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老外都那么大了,为什么吃饭时还系个“围嘴”? -- 给我打钱87405

共:💬50 🌺141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活在[意识流]中的人

晋楚争霸并非争霸。

三家分晋前,晋与楚时常发生军事摩擦,并且情况往往是晋国作为多国部队的统帅,率兵与楚进行战斗。

从表面上看,是晋楚争夺霸主、盟主,然而真实情况却是很复杂的。这就首先要理顺晋、楚各有怎样的政治地位。

楚的历史在今天仍然可以说是谜雾重重。目前大致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楚是高阳氏(五帝之一)的后代,与夏有血缘关系。但在周代,楚被视为蛮夷,不光是周王室及诸侯国这么看,楚人自己也这么看。这就是为什么楚国的国君,也可以称[王]的缘故,比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而在诸夏势力也就是北方政权来看,[王]是周天子的专用称谓,书中记载时,往往会把周字隐去,单写一个[王]字,[王]在一般情况下就只能指周王,周天子。

楚,这个蛮夷之国的身份很奇怪了,它不算异族,但又并非是[中国]诸侯国之一。也就是说,血缘上算一家人,体制上又算两家人。若要打个比方,或许这么说比较容易理解:

晋算是中国的大儿子,当爹的就是周天子、周王室了。楚是另一个儿子,分家了,自立门户,自有自的规矩。

所谓晋楚争霸,本质上是晋作为大儿子,要维护己方的正统地位,与那个异端的儿子楚作战。这也是为什么晋作为盟主,其它[弟弟]们都得听命于他的原因了。

这个情况,就与当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非常相似了。所以说,理论上看,台湾哪天反攻大陆,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后人所说的晋楚争霸,有偷换概念之嫌。当初说楚是蛮夷,后来却又用争霸一词来描述晋楚之间的对抗,换成了一个体制内的龙争虎斗。这恐怕是因为[夷]这一名称多使用在异族身上的原因。这么说历史,或者说如此修改历史,乃是为了强调华夏一统的历史长久。

与此同时造出的概念,就是春秋五霸。在其时,齐、秦,都不能算霸主,只有晋才有这个资格,也只有他的作为才能配得上霸主这两个字。因为霸并非是霸道的意思,而是[长子]的意思。与其说晋的霸业维系了一百多年,不如说,晋当[长子]当了一百多年。三家分晋,不是一个霸王的倒下,而是一个体系的崩溃。这样也能理解,为何晋能所谓的称霸一百多年。

这些林林总总的概念,后人生造的,是有它的历史背景的。在那样的年代,要强调民族独立,势必就要用[文化]凝聚众心。把地理意义上的所有人都圈进华夏,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政治行为。

怎么看待这种行为,那就是见仁见智了。只是说,时过境迁,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历史的真相也会一天天浮出水面,保不齐有人利用,反向做文章,到时候又会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历史的账,恐怕是永远也算不清了。

从某种角度来看,秦并没有做到大统一。因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是楚人,项羽是,连刘邦其实也是。果然就是三户楚人,把秦给亡了。这不能说是在吹牛。所以,陈胜叛秦,不能简单的说成是农民起义。

当然,把中国的历史以秦为分水岭做为切割线是否合理,一直就成了史学界争论的重点之一。如今又把重点放到魏晋南北朝,本质 上还是在围绕[统一]问题做文章。

或许会有人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争这些事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是非凡的。只是目前还不能显露。

历史之所以[玩味]无穷,魅力也就在于此了。何为最重要的利益?这是无法长久统一的啊。

这个问题,就这么来说,空口无凭,怕是不能服人,还得说几个具体的例子。关于[王]的称谓就不说了,说另一个。

公元前706年,也就是楚武王三十五年,楚伐随。随说:我并没有犯罪啊。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深刻的,所谓犯罪与否,那当然就要在一个体制来看了,不是一个体制,不存在有没有罪的问题。所以楚武王的回答是:我是蛮夷啊。我看你们如今这些人,天天打来打去,怕是要不行了吧。我啊,想称王,你们就以楚为尊吧。什么意思呢?别跟我谈犯罪好吗?搞清楚问题的性质好吗?我就是要打你好吗?

还有一桩事,听完就会发笑。

公元前684年,也就是楚文王六年,楚伐蔡,把蔡侯献舞捉去了。但《春秋》上记载: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荆就是楚,关键在于这个[以]字。孔子说:不能用[获]这个字,楚是蛮夷,我们[中国]怎么能够让一个蛮夷给[获]了呢?所以只能用[以]。

话说起来就会发现,人真的是生活在[意识流]之中。

就到这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