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取经(二三)少爷的烦恼 -- 太乙仙工

共:💬13 🌺9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取经(二九)观音本相

《拿取经当回事儿 二十九 观音本相》

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归并,观音院聚众闹事的全部抓获归案,原来主谋和从犯全是同一个,就是取经人唐僧。要说唐僧特别会演戏也不尽然,在他之外还有一位参与者“幸存”下来,那就是观音,整场戏主要是他俩的双簧。虽然观音直到结尾才以菩萨面目出现,出场的时间却非常早,对整个剧情的影响也比表面所见深远得多。唐僧的自我拆分出孙悟空、老院主、熊罴怪等形象,观音则以更复杂多变的面目出现:一者是当作援军赶来的大菩萨,二者是作为故事发生场所的观音院和观音仙山(黑风山),三者是深藏于唐僧内心的思想观念,可称之为观音经,在故事里的形象表现就是那七八百件让老院主深感自豪的袈裟。

观音菩萨、观音院和观音仙山都比较容易理解,这里要针对观音经多说几句。观音经是一整套修行理论,已经深印在唐僧的思想意识里,俨然内在于唐僧,但是它毕竟是种群体创造的理论,根本上还是外在于唐僧的个体自我。

唐僧每一次转世,都表示又一个“自我”出现在这个国度,不管他拥有怎样的名字,唐僧也好,老院主也好,孙悟空或别的什么名字,他就成为这个社会和思想体系的成员,因此,这个“转世”没有任何迷信的意思。当他参与到这个社会,都被预先赋予了观音经这样一套系统的思想观念,长大成人之后,成为观音经活的载体,此时若问他“你是谁”,唯一答案是“我是观音门下弟子”,此外没有别的身份。这种情形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生在天主教家庭,就是天主教徒,生在佛教环境,很可能成为佛教徒,生在传统中国社会,就是个传统中国人,天主教、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就对应这些人的观音经,他们是各自的“观音”门下弟子。

要认清观音经所塑造的取经人,需要考虑到无穷追踪的自我。自我因无穷追踪而分出层次,对自我的评价也有不同层次,每种价值只在特定层次上起作用,例如:

黄金钻石,是生存的外挂,平常很有价,病或灾一来,立时顾不上。

大米白面,还有药物,对应身体自我,把身体糊弄好了比啥都强。

声誉和道德,群体生活里很有用。

友情,帮人消除孤独寂寞,很重要。

亲情和孝道,接近生存的基本面。

公平正义,同样主要在群体生活中发光。

文化信念,位于自我的底层,理应极其有价,并且不可质疑。然而第三类争斗对付的就是这个,此时这些东西只显现出负面价值。

前文提出,观念中尊崇什么,就拜怎样的神,因而众神因异能、德行和真知而分出等级。如今要给出更准确的说法,关注怎样的自我,就拜怎样的神,反过来说也行,拜怎样的神,其实是在关注怎样的自我。还是用例子说话:

想当官,用官衔做人生成就的终极标准,当然要去拜禄神(人们却常拜专业不对口的佛)。

对身体生活特别上心,希望好运常有,那就拜福神(人们还是拜佛,把寺庙当杂货铺)。

重视群体中的友情(义气),拜关帝。

用传统思想充实个体信心,念四书五经。

想要把握个体生存的根本,去拜佛(佛门总算迎来知音)。

拜神佛,或者说学习和掌握思想文化,有两个目的,一是融入世界,做个责、权、利兼有的好公民,另一是与自我恰当相处,把各种妖魔撵得远远的。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表征着个人在和世界相处融洽之外,还与自我相处融洽。

自我既已分出层次,也就能做适当剥离,剥开一层,对应的价值相应失去光彩。例如禄神对求官很有用,如果不混官场,禄神顿成路人;道德一般很受推崇,但是假如独个儿扔荒岛上,有没有德并无所谓;古人对孝特别重视,然而这只是亲人之间的朴素感情,如果没有亲人,谈论孝没有意义。

观音经能够塑造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好像关联着精神自我的根本,然而对自我做充分剥离之后,观音经仍然在一定时刻和某个自我一道被剥离开来,于是观音经暴露出外在于人的本来面目。本来嘛,一个人生在哪种家庭是偶然的,接受哪种宗教也是偶然的,唐僧纵然转世十次都逃不脱观音的掌控,观音经和他相遇根本上仍是个偶然。

既然能够剥离开来,唐僧就可以像脱衣服一样把观音经抛到一边吗?没那么简单!正如身体自我可以被当作客体来观察,也可以说它的高矮胖瘦性别口音都出于偶然,它却不能被抛弃,一旦发生,嗖的一下,所有的自我全部消失。唐僧作为一个人,而且是个有学问的人,必定要接触一种“观音经”,就好像他一定要熟练掌握至少一门语言,熟读某类经文,具体是哪种语言、哪类经文可以随机选择,必选一种则逃不掉,因此把“观音经”当作一种笼统的象征,它(她)和唐僧的关系就有必然性。了解这种偶然和必然的双面性,才能进一步观察取经人和观音之间的矛盾和争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