摩诃波贽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已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

      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贽波提

      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

      寒暖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

      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5. 出游感苦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静。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

      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

      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忧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

      痛苦万壮,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忧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秽难闻,一

      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

      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

      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6. 夜别妻儿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贽波提夫人涕泣不许。

      他又向父母请还应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

      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忧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

      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

      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悄悄

      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输陀罗和儿子罗苍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

      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7. 夜渡凡尘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

      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好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了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

      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

      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画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

      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8. 削发更衣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

      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里,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

      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

      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

      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

      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

      个猎人,身着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9. 面壁静心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

      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

      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

      。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讲

      “既非心理作用也非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

      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

      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0.六年苦行

        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贽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

      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

      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

      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上结巢哺雏,

      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一麻一麦,渐渐

      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

      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

      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1.牧女献糜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

      素日里看见释迦牟尼如此虔修,心中甚是感动敬佩。这时见释迦牟尼已愿受愿,

      忙选择肥壮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

      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

      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

      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2.树下静悟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

      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

      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

      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

      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

      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耀天地[菩

      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

      称为菩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3.魔女炫媚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

      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得悉耶(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

      。她们盛装严饰,罗谷临风,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

      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r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

      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满贮,粪秽,不自知耻,

      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

      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4.众魔败阵

        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

      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

      处皆纷纷散落。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

      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

      取破灭吗?”

        魔王不听劝告,一味蛮横,率众向前。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

      天帝又请菩萨相助,菩萨使法,洪水滔滔汹涌而出,恶魔怪兽尽淹其中,狼狈败

      退。[佛教认为,世界自成至坏叫一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5.大悟成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

      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

      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

      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休息,天鼓齐鸣,发出妙响,天雨曼陀罗花,

      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传教收徒,传授人所证悟的

      宇宙真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6.鹿苑传教

        释迦牟尼成佛后,即从事说示传教。他知道曾追随伺候过他的五名侍从,

      其时正在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释迦牟尼向?x陈如等五人说法道:欲求大道应防止两个极端

      ,一为享乐纵欲的生活,这是堕落,一为禁欲的苦行生活,这是痛苦。避开这两

      个极端,行于中道,能导致智慧觉悟,即可修“八正道”,脱出生死的苦海。五

      人听后,顶礼拜服。他又向五人说了生灭四谛之法,?x陈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释迦

      牟尼,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

        他们遵循释迦牟尼倡导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小乘

      佛教的出世圣果,已了脱生死,不再来三界受生,故亦无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7.佛陀收徒

        此后,释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广收弟子,

      建立僧团,奠定了原始佛教的教义。

        几年之间,释迦牟尼先后度化了波罗奈斯国的王子耶舍,专修事火外道

      并甚有名声的摩诃迦叶等多人。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及其子阿

      贽世也先后皈依了佛陀,在舍卫城,拘萨罗国王也皈依了佛陀。释迦牟尼弟子

      甚多,相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即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须

      菩提等十大弟子。

        众弟子乞受戒法后,皆独行用心,勇猛精进,正心诚信,不会放逸。并常

      云游四方,慈悲教化,普渡众生。

      • 家园 【赠如若】佛教历史:大雄如来传 [下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8.佛陀说法

          释迦牟尼组建僧团后,常端坐千叶莲花上,向僧众弟子讲经说法。

          他所说之法,有佛教的“三皈五戒”,所谓三皈,好皈依佛、皈依法、

        皈依僧,佛、法、僧为佛门三宝,所谓五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戒淫邪,

        戒妄言,戒饮酒食肉。

          释迦牟尼宣讲之法,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其

        大略意思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都是种种痛苦的现象,即所谓“苦海无边”

        ,造成痛苦的原因是爱欲和贪欲,要想脱离痛苦,必须根除欲望,遵循佛门

        的正确途径,证入常乐我净的涅??境界。

          另外,释迦牟尼还主张种姓平等,他说:“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

        微木能生火,卑*一贤达。”[释迦牟尼的思想,主要见于《阿含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佛陀省父

          释迦牟尼成道后不久,曾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东面的灵鹫山结茅小住,其时

        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三人正跟随身边,听他说法。这时,他听说父亲净

        饭王已有病在身,渴念情殷。自思:如今佛道已成,回国省父不会再惹尘障,

        遂带摩诃迦叶等三人回迦毗罗卫国。

          净饭王一听得悉达多王子已成佛归来,不觉大喜,便扶病偕同王后率领群

        臣出城迎接。亲族百姓,也都焚香献花相迎。

          释迦牟尼返回故国后,广宣佛法,许多亲族和百姓,也争相求度。迦毗罗

        卫国佛教大行,得道者如林。

          三个月后,净饭王病逝。释迦牟尼为他举行了火葬之礼,超度他升天,并

        收拾遗骨,造塔供养,丧事完毕,仍率弟子离开故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0.重见妻儿

          释迦牟尼回迦毗罗卫国后,他的妻子耶输陀罗携其子罗苍罗也前往恭迎。

        其时罗苍罗年方七岁,聪明智慧。

          国中跪迎佛祖者即罗苍罗、耶输陀罗。另两人为释迦牟尼的堂弟阿难及王

        宫理发师优波离。

          释迦牟尼向他们宣讲佛法,后来也先后度了他们出家。罗苍罗、阿难、优

        婆离皆修成阿罗汉果,一起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佛陀灭度后,阿难由于听法多

        ,记忆力强,遂诵出佛陀所讲的人生宇宙的实相真理,优婆离亦诵出佛陀为弟子

        们制定的行持法规,记录下来后,就是佛氏三藏书中的经藏和律藏。

          耶输陀罗后来与释迦牟尼姨母摩诃波贽波提一起皈依佛门后,成为最早的

        比丘尼(尼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1.采花献佛

          释迦牟尼在印度北部游历传教,一日于林中树下静坐,头上光环,巍巍无量,

        如日月之光,辉映四方。

          村中有一贫穷少女,为大家作佣人,她善良贤淑,敬信三宝。当时遥见佛祖,

        心怀喜悦,苦于无力,不克供养,即去荒野,采集香花鲜果,供献佛陀。

          释迦牟尼知道她的心意,面露微笑,发大慈悲心,对她说法,并道:“一切众

        生,皆当随时随处出至诚心,广植善因。勿以贫*为忧,勿轻视小的施舍,以为无福。

          少女闻法后,心解佛慧,矢志随佛以离尘世诸浊苦,勤苦修身以求解脱。释迦牟

        尼度她出家,号为妙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2.佛化无恼

          舍卫国有一人,名叫无恼,身材魁悟,力超壮士,勇猛好斗,从师一婆罗门,

        有一天,师父唆使他清晨执利刀出门,到中午时,若能杀够一百人,把百只指头穿

        成指粑(环状装饰物),饰之就能升天成神。

          无恼被惑,若醉若狂,逢人便杀,如狮捕兔,剑到指脱,国内之人,奔走藏匿

        ,不敢外出,释迦牟尼知道后,急忙赶去解难。

          这时已近中午无恼捡点手指,已得九十九枚,遍寻人不得,恐错过时间,心中

        焦躁,恰逢无恼母亲,已做好午饭,怪子不归,出门来寻。无恼心智模糊,欲杀其母

        ,以凑指数。

          释迦牟尼赶到,遮到前面。无恼舍母追佛祖,谁知力竭追赶不上。佛祖教化他

        道:“汝从邪师,伤生害命,造无边罪,岂能妄想成道?”无恼蓦然醒悟,掷刀道傍

        ,五体投地,愧悔不已。后亦随佛出家,永离邪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3.佛度猎人

          摩揭陀国王舍城外山峦起伏,林木茂盛,极多飞禽走兽。于是许多人操弓持弩,

        大肆猎杀禽兽。

          释迦牟尼心中,众生平等,人类畜生,本无差别。某日见一猎人,射猎飞雁,群

        雁惊飞,一雁中矢,哀鸣堕地佛祖心中慈悲,化作俗人,抱护伤雁劝告猎人道:”大

        雁生长川泽湖泊之间,与人无争,有什么罪恶,要受到你诛戮呢?要知道,人若杀生害

        命以自济活,乃是罪孽深重的业障,若不自拔,报应将如影随形,就在目前。“

          猎人听了佛祖之言,感悟悔过,忙取药给雁治伤包扎,并放之于山林,佛祖又点

        化他道:”慈悲为本不伤众生,博爱济众福常随身。“猎人即皈依了佛陀,愿受佛门五

        戒,以脱苦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4.驯服醉象

          释迦牟尼还有一堂弟,叫提婆达多,也随众出家,他骄傲狠戾,妒忌佛陀,

        想争夺僧团领导权,分裂佛教,他诱惑摩揭陀国王子阿贽世杀害了崇奉释迦牟尼

        的父王频婆沙罗,后来又欲加害佛陀,但三次暗害,都不成功。

          他们又假意请佛陀入城,暗中在道旁埋伏一头醉象,欲趁机杀踏,释迦牟尼

        带领五百弟子,往城里而来。百姓恐佛被醉象伤害,站在城头,请佛陀不要过去,

        醉象却昴头甩动长鼻,直奔佛陀,释迦牟尼毫不畏惧,迎了上去,伸开五指似雄狮

        怒吼,醉象伏地受法,从此驯服,不敢害人。

          后来,阿贽世王觉悟,归佛忏悔。提婆达多党徒离散,众叛孤家寡人,无处容

        身,气愤而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5.收比丘尼

          释迦牟尼返家省父后,他的姨母摩诃波贽波提和妻子耶输陀罗都先后皈依了他。

        同时,有更多的妇女也信奉了佛教,其中有许多希望能加入佛教僧团,释迦牟尼也准

        许了她们的请求。

          他说:“我今分众为四众,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凡是信奉佛教,愿意披剃出家

        的,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这是出家的二众。凡是信奉佛教,不愿出家的,

        男的名优婆塞,女的名为优婆夷,这是在家的二众。”

          本图即为释迦牟尼收女性弟子的情况,傍侧僧人为阿难。

          早期的女性佛教徒都乐善好施,忠诚于佛法,并能传教布道。她们为佛教的传播

        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6.不蓄金银

          “五戒”再加上不观听歌舞,不着华粑,不坐高广大床,过午不食,不蓄金

        银财宝,即为佛教的沙弥“十戒”。

          释迦牟尼强调人生皆苦,贪爱皆是苦因,钱财是人所贪爱之物,变化无常,

        终将消失。欲解脱人生痛苦,就应舍去贪爱之物,消除贪欲之贪,这才可能达到没

        有痛苦的涅??境界。

          图中倒卧地上之人,穿金戴银,广积财宝,贪得无厌,但是财宝并没有给他带

        来幸福,贪欲只会使他更为痛苦而无片刻的心理安宁。因此,只有虔信佛祖,崇敬三

        宝,才能登上“佛筏”,从无知,贪欲而痛苦不堪的此岸渡过生命的长河,到达智慧

        的彼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7.象猴得渡

          释迦牟尼一日坐在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静思,一只猕猴手捧蜜果,一头大象鼻

        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于前,佛祖睁慧眼询问其故。

          猕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亲眷数百,每日攀树摘果自在生活。但王

        子游猎射杀我辈,伙伴尽皆丧身,我幸攀树枝过溪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

          大象也说:我所居处附近有一恶人,对我象群十分凶狠,陷井捕捉,刀箭杀伤

        ,我为避灾祸逃匿于此,幸遇佛祖,祈求庇护。

          释迦牟尼听后,对象猴说道:“伤生害命是佛门第一大戒,滥施强暴的人终将

        受惩,你们欲要解脱苦厄,须精修磨炼。”说罢遂与象猴同饮甘泉,分食蜜果。象猴

        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连禅河,溺水而死,待转世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脱。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处,仍有遗迹可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8.普渡众生

          ①佛陀带领摩诃迦叶等三位弟子到古印度迦尸弥罗国传教。②有一青年

        名毗贽先,心地善良,当时久旱无雨,他就到旷野撒谷物喂鸟,以此向天祈雨。

        ③毗贽先父母年迈多病,他尽心奉养,非常孝顺。④毗贽先乐于助人,学校的

        老教师脚部受伤,他热心治疗。⑤毗贽先妻子贤惠,幼子乖巧,家庭和睦幸福。

        ⑥他好学不倦,略有积蓄,就请妻子购回书籍学习,求取真知。⑦毗贽先勤学

        仁厚,常于夜半起来为饲养的牲畜加添饲料。⑧持之以恒不失善行的毗贽先为

        佛陀赏识,就吩咐摩诃迦叶前往渡化他。

          毗贽先悉听了迦叶尊者种种教诲,明白了许多真谛,遂皈依了佛陀,后

        来成为著名的在家弟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9.佛渡众生(二)

          ①古印度摩揭陀国某村有一少女名叫优那陀耶,她父母双亡。②她摆设一个

        小摊,出售水果蔬菜等杂货,由于买卖公平,生意还不错。③后来她与同村青年结

        为夫妇,婚后感情融洽。④不久她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家庭更增添了乐趣。⑤可

        惜好景不长,丈夫因病去世后,幼子亦即患病身亡。她抱着死去的孩子来到正在菩

        提树下坐禅的佛陀前祈求超度。⑥佛陀对她讲道: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

        ,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别离苦。生活在尘世上,就是生活在

        “苦”中。⑦优那陀耶回村后,迫于生计,便求助邻里,时逢瘟疫流行,病死之人甚多

        ,人人自顾不及,无力相助.⑧她深感丧夫失子以及人世生活之苦,忆及佛陀的教诲,

        决心脱离苦海。后来,她精心修行,终成正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0.普渡众生(三)

          ①中印度摩罗拘陀国有位妇女名叫波摩,她与丈夫虽非富有,但感情甚笃。

        ②每逢丈夫在田间忙碌时,波摩忙完家务,总要到田里去帮助他,他们还有两个

        天真可爱的孩子。③有一天,丈夫去地里后,波摩在海边的树下给小儿子喂乳,

        大儿子在海滩上嬉戏,心里充满幸福。④但人世间的幸福不会长久,波摩喂完幼

        儿把他放在树下时,灾难已开始降临了.⑤正在田地收割庄稼的丈夫,被窜出的

        毒蛇咬了一口,很快就毒发身亡...⑥一只凶猛的兀鹫,忽然从天而降,叼起树

        下的幼儿,刹那便无影无踪.⑦大海掀起了汹涌的浪涛,卷走了正在海滩的大儿

        子.⑧短短的一天之内,波摩便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娇儿。她悲痛欲绝,望着正在

        焚烧丈夫遗体的火焰,深感世间之苦,家破人亡的波摩皈依了佛陀,虔诚地祈

        求解脱。在佛陀的点化下,她潜心修行,勇猛精进,后来成为有名的佛门女弟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1.佛说前生

          佛陀有一次向弟子们这样说“以前有一国王叫勒那跋弥,他秉性善良,

        体察民情,得到百姓爱戴,由于无子,他虔诚祈天帝。不久,王后就给他生

        下了一个儿子,人称善事太子,太子少时十分聪慧,熟读经书,深明其义理。

          他常端坐菩提树下静思,或听僧众诵经讲道,看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相

        貌堂堂,酷似天帝。

          一日,他途经郊外,见农夫犁田,便下车试之,随即看见了这样一件事

        --耕地之时,地中的许多虫蚁被驱出;一只蛤蟆趁机饱餐虫蚁;尔后一条蛇

        又吞食了蛤蟆;接着一只大雕飞来啄食了那条蛇。

          太子看后,感慨不已,心忧不乐。他一面随国师遍访名山,求学寻道,

        一面劝告父母多做善事,更加体恤民间疾苦。后来,当善事太子到了绀琉璃山

        时,众多天女手持珠宝,奉献于他。佛陀最后说道:那时的善事太子,就是现

        在的我啊!勒那跋弥国王就是现在的净饭王,那时的王后就是我母亲摩诃波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2.双林灭度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娑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

        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锦,香气四溢

        ,清幽宜人。

          佛陀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面,右肋着席,叠足安卧,中夜

        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便默然无声,安祥圆寂。

          释迦牟尼双林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无不泫然流涕,皆纷纷从

        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的遗容,缅怀佛的功德。七日后,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

        葬礼,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举火焚化,薪尽火灭,摩诃迦叶取出舍利(高僧遗体焚

        烧后留下的珠状物),分为八份,用净器装盛,分送八国造塔供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3.佛光普照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

        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

        无量。

          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

        大藏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

        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

        “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如来

        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大乘佛教认为有许多佛,故如来并不一定专指释迦牟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4.生处塔

        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地区)林微园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5.成道塔

        在印度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境内)善胜道场元吉树下据传,

        佛陀就是在此悟道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6.转**塔

        在印度波罗奈国(今瓦腊纳西城地区)古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据说,佛陀于此地第一次向阿若乔陈如等五人说法,并使他们成为第一批佛教信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7.涅??塔

        在拘夷那国(约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地区)力士生地秀林双树间。据传,佛祖就在此处逝世圆寂。

    • 家园 好贴!强顶!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