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东方管理的砥柱——日本式经营 -- 不器

共:💬29 🌺14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东方管理的砥柱——日本式经营

    基本上来说,如果把现代管理学里有关日本的东西全部去掉,那么我们可以直接称其为西方管理学。虽然作为中国人的我并不想承认这个事实。

    日本式经营,与西方的企业管理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完全对立,而这种对立产生的源头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甚至说成基督教文化和儒教文化的差异也不是全无道理。因而、从心理上说西方管理是不情愿承认东方管理的有效性的。

    然而,虽然在方向上有本质的不同,可是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是赚钱。因此衡量一种管理的好坏的标准也可以很容易的统一——那就是这种管理下企业的业绩。之所以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管理学里被加进不少“新鲜的、非西方”的内容,是因为在那个时期中,日本企业表现的好到让管理学无法装聋作哑。

    曾经一度、各种各样的日本的管理书籍被翻译后出现在北美和欧洲的书店里,一本本用本国语言写的介绍分析日本式经营的书在各国热销。许多传统的西方管理手段甚至因此遭到质疑。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日本泡沫经济为止。

    之后,日本经济的崩溃,以及持续十几年不振彻底摧毁了日本人对日本式经营曾经的自信,也打消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对日本式经营的兴趣。从此,日本式经营,或者说东方管理学已经渐渐的淡出我们视野。

    但是,日本经济的崩溃是不是由于日本企业的管理问题,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日本式经营对于东方文化的代表的中国是否有参考和借鉴的作用,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这就是,我挖下这个坑的原因(笑)

    土鳖扛铁牛^^

    不器:第一部分 三大神器之终身雇用制

    不器:第二部分 三大神器之年功序列制

    不器:第三部分 三大神器之企业内工会

    不器:第四部分 谁来统治企业?

    关键词(Tags): #东方管理(大圆)#日本式经营(大圆)元宝推荐:闲看蚂蚁上树,老马丁,爱莲, 通宝推匿名:1
    • 家园 很感兴趣

      我现在就在日本公司里上班,对这个很感兴趣。继续

    • 家园 未必有参考和借鉴。

      别的不说,终身雇佣在国企改革前不是也有(而且也基本与某个单位挂钩,原来连退休金都是从单位里领)。那时除了某些表现特别突出的人以外,大多数普通人涨工资或晋升也往往根据年头(参加工作时间),这和鬼子的年功序列有多大差别?至于企业内工会,国内现在的工会与之有多大差别?不都是主要为企业服务。而且现在国有工厂里的领导干部有多大比例是本厂晋升的,多大比例是空投的(从外边调过来的)。

      我曾经在某个日企(世界500强之一)呆过一年,我感觉日本人的性格与我们差太多。等级观念,(盲目)服从上级等等;而我们从秦末就不信等级制度(将相宁有种乎);服从上级,那不是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领导的都不得不防止被部下所取代。《职场动物进化手册》里反应了国内企业不少特征。

      另外,自从老朱搞的国有企业改革以后。从人的因素方面,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已经无法借鉴日本企业的经验了(会社主义)。员工和企业的关系无法挨近了。有类似日本的那种对企业忠诚和主人翁意识的人基本被当傻瓜。2004年“**不是家”听说过吧。新的劳动法出台以后,要求在几种情况下,员工可以要求签终身雇佣的合同。企业们是如何反应的。看看华为就知道了。华为被曝光是因为比较有名,其他企业有多少不是采取同样办法。现在老百姓都清楚不趁着能挣钱时到薪水高的企业多挣钱的话,能四五十岁年老体弱时,难保不让老板扫地出门。而这些在国内不是特例,而是正常情况。

      我估计最短50年之内,我们都不要想借鉴日本的会社制度。因为人心散了,队伍已经不好带了。

    • 家园 【原创】第四部分 谁来统治企业?

      谁来统治企业?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单纯无聊,其实却非常重要。企业的统治权应该被谁掌握——这是决定企业发展、

      事关企业命运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咱按照选“超女”的模式~来通过筛选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谁有资格成为这个问题的选项。

      要成为候选人的第一个条件,是必须与企业之间存在深刻的利害关系。只有满足这个条件的对象,在拥有企业统治权的时候,才会真正的为企业着想,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而不会蓄意牺牲企业利益。

      那么满足这一条件的对象有哪些呢?

      股东一定是,因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可以给他们带来直接的收益。

      员工一定是,因为企业的发展决定了他们的待遇、晋升机会、甚至失业与否。

      顾客也算,因为顾客期望企业能持续提供他们需要的优质产品或服务。

      地方政府也是,因为他们指望企业能上缴税款和提供就业岗位。

      供货商和经销商也是,企业做得越大他们的生意也越好。

      提供贷款的银行业是,借贷的企业发展良好,才可以偿还贷款。

      ……

      咱随便列了列,显然,这个数量有点儿多。看来光是这一条不行~于是还有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给企业提供决不可少的资源的集团。

      企业资源可以分类为四种:人、财、物、情报。人是指人员、人才;财就是资金;物是指设备、厂房等;情报则是指无形的知识、技术、资讯、文化、品牌等等。

      其中,物可以用钱买到,情报是以人为载体。所以总结起来,企业就是钱和人的组合体。

      给企业提供钱的是——股东和银行;给企业提供人的是——员工。终于,通过第二次筛选入围的是上述的三个集团。

      现在,我们加上最后一个条件:掌握企业统治权的集团,必须在企业遇到严重问题时承担最大的风险。

      众所周知,当企业破产拍卖的时候,银行和其他债权人是可以优先获得拍卖款的。而股东是必须排到最后一位。所以其风险要大过银行。而员工在企业破产时面临失业,承受的风险也非常高。

      所以咱宣布~最后剩下的两个集团,分别是股东集团和员工集团。他们是统治企业的最终候选人!(鼓掌)

      从漫长的海选共同走到了决赛,在这个地方,米国和日本企业终于决定分道扬镳。米国沿着高度市场化的道路,坚定地走向股东主权。日本则边冲着米国媚笑,边举起一面“股东主权”的大旗。脚步却迈向了员工主权……

      有些内行的看官一定会在这里驳斥我,“君不见米国限制股东权利的法律比比皆是?”

      的确,从法律上来说米国甚至是对股东权利限制最为苛刻的国家。然而,这种严格的、众多的限制恰恰反过来证明了美国的股东主权有多么的彻底。美国的契约文化、历史、价值观都决定了每个人从心底都认同股东主权。这种认同导致了一旦对股东权利限制稍有松懈,美国的经济权利立刻会集中到华尔街上。正是由于不希望华尔街主导美国产业的历史重演,才会有如此多的法律的颁布。

      同时与之相对的是,日本为了不被全球化进程孤立,在法律上明确的规定了股东主权。这种对股东主权的伸张甚至超过米国法律。同上面的道理一样,这种“伸张”恰恰反映了在日本股东主权的衰弱。

      所以本文说的“股东主权”和“员工主权”都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而是在惯例和普遍现象上的。

      那么,为什么日本企业在统治权上倾向于员工呢?

      首先,前文提到了日式管理的三种神器,这些人事上的惯例决定了日本劳动市场的相对不流动化。这种非流动在企业破产时表现在,日本人的再就业的难度要远远超过米国人,而且即使顺利再就业,其待遇受到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日本员工在公司破产时负担的风险要远远超过米国员工。

      其次,由于日本普遍实行年功序列的薪金体系。这种随着工龄增加薪水上升的体系决定了,年轻时员工创造的价值大于获得的薪酬,而年老时获得的薪酬大于创造的价值。

      也就是说,员工在年轻时对于公司的贡献可以理解成一种投资行为——其回报是在年老后能获得超过其贡献的收入。那么这样来说,员工对于企业,还拥有“投资者”的另一个身份。理所应当可以拥有更多的企业统治权。

      还有,日本的企业之前相互持股比例非常高。这种稳定的相互持股造成大家默认,谁都不要对对方的企业管理说三道四——也就是沉默的股东。这些沉默的股东自愿放弃了对于公司的统治权。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让我们说说员工统治的优缺点。

      优点:

      1、员工统治,给企业内的员工一个振奋的目标:好好努力,你就有一天能达到公司的最高层——成为一名执行董事。这种奖励在米国企业基本上很难想象。这种目标极大的提高了有抱负的员工的积极性,也极大的增加了他们的忍耐力和忠诚心。此意义绝对非同凡响。

      2、员工统治,使得经营者能够以长期的视点去考虑和制定公司的政策。没有股东会整天的在你耳边嚷嚷股价没有升上去、分红不够什么的。也不会提心吊胆害怕由于一两年的业绩问题而被解雇。你可以进行一项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出成果的研究计划……好吧,我已经看到某位米国CEO听到这里流鼻血了。

      想想吧,一个公司的经理只能考虑五年之内的计划,并承担着连续两年业绩不振就被解雇的危险;另一个公司的经理可以去思考公司未来三十年的发展,并以此为目标进行决策。哪个更好应该不言而喻吧。

      3、由于企业的上层大都是由员工晋升来的,因此在企业内拥有广泛的人脉和威望。其决策的速度和执行情况都比较强。(相对于空降的干部而言)

      缺点:

      首先是对企业领导缺乏足够的监督,容易造成上层的贪污腐败问题;其次,高层中外来人员太少,容易造成思想的同质化,缺少不同声音;第三,一旦对长期的形势判断错误,又缺乏对现状的敏锐反映,会造成很严重的损失。

      呼~~累呀,喘口气,休息两天再写(^^)

      土鳖扛铁牛……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
      • .
        家园 咦~老马的帖子怎么消失了
    • 家园 像是有道理,又像是没有道理。

      对于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我真的是知之甚少,但是兴趣又是出奇的大。

      一个企业的激励机制如果这么僵化,怎么会造成日本技术层面上的创新啊。。。不过也如不器说的,这边的僵化到了日本变成优点了。其实世界上很多行业都是混年头的,所以工龄为基础并没有什么错。熟练度确实和从业年数成正比。不过如果不器能够调查一下日本灵活工资类的薪金制度怎么构建的,可能说服力更广一些。我不太相信市场部,或者说sales在日本大部分工资评估靠的是年头。另,对于不器说的终身雇佣制这个来说,其实北美的国家都基本是这样的,除非有不可控因素,或者怠工现象过分严重,才会开除。

      不过不器文章里面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个岗位流动。很多企业都在尝试做这个,不过这个的成本很大。从公司角度来说,除了挖掘潜力方面,保持员工工作积极性方面以外,个人感觉确实没什么特别的好处。反过来仔细想想,这些对员工带来的利益确实很关键。美国次债危机后很多高收入从业者失业后找工作极其困难,就是因为从事工作过分专一。这种专一性的工作需要的人员一旦缩水,员工维持同等收入水平几乎就不可能了。

      说了这么多,个人感觉日本的管理制度也并不算奇特,很多东西都已经融入到西方的管理制度当中去了。而且采用这种员工利益出发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财力雄厚的。相比较而言,其管理制度的可借鉴程度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就有点儿困难了。记得也是在西西河看到的,Xerox如何被Canon等日本公司活活搞得狼狈不堪。要说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适合东方文化,倒不如说日本企业管理者的眼光确实很毒。这也许也和日本企业中等级制度带来的企业高效性有很大关系。

      总之不器兄这个文章还没结束,等着看。

    • 家园 【原创】第三部分 三大神器之企业内工会

       企业内工会,这个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不过对于米国人就不是了。

       在米国,工会是按照职业和行业划分的。比如按照职业可以组织——会计师公会;按照行业组织——汽车产业工会。这些工会有着庞大的结构,一般按照地域划分。比如说汽车产业工会从上至下由全国汽车行业总工会——数个地域汽车行业公会——各地汽车行业分会来构成。(米国工会小不没有专门去研究,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例子是虚构的,如有不妥的地方请指正^^;)

       这样的工会系统使得米国工会的力量相对比较强大,下级工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让上级工会出面。这样在和企业交涉的时候不会出现劣势。

       而日本的工会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这点和中国一样),一个企业内无论蓝领白领职位职业,都属于同一个工会。日本企业工会和上级工会的联系一般很弱、或是完全没有上级工会。这些决定了工会在和企业交涉时非常容易处于弱势。

       事实上,由于日本企业与员工的长期关系,企业对员工的重视加上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日本的劳资关系非常融洽。企业内工会也正是这种融洽的劳资关系的保障。

       但是在真的发生劳资纠纷的时候,这些工会往往难以有足够的力量和热情去保护员工的权益。这是企业内工会的问题所在。

       插句闲话~貌似中国的工会比日本的还没用吧?(笑)咱是说笑~请勿较真儿哦

      不器:第四部分 谁来统治企业?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