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大禹治水行迹考(0)引子 -- 汉服
盆地内的河道疏浚
前面我们说过,盆地治水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任务:第一,如何将盆地内的积水泄掉;第二,如何在露出水面的平原上疏浚出合适的河道。事实证明,在四川盆地中,这两个任务都不轻松。在四川盆地中,这两个任务甚至还呈现出套娃的结构:凿开了大山梁,泄干了大池水后,忽然又发现盆地的底部还有小山梁,以及被小山梁阻隔形成的小水洼。
其实这样的构造我们在黄河晋陕段遇到过的。在黄河的晋陕段,中央山脊东侧本来是个大湖。大禹劈开了中央山脊,山脊东侧的湖水开始倾泄而出……但是渐渐地,又有两道蛟龙璧水落石出,而上方的湖水又被蛟龙璧拦住,在蛟龙璧上方又形成了一个湖。大禹不得不再次将蛟龙璧劈开,才终于整治好了黄河的河道。
这样的情况,在四川盆地中,又出现了。
我们再看一眼汇入盆地的主要河流:
注入四川盆地的主要河流有包括金沙江(长江)和岷江在内的至少7条主要的河流。这些河流注入盆地之后,在盆地内顺着地势形成河道,并最终汇集的盆地的最低洼处——也就是盆地的东南方向的长江河道,然后经三峡流出盆地。
按照我们的假想,这些河道都是巴蜀海中的水基本泄空之后才形成的。考察这几条河流的河道,我们就可以发现,有好几道山梁浮出水面后,不偏不倚,正好挡在盆地中的水道的必经之路上。
如上图所示。左侧的箭头指向的是龙泉山脉,右侧的箭头指向的从左至右分别是华蓥山、铜锣山和明月山,而华蓥山延伸至西南方向又散为若干条支脉。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沱江穿越了龙泉山,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在西南方也穿越了龙泉山,而嘉陵江则穿越了华蓥山的若干条支脉、铜锣山和明月山。显然这些河流在平原地带也是向地势最低的方向流动的。也就是说,如果这些山脉不从中间断开的话,必然正好拦住它们的去路。
岷江,都江堰,金堂峡
都江堰是岷江注入四川盆地的入口。我们探寻先辈治水的足迹,到了都江堰,情况却突然变得复杂了起来。
相传在都江堰治过水的,有三位:大禹,鳖灵,李冰(及其子)。
大禹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人物,《尚书·禹贡》说:“(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鳖灵是古蜀国国王。《蜀王本纪》:“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治水成功后,鳖灵当上国王,建立开明王朝,历十二世,亡于秦。鳖灵的生卒年代不详。秦灭巴蜀是公元前316年。假设平均每任国王在位30年,开明王朝共360年。实际上,依中原王朝的经验,长命的王朝也就300年的寿命。所以我们倒推一下,鳖灵应该是公元前六七百年左右的人物。也就是说,鳖灵是大禹之后1300年左右的人物。
李冰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任职期间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修筑都江堰的起因是“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岷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胀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三者对照,矛盾出现了。
先看大禹在此治水的记载:
《尚书·禹贡》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前面我们刚刚看过,岷江上游确实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的痕迹,所以“岷山导江”是成立的。那么,“东别为沱”呢?
从卫星地图上看,岷江出了都江堰之后,分出了支流沱江。沱江几乎是向正东方向去的。所以“东别为沱”也是成立的。
从图上看,沱江是穿过了龙泉山的(即金堂峡所在)。奇怪的是,在当地的传说中,金堂峡却是后世的鳖灵开凿的。这就不好理解了。为什么呢?因为,大禹既然有意分出了沱江,就没有理由不开凿龙泉山——否则沱江水道是不通的。治水治成半吊子工程,显然不是大禹的风格。而且大禹是有神力加持的,开凿龙泉山只是举手之劳,没有理由不做。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大禹在都江堰处凿开了山口将岷江导入了四川盆地,进入盆地后又将江水向东分出了沱江支流,并凿开了龙泉山的金堂峡让沱江得以通过。
再看鳖灵的治水。
《蜀王本纪》:“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这段文字里有好多不合逻辑之处。譬如鳖灵死而复活,尸体能逆流而上,等。《鳖灵 开明王朝定都成都》将这段文字作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此文分析认为鳖灵是犯了死罪的楚人,亡命逃到蜀地。
玉山是哪座山,今天的学者们还在争论。根据“出水”一词,很多学者怀疑玉山是今日之玉垒山。不过我觉得这个说法很可疑。一则,我们单看这段文字:玉山出水很大,所以鳖灵决玉山。那出水不就更大了么?这不合逻辑。二则,作为岷江注入成都平原的峡口,大禹已经决过了,不需要鳖灵再来决一次。如果真的需要鳖灵来决,会是什么原因?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峡谷两侧山体崩塌坠入江中壅塞江水形成堰塞湖。那样的话,会有一盆水悬在成都人民头上。成都人民担心的是堰塞湖坝体哪天突然崩了,洪水突然冲下来冲毁家园危及生命。但那样的话,措辞就不会是“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
我怀疑“出水”是“阻水”之误。将“出水”改为“阻水”,逻辑就通顺了:“时玉山阻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如果这样的话,玉山是哪座山呢?
我们抛开那些史料与传说,看看成都平原的地理条件。上图是成都平原的等高线。其中,黄色的是500米等高线,红色的是510米等高线。可以看到,从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往下高度是层层递减的。以都江堰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高度递减的扇面。右侧,如黄色等高线所示,也有两个扇面,其中心分别是沱江的出口金堂峡和岷江的出口新津县。如果金堂峡两侧山体崩塌导致潴水壅江,那么山前水位会上涨到500米以上,形成一个扇形的湖泊。但水位不会超过510米。因为在到达510米高度之前,水就能通过下方的岷江通道泄出平原了。但是这500米海拔的水位,也是成都人民不能接受的。因为成都主城区的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如果任由金堂峡潴水壅江,成都就全泡水里了。《蜀王本纪》中记载的“若尧之洪水”就非常准确了。
所以分析下来看,鳖灵决的应当是金堂峡,玉山当指龙泉山。我们看一下金堂峡:
峡长约两公里,宽不足百米。两侧山体海拔高度在700~800米之间,水面海拔在440米左右。作为对比,李冰花了5年时间在无火药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胀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宝瓶口)。简单计算一下,金堂峡的工程量是玉垒山宝瓶口的1000倍。鳖灵是比李冰更早的人物,未闻鳖灵有神力加持,那么他的手段不可能超过李冰。就算他有与李冰完全相同的技术,同比计算一下,他得干5000年才能凿开金堂峡。
前后对比,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情况是这样的:大禹分出了沱江并开凿了金堂峡供沱江东去。但过了1300年后,因为金堂峡两侧山体陡峭,自然风化等原因,部分山体从崖壁上脱落后坠落江中导致金堂峡壅江潴水,山前水位上涨。特别是每年雨季到来之时,沱江水量大增,导致金堂峡前湖面扩大,“若尧之洪水”。鳖灵带人解决了金堂峡中坠入江中的石块,消除了成都平原的水患。
有大量的史料和证据证明鳖灵拓开金堂峡。
《读史方舆纪要》金堂县记载:金堂县东二十里,高山拱峙,河流其中,相传望帝(应作丛帝)鳖灵所凿。
《蜀中名胜记》:金堂峡,相传为鳖灵所凿。
嘉庆本《金堂县志》:“三皇庙在三皇滩上,神像中一,左右六,俱狰狞可畏。金堂三皇庙所祀何人?”《四川通志》云:“此盖鳖灵因凿(峡)有功,故建庙祀之,久而昧其源也。”
《舆地纪胜》引《国志》:“会巫山壅江,蜀地潴水。鳖灵遂凿巫山峡,开广汉金堂江,民得安居。”这里的巫山恐怕不是今日的巫山。一则巫山距离蜀地有千里之遥;二则巫山古时属巴人、楚人疆域,鳖灵本是楚人,举族亡命奔蜀,治水又跑到三峡去,是自投罗网;三则,巫峡两岸石壁高达千米以上,作为凡夫的鳖灵对此完全无能为力。所以此句中的“巫山”恐怕仍然是指龙泉山。
最后我们再说一说都江堰。
前面提到,李冰修筑都江堰的起因是“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岷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李冰于公元前256年开始修筑都江堰,那么他是大禹之后1800年左右的人物。大禹在此治水的时候向东分出了沱江。显然这个操作是带有灌溉意图的。但是,李冰到四川时,大禹的治水工程已经完工1800年了。这1800年中,岷江年年都会暴发山洪,带着大量泥沙进入成都平原。而河流在平原上,因为泥沙淤积的原因,常常会主动改道——这一点,我们在考察黄河下游的时候已经了解得很清楚了。所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经过了1800年之后,在岷江注入成都平原的位置,大禹最初的设计已经不再能够正常工作了。这时候,又有凡人英雄李冰站出来,继承了先辈的治水精神,完成了都江堰工程。
华菳山,铜锣山,明月山
前面说到,嘉陵江穿越了华蓥山的若干条支脉、铜锣山和明月山。如果这些山脉不从中间断开的话,必然正好拦住嘉陵江的去路。见下图:
此图中条状山脉非常醒目。嘉陵江从西北方逶迤而来,但却以直线路径连续穿越华蓥山脉数条分支(①~⑤),与长江汇合之后又连续贯穿了东侧4条山脉⑥~⑨。这一次,我们不再仅仅能够通过卫星照片主观取证了,我们还有史籍为证:
《华阳国志》载:
当初大禹疏通九河,见一山拦住长江去路,即挥开山斧辟之,山裂处即为铜锣峡。
注意这里《华阳国志》的文字中又出现了“九河”字样。前面我们在黄河下游见过一次九河,但此处的文字中写的显然是处于铜锣峡上游的九河。我们细数一下,四川盆地是一个群山围绕的盆地,众多河流从群山当中流出并注入盆地,如果数小河的话其实远超九条。当然在古汉语中“九”常为虚指,真实的含义是“很多”。
我们近距离看一下铜锣峡:
两岸山壁平整如削。——用“如”字可能不准确,因为确实就是削出来的。:-)
有趣的地貌
在寻找四川盆地内部治水痕迹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一点有趣的东西。
如上图所示,我们在四川盆地中间的几条山脉上看到了几处色泽明显不同的区域。我们已经知道,在四川盆地平原中,平原的颜色是淡绿的(因为开辟成了农田,淡绿色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绿色与收割完了庄稼只剩裸露的泥土的褐色的混合的结果),山脉的颜色是墨绿的(长年生长的树木的颜色)。但在这张图中,山脉的中间又出现了一些淡绿色的区域。
看一下高程:
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在这个狭长的地带又一次看到了熟悉的场景:盆地中的平原!泄湖成原!四周墨绿色的都是较高的山体,中间绿色的问题则是盆地平原。(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区域的中间部分的平原不够平,说是丘陵更合适一点。应该是成为湖泊的时间不够长,泥沙还没有厚到可以淹没湖底的乱石,就被大禹掘开了豁口将湖水泄出了。)
在这张图的右上方,从左至右的三条山脉分别是华蓥山、铜锣山和明月山。我们可以看到,华蓥山、铜锣山的山体中间出现了同样风格的狭长平原地带。这就意味着这些区域从前也都是湖泊。
上图中,嘉陵江穿越了华菳山的数条分支。我们重点考察一下最西边的这一条。可以看到山顶上也有一个狭长的比较平坦的盆地平原,其地势从南向北是逐渐下降的。事实上这个地貌也是嘉陵江穿越华菳山的峡谷属于人工开凿的证据。原因很简单:如果这个峡谷一直就有,那么这个山脊上的平原就无法积累湖水,因而也没有机会在湖底积蓄泥沙,以及后来水泄空后形成平原。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13)长江的源头在哪里? 8 汉服 字5020 2022-01-09 07:18:58
🙂(12)四川盆地 5 汉服 字17293 2022-01-05 07:18:12
🙂(12)四川盆地(续2)- 长江故道之清江 1 汉服 字1481 2022-01-07 03:28:16
🙂(12)四川盆地(续)
🙂外一篇:消失的夏王朝 24 汉服 字37547 2021-12-11 00:13:12
🙂补充:雍州主要平原示意图 1 汉服 字46 2022-01-09 07:01:34
🙂补充:雍州进贡路线 汉服 字46 2022-01-09 07:00:38
🙂补充:梁州进贡路线 汉服 字46 2022-01-09 06: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