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数理逻辑发展的简单脉络(1) -- 泰让

共:💬38 🌺1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数理逻辑发展的简单脉络(1)

    说明:

    准备简单整理一下数理逻辑发展的简明历程,主要是为自己的阅读清理思路和总结一下,我非专业人士,仅仅是兴趣所致,估计会有不少误解和错误,欢迎有同样兴趣的朋友批评指正。

    欧氏几何和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希腊的黄金时代,产生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欧几里德的几何。显然,这两门学科之间一定会有某种方式的交叉。或许就是在学者们研究几何的时候,发现直觉并非一定可靠,只有推理演绎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导致了逻辑学的发展。反过来说,也可能是有了经过总结的逻辑演绎规则,才进一步推进了几何学证明的进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欧几里德

    关于几何,特别是欧几里德几何,已经有earthcolor兄写了专文介绍。这里想补充的一点是,从现代观点看,欧氏几何是一个所谓公理化系统。也就是说整个体系首先建立了几条不可证明的公理或公设,此后的结论都由推理演绎导出,成为诸多定理。这个公理体系建立的非常漂亮,首先它很好的反应了人对空间的直觉感受,其次公理非常简洁,每一条都是缺之不可的。可能正因为如此,欧氏几何成了后来近2000年数学的主要部分,甚至牛顿在写作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候,书中的证明很多仍然用的是几何的形式,而非现在常见的代数表达。当然,我相信,如此成功的体系不太可能是欧氏一人建立的,更可能是综合了诸多学者的综合成果。但《几何原本》本身的成功,却导致了其他文献的失传,我们已经比较难探明在此之前几何学发展的清晰脉络了,这是也算是一个遗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期略早于欧几里德。虽然我们中的很多人知道这个人,是因为他是同伽利略对立的错误典型,但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堪称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学者。他的研究涉及几乎所有当时的学科领域。具体到逻辑学,亚氏的主要贡献是归纳总结了命题和推理本身的规律,这种归纳的成果就是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将命题总结为以下4种形式:

    A)所有的P都是Q

    E)没有P是Q

    I)某些P是Q

    O)某些P不是Q

    (4种命题的代号,就是AEIO四个元音字母,是中世纪学者为了便于记忆而命名的,见下)

    在此基础上,一个推演由三个命题构成(所谓三段论),其中前两个是前提,后一个是结论,比方说由三个A构成的

    前提1:所有的P都是Q

    前提2:所有的Q都是R

    结论 :所有的P都是R

    因为这个推理是由三个A构成,后世的学者就用Barbara这个词来代表这种推理—Barbara的三个元音恰好是AAA。

    当然,并非任意三个命题都能够成有效推理。亚里士多德归纳了所有成立的情况。

    同欧氏几何一样,三段论一经建立,在接下来的近2000年内一直被认为是经典,天主教经院派哲学吸收了三段论的方法,并以此作为研究工具,甚至到20世纪初,仍有某些宗教学校教授此课程。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几何原本》并未采用三段论的推理形式。这可能是因为在三段论中,缺乏命题链接词:如“与”“或”“因为...所以”等,而几何推理则大量充斥着类似命题。另一个原因,或许是几何术语中类似“点a在直线l上”的命题,实际上涉及了两个对象:点a和直线l。要比较好的描述这种关系,需要二元的谓词P(a,l),单纯的原子谓词很难对此作方便自然的描述。这需要等到19世纪布尔等人的工作才得以实现。

    关键词(Tags): #希腊#几何#逻辑#数理逻辑元宝推荐:爱莲,老马丁, 通宝推:然后203,蚂蚁不爱搬家,
    • 家园 摘录一些名词作为补充

      一直对命题逻辑比较理解,一阶逻辑不是很清楚。所以找本书来再看一看,复习数理逻辑,摘录一些名词作为补充

      1。命题,真值,联结词

      2。重言式,矛盾式,或然式

      3。推理形式

      4。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5。全称命题,特称命题

      6。归谬法

      7。演绎法和归纳法

      8。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9。三段论

      10。与逻辑相关的话题:思维,语言

      比喻

      归纳法:简单枚举法,类比法,因果关系法

      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谬误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原创】数理逻辑发展的简单脉络(2)

      在希腊黄金时代之后的2000年里,数学和逻辑学都在发展着,但却并没有机会再次碰撞。直到17世纪的莱布尼茨,二者才又有了互相影响的机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莱布尼茨

      纵观数理逻辑领域内的大师们,很多是在多方面有开拓性贡献的全才,希腊时候的亚里士多德如此,后来的罗素如此,莱布尼茨也是这类的学者。他在数学上最知名的可以说是同牛顿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比如我们现在微分时候使用的符号dx,就是他最先使用。但莱布尼茨的学术目标,其实比微积分更为宏大,他希望找到一套方法,可以让学者们学术交流时精确表达命题,不带歧义。甚至更甚一步,可以将逻辑演绎这件事情,完完全全地用类似算数运算的方法进行下去。莱氏的这个目标,是建立在他对人类理性思维本身可以形式化这一观点上的。因为在他眼中的宇宙各物体,都是由多种性质构成的,如果我们穷举了一物体的各个属性,我们也就描述了这个物体。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些“性质”映射到数上,我们就有可能将数学作为描述世界的语言,从而演绎推理也就成了计算。

      从这种意义上说,莱布尼茨是计算机理论的先驱。他甚至制作了一些可以进行自动运算的机械设备。但是,这种思维毕竟领先时代太多了,他的这方面工作并未立即引起重视,在他之后又150多年,布尔和德·摩根沿着此方向,提出了布尔代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德·摩根(De Morgan)

      德摩根继承并发展了三段论逻辑。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连接词,也就是与、或、非。有了连接词,就可以用几个更基本的命题来表达复杂命题。这样很大程度地提高了逻辑命题的描述能力。比如,如果我们用p来代表“今天刮风”,用q来代表“今天下雨”,再用r代表“今天上课”,那么,“如果今天刮风或者下雨那么就不上课”这个命题就可以表示为

      (p or q)-->(not r)

      其中箭头也是一个链接词,表示如果。。。则。。。或者称为蕴含词

      德·摩根更知名的是所谓德摩根律,表达成式子是这样的:

      not ( p or q )=(not p) and (not q)

      仍用刚刚的例子,等号左边表示的是“今天没有刮风或者下雨”,右边表示“今天没有刮风并且今天没有下雨”,两者是等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乔治·布尔

      布尔和德摩根是同时代的数学家,二人对数学逻辑问题应该有过讨论。布尔对逻辑的形式化更加推进了一步:如果把命题看作变量,把连接词看作运算的话,逻辑就可以转化成代数。这是一种特殊的代数:变量的值只能取{0,1},如果我们把与,或,非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的话,这个代数有特殊规则:

      0+0=0,0+1=1,1+0=1,1+1=1

      0*0=0,0*1=0,1*0=0,1*1=1

      a+a=a, a*a=a

      a+(-a)=1, a*(-a)=0

      其他代数规则,比如交换律,结合律也成立。

      (注意这里-是一元运算,并且也不是+的逆运算)

      从近世抽象代数来说,这是个定义在集合{0,1}上的一个环(Ring)。

      布尔发现,如果我们把0看作空集,1看作全集,a表示全集的某子集,而+,×,-分别表示集合的并,交和取补集运算的话,同样的规律也适合集合运算。不过当时集合论尚未成熟,但这预示着集合将成为数理逻辑的研究对象。

      曾经有一个说法:当一门学科发展到可以运用数学作为工具的时候,就标志着这门学科变成了科学。布尔和德摩根成功地将数学引入逻辑研究中,他们也被认为是数理逻辑学科的开创者。特别是布尔代数的建立,为后世的开关电路提供了理论基础:无论多么复杂的计算机操作,最终都是分解成了由“门电路”完成的0与1的逻辑运算。为了纪念布尔,计算机编程语言中,取“真”或者“假”两种值的逻辑变量,以及逻辑表达式被命名为布尔变量和布尔表达式。

      关键词(Tags): #数理逻辑#布尔#莱布尼茨#德·摩根元宝推荐:爱莲, 通宝推:蚂蚁不爱搬家,
      • 家园 【原创】数理逻辑发展的简单脉络(3)

        弗雷格和一阶谓词演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弗雷格

        继布尔之后,美国学者皮尔斯和德国学者施罗德又分别对命题演算做了补充。1879年,德国数学家弗雷格发表了《概念文字》(Begriffsschrift)。在这本论文中,弗雷格总结了命题演算的最新成就,完善了“谓词”和“量词”的概念,并进一步地建立了一阶谓词演算体系。

        所谓谓词,可以简单看作逻辑领域内的函数,不同的是函数把数(或者几个数)转化成数,而谓词的值域则是真或者假。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谓词P(x)表示“x是白色的”这个命题,那么我们可以用:P(雪)=真,P(棉花)=真,P(煤球)=假

        来表达 雪是白色的,棉花是白色的,煤球不是白色的 这三个命题。

        而所谓量词,则是指在命题前修饰范围的词。这个概念本身其实并不新鲜,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的4种基本命题中,已经有了“所有”“某些”这些概念。弗雷格将其同命题本身分离开来,用专门的记号表示“所有”和“存在”这两个概念。在现代记号中,我们一般用倒过来的A和E表示。如果我们仍用P(x)表示x是白色的,而用集合X表示“所有绵羊构成的集合”,那么

        点看全图

        翻译成日常语言,就是“所有的绵羊都是白色”,而

        点看全图

        则表示,“存在某不是白色的绵羊”。可以看出,这两个命题是相对的。

        有了量词和谓词这两个工具后,逻辑的表达能力前进了一大步。但弗雷格的贡献不仅限于此,更有意义的是,他在《概念文字》一文中,建立了一整套的一阶谓词演算系统,其中包含有若干条推理规则,作为不证自明的公理。这些公理构造出了第一个关于推理本身的公理化系统。一阶谓词演算和布尔等人建立的命题演算,仍然是现在大学里初等数理逻辑课程的主要核心内容。

        皮亚诺和公理化算数系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皮亚诺

        与逻辑学的稳步发展相比,数学,特别是数学分析在18、19世纪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然而与这种飞速的进步不相适应的是,分析学的基础远非稳固。事实上,许多很基本的概念,比如函数的连续,可微,以及级数的收敛都没有严格的定义。我们现在初学微积分接触到的“德尔塔-艾普西隆”表达法其实是很后来才出现的。在这之前,即使如柯西这样的大牛,也会时不时的犯错误,证出个乌龙定理什么的。这样不严格的基础显然会限制分析的发展。德国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首先做了这方面的工作。随着对分析基础严格化工作的进展,人们逐渐发现,即使是对实数这种概念,仍然缺乏严格的定义。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发表论文,建立了朴素集合论,这是个非常好用的数学工具。许多数学概念由此得以比较好的描述。用集合论的办法,戴德金分割可以用端点为有理数的相互嵌套的集合区间来描述实数。而有理数则是可以由自然数来定义的。这样一来,所有的基础都建立在了自然数上了。那么刨根问底的话,自然数又是什么呢?

        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对这个问题给了一个答案,他的想法是,可以用形式化逻辑这个工具来描述自然数。他用几条公理定义了自然数的概念。这是逻辑学在数学上的一次成功运用,也给“数理逻辑”这个词提供了新的涵义,在布尔等人的时代,人们试图用数学描述逻辑,而皮亚诺则开始用逻辑构建数学基础。自此以后,数学基础,以及集合论都被视为数理逻辑的分支学科。

        同弗雷格一样,皮亚诺也独立地建立了一套带量词逻辑演算系统,但表述不如弗雷格严谨。不过他用的符号更为实用(弗雷格使用一套类似于现在数据结构的树一样的二维记号,不利于书写),现在我们用的属于,包含等集合符号,都来自于他。皮亚诺的另一个贡献是教学方面的成就,他和他的学生Burali-Forti, Padoa, 和Pieri都有相当成就,组成了逻辑学中的意大利学派。

        关键词(Tags): #数理逻辑#皮亚诺#弗雷格
      • 家园
      • 家园 上花

        与,或,非用数学符号+,*,-来表示

        与对应*,或对应+,是不是顺序改一下比较好?

      • 家园 欢迎科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