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再致cyonghu河友兼致谢 -- 听枫

共:💬69 🌺6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些仍然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措施

          本份人家,你不设这些措施他也不干。

          不本份的人,你设的再多,他也有方法规避,最终不过凭多增加社会负担。

          最怕的是,最终社会逼的本份人家也不得不去干。

          • 家园 要想超过美国人,就得做这个事,没有空中楼阁可建

            2004年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结构

            按纳税人群排列 个人所得税份额 个人所得份额

            前0.1% 17.4% 9.1%

            前1% 36.9% 19%

            前5% 57.1% 33.4%

            后50% 3.3% 13.4%

              众所周知,个人所得税是美国第一大税种。从广义的个人税来看,它几乎占到美国联邦税收总额的60%以上。其中,个人所得税占43%,社会保险税占35%(取雇员与雇主各一半)。

              很显然,美国个人或家庭是联邦税收的最大贡献者。但从个人所得税贡献份额来看,占纳税人比例5%的富人,尽管他们占有33.4%的社会财富(超过1/3),但他们却最大份额地贡献了联邦个人所得税的57.1%(超过一半的比例)。

              缴纳个人所得税最多的前千分之一最富有的纳税人,他们占有社会财富9.1%,但合计缴纳了占17.4%的联邦个人所得税。

              还有,占纳税人比例1%的富人,他们占有社会财富的19%,但他们贡献了个人所得税36.9%的份额。

              相反,占纳税人比例50%的低收入群体,他们占有社会财富的13.4%,但他们却只贡献了个人所得税份额的3.3%。由此可见,穷人对税收的贡献份额是相对有限的。

              实际上,税制(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的设计,正是要达到这样一种分配格局、这样一种分配效果:让富人以其巨大的纳税能力承担更多的税负,让穷人尽可能拥有纳税资格,但只是象征性地纳税,这是一个国民的光荣责任和应尽义务。哪怕缴税一分钱,也算是正规纳税人,也算是为国作贡献了。

              其实,税制设计中最能体现“均贫富”功能的是“超额累进税率”,尤其是将它应用在“个人所得税”和“资本所得税”上,则更能将“均贫富”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在超额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中,如果害怕伤及到穷人的利益,则可以通过两个策略来减轻穷人税负:一是将“豁免额”(也称免征额)标准制订得高一些;二是将低端税率设置再低一些。这样既可以给穷人一个纳税的名份,又可以实际上减轻穷人税负。当然,更主要的是通过超额累进税率让富人贡献更多、更大!

              因此,税的本质,与其说是由国家“取之于民、还之于民”,倒不如说,让企业和富人“赚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对个人所得税和资本所得税实施更高水平的超额累进税率,这也正是巴菲特一直在表白的意图:让富人实质性多缴税!让穷人象征性少缴税!

            • 家园 国内个人所得税貌似也是累进税率

              但是征收上和美国有很大不同,再加上国内金融电子化的程度,你说的一时半会还很困难。

            • 家园 赞同累进制,但是美国不是个好例子。

              详情见下: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xation_in_the_United_State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a reduction in the tax rates applicable to capital gains, as well as dividend income, h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income tax burden on non-wage income. An argument is often made that these types of income are not generally received by low-income taxpayers, and so this sort of "tax break" is anti-progressive. Further clouding the issue of progressivity is that far more deductions and tax credits are available to higher-income taxpayers. A taxpayer with $40,000 of wage income may only have the "standard" deductions available to him, whereas a taxpayer with $200,000 of wage income might easily have $50,000 or more of "itemized" deductions. In those two scenarios, assuming no other income, the tax calculations would be as follows for a single taxpayer with no dependents in 2006:

              Wage income $40,000 $200,000

              Allowable deductions 8,450 51,430

              Taxable income 31,550 148,570

              Income tax 4,445 46,725

              Effective rate 14% 31%

              At first glance, this would appear to be highly progressive - the person with the higher taxable income pays tax at twice the rate. But this does not give the complete picture. If you divide the tax by the amount of gross income (i.e. before deductions), the effective rates are 11% and 23%: the higher income person's rate is still twice as high, but his deductions drive down the effective rate to a much greater degree. In addition, most discussions of income tax progressivity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social security tax, which has a "ceiling". To expand the above example:

              Social security tax $3,060 $8,740

              Total tax 7,505 55,465

              Rate paid on gross income 19% 28%

              In other words, social security tax drives the effective rate up drastically for the low-income as opposed to the high-income taxpayer. This effect would be even more dramatic if the high-income taxpayer had $100,000 of wages and $100,000 of dividends and capital gains. In that case his total income tax would be $35,638, plus $7,290 of social security tax, for a rate on gross income of 21% - very near the rate paid by the low income wage-earner.

              Progressivity, then is a complex topic which does not lend itself to simple analyses. Given the "flattening" of tax burden over the years, many commentators note that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the U.S. tax system has begun to resemble a partial consumption tax regime.[9]

              美国这个老资本主义社会,累进制所得税已经实行很久,久得让富人们都找到很多漏子钻了。美国的制度可以做一个参考,也可以让我们看看富人们是怎么钻空子的。

              但是要真正的实现

              赚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
              ,中国必须在欧美国家现有的制度基础上更上层楼。

              另,个人感觉这个问题,单靠制度是不行的。当然制度是一定要有的,但是要如何让富人合作而不是对抗,要结合一定的社会教育,而且国家政府在某些方面一定要牢牢的抓住主动权,让企业,资本有求于政府。在美国,是政府有求于企业和资本家,所以很多时候必须作一些对人民并不是那么有利的妥协。中国要慎之。

            • 家园 通过这种方式超过美国是不可能的

              美国是建立在消耗世界70%资源基础上的国家,他的主要财富来源不是国内,而是对国外的吸血。美国的高消耗,买单的即不是国内富人,也不是国内穷人,而是从全球经济中吸血。

              中国能顶替美国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奴隶主吗?

              • 家园 看来你是不赞成累进税资本所得税制的了

                《孙子兵法》:上下同欲者胜。

                贫富差别太大,就别指望匹夫有责了。最后精英们一起逃难。

                李自成攻北京,大臣请崇祯皇帝开库取出90万两军饷鼓舞士气,崇祯皇帝拒绝了,城破却被发现还有2000万两库银。当然这还不包括王公皇戚的钱了。到了清兵在武汉城下,有亿万银两的另一位朱姓王爷做同样的傻事。

                蒋介石要的是那些坛坛罐罐,太祖大手一挥拿去好了,周恩来最后离开南京,在梅园新村做的新闻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还会回来的。

                • 家园 李自成入北京的时候,明政府还有2000万的库银?

                  有点怀疑啊,呵呵!

                  麻烦请介绍一下出处!

                  • 家园 白银危机 明王朝衰亡之结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

                    从去年冬天开始,雪就一直没停。不久,有消息说朱家皇帝的龙兴之处竟然闹了地震,凤阳皇陵前的石人石马被震倒了好几个。这不是个好兆头。果然,不久更坏的消息传来了,李自成占领了西安以后,竟然沐猴而冠僭称“大顺”皇帝了。他发下话来,打算趁黄河水解冻之前,率领10万大军攻打京师。

                    三月初八,大明皇帝朱由检召见户部侍郎吴履中,询问目前户部库房还存有多少白银。“只存八万了。”吴侍郎的声音略带颤抖。皇帝听了竟然没有动声色,只是说,这点钱拿来准备京师防备吧。“至于关外,”皇帝看了看北方的天空,“暂停边兵月饷。”

                    次日,皇帝召见了吴襄。屯驻在山海关,由他儿子统带的那支部队是目前皇帝唯一可以依仗的军事力量。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吴襄告诉皇帝,自己儿子手下有三千名可以供差遣的勇士。皇帝问他们大约需要多少军饷。吴襄答“一百万”。皇帝听了,半晌不作声,叫吴襄退下了。

                    三月初十,大顺军离北京越来越近。皇帝派遣太监向大臣、勋戚、高级宦官逐家强行“捐银”。尽管死到临头,各高官贵族竟都哭穷,说“家银无多”。最后共募集到白银二十万两。皇帝下令把这些钱全部用来犒赏京师的守城官兵,此前这批官兵已有5年没有拿饷了。

                    但这些手段已然是徒劳的。没有几天,京师外城的角楼上,已经可以望见远远打起的“大顺”军旗。

                    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接刘宗敏军进城。不到半天,京城的百姓已经从“大明”的子民变成了“大顺”的子民。

                    大明: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

                    国库空虚给大明朝廷最后50年带来的是近乎恐怖的记忆。

                    崇祯末仅国家财政收入,已经上涨到年约三千余万两白银。在这五六十年间,民间负担增加了三倍。再加上陕西、河南等地连年气候异常,粮食歉收。农民在天灾人祸的挤压下愈难维持生计。河南境内,乱民层出,这无疑为流贼军队的兴起与壮大提供了绝好的基础。而为了应付更多的乱军,朝廷急于增加捐税,扩大军队。

                    白银,在这里构筑了一个乌洛波罗斯蛇的循环。崇祯十二年以后,中原的部分地区已经在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下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流军的力量也达到了近10年以来的顶峰。皇帝不得不调动东北戍边的精锐部队南下剿匪。这为清军进一步南侵提供了机会。

                    仔细翻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大明帝国并不缺钱。事实上,它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

                    综合多位学者的数据,大致可以得知即使是最衰败的崇祯时代,明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依然大约占世界总值的40%以上。由于当时欧洲拿不出过硬的东西向中国出口,从公元1500年到1800年这三个世纪,欧洲只能依靠其从美洲殖民地获得的白银来向中国购买各种日用品及奢侈品。在公元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最终从欧洲和日本获得了大约6万吨白银。约占全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自公元1600年起为120000吨白银,自1545年起为137000 吨)的一半。而另一个估算指出明中期以来百年间,由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在7000吨到10000吨左右,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而 10000吨白银,大约相当于明人所称的3.2亿两。

                    明朝官员的囤积癖

                    既然大明王朝如此富庶,为什么最后却因为货币短缺的恶性循环最终覆灭?许多学者对此钩深索隐。一种普遍的认识是,通货紧缩引发经济衰败,导致了王朝的灭亡。16世纪后期,秘鲁、墨西哥和日本白银生产的波动、马德里和江户的保护主义情绪、海盗活动和海难使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锐减。天启前后(1621年)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在600文左右。到崇祯初年却已经涨至1200文,至崇祯末升到2500文以上。这一情况导致了物价的飞涨,再加上朝廷捐税,民不聊生的状况普遍出现。

                    但这一点显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先前流入中国的白银没能拯救明王朝的财政危机。正统元年,即1436年,明代建国70余年后。英宗皇帝将一部分漕粮折为金银放入内承运库。从此,内承运库变成了皇帝的小金库。小金库的出现或许意味着从此皇帝开始与政府争夺帝国有限的资源,这是以后廷臣屡屡要皇帝发内库资金的起因。

                    200年后,大顺朝廷的接收大员打开内承运库的库房时,他们惊呆了。四月十日起,李自成的卫队开始从这里往外搬运白银。这次史无前例的白银运输活动的目击者杨士聪在他的《甲申核真略》一书中记载了国库存银的详细数量:3700万两。他因此感叹,3700万两白银,相当于两年的“三饷”加派,假如能取出这些白银,抵消加派,那对流军力量的扩张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财富,竟然不愿在生死存亡之际稍加使用,崇祯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统治者与货币关系的阐释。

                    另一个糟糕的消息是,崇祯宫廷中的大臣与宦官们,与皇帝一样的贪恋白银。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下令设立“比饷镇抚司”,以大将刘宗敏、李过主持,收缴前明官员的财产。该司下发标准,要求各级前明官员按照“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的标准上缴白银。为了保证收缴效率,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作为刑具。重刑之下饷资甚为可观。此前对崇祯皇帝捐纳军饷动议无动于衷的官员,竟都数十万上百万地贡献起财产来。加上被各级军官私人收缴,以及未被收缴的囤积白银,流入中国的10000吨白银已经有两成被囤积在京师皇族各级官员的家中。而民间私人窖藏白银的行为在明代也不少见,崇祯以后,随着战乱的升级,囤积白银的现象出现得更为普遍。

                    货币紧缩带来的明王朝经济压力,也最终越来越明显,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王朝终于轰然倒下。

                  • 家园 在这里

                    崇祯是否吝啬有争议,私人修的历史多数认为崇祯没钱(内帑),但这种机密的事情,私人修的历史不可靠,而崇祯的亲信左都御史李邦华的奏折是可信的,李邦华不会在这个事上撒谎或者诬蔑崇祯,难道他的官不想要了?他嫌自己的命太长了么?还是把相关的反面意见附上,看看历史是如何被强奸玩弄的:

                    《明季北略》:“贼拘银匠数百人,凡所掠金银,俱倾成大砖,以骡马骆驼驮往陕西。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每驮二锭,不用包裹。谈迁曰:三千七百万锭,损其奇零,即可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 计氏紧接着加了一句话:“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也。”

                    王家范《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史林》2005年第1期):『从国库里抄没的有个大约的总数。据目击者杨士聪《甲申核真略》叙述,从四月十日起,即有马骡等车辆不断装运各库银锭往西安。十六日更是以千骑计。据他观察,所载的内库“镇库银”,刻有“永乐”字号,每锭500两,每骑二锭(千骑则为一百万两),其它寻常元宝则打成包裹搭装在一起,不易辨认。估计白银总数是3700万两,黄金为若干万两。赵士锦任职户部,比较清楚底细。他在《甲申纪事》中说:载往陕西的银锭上有万历年号,因万历八年以后所解内库银尚未有动,计白银三千余万两,黄金150万两。白银数与前杨士聪比较接近,再将黄金折为1500万两白银,总价值约为4500万两白银。史敦在《恸余杂记》里说崇祯帝确实以为内帑已空,为厂监内臣所欺隐,一直蒙在鼓里,结果尽为“闯贼”所得,“宫中得金银七千余万”,此恐得之道路传闻,未必确凿。』

                    《甲申纪事》记载:“予监督节慎库时,为甲申三月十五日,与主事缪沅交盘,库中止银二千三百余两,又钱作八百,国家之贫至此,可发一笑。自正月至三月,日以坐饷为令,或论省坐派,或官坐派,无虚日。至三月十八日始发帑金二万,赏守城军士,银末及发而城破矣。闯破诚后,日以内库银骡车运至西安。见其锭上有凿万历八年字者,闻内库银用至万历七年止,八年以后俱未用也。陈陈相积,扃面不发,卒至以国与敌,可为后世有国者之戒。”“贼载往陕西银锭上有历年字号,闻自万历八年以后,解内库银尚未动也。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两。”

                    史敦《恸余杂记》:“闯贼西奔,括宫中得金银七千余万两,驼载而去,天下闻而惑之。以为先帝宫中有藏金如许,足支数十年,而顾以二百四十万练饷之加,失天下心,致成瓦解。即甚昏愚,亦不至此。吴喧山曰,吾尝司计,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

                    《崇祯遗录》:“廷臣动请内帑,夫内帑惟承运库耳,钱粮解承运库者有,一曰金花,二曰轻赍。金花银所以供后妃金花,宫人宦官赏赍。轻赍银所以为勋戚及武臣俸禄随发,非唐德宗之私库,聚而不散者,安有余资?野史谓城破时尚有大内积金十余库,不知十余库何名?承运库外有甲字等十库存方物也。。。城破时惟车裕库珍宝存耳,乌有所谓十余库基金者。”

                    《怀陵流寇始终录》:“初,诸贼攻城时约,内藏归闯贼,勋戚财归诸帅,文官财归牛、宋,富户归小盗。又拷掠追索毕,刘宗敏进所掠银一千万两,李岩、李牟用刑宽所得少,以己物数,人皆称焉。共得七千万两。其中勋戚十之三,内侍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贾十之二。”

                    《国榷》:“所掠输共七千万。大约勋戚、宦寺十之三,百官、商贾十之二。先帝减膳撤悬,布衣蔬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之。”

                    《平寇志》:“其所得金,大约侯门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贾十之二,共七千万两。宫中久已如洗,怀宗减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银者尽充军饷,内帑无数万之藏。贼淫刑所得,扬言获之大内,识者恨之。”

                    王家范《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这个数目呢,是这样。刘宗敏上交给李自成最高是一千万两,其他将领都没有高过,所以我估计高过这个数字,这北京实际抄到的数是两千万两白银。现在回过来国库里的,国库里的清清楚楚,有一个户部,户部就是财政部,财政部当小科长的人姓赵,他最清楚。他说李自成把国库里的那些银子全部搬到西安,用驴,用马车搬的,他一车一车看,看下来,万历八年以来国库里的底银始终没有动过,总共多少呢,他算下来是3700万两白银,还有黄金,黄金是多少呢,黄金是一百五十万两,一百五十万万两按一比十计算,大概我们说,这样看起来至少总有四、五千万两,四、五千万两再加上前面的 2000万两,大概我们数目是六千万到七千万两。』

                    《怀陵流寇始终录》:“勋戚财归诸帅,文官财归牛、宋,富户归小盗”

                    《明季北略》:“谈迁曰:三千七百万锭,损其奇零,即可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

                    谈迁《国榷》:“先帝减膳撤悬,布衣蔬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之。”

                    《明季北略》:“贼拘银匠数百人,凡所掠金银,俱倾成大砖,以骡马骆驼驮往陕西。”

                • 家园 这句话我也提起过,只得到西西河里某部分人嘘声
                • 家园 我认为这不是治本的根本方法

                  有时吗啡也可以止痛,但不能长期服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