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德兰士瓦 二 干旱 1 -- 橡树村

共:💬72 🌺19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德兰士瓦 二 干旱 4

      橡树村:【原创】德兰士瓦 二 干旱 3

      1821年,干旱的第一个年头,MaNthatisi的部落的日子还算不错。这个时候,她的部落已经在龙山山脉西面定居下来。这里有从高山融化来的雪水,虽然溪流不多,但是还能维持生存,是干旱地区的一个小绿洲。但是到了1822年,日子就不好过了,持续的干旱使得溪流的水源越发稀少,MaNthatisi需要考虑换地方了。也就在这个时候,Mpangazitha率领的Hlubi人打了过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龙山山脉

      干旱开始的时候,Mpangazitha的部落大约在龙山东侧,图盖拉河的源头附近,这里受到干旱的影响更加严重,已经无法维持部落的生存。向山下富饶的纳塔地祖鲁地发展?那里刚刚兴起的夏卡如日中天,他不来进攻就算不错了,没有人愿意去主动找他的麻烦。沿着龙山再向西南?那里的情况似乎也不好,而且,老对手Matiwane现在盘踞在那里,冒这么大的风险,去进攻没有油水的地方,似乎不大值得。所以,Mpangazitha就看上了龙山另一边MaNthatisi的地盘,这里似乎受干旱的影响还不大。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这个时候Mpangazitha的部落应该在更加靠北的地方。那里受干旱的影响更加严重,Mpangazitha就更加有动力换地方。而东面Zwide虽然被夏卡击败,但是余威尚存,西面高原上连条河流都没有,确是Griqua人和Kora人猖獗的地方。这样的话,Mpangazitha也只能去和MaNthatisi抢地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龙山的溪流大部分源于融化的雪水

      无论如何,1822年年中的时候,Mpangazitha率领全部的Hlubi人来进攻MaNthatisi。后者没有准备,损失惨重,大部分牲畜被抢,也被赶出了龙山脚下的领地。失去了地盘的MaNthatisi就开始在整个高原地区抢掠,弥补自己在战场损失的人口和牲畜,整个奥兰治河以北和德兰士瓦的高原地区,几乎没有部落没有受到Tlokwa人骚扰,一时间,Mantatees这个名字成了恐惧的同义词。特别是瓦尔河上游和德兰士瓦地区的部族,有不少只好举族迁移,本章一开始提到的进攻Griqua的三个部落,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向西抢掠,寻找自己生存的地方的。

      但是MaNthatisi的几万部众很难依靠抢掠过日子,她还是需要寻找水草丰富的地方定居。经过几个月的抢掠,MaNthatisi又得到了足够的牲畜,同时也吸纳了不少小部落,实力反而强大了。现在,她看上了奥兰治河的另一条支流,开勒顿河Caledon的河谷。Caledon河水源于高山上融化的雪水,河流湍急,即使在最干旱的年头,也是川流不息。到1823年底,MaNthatisi在河谷的一侧定居了下来。有趣的是,Mpangazitha的部族也发现了这个好地方,已经迁移了过来,在河的另一侧居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ledon河的水库现在是约翰内斯堡的主要淡水水源

      这片富饶的谷地周围,原来是Mohlomi统治的地方。Mohlomi是18世纪末期的大酋长,他通过政治联姻,把周围的小索托部族团结起来,形成了联盟,也曾经兴盛一时,但是Mohlomi死后,Mohloni的继承人打算继续控制这个联盟,很多部族并不服气,联盟也随之解体。不过这里也正在兴起另外一位领袖。

      奥兰治河源头以东,有一个地方叫做Butha Buthe,这里是酋长Moshweshwe修建的据点。由于前几年的动荡,本来北面的部族有不少向南迁移,原本居住在这里的索托部落受到很大影响,不少都失去了自己的地盘。Moshweshwe的小部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不过Moshweshwe提前建好了自己的防御工事,抵御住了外族的入侵。不断向南迁移的Matiwane曾经打过这里的主意,但是发现Moshweshwe的抵抗比较顽强,也就放弃了,毕竟这里没多大油水。Matiwane随后向西,也找到了开勒顿河谷,在Mpangazitha的地盘里面,找到了自己的空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utha Buthe

      开勒顿河谷同时容纳了三股互相敌对的势力,小冲突自然不断,但是也没有太大的冲突。大旱之年,三方分立,谁也经不起大规模的战事,自然就把扩张的目标放在了河谷之外。Moshweshwe就不断受到这三个部族的攻击。Butha Buthe的水源也不稳定,并不利于坚守,于是,Moshweshwe也开始西迁,也来到了开勒顿河谷,在一个小高原Thaba Bosiu,赶走了原来在这里的小部落。这里有天然泉水,水源有充分的保证,地势也有利,非常利于防守。这里原来算是Matiwane的势力范围,Matiwane自然不会放过来骚扰的机会,但是仍然没讨到便宜。Moshweshwe几次小胜,已经在这一带的索托部落中积累的不少声望,于是,来投奔的小部落越来越多,俨然也发展成了大的部落联盟,能与另外三方抗衡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Thaba Bosiu

      1825年,干旱结束,四方的争斗也就激烈了许多,Mpangazitha在不知道与谁的冲突中被杀。本来Hlubi部落损失不大,但是群龙无首,部族崩解,很多难民加入了周围的部落,也有几个首领向南越过了龙山,到了科萨人的地方甚至开普殖民地。不过很快有人填补Mpangazitha的空当,Moshweshwe的部落联盟发生了分裂,他的表弟Makhetha另立旗帜,也拉起了一干人马,河谷内,仍然是四方势力。

      Moshweshwe的部族最终被称作BaSotho,他开始学习大酋长Mohlomi的做法,利用政治联姻迅速树立了自己的索托人中的统治地位,最终建立了内陆小国莱索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莱索托

      龙山东面的祖鲁地,Zwide自己的部众倒是很平静的度过了这个大灾荒。祖鲁地毕竟是降雨充沛的地方,即使在大旱之年降雨减少,也仍然可以维持部族的生存。Zwide的女婿,Dlamini族的酋长Sobhuza早在1817年左右,就被Zwide赶到了Pongola河以北,他的领地竟然没有经历干旱。Sobhuza的继任者是Mswati,他的部族后来被称作是Swazi,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内陆小国斯威士兰,世界上最后一个王权至上的国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斯威士兰

      Zwide属下的几个部族,在在1819年被夏卡击败的时候,脱离了Zwide的控制,自己向北发展。到了1821年7月,就有一支队伍出现在了Delagoa湾附近,把原来在这里居住的部落赶到了海上,包围了葡萄牙人。葡萄牙人虽然在这里经营了三百多年,但是仍然没有建立定居点,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在这里居住,没有任何防御能力。葡萄牙人送了不少礼物去求和,才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一部队伍的首领,叫做Soshangane。

      Soshangane很快控制了这一带原来的居民琮加人万达人,把他们吸纳到自己的部落里面,在林波波河平原的低地地区,现在的莫桑比克南部建立了Gaza王国(不是巴勒斯坦的那个加沙),完全控制了南部非洲的奴隶交易。掠夺其他部族,抢夺人口,把俘虏卖做奴隶,一直是酋长们喜欢做的事情,也是大部族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他们依靠这些奴隶,换取玻璃等奢侈品。针对奴隶贸易路线的争夺,一直就是南部非洲部落之间互相抢掠的主要原因。本来大部分奴隶是通过开普殖民地运走的,但是自从英国人禁止奴隶交易之后,Delagoa湾就成了中南部非洲奴隶交易的唯一出口,葡萄牙人在这里向土著部落收购奴隶,运往南美。控制了Delagoa一带,也就完全控制了奴隶交易,Soshangane的势力最终发展得非常强大。这群人,现在就称呼自己为Soshangane,或者叫Shangaans。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hanggans人

      Soshangane控制了Delagoa湾不久,另一路Zwide的旧部Zwangendaba也来到了这里。发现这里没有他立足的地方,他的部众继续向北迁移,占领了林波波河口。林波波河与沙比河之间的流域并没有干旱,但是却满是沼泽,也不适宜居住。不久,Zwangendaba沿着沙比河向内陆移动,进入了现在津巴布韦的地方。也在这个时候,第三路Zwide的旧部Nxaba也来到了莫桑比克,几乎就沿着Zangendaba迁移的路线,一路追随而去。两路人马在津巴布韦大肆抢劫,随后跨过了赞比西河。Zwangendaba的部族最终从西面绕过了马拉维湖,在现在坦桑尼亚定居,Zwangendaba死后,部落分裂,在现在坦桑尼亚,赞比亚和马拉维地方建立了不少恩古尼人政权。Zxaba的部族大肆劫掠了津巴布韦西部的Rozwi王国,侵入赞比西河上游。这几支队伍彻底改变了东非的历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东非和南部非洲

      橡树村:【原创】德兰士瓦 二 干旱 5

      橡树村:【原创】德兰士瓦 序

      橡树村:【原创】德兰士瓦 一 大鱼河 1

      橡树村:【原创】德兰士瓦 二 干旱 1

      关键词(Tags): #南非历史#德兰士瓦#干旱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德兰士瓦 二 干旱 3

      橡树村:【原创】德兰士瓦 二 干旱 2

      英国人在Griqua建立了传教点,实际上就建立了位于开普敦的英国殖民政府与这些不受约束的人们的联系。不过英国政府总是有一些异想天开的建议,1814年前后,忽然有了要征兆这些人组建军队的建议,结果就是一部分人反叛建立了Hartenaars政权。这个政权后来被英国人断了补给,只好解散,但是有一些无畏的斗士们还是离开了这里,开始在德兰士瓦高原游荡,这批人被人称作Hartenaars。到了1822年,英国政府又扶植Andries Waterboer成为所有的Griqua人的首领,结果自然又有人不服气,于是又有人分裂了出来,这批人叫做Bergenaars。Hartenaars与Bergenaars统称是Kora,是奥兰治河以北,德兰士瓦高原上的祸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Griqualand

      但是高原上也时不时地有土著人加入抢劫的行列,特别是在1822年到1823年之间,以抢劫为生的部落非常多。

      从1820年开始,非洲南部大部分地区连续三年大旱。在Grahamstown附近,从1820年12月,到1823年10月将近三年时间内,竟然一滴雨都没有。土著人开始指责传教士们惹怒了天神,但是即使在传教士们还没有到达地区,干旱同样严重,除了很个别的地方,整个南非内陆,一直到赞比西河流域,都至少经历了一年的无雨期。东南海岸的多雨地区,降水也比往年少了很多,根本不够灌溉使用,农牧业都受到很大影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南非各地的降雨季节

      南部非洲这样的大旱,并不新鲜,至少在近千年以来,应该是经常出现的。19世纪的气象资料短缺,很难进行整体比较。在1926年至1939年间,南非又一次经历了超级大旱,给人们提供了不少数据。在这14年期间,南非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干旱持续时间超过30个月,有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干旱持续时间超过60个月。而伴随着干旱的,是整个地区降雨显著下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南非的气候带分布

      大旱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原始的农牧业根本承受不起这样的灾难。灾难所在地方,土地无法浇灌,良田颗粒无收,本来就不富裕的粮食就更加紧缺。草原上牧草枯黄,溪水干涸,牧民们再也找不到可以放牧的地方。这样,仅有的可以进行耕种,可以进行放牧的土地,就成了稀缺资源,所有人都要争夺的地方。而不幸在抢夺资源的斗争中失败的人们,就只能依靠抢劫其它部落维持自己的生计了。

      按照居住在德兰士瓦和奥兰治河以北的索托人,茨瓦纳人的口头传说,当时在这里进行抢劫的,除了本来就依靠抢劫为生的Griqua和Kora人,还有三种,分别是Matabale,Shaka,还有Mantasees。这些人都是谁呢?

      Matabale在索托/茨瓦纳语言中,是外族人的意思。就是说,只要不是索托人,甚至只要不是本地的索托人的部落,都可以用这个名称表示。这个词在后来被一个部落专用,到现在成了一个民族的名字,但是在1820年代初期的时候,Matabale这个名字,可以代表任何人。查看这个时期的资料,一看到这个名字,就会觉得头疼,因为这个词不能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

      Shaka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在龙山东面祖鲁地刚刚兴起的祖鲁王夏卡的意思。从1810年代中期开始,夏卡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从一个小部落的酋长成为在祖鲁地叱刹风云的豪杰,成为很多很多高原部落闻知丧胆的名字。不过从了解到的祖鲁地的资料看,夏卡自己并没有组织过龙山西面高原地区的抢劫。所以使用Shaka代表的部落,有可能指的是被夏卡驱赶到龙山西面的人群,或者是祖鲁地的其它部落,不过更有可能指的是抢掠部落所使用的武器。Shaka在索托语里面,和斧子这个词的发音非常近似,而在1820年代初期活跃在高原地区的抢掠部落,有不少都是使用斧子作为作战工具的。而一旦这个词成为了入侵者的代称,那么不使用斧子的部落,也有可能被称为Shaka。这个词提供的信息,也非常不清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夏卡是第一代祖鲁王,祖鲁地的统一者。夏卡的故事请见祖鲁 一 夏卡

      Mantasees人这个名字,所提供的信息就清晰多了。这个部落的正规拼写,是MaNthatisi,是居住在龙山西面不远高原附近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的正式名称是Tlokwa,由于当时Tlokwa的首领是MaNthatisi,这个名字也就成了这个部落的代称。

      MaNthatisi是当时Tlokwa部落女首领的名字。索托人/茨瓦纳人有一个习惯,女性在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会使用孩子的名字的前面加上一个Ma-的前缀来称呼这个孩子的母亲。MaNthatisi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这个女人的第一个孩子叫做Nthatisi。MaNthatisi的丈夫,原来Tlokwa部落的酋长死于1815年,继任的是MaNthatisi的另一个儿子Sekonyela,这时候应该只有十几岁,没有成年,所以就由MaNthatisi处理部落的事务。她治下的Tlokwa人大约有四万人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Tlokwa部族早已经消失,现在是SeSotho的一部分

      接手部落不久,1817年,MaNthatisi就率领部众越过龙山,跑到低地地区凑热闹。龙山的东面,是富饶的祖鲁地。

      在龙山山脚下,是Hlubi人的地盘。Hlubi人的行为与龙山西面的索托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19世纪初期的祖鲁地已经战火纷飞,祖鲁地的各个部族都已经组建了常备的部队,战时作战,平时也在一起耕作训练,应付突发的战事。但是Hlubi人没有这样的制度。实际上,在大酋长Bhungane统治时期,Hlubi人的实力非常强盛,人数众多,自称根本不需要组织这样的常备军队,就可以应付任何外敌入侵。传说,祖鲁地的传奇人物Dingiswayo就曾经居住在Hlubi的部落,学习Hlubi人的作战技巧,组织方法,并利用这些知识在祖鲁地称霸一方。如果说夏卡是在为Dingiswayo效力期间或者的指挥经验和作战统治技巧的话,那么归根结底,祖鲁人的知识来源竟然是Hlubi人。不过祖鲁人可不承认这些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Hlubi部落女性

      但是再强势的部落也避免不了内部纷争。Bhungane去世以后,部落立刻就为了继承问题发生分裂,一方支持Mthimkuli,另一方支持Mpangazitha。分裂立刻就削弱了Hlubi人的实力,看到了机会的MaNthatisi就在1817年率领几乎全部部众越过了龙山,在Hlubi人的领地抢掠。也在这个时候,旁边的祖鲁地,Zwide正在与Diginswayo争夺祖鲁地的控制权,其他部族要么需要选择支持一方,要么就要离开。大约1817年Matiwane的部落受到Zwide的攻击,损失惨重,就逃到了Mthimkuli统治的Hlubi人的领地。与Hlubi人的作战中,Matiwane在正面战场上没有取得太多的优势,但是在1818年,却成功地用美人计把Mthimkuli诱捕并杀害。Matiwane并没有在这里停留很久,他的部落很快就向西南沿着龙山山脉,并暂时定居下来。

      但是Mthimkuli的死却彻底扰乱了Hlubi人。Mpangazitha立刻趁机控制了Mthimkuli手下的部落,而Mthimkili的儿子们和部下四散逃开,有三个儿子投奔了刚刚兴起的夏卡,还有几个率领自己的部众向北,投奔斯瓦济人,或者自己拚打出生存空间,在整个瓦尔河上游制造了不小的动荡,把不少小部落赶出了家园,依靠抢劫为生。这些小部落不少是从MaNthatisi原来控制的地盘跑出来的,这些人,就被一些部落称作Mantasees。

      橡树村:【原创】德兰士瓦 二 干旱 4

      橡树村:【原创】德兰士瓦 序

      橡树村:【原创】德兰士瓦 一 大鱼河 1

      橡树村:【原创】德兰士瓦 二 干旱 1

      关键词(Tags): #南非历史#德兰士瓦#干旱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德兰士瓦 二 干旱 2

      橡树村:【原创】德兰士瓦 二 干旱 1

      在讲背井离乡的索托人之前,先要说说这个奇怪的Griqua人。

      Griqua人可不是土著人。Griqua这个名字最早是用来描述一个桑人的部落的。这个部落受到荷兰殖民者的压迫,在18世纪逐渐从海边向内陆迁移,曾经居住在瓦尔河与奥兰治河交汇的地方,也就是所说的Griqualand。不过到了19世纪,Griqua人已经和这个部落没什么关系了。这群被称为Griqua人的,原来有个名字叫做Bastards,本来没有统一的来源,而是从殖民地出来自己闯世界的一批人的统称。

      17世纪末期荷兰人开始开拓开普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白人的男女比例极度失调。这样,众多的白人男性就只能去找土著的女性去解决个人问题,最方便的对象,自然就是家里面的女性奴隶,她们往往同时也是性奴隶。当然了,即使男女比例不失调,这个现象恐怕也会普遍存在。在殖民地的早期,虽然跨种族的通婚非常罕见,但是从1664年第一桩跨种族婚姻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批准后(故事见罗本岛小史(6)),也时有发生。不过更多的,是没有婚姻保证的关系。这种事情非常普遍,以至于到了1671年,开普地区女性奴隶所生的四分之三的孩子,都是混血。

      混血的孩子,在当时的待遇比土著人还是要好。实际上1679年到1699年之间的好望角殖民地的第一任总督Simon ven der Stel本人就是荷兰人与马来人的混血,他的儿子Willem Adriaan van der Stel自然也算是混血,接替他成为了第二任的殖民地总督,一直统治到1707年。有这样的背景,就不会奇怪在1685年,殖民地颁布了政策,让所有混血的奴隶,一到成年,就自动成为自由民。不仅如此,在殖民地的早期,连获得自由的土著人奴隶,都和白人享有同样的权利,可以拥有自己的农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好望角殖民地第一任总督Simon van der Stel现在留在南非最大的遗迹,就是Constantia农庄。这个地方曾经出产南非最好的葡萄酒,在19世纪初期,来自这个农庄的葡萄酒是欧洲贵族的专宠。拿破仑囚禁在圣赫勒纳岛的时候,每年也要从这里专门定葡萄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onstantia庄园

      不过随着持续引进黑人奴隶,在殖民地的白人一直都处于上等阶层,白人针对黑人的优越感就越来越强,白人的种族优越观念在18世纪后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到了18世纪后期,获得自由的奴隶,混血,就已经基本上被排除在白人的社会圈之外,他们的法律权利也开始受到很大程度的侵害,已经比奴隶好不了多少了。到了19世纪初期,开普殖民地的白人们称这些人为Skepsel,活着的工具,已经把他们看作是二等人类。于是,这些自由民开始寻求自己的出路,仍然没有开拓的殖民地边界,就成了他们理想的天堂。

      这些人先是向殖民地北部发展,在殖民地的边缘开辟农场居住。但是殖民地的白人随后跟了过来,他们只好继续迁徙。到了1780年,这些人已经拓展到了奥兰治河流域,带头的是Kok和Barends家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奥兰治河水系

      Cornelius Kok曾经是殖民地派遣管理一群科伊人的首领,卖了自己在西开普的农场,开始在边境开拓自己的领地。Klass Barends是被白人父亲抛弃的混血,1760年以后多次参加殖民地组织的在奥兰治河流域的探险,与奥兰治河流域的土著人关系不错,后来索性在奥兰治河流域定居。不久一名德国水手Jan Bloem就加入了他们。Jan Bloem在1780年下船到开普殖民地讨生活,后来因为杀了自己的妻子而遭到通缉,为了逃避惩罚参加了南非内陆的探险,并找到了新的妻子。他后来大约娶了十来个妻子,建立了自己的部落,领导着不知道从哪里来投奔他的科伊人,索托人,兹瓦纳人,甚至桑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loemfontein,布尔人自由州共和国的首府,现在南非自由省的省会,国家的司法首都,据说得名于曾经在这一带非常猖獗的人人闻之色变的小Jan Bloem

      前面提到的Joseph Arend也在1800年前后逃到了这一带。他是一个逃奴,到这里定居后,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王朝,商路一直通向东面葡萄牙人的港口Delagoa。也在1800年前后,Afrikander父子也跑到了这里。Afrikander父子俩人一直为一个叫做Piet Peinaar的布尔人服务,骚扰南茨瓦纳人的村落,靠抢劫为生。后来Piet和他的弟弟强奸了小Afrikander的妻子,父子两人就杀掉了Piet,逃到了奥兰治河。后来来到这里的,还包括前文提到的Andries Waterboer,以及Hendrik Hendriks,Gert Taaibosch,还有de Buys等等,无不有着自己的故事。

      这些人,都有自己的“部落”,手下除了自己的家族,还有不少土著人。这些人开辟农场,和殖民地时候的日子有一些相似。奥兰治河流域干旱的自然条件,使得农场的经营非常困难。不过这些人自然有生存的办法。殖民地或者探险家们对内陆的探险,往往找他们当向导,不过有一个最快速的方法来积累财富,那就是抢劫。周围几百公里内的部族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有的时候,只是小型的掠夺,灭族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曾经有人记载过一次屠杀三千桑人的“事迹”。这些人用掠夺来的人口,特别是孩子,向殖民地的布尔人交换枪支,弹药。殖民地的布尔人会把这些交换来的孩子训练成为奴隶。这个地方,没有政府,能依靠的,只有武装。

      受到这群Bastards骚扰最严重的,是居住在德兰士瓦西面的茨瓦纳人。茨瓦纳人居住的地方处于半荒漠地带,小的部落零零散散分散在各个绿洲里面,每个地方的人口都不多。这自然是Bastards骚扰的好目标。对于拥有马匹和枪支的抢劫者来讲,茨瓦纳人用玉米秸和灌木围成的防线没有任何作用。这些野蛮人给整个大草原带来了恐慌,所到之处,哭声遍野。在Bastards多次的骚扰下,原来盘踞在这里的罗龙Rolong古国逐渐向北退却,在退却过程中分裂成几个部落,互相争夺控制权。而在这个争斗中,Bastards又成了部落首领们拉拢的目标,拥有了这些现代骑士的帮忙,自然就会在部落冲突中占上风。于是,Bastards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赚钱方法,当雇佣兵。比如de Buys家族,在1816年曾经抢掠了罗龙的Ghoya部落,随后受Tlhaping部落雇佣,与Fokeng部落作战。随后又被罗龙的Seleka部落雇佣,四处抢掠。1820年以后,又跑到了北方林波波河平原附近,最终在那里定居。Coenraad de Buys要的报酬也很简单,女人和牲畜,越多越好。他至少有51名混血的孩子。

      1802年前后,英国的伦敦传教公会在Bastards人定居的地方建立了传教点。在这些传教士的眼里,周围的野蛮人都是需要被转化的魔鬼的代言人,而依靠抢掠为生的Bastards,就成了可以变好的善良人。传教士们也开始使用Griqua这个名字,替代已经臭名昭著的Bastards。英国人控制开普殖民地之后,经过几年的抵抗,Griqua人名义上接受了英国人的统治,英国人也在Griquatown派出了自己的代表。不过这并没有改变Griqua人的生活方式,很快,Griqua这个名字,在德兰士瓦和奥兰治河流域,就又臭名昭著了。

      橡树村:【原创】德兰士瓦 二 干旱 3

      橡树村:【原创】德兰士瓦 序

      橡树村:【原创】德兰士瓦 一 大鱼河 1

      橡树村:【原创】德兰士瓦 二 干旱 1

      关键词(Tags): #南非历史#德兰士瓦#干旱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人烟稀少的地方,就是强盗的乐园
      • 家园 原来德兰士瓦可以那么干旱

        本以为南非都是水草丰美好地方哩!国家面积不大,河流可真算不少呀。

        干旱的地方是Vaal的北面吗?和现在的博茨瓦纳接壤的部分。从地图上Vaal和Molopo之间的一大片水系不发达。

        • 家园 南非的水系不发达

          好像主要是因为降雨量太少。高原地区,奥兰治河是一个主要的河流,从高原向西就没有其他大的水系了。高原向东方向的水系,也都是到了平原地区以后才大起来。

          再向北,就是林波波河,赞比西河水系了。

          干旱是整体的,还没讲到。三五年不见一滴雨,在一些地方,也不稀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