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革命回忆录漫谈之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上) -- 孤星

共:💬62 🌺701 🌵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读革命回忆录漫谈之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

公众号 云在西湖 同发。

参加革命之后,儿子回家不易,有的父母通过各种方式主动找儿子。

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撤离苏区之前,杨成武已经6年没回家了,他参加革命后就与家里断了音讯。他参加闽西暴动时,情况紧急,再者为了家人的安全,因此不告而别。有次他在行军路上碰到一位长汀老乡,老乡回家后把碰到他的消息传开了。家里人非常高兴。他父亲、1位远房表嫂、十几位乡亲(大部分是军属)每人挑着一副担子,爬山越岭,带着猪肉和闽西的土特产过来看他。

父亲和乡亲们在部队住了3天。部队要开拔,他们就回去了。杨成武和战友们好不容易凑了几块钱给他们做路费。他堂哥是团里的司务长,这个时候刚回来,与前来探望他的媳妇见了一面就匆匆分手,下次相见就是1949年了。

1939年,耿飚的父亲第一次去延安。毛主席接见他,对这位湖南老乡很客气。他父亲异常感动,回到他的窑洞中对他说:“共产党的领袖这么平易近人,实在太感人了。”周恩来、林伯渠也接见了他父亲。肖劲光、王维舟等亲自安排他父亲的生活和参观活动,还赠送回家路费。临行时,父亲深情地对他说:“现在我看到了中国革命将士的风采。延安的抗日将士,是中国的脊梁。你们参加这个革命队伍,这条路走对了。

1946年,这位老人家以83岁高龄,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封锁扶杖北上,第二次奔赴延安。临行前,他对家中亲友说:“陕北陇东,中草药资源丰富,我当力尽所能,为革命将士行医治病,了却此生为国为民的心愿。”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跋涉,不幸的是,由于环境恶劣,老人家客殁于蜀道中。

阳明堡战役之后,陈锡联意外收到了八路军总部转来的一封家信。信是他母亲口述、别人代笔的。母亲从报纸上看到阳明堡战斗胜利的报道,报道中提到“团长陈锡联”,便写信问这个陈锡联是不是自己的儿子。有人听说他在部队中当了官,正带着队伍与日本人打仗。信中说母亲生活非常苦,“风扫地,月作灯,借屋躲雨,身亦难藏”。到晚年的时候,他还清晰地记着这几句。

看到这封信,陈锡联感到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又得到了母亲的音讯,难过的是母亲仍在吃苦受累,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感到十分内疚。考虑到时局动荡不稳,社会环境复杂艰险,他在回信中没有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只是说自己在外经商,生活还好,待形势安定一些后便回家看望。

母亲的这封信,陈锡联一直珍藏在身边,思念母亲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抗战后期,他奉命赴延安,到中央党校学习,因途中要过几道封锁线,为防意外,他把这封信连同其他一些物品装在一个盒子里,埋在屋后一个山洞里。两年后,他从延安返回,发现山洞进水,盒子里的东西都沤烂了。

1942年9月,新四军四师骑兵团团长周纯麟(1955年少将)的叔父周承继在部队驻地不幸去世,时年72岁。二人长年没见面,此次相聚仅仅15天。此前,他给叔父写了一封信,叔父从老家湖北麻城历尽艰险到达江苏泗洪,这才找到他,却在路上染上了痢疾。

老人病逝,离家太远,不能送回,好在当地一位开明地主献地半亩作为墓地,又出资为老人置办了寿材和墓碑,才将老人就地安葬。周纯麟远在家里的老母,天天盼着他叔父能将儿子找回来见上一面,却总也不见人影,终于病倒,很快去世。

周纯麟1930年11月参加红军,此前是赤卫队员。他走的时候,没告诉母亲。母亲听说后,日夜赶工做出一双棉鞋、一双单鞋,鞋里还塞着两块银元,让他叔父送到部队去。她母亲先后生了7个孩子,死了4个,娘家4个兄弟也相继死去,丈夫也死于病饿。

周纯麟当红军,既给母亲带来了欢乐,也使她遭受了更大痛苦。他参军不久,敌人就造谣他死了。第二年,他参加赤卫队的三哥惨遭杀害,嫂子改嫁。为了躲避追捕,母亲只好带着6个月的小孙子外出讨饭3年多,最后眼睛都哭瞎了。

在苦难的旧中国,有多少这样悲惨的故事!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后,一些红4方面军成长起来的干部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有的见到了长年未见的母亲,比如前边提到的陈锡联,还有郑国仲少将等。

部队有一次路过安徽霍邱,发现一位老大娘坐在路边,手里举着一块布,上面写着:“徐克勋我儿归来。”但她最终没等来自己的儿子。

徐克勋,也就是担任过红4方面军、西路军参谋长的李特,张国焘的亲信之一。

徐向前曾评价他说:“李特资格很老,在苏联留过学。李特人很好,和人相处不错。他心很细,考虑问题比较周到,作战命令、训练指示,大都由他起草。这个人很能吃苦耐劳。”

草地分兵,李特跳得比较凶。莫文骅曾回忆了李特奉陈昌浩之命追赶毛泽东等人的细节。他说,李特第一个飞马追赶中央,他一面用皮鞭抽打不愿回去的红四方面军的干部,一面高喊:“不要跟机会主义者北上,南下吃大米去。”一会儿, 李特和李德用俄语争吵对骂。博古说李德骂李特为流氓,李特骂李德为赤色帝国主义。最后,还是毛泽东出面,跟李特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才把李特说服了。

关于这次交谈,宋任穷上将后来有过回忆,大意是这样的:

请你向国焘同志转达我的意见。根据对当前政治形势的分析,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南面敌人力量强大,再过一次草地在天全、芦山、甘孜建立革命根据地是非常困难的。我相信,不出一年你们一定会北上的。你们南下,我们欢送,我们前面走,给你们开路,欢迎你们后面来。最后这句话,毛泽东连着讲了三遍,给在场的同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李特去追赶中央,是奉命行事,但他出言不逊,态度傲慢,所以当时在场的杨尚昆、宋任穷等人对他均无好感。当毛泽东晓以大义之后,他没有再为难毛泽东和中央红军,仅带领红军大学中的部分红四方面军学员南下。但他的这种行为,无疑极为不妥,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938年1月,王明从苏联回国,在新疆逗留期间给李特扣上了“托派”的帽子。随后,他与张国焘的另一亲信黄超被秘密杀害,时年36岁。

1950年3月至4月,时任44师师长兼政委的向守志率部与184师一起发起西昌战役,并取得胜利。经此一战,44师在西昌地区家喻户晓,老百姓都听说44师有个向师长。当地的一个老太太,丈夫也姓向,儿子在红军长征路过时报名参加了红军,此后十几年杳无音信。

老太太以为向守志就是她的儿子,带着唯一的女儿到西昌找儿子。向守志听说后十分感动,委托师政治部派专人热情接待,向母女俩解释,向师长是四川宣汉县人,不是西昌人;他虽然也是红军,但长征时未到过西昌,也不认识这位姓向的战友,向师长不是老人家的儿子。母女俩通情达理,不再坚持要见向师长。第二天,她们接受了师政治部赠送的路费和食品,含泪回家。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需要流血牺牲。参加革命,就意味着危机四伏、生死难卜。频繁的行军战斗,恶劣的生活和医疗条件,再加上肃反,能够九死一生活到建国之后的,都是幸运儿。从高级干部到普通战士,莫不如此。

中央苏区时期,江西兴国共有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有9万多人,其中参加正规红军的有5.6万人,最后只出了56名开国将军,包括肖华、陈奇涵2名上将。5万多人牺牲,姓名可考的烈士就有2.3万人。

廖汉生中将多次感慨,别的老苏区都有一两个“将军县”,出了几十、上百个将军,桑植县1928年就建立了工农革命军,1929年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上万人参加红军,长征出发时大批人跟着走,但是授衔时只有一个元帅、一个中将、一个少将,其他人差不多都牺牲了。

二、六军团离开桑植长征时的1.7万人中,大概有7000人是桑植籍。活到建国后回乡的据说不到20人。

1979年,廖汉生在离家44年后才首次回到桑植。迟迟没有回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想到那些牺牲了的同志,一想到那些红军家属们,他的内心就深深地感到不安,他无法向乡亲们兑现长征出发时的承诺。长征之前,很多群众都把儿子、丈夫托付给他了,他回去之后怎么面对?

活到解放之后的母亲是少数,活到解放之后的革命志士也是幸运儿。有多少母亲能等到归乡的儿子呢?!

通宝推:fhqiolj,老惰,HarryGore,牧云郎,落木千山,桥上,西门飘飘,心远地自偏,燕人,脊梁硬,北纬42度,不远攸高,袁大头,回车,真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