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大禹治水行迹考(0)引子 -- 汉服

共:💬150 🌺729 🌵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外一篇:消失的夏王朝 -- 有补充

《尚书》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存的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保存了中国最早的上古史的描述,其开篇就是《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并举,明确认定虞朝是在夏之前的一个单独的朝代。……更重要的是2018年才整理完毕的《清华简》第八辑也赫然出现了单独的《虞夏殷周之治》篇,论述虞、夏、商、周四代礼乐的不同特点,阐述崇俭戒奢的治国思想。明确印证虞朝就是夏之前的一个朝代。(米克诺斯:夏王朝有没有可能是良渚文化的延续?

然而,现在学术界却对夏朝是否真实存在颇有争议。据为什么西方学者不承认夏朝?真实原因让人无奈!,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缺少可信的史料,二、缺少有说服力的考古发现。

文中还提到了商朝作为对比:

商朝原先也是广受质疑的,然而大量甲骨文、金文的发现直接证明了《史记》上关于商朝记载的真实性。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至今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不仅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在商朝的甲骨文上也没有发现关于夏朝的只言片语。

至今没有通过考古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到夏朝的遗址。那么,为什么找不到夏朝的遗址呢?夏朝的城市,如果当初的确有过,应该会建在哪里呢?今天,我们试着探寻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

大禹面临的形势

治水完成后,大禹面临的形势很好——不对,不是很好,是相当好:

1. 深孚众望,万民拥戴。

2. 手上有伏羲大帝赠的玉圭,君权神授的象征,舜都未必有同样的东西。

3. 手下有一支数万人的治水大军,他们饱经风霜;他们忠心耿耿;他们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他们手上有神族提供的高科技工程机械,用来劈山开河非常麻利,用来破城毁屋自然也趁手。这支大军完全可以是说当世最强之野战军。当然了,他们都是深受民众爱戴的治水英雄,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治水的英雄部队。他们不会去想、更不会去做与人民为敌的事情。但他们的实力是客观存在的。

最终舜禅让了帝位于禹。有了这3条,估计舜也别无选择。:-)

因为地貌在治水完成后有了巨大的改变,大禹得了王位之后,他需要考虑自己的领地选在哪里、新朝的王城定在何处,以及手下的功臣如何分封。

大禹可能的选择范围

在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从地理范围上讲,整个九州(也是《禹迹图》覆盖的范围,二者基本一致)都是大禹可以选择的范围。

关于这一点,从我们已经遍历过的黄河流域,已经可以大致看到大禹的超级工程能力,以及活动范围(江淮流域及南方诸水容以后考证后陆续放出)。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间接证据(

大禹陵为何会在绍兴?):

禹杀防风,被后人认为是杀鸡儆猴的经典案例。很多的史书都有记载,竹书记年,史记,国语。。。但秉承对上古史都是存疑的态度,话不能说死,应当说大概率应该是真事。那么这个大概率存在的防风氏在哪里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普查民间艺术文化遗存时在浙江省德清县发现了当地有丰富的防风传说,并且在周围绍兴,吴兴,临安都有发现相关线索。这里的百姓世代祭奠防风王,口口相传防风故事十几则以上,为防风被大禹所杀鸣冤4000多年。并且这里有历史悠久的防风祠和防风庙会。甚至至今当地还有“拜大禹会肚子疼”的“可爱”说法(感觉是用来吓唬孩子),可见对大禹的仇恨之深,在历朝历代尊崇大禹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显得极为反常。防风氏作为史书上的一名失败者,不像黄帝、炎帝、大禹等帝王名人那样有很多地方都争相附会,只有德清百姓默默的在称颂他祭奠他。恰恰是这点这个全国唯一的祭祀防风王的行为,透露出当地和防风国的渊源应当的确相当深厚。

此说相当可信。这事倘若为真,也说明大禹的活动范围相当之大,与我们前面推测他拥有的“飞菟”其实是一架类似直升机的飞行器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大禹的选择

先说结论吧:我认为大禹选择了雍州作为自己的领地。

雍州在哪里?根据《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即雍州位于黑水和西河之间。

黑水在哪里?

西河又在哪里?

点看全图

图122 黑水与西河

《禹贡》中说,雍州的进贡路线是“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也就是从积石峡出发,一路顺黄河而下,至龙门(禹门口)后,再继续向下过西河,最后抵达与渭河的汇合点。从这段措辞看,西河就是黄河上龙门到渭河的一段。

《禹迹图》中共有2处河流被标为“黑水”,一条在左上角,一条在左下角,均流向图外(也可能是同一条河,中间部分流经图外。对照其走势,颇有几分像澜沧江)。此句中的“黑水”,对照进贡路线,当是左上角的黑水。

而雍州就位于黑水和西河之间。

点看全图

图123 黑水与西河

对照上图:左侧黄色线条是积石峡,而黑水更在积石峡之外;右侧绿色线条是西河。雍州就在黑水至西河间。

雍州是一个面积概念,所以应该不会是黑水到西河的直线。参照网上诸多九州图,以及《禹贡》中描绘的进贡线路,雍州的范围至少包括整个黄河几字弯内侧的区域,以及汾渭平原。

点看全图

图124 禹贡九州图

中国这块地,东部是大海无法逾越,西部是高原空气稀薄,南部是原始丛林遍地瘴疠,北部苦寒。基于上古时代地广人稀、百姓的技术能力不足的现实,我相信九州的外部边界其实是开放的,并无实际的界线,而是客观上无人能够生存的无人区形成了天然边界。

为什么说大禹选择了雍州作为自己的领地呢?

大禹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一、气候因素

从气候上讲,大禹的领地应当选在温带。

在没有电、更没有空调的年代,太热太寒都不行。

据传,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接受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的采访。当他被问到新加坡成功的秘诀时,李光耀说了两点,一是接受民族差异(新加坡主要是华人,还有不少印度人和马来西亚人),二是空调。李光耀确实不是凡品,这两个原因一宏观一具体,他竟然将两者并列在一起。

其实出于常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天一热人就烦躁昏沉,根本就不想干活。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二战后菲律宾、日本和韩国起点差不多,但为什么日韩发展起来了,菲律宾落后很多?菲律宾地处赤道是原因之一。(不过此文一下子找不到了,也忘了是谁写的。)

当然太冷也不行。东北经济为什么不好?有很多分析。其中一个观点就是东北冬天太冷,人们都冻得缩手缩脚,啥都不想干。

所以在空调发明之前,太冷太热地带的国家经济都不好,只有温带的国家比较容易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因。

大禹本人、以及他手下的治水大军有神族赠予的一些高科技的东西,他们可能有条件生活在恒温条件下,但这样的条件显然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拥有的。所以大禹需要在温带选择自己的领地。

看看当时的气温。竺可桢先生在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他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5000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大致如下图所示:

点看全图

图125 中国历史气候变迁

这张图是从西周开始的。但根据研究者考证,西周之前的气温似乎也不惶多让。

“我说封神榜里大家都穿这么少呢?”一文里面就提到,商朝的气温就很高,86版《封神榜》的剧照都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图126 86版《封神榜》剧照

剧组给剧中人物设计这样的服装,希望是严格考证了历史之后作出的选择,而不是单纯考虑了收视率的原因:-)

大禹生活的年代还要更早一些。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里面提到: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当时的黄河两岸长满青翠的竹子。这是中国文明史载的第一个温暖期。也是尧舜禹、夏、商和西周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奠基期。

再如: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的动物遗骸,可是现今它们生活在关中以南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甘肃省秦安大地湾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建筑多用立木支撑房屋,有的主竖墙体竟用150根大小木柱。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还不能长途运输,这些木材只能采伐自当地,证明距今6000年前渭河上游是森林草原类型的景观,比今天要湿暖。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喜暖动物遗骸: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水鹿,古文字中河南“豫”的含义是人牵着象。

“豫州”为“九州”之一,而“九州”首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又有一说,为黄帝始创“九州”)。“豫州”显然得名于象,而大象又是生活在热带的。前段时间西双版纳有一群大象意外开启了北狩之旅,但走了一段之后就又回去了。估计还是发现北方的温度还不够高:-)

若禹创九州之说为真,显然大禹那个时代温度比今天还要高出不少。豫州(今河南一带)的气温接近今日热带的气温。而雍州比豫州更北一些,海拔也高一些,气温可能更接近今日的温带。人在这个位置,应该会比较舒适。

这是大禹选择雍州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土地因素

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时代,大禹应该会选择平整而又肥沃的土地作为自己直辖的领地。

今天的雍州地界大部分地区都是黄土高原和一些干旱地区。但当时的雍州却是非常肥沃的。我这样说是有依据的:

首先是理论上的。

前面我们提到,根据我们的分析,今天的泾河流域、北洛河流域和黄河晋陕段流域原来都是大湖,湖底因为沉积了大量的泥沙而变得平坦。

如下图所示:

点看全图

图127 雍州主要平原示意图

这张图我们在前面画过一次,不过画得比较粗略。这里我们根据分水线认真地重画一次。

大禹治水之后,这些流域的大湖被泄干,湖底就露出了水面变成了平原。其中,泾河流域平原大致海拔在1300米,北洛河流域平原大致海拔在1100米,没河流域平原大致海拔在1200米。汾渭平原大致海拔在300~700米之间(河流注入口附近海拔偏高,而三门峡位置因为是水流出口,海拔偏低)。今天我们确切地知道的商的领地在黄河下游(上图右下为三门峡,出三门峡向东不远就是商地),海拔甚至不足百米。

再分析一下各个平原的肥沃程度。今天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生存条件相当不好。但当初可不是这样。根据我们的“泄湖成原”理论,上述四个平原都是大禹将原来的大湖泄干之后形成的。原本湖底有大量的有机物沉积,所以平原应该是既平整又肥沃的。

其次,雍州的赋税等级也证明了这一点:

点看全图

图128 《禹贡》中的九州进贡情况一览

这是根据《禹贡》整理的九州各州的赋税表。可以看到,雍州的田地等级是1级,赋税等级却是第6级(“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这就说明雍州的土地是非常肥沃的。我们前面分析认为,雍州的平原是大湖泄干后形成的,所以既平整又肥沃。这两者对上了。如果《禹贡》是战国人伪托的,距离大禹完成治水近2000年,水土流失已经非常严重了,又怎么会说“厥田惟上上”?由此也可证《禹贡》并非伪托,而是真可能出自大禹。

同时,雍州的赋税等级是第6级,说明大禹很是善待自己领地内的百姓。

从田地等级看,大禹也应该选择雍州作为自己的领地。从田地等级与赋税等级的反差看,雍州更应该是属于大禹的领地。

史载商人的始祖契因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而商朝,今天我们已经确切地知道其封地在今天的河南一带,大体上属于豫州。而豫州,以第4等级的田地,承担了第2等级的赋税。

可以想像,虽然赋税高一些,契还是很开心的。毕竟有了自己的封地,位列诸侯了。再加上与大禹并肩治水过程中形成的战友情谊,彼此关系很是融洽。豫州与雍州紧挨着,可能大禹还存了让契拱卫京畿的意思。一切都很完美。

但几代人之后双方的子孙关系就远了。后世的商王说不定会觉得,同样是诸侯,为什么我却要多交很多赋税?不满与日俱增。后来商要灭夏,不知道是不是与此有关。

九州当中最悲摧的是冀州,以第5等的土地,承担了第1等级的赋税。只是不知道冀州分封给了谁:-)

再次,我们来看看米脂县。

根据百度百科:

米脂县是榆林市能源盐化工基地。米脂矿产资源蕴藏丰富。

县内的高西沟水保综合治理被誉为“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对岔村的小流域治理模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世界级治理典范……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米脂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米脂素有“文化县、英雄县、美人县”之称。

米脂县人民政府的网站上有“历史沿革”一页,但没有提到县名从何而来。“米”之字意有三:作为粮食的米、长度单位、姓氏。“脂”之字意有二:动植物体内的油质、胭脂。二字并称,当取各自的本意:作为粮食的米,以及动物脂肪。

后世的中国人习惯于将自然条件好的地方称为“鱼米之乡”。在《圣经·出埃及记》当中,迦南(以色列的古称)被称为“流着奶和蜜的地方”。看来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标准是共同的:要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的产出,也即要适合农业和畜牧业。

“米脂”之名与“鱼米之乡”、“流着奶和蜜的地方”不相上下,描述的是庄稼盈野、牛羊满地的富庶之地。

同时米脂还是著名的美人县。美人基因从哪里来?美人在任何时代都会向富庶地带集中。之后,美人的基因也会代代相传。“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是陕北地区流传的老话,米脂的婆姨非常有名。这也暗示了过去某个时代这里曾经是经济文化中心,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今天的米脂却以“矿产”闻名,成了“水保综合治理”的模范,几年前刚刚退出了国家级贫困县序列。这些都说明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曾经的繁华之地变成了穷山恶水。

历史太沉重。几番沧海桑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雍州的土地平坦肥沃,没河平原上更有“米脂之乡”存在。这是大禹选择雍州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国防因素

从军事安全角度考虑,大禹应该会选择高处作为自己的领地。

高原有天然的优势,敌人进攻须仰攻,而己方防守则居高临下,有相当大的地理优势。

另外,从正常的情感来讲,禹作为天子,显然应该居于高处。其他诸侯不能高过天子。

上述泾河、北洛河、没河流域平原皆高出汾渭平原五六百米,妥妥的山巅之原。而汾渭平原又比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还要高出几百米。所以大禹应该会选择地势高的雍州作为自己的领地,而将诸侯封在下游平原。

这是大禹选择雍州的第三个原因。

第四、政治因素

大禹应该选择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地点作为自己的领地。

黄帝陵就在北洛河流域平原中,黄帝是五帝之首,更被后世尊祀为“人文初祖”。作为天子,中华先祖的陵寝显然应该在自己的领地上。这也是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之一。

这是大禹选择雍州的第四个原因。

基于以上四点考虑,我认为雍州是大禹的不二之选。

大禹选择雍州的证据

说大禹选择了雍州,还有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证据。

说文解字

按照我们的习惯,还是会尝试从古文字里面寻找一下有没有相关联的信息。

“雍”字有几个意思。第一个意思与“壅”相通,是“水被壅塞而成的池沼”。

点看全图

图129 “雍”字,前2.28.7合10923賓組

看看上面的甲骨文的“雍”字,上面的部分像不像水流顺着山谷流动并汇聚?下面的部分像不像有落差的湖泊或平原?

再多说一句:如果这个象形是有道理的,注意这是空中俯视大地的视角。

放眼雍州,中间的四个大平原(泾河流域平原、北洛河流域平原、没河流域平原和汾谓平原),上游黄河串起来的一串盆地平原,甚至黄河支流上的若干平原,均是大禹泄湖造就的,原本都是“雍”。所以叫“雍州”再合适不过。

“雍”字的另一个意思是“文雅大方”,常组词成“雍容”。这个就比较奇怪。因为前一个意思“水被壅塞而成的池沼”并不好,正常不会有人喜欢这样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这个字还会有“文雅大方”的意思?而且这两种意思是如此地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我们的推演却可以将这两个意思很好地串联起来:雍州原本很多水被壅塞形成的池沼,是谓雍州。大禹治水过程中,将这些池沼的水放干形成了富饶的平原,大禹在封王后更选择了雍州作为自己的领地。其他州的百姓见到的大禹,是一派天子气象;甚至雍州的百姓因为生活在天子直辖的领地,也与别处不同。雍州人自然而然高人一等——外地人见到的雍州人的面容打扮仪表都显得华丽且尊贵——此所谓“雍容华贵”也。

所以,你看,雍字的字意,可能也与大禹选择雍州有关联。

既然说到了雍州的得名,也顺便说说其他几个州的得名吧。也是考证的过程中顺便的收获。

梁州:古人早已有共识:梁州之梁,缘于境内多山;

豫州:前面我们说过了,因为有大象;

青州:不可考,亦不想强解;

兖州:“兖“字只用于此处,甚至没有意思可言。不可解。

冀州:也没有考证出什么来。无责任猜想一下:“冀”字拆开看是“北田共”,从地图上看冀州也是一块北部边界开放的土地。也许到了那个位置已经比较冷了,当时也没有那么多人,没有必要住到那边去。“冀”有“希望”之意,总之那还是一块希望的田野,属于大家共有之地。

荆州:没有考证出特别的东西。“荆”本身是一种灌木,也许此地多荆?

徐州:没有考证出特别的东西。徐州地处平原且靠海。整个《禹迹图》中只有3个湖(《禹迹图》中只有平原地区有湖),徐州就有一个(“大野泽”),也许徐州多沼泽,人走不快,只能“徐徐而行”?:-)

扬州:扬州是我考证出来的最有趣的地方。繁体写作“揚”,左“手”右“易”。“易”有“变化”之易,与“手”合起来,也推不出“扬”之意。我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帖:

夏王朝有没有可能是良渚文化的延续?

这也是本篇一开始就提到的文章。这篇文章非常长,资料也非常扎实,大致结论是:良渚文化是虞朝,而良渚文化的祖神是伏羲。如果此说为真,就非常有趣了。我们都知道,在上古传说中,女娲造人,伏羲画卦(并且显然传授给了人,因为易经八卦之术至今仍然在中华民族内部流传)。这夫妻二神,妻子负责造人,丈夫负责教育,倒是与今天的家庭分工颇为一致:-)

良渚遗址在浙江,属九州当中的扬州。今天发现伏羲的领地在扬州。那么扬州就是伏羲将易经教授给人类的地方。“揚”字左“手”右“易”,显然就是手持易经,宣扬/宏扬/发扬之意。

点看全图

图130 「揚」王丮方鼎西周早期集成2613

“扬”字有很多差异较大的写法。上图是其中比较有趣的一种。图中明显可见一蛇尾之人捧着“王”字样的东西(蓍草?竹简?八卦?贯穿了“天地人”的文化?),是否是伏羲大帝捧出易经授予传人?

那么,扬州就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讲学之所了~

再说说“州”这个字吧!考九州之名,不能漏了“州”字。

“州”字的本意是“水中的陆地”。典型的写法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图131 「州」前4.13.4合18103賓組

大禹将神州分为九州,显然是说这九块地,都是“水中的陆地”。这个视角其实有点奇怪。我们今天看来,明显是地多水少,所以应该说水是地中之水。不过大禹辛苦治完了大地上的水,或许视角与常人不同,也有可能是因为当初大地上的水泛滥得实在是太厉害了。

这块土地自古以来被称为“神州”。再来看看“神”这个字:

“神”,左“示”右“申”。“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而右边的“申”字是“神”的本字,甲骨文中部分“神”字直接就写作“申”字。看看“申”字在那时候是怎么写的:

点看全图

图132 「申」寬兒鼎春秋晚期集成2722

点看全图

图133 「申」大克鼎西周晚期集成2836

“申”字在春秋战国之前有几种差距较大的写法。这是其中的一种。(也说明了秦始皇后来书同文的必要性)。这个写法你觉得像什么?汉典网站上说“申”字本是闪电的象形,但我可从来没见过圆弧状的闪电……有谁见过?这不明明白白就是太极图吗?代指伏羲也。

如果伏羲画卦女娲造人的事是真的,那么他们就是我们的神啊!

大夏河

我们最先开始探讨大禹足迹,是从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盆地开始的。那个盆地中有一条河叫“大夏河”,当地有个传说,那个盆地原来是一个湖,名字是“夏湖”,大禹来了之后凿了一个“泄湖峡”将湖水泄了形成了平原,疏浚出的河流就自然叫“大夏河”了,一直流淌到今天。

这个盆地也属于雍州。若雍州不属于大禹而是诸侯的领地,那么境内流淌着一条“夏河”看起来就不尽合理了。试想一下,假如中国境内有条河叫林肯河/戴高乐河/切格瓦拉河,就算这些名字的主人确实英雄了得,用来命名中国的河流是不是感觉相当违和?

大禹的王城在哪里?

我们已经考证了大禹的领地是雍州,那么显然王城会筑在雍州。具体会在哪里?

还是先说答案:在禹门口向北不远处、黄河西侧的高原上。注意当时那里还是平原,不是崇山峻岭。

为什么这样说呢?

禹贡路线图

《禹贡》一文,出自《尚书》。根据公开的资料,历代研究者看法多变。

百度百科中说:

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现在早已为学界所否定。《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的作品。……现在主流观点认为,撰著这篇《禹贡》的人士根据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

如果此文真为大禹所作,那么实际描述的是诸侯称雄前的统一局面。在天下重归一统之前,并无付诸实施的可能。诸侯称雄时代的人撰此文并托名大禹意图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看起来并无实际意义。

我们看看能不能从《禹贡》中分析出一点有用的结论。

此篇虽名《禹贡》,但关于贡赋的字数其实并不占多数。不过也确实描写了九州各自向中央进贡的路线。

来看看九州的进贡路线都有什么特点:

点看全图

图134 《禹贡》中的九州进贡情况一览

这张表我们前面刚刚看过,关注的时田地等级和赋税等级。现在我们关注一下进贡路线。

现在人们怀疑夏朝不存在,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找不到夏朝的城市。而进贡路线的终点显然应该是王城。我们试试能不能从《禹贡》中的进贡线路中找到一点线索。

冀州:碣石山在秦皇岛(中学语文课本上有曹操《短歌行》,内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冀州的进贡线路是从碣石山边的渤海上过来,入黄河入海口后上行。这条线路未言终在何处;

点看全图

图135 冀州进贡路线

兖州:兖州在黄河下游,因为地处平原,历史上河道多变,漯水当年的精确位置如今已经很难考证。从《禹迹图》上看,济水是从济南附近发源并汇入渤海湾的河流。“浮于济、漯,达于河”显然还是说从济水、漯水上行,最终进入黄河。这条线路也没有说终在何处;

点看全图

图136 兖州、青州的两条进贡路线

青州:只说“浮于汶,达于济”。但上面兖州的路线中刚刚提到“浮于济、漯,达于河”,显然到达济水不是终点,后面的路线与兖州路线重叠了,因此不再赘述;

徐州:“浮于淮、泗,达于河”。这是一条从淮河上行到支流泗水,并继续上行,最终到达黄河的线路。也没有说终在何处。

点看全图

图137 徐州进贡路线

扬州:“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沿江而下入海,再向北至淮河入海口,再于淮河逆流而上,后面同徐州线;

点看全图

图138 扬州进贡路线

荆州:“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这条线路比较复杂:

图139 荆州进贡路线

这条线路存疑。“江、沱、潜、汉”中的“沱”和“潜(应为嘉陵江)”并不属于荆州,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另外,“逾于洛”,这句话应该说的是要翻越一座山岭才能抵达洛河。从当今地图上看两者之间确实是没有直接的水路相通的,最近处也要隔一座分水岭。这条线路的终点还是黄河。“达于南河”一句也让人费解。黄河并无南河北河之谓,不知道是不是指从南面抵达黄河。倒是洛河有两条,分别叫南洛河、北洛河。此线路中经过的肯定是南洛河。

豫州:“浮于洛,达于河”。这个与荆州线路的末端是重叠的。

梁州:“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图140 梁州进贡路线

沔是汉水。这条线路从嘉陵江上行,越过汉江进入渭河,并最终到达黄河。地图上看不分明,嘉陵江源头的水路有几分似与渭河上游相通(逻辑上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存在,也可能是分水岭)。嘉陵江在上游离汉江源头很近的地方穿过。“乱于河”的“乱”字最是费解。在《汉典》中查得“乱”字还有一个解释: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看来“乱”字有“总结”的意思。用这个意思倒也可以解释:这条线路最终还是终结于黄河了。

雍州:“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我们来看一下这条线路:

点看全图

图141 雍州进贡路线

这条线路从积石山开始,沿着长长的几字湾一直走到龙门、西河,最终走到“渭汭”。查“汭”字有多种解释,“水流的交汇处”最为贴切。那么这条线路终结于渭河与黄河的汇合点上。

纵观九州的进贡线路,唯有梁州线和雍州线明确地写到了终点,其他线路只是大致地描绘了线路的走向,一般就说“到了黄河”就没有下文了,与以河渭汇合点为终点的结论不矛盾的。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相信所有九州进贡的线路都终于此位置。

现在我们确切地知道黄河从三门峡往下就是商地,而三门峡就在河渭汇合点下游不远处。那么显然,大禹自己的领地就在河渭汇合点之上了。事实上,因为这是所有九州进贡线路的终点,这个点应该离夏的王城不远。

那么,会是米脂吗?

前面说过,米脂的自然条件非常好。有没有可能在米脂?

米脂位于禹门口北方230公里,距离已经比较远了。我们推测大禹会将王城选在离禹门口比较近的地方,所以米脂应该是当年高原上的一块风水富地、自然条件非常好的地方,但不太可能是夏王城所在。

会在河渭汇合点边上吗?

这个点农业条件不错,也是离汇合点最近的。但因为地处汾渭平原,海拔偏低了。北边三个高原居高临下。如果自己不用,万一有敌人扎根高原或者从高原来袭,自己只有挨打的份。自然条件极佳的高原是无法舍弃的。

那么,大禹需要从泾河流域平原、北洛河流域平原和没河流域平原中挑一个。挑哪个呢?三个平原都有可能,但我认为,大禹挑的是没河流域平原。有一个很强的证据:禹门口在此。

我们在前面考证大禹治水过程的时候研究过这个位置。大禹将禹门口位置的山体凿开后,黄河水得以泄出晋峡段注入汾渭平原。这应该也是治水过程中的里程碑式的节点。

但禹门口既然被称为禹门口,肯定还有更多的含义。

禹门口还有一个名字叫“龙门”。“龙门”应该是禹门口最初的名字。大禹一路治水,留下的类似的地名其实很多。不远处的伊阙也叫龙门,还有三峡的夔门相传也都是大禹开凿的。

为什么独独黄河上的龙门又叫禹门口呢?

从常识出发,如果你进了一户人家的大门口后,继续向里走了几步,你会到达什么地方?自然是进了人家的家里啊!

“禹门口”这个地名显然就是在说从这里向北再走几步,就是大禹的家啊!

点看全图

图142 禹门口与“影壁”中条山

上图就是禹门口。黄河自北向南直冲而下,两侧山体比下方平原高300~500米,从平原上北望,就像是一堵高墙开了一个大门。

大门正对着的南方山脉叫“中条山”。从卫星照片上看,中条山呈现为一个围绕禹门口的完美弧形。无论是形状上还是色泽上,中条山都与其他山体有明显的不同。就我个人主观感受而言,我觉得中条山很像是影壁。传统上,中国古人喜欢在大门前砌一堵墙,称为“影壁”。而这座中条山,就是大禹在自家门前砌的一堵墙。

百度百科说,“影壁出现于何时尚无明确的考证,根据考古发现,影壁在中国西周时期便已经存在了,在陕西省发掘的一处西周建筑遗迹中有一座影壁的残迹,残迹长240厘米、高20厘米,这是中国至今发现最早的影壁。”如果我的直觉被证明是事实,那么影壁在大禹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而且无论按时间算还是按面积算,中条山都可算中国第一影壁:-)

你看,连影壁都有了。更像大禹的家了是不是?

如果大禹选择禹门口向北一点点位置筑城,那么就可以同时满足所有要求:离进贡终点近,地处高原非常安全。

所以我相信:大禹的王城就在禹门口北面。因为这一段黄河是雍州与冀州的边界,而大禹只能选择属于雍州的区域。所以我认为,大禹的王城选址会在禹门口北侧、黄河河道西侧的位置。

只有一个疑问:雍州进贡路线是穿过了黄河这一段下到河渭汇合点的。为什么不直接在上游卸货呢?

因为没河流域平原的海拔在1200米左右,而汾渭平原海拔在300~700米。大禹疏浚出的黄河河道必须平滑地导入汾渭平原而不能有阶梯状的落差,否则形成瀑布就没法作为航道了。也就是说,没河流域平原刚刚形成的时候,黄河下行接近禹门口附近的水道深500米以上。如此巨大的落差导致无法直接在黄河晋陕段卸货并送入禹的王城,只能在下游卸货,并通过下游相对平缓的陆路辗转进入王城。

当然现在的黄河河道上确实有一个壶口瀑布。这可能是后世形成的。因为《禹贡》中是将黄河作为进贡路线的,壶口是必经之地。如果当时就有瀑布,那么这条路线就没法走了。

为什么找不到夏朝城市遗址?

回到正题,看看为什么今天我们找不到夏王朝的城市遗址。

既然我们相信大禹选择了在禹门口北侧附近的高原上建都,靠近看一眼这块地今日的地形就什么都明白了:

点看全图

图143 今日禹门口

前面说到,在大禹那个时代,禹门口附近的黄河河道可能有500米之深。而河的两岸基本都是黄土,这个区域降水又比较多。所以水土流失会有多严重,是可想而知的。这个区域山顶上的黄土堆成的平原在不到4000年的时候内已经消失殆尽。禹的王城,如果确实曾经建在这一带的高原之上,自然也早已随着滚滚黄河水消失得无影无踪。历史的黄沙并不是只会掩埋一切,还有可能带走一切。

===

说说高原上的几个地名:延安/延长/延川。

今天的黄河晋陕段周边有几个包含“延”字的地名,如延安、延长、延川等。我没能查到地名中的“延”字从何而来,说明这些地名古已有之。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最初很多百姓在这块平原上安居乐业,但不久之后,因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田地损毁,房倒屋塌,而以靠近黄河河道的区域最为严重。河道在不断上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不得不向远离河道的方向搬迁。随着水土流失的不断加速,搬迁也越来越频繁。竭力外延,以求安身立命之所。外延求安,是谓延安。

延安至今仍然是一个相对发达的城市。可能延安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成了雍州子民最后的庇护所。三千多年后,又有一支几乎陷入绝境的队伍在一位伟人的领导下抵达这里。延安再一次庇护了他们,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最终庇护了整个中华民族。

===

如果这个推论正确,也许今世的考古学家们可能在禹门口下游的黄河河道中发掘出夏王朝的些许古董。

大禹知道这个高原水土流失很严重吗?可能不知道,但更可能是知道的。毕竟他是最懂水性的人。问题是知道又怎样?在当时,种种因素决定了高处的平原是无法舍弃的。所以大禹只能将城筑在这里。后世怎么办?儿孙自有儿孙福吧,也管不了太多了。

===

四千年过去了,大禹的王城早已经被滚滚黄河水带去了历史的深处。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变成了神话,而神话也开始变得支离破碎起来。今天,蒙受大禹大恩的考古学家们聚讼不已,争论大禹是不是虚构的人物,是不是一条虫,夏朝是不是真的存在。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块土地叫神州,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民族叫华夏。

但是大禹的功绩与世长存。大禹造就的平原,今天仍然生活着亿万人民;大禹疏导的河流,今天仍然滋养着无数百姓。平原里的每一粒沙石,都已铭记大禹的辛劳;河流里的每一朵浪花,都在歌唱大禹的功绩。

通宝推:empire2007,陈王奋起,MOMOZONE,愣头兔,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4)
家园 补充:荆州进贡路线 -- 补充帖

点看全图

家园 补充:梁州进贡路线 -- 补充帖

点看全图

家园 补充:雍州进贡路线 -- 补充帖

点看全图

家园 补充:雍州主要平原示意图 -- 补充帖

点看全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