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王牌悍将张灵甫传(作者:钟子麟) -- LEADER

共:💬1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二节 小才子遇上了大师

张鸿恩是个地道实惠的农民,一心发家致富。他可能也存过望子成龙的期许,但从他对大儿子张秀甫的安排来看,似乎对学而优则士那套古训并不十分热衷。张秀甫没有机会接受过正规教育,读过几年私塾之后,就一直在家给父亲当帮手,家里虽然有雇工,但张秀甫既要下地,又兼搞些骡马运输副业,一个人里外两头奔忙很是辛苦。一般来说,那时的农村孩子有个高小文化程度,能够识文断字计数算账,已经算个小知识分子了,张灵甫比哥哥多读了几年书,如今小学毕业也长成个半大小子,如果把他留在家里,多少也可以顶半个劳动力,为父兄减轻一点负担。要是张鸿恩真的这么想,张灵甫就得回家帮哥哥一起打理家业,那他就很可能和他的兄弟们一样,从此继承父业,一辈子在家乡务农经商做一个乡绅了。果真如此的话,张灵甫大概还能够有幸安逸一生,最后得到一个善终,但后面肯定就没有那么多的故事发生,中国现代军史上也不会留下他的一席之地。在这一点上,他到底是比他的兄弟们幸运还是不幸,还真是一言难尽。

张灵甫最终没有回家种地。一来是他读书的聪颖和优秀的成绩,令父亲重新燃起了望子成龙的期望,二来是长房大哥张德甫也在张鸿恩面前替他说了话。

张德甫是长房长子,比张灵甫大十多岁,他为人慷慨又很有长兄的风范,三弟张致甫就是由他接到西安读的中学,对张灵甫这个小堂弟,张德甫也一直很关心。他见堂弟酷爱读书,成绩出众,认为是张家难得的可造之才,悉心培养的话,说不定将来能替张家光宗耀祖,如果就此停学一辈子种地,就不免屈才了。于是他竭力主张叔叔让五弟继续升学,还拍着胸脯保证说,费用方面如果需要的话,他也可以尽力支持。张鸿恩见大侄子这么仗义,也觉得既然老二能读书,让他再读下去试试也好,看他能不能读出些名堂来,反正自己家境还过得去,只是大儿子就要再多辛苦几年了。

张德甫后来在冯玉祥主政陕西的时候,在西安的建设厅主管过林业,不过这时他还只是一个年轻的小职员,自己的经济也不宽裕,但他还是把张灵甫接到了西安,资助他继续接受中等教育。也因了这层关系,张灵甫后来对张德甫一直十分感激和敬重,尊这位堂房长兄如父。

在读书方面张灵甫的确是很争气,他没有辜负父亲和大堂兄的期望,不久便考入了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所学校,原来是著名的关中书院,设立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到清末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辛亥革命后不久,学校的名称改成了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当时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

张灵甫的中学时代,大约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三年之间,正值五四运动前后。五四期间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北京的学运风潮很快也曼延到了三秦大地,陕西各地的学生感到国亡无日,都纷纷起来响应,自动集会。当时西安各中等学校时常罢课,学生们举着“诛卖国贼”、“头可断,青岛不可失”、“打倒列强”等标语旗子,举行游行示威,他们涌上街头向商人和民众宣传抵制日货,劝用国货,街头演讲的学生声泪俱下,整个暮气沉沉的古城仿佛突然之间苏醒了。

早在五四期间,共产主义的种子在陕西一些地区也开始在悄悄地萌芽,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魏野畴就在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中组织起了共产主义学习小组,传授马列主义。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与其他共产党先驱一道在陕西各地积极发展建立党团组织,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就吸收了不少追求进步倾向革命的有志青年加入了共产党的阵营。在这些陕西青年中,至少有两位在这里值得一提。一位是张灵甫在陕西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名叫师哲,他后来成了毛泽东的俄文秘书,中共苏联问题专家,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政治秘书室主任,并在九十年代撰写了多部回忆录;还有一位就更加出名了,他是邻县榆林中学的学生领袖,也是张灵甫后来在黄埔军校时的同期同学,他就是日后陕北红军根据地的开创者,英年早逝的刘志丹。

张灵甫与师哲、刘志丹是同龄人。十几岁的少年郎,正值活泼、骚动的年纪,风华正茂,他们求知若渴,也喜欢追求时髦的新生事物,然而,就在他们刚刚学着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纯洁的眼里却是满目的民族积弱和国家屈辱,这反过来又刺激着年轻人的良知。大时代的革命洪流如惊涛拍岸,有使命感的年轻人按耐不住,纷纷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拍案而起,为国家民族之痛呐喊呼号。

张灵甫所就读的省立一师作为当时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在西安学运中堪称先锋。在这一片热气腾腾的爱国学生运动中,少年张灵甫也难以置身事外,据说那时他接受新思潮的影响,感愤列强环视,时局纷乱,时常在学校的集会上与同学一起发表一些慷慨激昂之辞,是古城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颇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意思。遗憾的是,他与近在咫尺的魏野畴却擦肩而过,魏野畴在陕西的青年学生中播撒的共产革命的火种,与他一前一后的同学擦出了耀眼的火花,却没能点燃到张灵甫的头上,否则的话,国民党阵营里也许就此少了一员未来的反共悍将,而他张灵甫今后的人生道路,也很有可能会截然不同。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张灵甫遇到的是来自另一个阵营的先驱,此人在陕西可是远比魏野畴名气大得多,这位大名人不是别人,正是在辛亥革命年代就与孙中山齐名的革命党元老于右任。

于右任乃前清举人,陕西三原人,早年留日并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民国初年,他在上海办报办学,后来与孙中山、廖仲恺等人一起组织讨伐袁世凯的运动。一九一八年,陕西一个名叫的胡景冀的青年军官在三原县起事,讨伐陕西督军陈树蕃,史称“三原起义”,随即组成了陕西靖国军,邀请于右任担任右翼军总司令。于右任受孙中山指派遂前往陕西赴任,同时在当地积极发展文教事业。一九二二年,靖国军瓦解宣告解散,于右任返回上海,与邵力子、叶楚伦等人一起创办了上海大学,自任校长,还在校内广纳共产党人,共产党的元老瞿秋白、邓中夏等人当时都是该校的部门负责人,教员中还有蔡和森、肖楚女等早期著名的共产党人,连魏野畴后来也时常到该校活动,使得上海大学成了华东地区宣传革命的大本营。次年,中国国民党成立,于右任作为国民党创史元老,成为二十一名参议之一。一九二四年一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二十四名中央执行委员,于右任即为其中之一,并兼任监察委员。

张灵甫当时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中学生,怎么会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扯上关系的呢?说起来,这也是陕西民国名人交往中的一段逸闻。

中学时代的张灵甫对文史典籍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他的国学根底甚佳,对诗书古籍很有心得,还喜欢研读历史,关羽、岳飞、文天祥这些古代英雄都是他的崇拜偶像,他尤其喜欢吟哦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并亲自手书悬挂室内作为励志的座右铭。古代英雄人物的义薄云天、精忠报国、视死如归自是少年人学习效仿的榜样,无庸讳言,这几位同时也是封建君王的忠臣良将,他们不事二主、奉天朝为正朔的思想,恐怕也对张灵甫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以至于日后陷于愚忠的迷思之中不能自拔。

这个喜欢读史的少年还有另外一个雅好,就是研习书法。张灵甫自幼性格就相当地认真执著,大凡感兴趣的事会做得十分投入。自从上私塾迷上书法之后,小小年纪的他一直练笔不缀,及上师范,西安的文庙碑林就在学校的附近,这里是古城书法爱好者的聚集地,对张灵甫来说更是近水楼台,他时常在那里流连忘返。逢到周末节假日的时候,同学们回老家的回老家,逛街的逛街,他却很少回乡下,也不喜与同辈一道嘻戏,而是寄情于笔墨之中,常常独自一人带上文房四宝,跑到碑林去临摹历代书画名家的碑帖,有时写得聚精会神,痴迷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常引来旁人的围观赞叹。

那时候他最喜欢练习的是何绍基的字,何绍基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碑派书法的开拓者,他的风格自然而跌宕,细腻而粗犷,外行人看似形拙,内行人却赞其风骨,被书法界誉为精妙、奇特、独树一帜。张灵甫因而练得一手颇见功力的碑体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少年张灵甫的书法造诣,在坚持不懈的勤学苦练之中日臻提高。在省立一师的时候,他每每代表学校参加学生书法展览和比赛,他的书法不仅闻名全校,就是在西安城里也逐渐有了点小名气。几十年后,他的一师同学师哲在回忆录里还提到:“张灵甫与我同窗四年,写得一手好宇。”(1)

学校出了个学生书法家,老师们很感自豪,尤其是张灵甫的老师韩兆鹗先生,更把他引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多方关照,时常为他在学校里举办书法展览,使得他名声在外。

这位韩兆鹗先生此时虽然只是默默无闻的一介教书先生,日后可也非等闲之人。他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在四十年代中国民主同盟成立后,他成为民盟在陕西省的负责人之一。五十年代初,作为民主党派的知名人士,韩兆鹗不仅是新政府首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还曾官拜陕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不过到了一九五七年,韩兆鹗因为有所谓的反苏言论,与许多其他民主党派的知名人士一样,没能逃过被打成大右派的命运。

张灵甫少年书法家的名声从学校传了开去,结果传到了于右任的耳朵里。

当时正是于右任从上海回到陕西领导靖国军讨逆期间。于右任原本就是个文人,他对教育历来十分重视,他曾经说过:“以学救人,效虽迟而功则远。教育是立国之本,欲建设新民国,当先建设新教育。”他率领靖国军与陕西地方军阀周旋之余,也在家乡兴办教育,他本人又是一位著名的大书法家,年轻时候专功北魏碑帖,也曾经潜心临摹何绍基的书法,并以何绍基入手,以后又旁及各家,真、草、隶、篆,各体均学,博采众长,自成别具一格的“于体”,他的作品,是现代书画界喜爱的收藏精品。听说陕西省立一师有一个少年学生,能把何绍基的碑体字摹仿得维妙维肖,于右任不禁心生好奇,很想看看这位少年的墨迹。

关于张灵甫和于右任早年的交往,曾见诸于坊间一些野史轶事的传闻。据说当时于右任到省立一师参观时,少年张灵甫在书法大师面前毫不怯场,当场研墨挥毫。于右任见这个十几岁的翩翩少年英目秀气,写出字来却笔力雄劲,连声夸赞:“好字,好字!后生可畏!”

这一传闻,笔者在访问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先生时得到了证实。张居礼现居西安,曾长期担任陕西省政协常委,现为西安市政府参事,民革西安市的副主任委员。张居礼先生说,于右任的确曾经称赞过张灵甫的书法功底很好:“还在他上中学的时候,我看到他临摹的作品几可乱真,非常惊讶,也非常喜欢。我们成了忘年交。”

于右任的字本是从何绍基的魏碑体演变而来,张灵甫有练何体的深厚功力,经于右任略加指点,学于体的字很快就上了手,后来他模仿于右任的字体,也能达到真假莫辨的水平。

就这样,这一老一少陕西乡党因研习书画而结下了雅缘,成了忘年之交。

只是,少年张灵甫尚不知道,与大名人于右任的忘年交,对他来说意义并不在于书画雅趣之间,而是在几年之后,当他懵懂地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正是这位于右任,在关键时刻成了他的引路人,而这条道路,决定了张灵甫今后一生的命运。

1-2参考书籍及资料注释:

1《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