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一家注李,千家注杜看官僚 -- 真离

共:💬158 🌺570 🌵2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里面的周总提名杨贵当政治局候补就很新奇

这个提名说明什么呢?说明周总理是听毛主席的安排还是自己的想法呢?

这篇文字明显的说的应该是周总理对杨贵的照看吧?

来到林县后,杨贵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林县人民生活上大翻身,主要还是解决缺水问题。他组织调查研究,制定了“充分利用好河里的水,挖掘出地下的水,蓄存住天上的水”的规划。按照规划,他带领群众打了很多旱井,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和3个中型水库。

就在杨贵为林县人民生活将得到改善而欣慰时,1959年的一场大旱将他的美好愿望击了个粉碎。大旱让流经林县的河流全部断流,已建成的渠道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打下的旱井也已干涸。杨贵从陶醉中清醒过来——必须得走出林县找水去。

很快,他们就把目标锁定在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漳河上。在杨贵的努力下,一切顺利进行。1960年春节刚过,杨贵就带领近4万名修渠民工,自带口粮、被褥和简易工具进驻了工地,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在太行山中建成了闻名中外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杨贵也因此而名震一时。

因红旗渠而被批斗迫害

红旗渠开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一斤原米,一斤半蔬菜。这看似很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来说已经高得不得了了。1960年11月,中央发出通知,全国实行“百日休整”,基本建设项目全线下马,红旗渠面临停工的危险。

杨贵明白,中央要求休整,是因为粮食紧张。他知道县里还有几千万斤的储备粮,不会饿死人。如果执行上级政策,工程很可能因此夭折;如果不停,又违反政策。最后,杨贵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绝大部分民工回队休整,留下300多名青壮劳力,继续开凿二期工程的咽喉——600多米长的隧洞“青年洞”。

方案一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告了杨贵的状。1961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到新乡纠正“大跃进”造成的“左”的偏差,一听说林县县委还在大搞红旗渠建设,非常生气,准备撤杨贵的职。杨贵详细汇报了林县的实际情况,谭副总理听了立即派人到林县调查,证明杨贵讲的是实际情况后,才没有撤杨贵的职。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杨贵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个针对杨贵的阴谋在悄悄地实行。

这天,安阳地委书记和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来到林县找杨贵谈话,说要协商解决林县和安阳的对立问题。他们说希望换个地方谈话,杨贵没有任何戒心就同意了。他们带杨贵到了红旗渠上的南谷洞水库去谈话,一天后,又换地方,这样换了3次,杨贵随他们一直来到安阳,被关进了地委机关一间只有5平方米的小屋里。这时候,杨贵才知道自己受骗了。

第二天,杨贵被连推带搡地拉到一帮人面前。“你说,你是不是走资派?你修建红旗渠是不是为自己树碑立传?你是不是挥霍了国家的退赔款?”一连串的质问,把杨贵搞得目瞪口呆。他咬着牙,与他们分辩:“我不是走资派,修建红旗渠是造福林县人民的,连周总理都支持我!”

这之后,杨贵一直成为造反派攻击的对象,直到他离开林县到北京工作。

因红旗渠而受总理特别关照

1966年9月,造反派联合起来,准备在安阳和林县掀起更大规模的造杨贵反的运动时,消息传到了周总理那儿。总理非常着急,立即请谭震林副总理打电话,让杨贵火速来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脱离造反派的冲击。1968年4月,在总理的特别关照下,杨贵担任林县革委会主任。

重新开始工作的杨贵很快从被批斗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带着近万民工,拉开了修建红旗支渠的大幕。到1969年7月,整整一年时间,杨贵和他的挖山勇士共修建了41条支渠,终于使红旗渠工程彻底告竣。

当支渠上红旗迎风招展时,杨贵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哭了。他对着太行山大喊:“总理!我建完了红旗渠,我终于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林县的老乡们!我终于可以让你们有水吃了!”

全国各地来参观红旗渠的人络绎不绝,再加上《红旗渠》纪录片在全国放映,红旗渠的名声响彻了中华大地,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大寨。

周总理接见外宾时说:“当代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经周总理提名,杨贵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1月,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杨贵调到公安部工作。

因红旗渠而和林县人民心连心

1967年2月末,安阳地委机关造反派将杨贵交给了林县造反派组织。这些人用汽车拉着杨贵,一个公社一个公社地轮流批斗,他们将杨贵关押到县一中的一间教室里,由几个人昼夜看守着。

这个时候,林县的群众,十分担心杨贵的生命安全,大家秘密磋商,决定救出杨书记。

1967年5月10日,正当看管杨贵的几个人睡午觉时,5个陌生人推开囚室的门,不由分说便架着他上了一辆卡车向红旗渠疾速行驶。到了渠首,几个人才说:“杨书记,你不用担心,我们是来救你的。现在我们把你拉到这里,是想再让你看一眼你亲手建造的红旗渠,然后,我们准备把你送到山西藏起来!”杨贵听了,泪水不住在眼圈里打转。

自1973年11月杨贵离开林县,他一直没回过林县,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心有余悸。

一直到了1990年,林县县委书记杜魁兴决定搞一个红旗渠通水25周年的纪念活动,真诚地邀请杨贵参加这个活动,并回林县看看红旗渠。杨贵虽兴奋不已,但他还是婉拒了邀请,而代之以一个贺电。

4月5日,纪念红旗渠通水25周年纪念活动隆重召开,杨贵的贺电在大会上一宣读,全场立时沸腾。原来,林县的老百姓多年来仍日夜思念着他们的杨书记,只是不知道杨书记的下落,以至于林县流传着杨贵早已去世的消息。杨贵的贺电一宣读,这个通水25周年的活动霎时间伴随着“老杨还活着”、“老杨还健在”的呼声,被推向了高潮。

林县人民对杨贵的思念,很快传到了远在北京的杨贵那里,这让他按捺不住了,5月9日上午,他悄悄来到了林县。

当他来到已解甲归田的原红旗渠指挥长马有金家时,马有金惊呆了,孩子似的哭了起来。

当天晚上,林县县委安排了一场《红旗渠之歌》文艺晚会来欢迎杨贵。演出结束,人们一声声地呼唤着杨贵。杨贵两眼闪着泪花,不断向群众合掌致意。

1991年4月27日,杨贵应邀出席了在林县召开的李先念主席给红旗渠题词的揭碑仪式。当主持人介绍到杨贵时,会场雷鸣般的掌声,此起彼伏。会议结束了,人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呼唤着:“杨贵!杨贵!”都想面对面地看一看他们的老书记。

林县群众的热情打开了杨贵的心结,1993年5月,他携夫人第三次回到林县。

2010年9月24日,80多岁的杨贵老书记再次回到林县。村里的老人们听说老书记回来了,纷纷拥到大路上。老书记询问他们的年龄、身体。让人惊异的是,他们中有许多人是这样回答的:“我比您小两岁”,“我和您同岁”。记忆穿越几十年的时空,他们不会忘记老书记的音容和年龄…… 赵倡文 《文史精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