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东方和西方 -- 秋客

共:💬40 🌺5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东方和西方

    久居异国,时不时会对东方西方的一些现象进行比较,有时候会感觉到很有意思。先写下一个,希望大家多多的进行补充。

    1. 名字与恋爱

    外国人的名字[不是姓]很有意思,第一就是大家都差不多。一个办公室50来个人,也许男的叫John的就有那么三四个, 女的叫Kate也不少。第二就是西方人以直呼其名以示关系亲密,比如Blair会要求女王直接称呼其为“Tony”而不是“Mr. Blair”以表示自己和女王的关系健康而亲切;如果女王认可Blair,她会选择称呼Tony而不是Mr. Blair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隔阂。当然,我和其他任何人也可以称呼其“Tony”,如果我有机会见到他的话,首相先生也不会不高兴。相反,如果我在公共场合直呼Mr. Blair,他可能会一惊以为我要给他出难题。我还没有在电视里看到记者在问严肃问题的时候称呼其Tony,而一律以Mr. Prime 或是MinisterMr. Blair 。当然,反对党的领袖也不会在公共场合称其Tony,而称其Mr. Blair或是Mr. Prime Minister以示我和他不是一伙的。

    西方名字的这两个特点给恋爱带来了很大的好处。试想,男女初次见面,如果一方对另一方有点意思,想进一步了解,第一步当然是对方的名字。这时,西方名字的好处就体现出来,比如一男问一女“what’s your name?”“Kate.”“I’m John.”然后就可以亲切地攀谈起来。问得轻松,答的也随意,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嘛。叫John和Kate的人一堆,你说今天新认识了一个叫Kate女孩子,别人多半会问哪个Kate啊,只说Kate简直就是non-sense嘛。还有就是大家都叫我John,坦坦荡荡,我告诉一个女孩子我的名字也不表示我和她有多亲密,也许连普通朋友都谈不上。但是我和她认识了,这就是好的开始,也许就是好恋情的开始。

    但是在中文语境下面,名字的称呼可是有大讲究,不可乱叫。假设陈水扁和吕秀莲年轻时初次见面,彼此有好感,想进一步认识。但是问名字这个过程就有点难度了。如果吕秀莲问陈水扁“你叫什么?”那陈水扁怎么答呢?直说 “我叫陈水扁。”直接介绍全名好象不大适合初次见面,太正式,特别是在这种场合下。说“我叫水扁。”又有点太亲密,我想就算是中国的正式夫妻,老婆也很少直呼老公的“名”,而是代以“老张,老李”[老一辈的习惯]或是称全名或是其他的代号; 而且,中文也很少有情况会单独用到某某人的名; 还有,中文名都有一定意义,单独说出来怕别人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记忆,有时候反而造成理解上的错误从而遗恨终生。在以上两种都不好使的情况下,陈水扁改口说道“我叫阿扁。”这时我们的吕秀莲小姐会有什么反应呢?也许在想“连名字都不肯告诉,什么意思,看不上我啊?”或是“连名字都不肯说,看样子不值得深交。”, 也许还会产生更多的疑虑。如果对换一下发问顺序,由阿扁先问秀莲“你叫什么名字?”,情况就更复杂了,除了秀莲会遇到上文所述阿扁所遇到的全部困境,还有中文环境下男方直接问女方名字不是一个好的开始,也不大符合我们这个民族略带含蓄的性格。因此,因为姓名称呼的缘故,一段美好的恋情眼看就要夭折。

    2. 没门。与 No way.

    我国自古以成败论英雄,所谓成王败寇。一个人不管多么狡诈,多么坏事做尽,只要他成功地战胜所有对手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那么后世史家就会“为尊者讳”,结果就是这个人的大缺点大错误变成小缺点小错误,而小缺点小错误可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小优点小功绩则会被无限放大,以至万世景仰,名垂千古。

    因此在中国,你做过什么没有人关心,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我们关心的是你有没有“成功”[当然在各个时代成功的标准不尽相同],也就是所谓的你进没有进“门”。试想,一个僧人费尽千辛万苦,踏遍名山大川,来到一座千年古刹欲进门拜师追求佛学。但是人家不开门,你也不得其门而入。那么,在周围的人看来,这个人就是一个失败者。 不管你在这趟旅途人看到怎样的风景,遇到了怎么的人,你的知识结构还有对世界的理解有了怎么样的改变。但是你没有进门,没有到达你开始这趟旅途的目的,那么你就是失败者。因此,中文中有一句“没门”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社会哲学。我们重视的是最后的成功,也就是有没有进门,如果没有“门”可进,那么你的所想所求所做完全地被否定了。因为“没门”,我们先辈中很多的优秀分子因为没有达到入门的标准而无资格被载入史册进而被后人所淡忘,他们所做的努力,他们的思想,他们所积累的知识也被埋没了。

    而英语的表达法则完全不同,英语否定一个人一件事为“no way”,强调的是没有“方法”可行或是“没有路”可走,因此可以看出西方社会强调是一个过程。你朝一个目标努力,结果固然重要,可是这个过程也很重要,你能进门修成正果固然可喜,没有进门半途而废也没有关系,这个过程本身的积累对于你和后来人都是有意义的, 不可以轻易地否定。因此,在英语中,no way就是最高级别的否定。

    因此对于事物成败判断标准的不同对中西方的历史记录有很大的差别。在西方,很少有一个人被完全的肯定与否定。在这种情况下,事实不容易被弯曲,历史的轮廓也就比较清晰一些。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牵强

      不以为从这么两个例子中能看出这么多东西。

      中国人过去说朋友的名字是用字,比如刘备和说话时曹操说“孟德”,绝不说“操”

      现在年轻人,朋友间称呼因为没有成例,所以五花八门,直接叫名字现在也很流行,特别是双字名。

      CSB见到LXL,LXL绝不会问你叫什么,而会问“您贵姓”。CSB肯定会说:"免贵,姓C,CSB。你可以叫我阿B"

      关于每门和No way。门指的门路,并不是单纯的gate或者door。紧紧抠字面意思没有意义。中国人并不强调结果,至少和外国人比并不更加功利,而且传统文化上更强调不要在乎事情的成败,孔子本身就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 牵强
        家园 台湾人士好像也不问“您贵姓”

        CSB见到LXL,LXL绝不会问你叫什么,而会问“您贵姓”。CSB肯定会说:"免贵,姓C,CSB。你可以叫我阿B"

        有一次跟台湾朋友闲聊,说起一个她不认识的朋友,她问:“他的大名是什么?”吓了一跳。

        没两天,遇上一个台湾人,他问某:“请问你的大名?”倒~

        后来仔细问台湾朋友,说这是标准的台湾问法。

        所以大概情形应该是:

        LXL问:“请问你的大名?”

        CSB说:“我是CSB,大家都叫我阿B。”

        “贵姓”的这种问法好像比较普通话,北方也许多一些。

        偶家在南方,大家一般是问:“你叫什么名字?”

        但是在村里,不管南北方,好像这样直接了当的问法都比较不常见。

        一般的情形可能会是酱紫,模拟山海关附近啊。

        A问:“你是哪个村的?”

        B说:“我是大石头村的。“

        A:“哦,那个XXX跟你怎么论?”(这一句各地具体问法不一,大致是问一个大石头村的名人,以此刺探一下B)

        B:“XXX我喊老叔啊。”

        A:“那你姓X啊,你家是不是那个开卖店的?”

        B:“不是啊,开卖店的那是X%%,我喊二叔。不过我家就在卖店后边。”

        A:“那你是X※※家的了?”

        B:“啊,X※※是我三大。”

        A:“哦,你是X※%家的啊。你是老大?”

        ………………

        最后呢,经过一长流这样的问话,A才把B是谁弄明白了

        呵呵,问名字的方式确实不单是东西方语境的问题了,往大里说,那是跟基本的社会结构有关系的。

        东西方这样模式化对比一下,也蛮有意思的。

      • 牵强
        家园 嗯,CSB的例子确实不好

        有点儿刻意用英国人的交谈方式往中国人身上套了。

        中国人的习惯显然是问“贵姓”。不过这点可能是楼主忘了吧?先有了结论,然后找论据。

        过程和结果的问题,其实儒家思想的话,确实是重动机和过程,结果并不十分看重。不过中国文化一向有俗雅之分,虽然儒学是国学,不过在一些“俗事”上,我们中国人也是比较功利和世俗的。

        至于“门”和“way”的问题,这就太深了,这俗语谚语可是不好考古找出处。不过,我的理解,“没门”中的“门”也可以说是gate的意思,不过楼主把这道门放在了way的尽头,我理解这门应该是在way的前头,人的面前。

    • 家园 有关名字方面,我的感觉和你恰恰相反

      我是说重名那块。。。

      先说明一下,我自己手下带过的孩子至少超过两百人,还不包括我所了解的同一幼儿园或实习幼儿园其它班级的孩子,我曾经工作的幼儿园其中一间有11个班,这些孩子的名字,再加上孩子家长的名字,(算算看,一个孩子那里,我其实最少能掌握三个名字,有时还要加上grandparents的名字,小孩子兄弟姐妹的名字),这些都是我工作中日常必需接触的。新西兰是个年轻的移民国家,每年移民来此最多的人是英国人,说有百分之八十的新西兰白人和英国人有各种亲戚关系丝毫不过。我现在班上的其她三位同事全部是English。以前的同事也很多祖父祖母辈是英国人。我的工作圈子基本是洋人,接触的小孩和家长的范围也很大,手头掌握的姓名就更多,说明这一点,是说明我对姓名的采样分析得出的结果和你不同,重名的有,但其实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以目前手上有的enrolment为例子,六十人的名单,除了叫Jayden的有两人重名以外,没有另外任何一个重名。可能你会说这是凑巧,那么我仔细回忆了一下这过去四年多,在我班上重名的小孩有,但在五六十人的范围内,甚至一百人的范围内,同名超过三个的,极其的少。至于姓,重姓的就更为罕见。也有可能是我的这个情况比较怪异哈。。。但我想说的是,根据你的文章里第一部分的描述所给我带来的西方人重名现象严重的感觉,在我的实际生活中,重名的现象并不严重,只不过,对于我们过去教育中所熟悉的名字,关注度会高,一旦出现重名,感觉似乎就重的厉害了,其实不然。西方人很多名字有的发音相同,写法也不同,有的甚至发音都绕,至于姓,我不会念的就更多了。

      我这里比较常见的重名不是John, Kate,倒是什么Andrew, Ben, Jack之类的。。

      这一点,也是到了国外之后,我所感觉和国内非常不同的一点,以前在中学课本里所能接触的都是John,Mike,Kate这类被英国人都称为很old很old很传统的名字,以为老外的名字都这样,很多中国人到了国外,也都取这些以前自己在课本上得知的名字,我就有好几个女朋友的名字都集中在叫Michelle,Jane,Jenny的,,等我工作后大量接触外国人的名字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老外的名字可以这么千姿百态,而且很多相当不错,也有各种意义,有的其实我们以前也见过,有的,就闻所未闻,还有的,比如,有一个小孩叫Jonathan,竟然是因为他的妈妈叫Jo,爸爸叫Nathan,然后干脆两人的名字加在一起做了小孩子的名字Jonathan。

      国外还有一种字典,名字集锦,五花八门,专门用来给孩子取名字的。

      真正叫kate的,我几年,我一共只遇到一个大人一个小孩叫这个名字。后来我有个国内来的朋友想要给她女儿取个英文名字,我一口气给她不重样的写了五十个女孩用的英文名字,一点不夸张,当然,里面没有Kate.......

      关键词(Tags): #西方姓名(大圆)#西方人名字(大圆)
      • 家园 Jonathan 是常用名,来源是圣经
        • 家园 错 那是Johnathan 不是Jonathan 念法我想也不一

          念法我想也不一样

          一个是庄纳森

          一个是周纳森

          我的猜测

          • 家园 Johnnathan应是强把两个名字加上的

            Johnnathan应是强把两个名字加上的

            Jonathan 才是圣经上的,自圣经翻译成英文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Jonathan 中文圣经翻译成约拿单,是以色列第一个王扫罗的儿子,他有一个好友大大有名,乃是接继他父亲作王的大卫王 King David 是也。

            猜想,那对夫妇真的名叫Nathan和Jo,Jo一般上是Joanne 或 Josephine 的简称。或许他们见Jonathan嵌入他们的名字才取这个名字吧。

            要说我错,也要先调查明白吧

      • 家园 查了一下过去几个学期学生的名单,人数在60以上的,必有重名

        最狠的是一个30人的小班,三个Mike和两个Kate。其实,一个Mike是Michael,两个Kate的全拼也不一样,只是大家都用昵称,开始几周造成了不小的混乱。

        还有,我的学生当中,不管班级大小,必有至少一个Jonhson,一个200多人的大班里好像出过五个,呵呵。

      • 家园 支持非

        偶们班有150人左右,同名的几乎没有, 同姓的有几个, 因为人家是夫妇

      • 家园 嘿嘿

        发现非竟然用英格兰人这个写法。美国这边的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后裔比较多,是因为这两个地方穷啊,没饭吃,只好到新世界来混饭。新西兰的英格兰人比较多,是不是当年把英格兰的罪犯都给流放到澳大利亚去的原因呢?

        Jonathan这个您是戏说吧?Jonathan这个名字在美国算是常见的名字了。不过一般大家都用昵称Jon。要是用到了全名,那一定是很正是的场合了。

        老美的名字没什么新鲜花样,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只要你手头有一本圣经,随便翻一翻,就可以发现一半以上的名字都是来自那里面。其他的神话传说来的名字也不少,前几天才明白,Hilary这个名字是来自于希腊的传说中的赫拉,也就是婚姻和家庭的保护神,这个还是个变形,原形是Hela。大名鼎鼎的一株细胞系,源自一个子宫颈癌症患者的名字。大概是因为兆头不好,好久没见过有人用Hela这个名字了,倒是希拉里大行其道。

        倒是中国人的名字充满了诗意,比如说,非,飞(翼德),菲(俄罗斯长公主),斐(负心薄幸的代言人),芾(元章),个个都是如雷贯耳阿。

        • 嘿嘿
          家园 妖道兄搞错了!

          澳洲才是流放犯人之地,新西兰多数是当年英格懒东南几个郡的农民或地主的后裔,所以澳洲人火爆,而新西兰人有些乡土气息,还是挺可爱的。

        • 嘿嘿
          家园 笑话,我何必戏说

          Jonathan确实是常用名字,但是我所举的这个例子是真实事情,周一上班我可以把名册拍下来,也正是因为我也第一次知道原来他这个Jonathan的来历是这样,所以大感惊奇,问了几个本地朋友,也都乐的很,类似的还有一个女孩子叫Emmanuelle,通常情况下,我们可能in short叫她Emma,但是询问她妈妈的意见,她妈妈不同意,因为她女儿的名字里有她妈妈的名字Elle,所以无论多拗口,小孩子叫的多么不方便,我们都一致称其全名。

          我不需要去翻书来证明什么,也不需要去找什么重名的统计,那种统计毫无意义,我所说的,是我身边工作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我身边的例子,我的感觉而已。如果别人有感觉不一样的,那也很正常,大家生活的环境也不同嘛。这还仅仅是英语部分,在欧洲的时候,那些非英文的名字,我连一个名字都没记住过。我前面说过,重名全世界都有,只不过,我们之中很多人,我想对于老外的实际生活和这些类似的传统,习惯,文化都是只了解一部分,尤其是实际生活中的环节,包括我。单就姓名而言,我还算相对接触的数量多一些吧,而且几乎每学期还有不断更新的机会,所以我只需要举实际的例子,而不是道听途说的。

          再重申一次,重名现象肯定有,但没有我们在国内时候想象的那么多。如果再加上姓,能找出来的重名的就更加少了。而事实上,正式场合以及一些社交场合,称呼姓的几率更高,出现重样的机会就更低了。

          另,新西兰的早期英国人是探险者,1840年后才建国。新西兰和澳洲是两个概念。你去查查历史就知道了。来此的英国人把新西兰作为后花园,因为这里的气候,消费,都比在英国来的舒服,除了工资没那高,呵呵。这样的地方,让罪犯呆着,那就太便宜罪犯们了,罪犯们应该去热带,去沙漠,去荒地。而这些,新西兰都没有,澳洲都有啊。

          新西兰很多毕业生,毕业后都是去英国工作。包括我,也有经纪人联系去英国。正在考虑中。。。

          请看我回复秋客的

          这种统计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们这里Dave特别多

            有一个班组,5个人里有三个Dave,Dave就是David的昵称。或许加拿大西部都是一帮土农民的关系,重名还是很多的。

            • 家园 呵呵,好像现在遇到的英国人里面

              名字叫Neil的好几个;德国人和荷兰人里面名字叫David的一大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