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 女王登基六十年 -- 万年看客

共:💬38 🌺25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海员王子

二战之前的伊利莎白生平当中有一起人尽皆知的事件:十三岁那年她看上了来自希腊的菲利普王子,当时他还是达特茅斯皇家海军学院一名活力旺盛的十八岁学员。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1939年7月。当时她跟着父母搭乘皇家游艇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号正在进行一场为期两天的访问。菲利普王子授命照管两位公主——由于不久前学员当中爆发了腮腺炎,这份差事就落到了他一个人头上。他陪着两位公主玩游戏,在她们面前表演跳过网球球网的技巧,三人一起狼吞虎咽地吃下了一盘又一盘食物,即将离开皇家游艇的时候他还带着两位公主在海面上划船,气得国王大吼大叫让他赶紧回来。这次事件留下了一张很能说明问题的照片,也是两个人首次出现在同一个取景框里的照片。照片上的伊利莎白正在用心地观看者游行队列,神情肃穆,孤身一人。在照片的背景里,菲利普正在笑得前仰后合,显然是听到了什么笑话。

吹毛求疵的克劳福德觉得菲利普太喜欢显摆了,但是伊利莎白很喜欢他这一款,一直无法将视线从他身上移开。用其他朋友的话来说,从那以后她的眼中就只有他一个人了。她与菲利普开始通信,就连即将到来的二战都没能切断两人之间的书信往来,此时在海军服役的菲利普正在地中海与远东地区作战。伊利莎白把他的照片挂在了自己的卧室里。后来她的做法遭到训斥,说是会招致流言蜚语。于是她又换了另一幅菲利普留着大胡子的照片,希望能够掩人耳目,可惜这条计策并不太成功。看起来很像一见钟情,不过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这两个人在此前的一次王室婚礼上见过面,然后在1937年的加冕仪式上又见过面;但是两个小孩子之间没什么印象的见面大概不能算数。真爱,或者说一见钟情,是世间少有的机缘,因此可以说女王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女性。

一开始,白金汉宫里的许多人都不这么认为。以王室标准衡量,菲利普是个穷人,而且来自一个四分五裂的家庭。当年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的势力日渐高涨,并且导致了希土战争的爆发。最终希腊惨败,而菲利普的父亲,身为军官的安德鲁亲王则落入希腊共和派手中,全靠英国皇家海军的援救才逃出生天。不过菲利普也是英国王室的老熟人,他的母亲就出生在温莎城堡里面,他本人与伊利莎白公主还是拐了好几道弯的表亲,向上可以追溯到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时期,这对小情侣都要管维多利亚夫妇喊一声曾曾祖父母。他家祖上其实是丹麦王室,不过严格说起来算是外戚。他家的祖先当中出过好几位效命君主的征粮官,差不多一半君主制欧洲国家的公主们都曾经嫁入过他们家里。

自从1830年希腊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出来之后,身为“保护国”的英国、法国与俄国就坚持希腊要由一名引进的君主来统治,从而降低爆发内战的风险。第一位人选的表现差强人意。然后到了1862年,一位来自哥本哈根的少年王子受选成为了乔治一世,他就是菲利普的爷爷。乔治一世的确受人欢迎且勤勉认真,但是暗杀、猴子咬伤与政治动荡的轮番上阵致使希腊国王的位子始终摇摇欲坠。与德国关系密切的希腊王室在一战期间试图保持中立。菲利普的父亲安德鲁亲王是一位尽职的士兵,在凡尔赛和约失效之后针对土耳其的战争当中尽到了自己的本分。1921年,希腊遭受了国耻,而安德鲁亲王则沦为了替罪羊之一,很快就被政变搞了下去——政变也是希腊的不良传统之一。

安德鲁亲王本来很有可能遭到枪决。其他同一批遭到卖国指控的人都已经先走了一步。但是女王的“英格兰爷爷”乔治五世进行了干预,动机可能是因为未能营救尼古拉沙皇而感到愧疚。通过一位英国特工的牵线搭桥,安德鲁亲王一家以流亡为代价换来了逃离希腊的许可。一家人从科孚岛登船离开了希腊。当时菲利普还是个婴儿,与父母以及四位姐姐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旅程期间一直睡在一个装桔子的箱子里面。一家人先到了罗马,又到了伦敦,最后落脚在巴黎,安顿在自家置办的住宅里,身边陪伴着其他希腊流亡者与亲王的兄弟们。在二十年代期间,一家人在巴黎过得相对还算平静。但是菲利普的父母最终还是分手了。他的母亲爱丽丝公主患上了精神疾病,很可能是躁郁症,同时还沾染了狂热的宗教情绪。因此在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的建议下,她被强制与家人隔离,最终被送到了瑞士的一家诊所。因此在她儿子的童年大部分时期她都见不到自己的儿子,尤其是在他十岁到十五岁之间的这段关键时期。后来她成为了一名修行不辍的希腊东正教修女,在二战期间照料了许多伤患,还冒着巨大风险救助了许多住在雅典的犹太人。

菲利普是一个坚强且说一不二的人,但是在灵修方面也保有一份兴趣,这可能要归功于他那位少有人知的母亲留下的榜样。他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搬到了伦敦,饱受爱戴地与希腊王室家族的其他成员住在了一起。与此同时,菲利普的父亲则撰写了一本为自己正名的战争回忆录,并且与一名情妇安顿在了加纳。这个女人自称是贵族出身,不过这话也只能听听而已。他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妻子身边,甚至在她康复之后也没有。中欧地区的地中海海滨度假地此时正处于鲜花着锦的极盛时期,因此亲王的流亡生活想必不算太难过。但是他也与自己的儿子切断了联系,尽管他也曾一度享受过儿子的陪伴。多年以后有人问起菲利普他对此作何感想,他只是耸耸肩,表示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但是假如他成年以后成为了一个戒心深重的人,那么把他这段乱七八糟的童年拿出来说事并不算滥用心理学。

通过学校生活与母亲在英国的亲戚,菲利普王子多少获得了一点稳定感。这些英国亲戚当中辈分最高的就是他的外祖母维多利亚——她本人也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孙辈。同样重要的还有他母亲的兄弟,巴腾堡家族的成员。自从1917年大改名之后,他们的姓氏就改成了米尔福德黑文与蒙巴顿。有一位米尔福德黑文侯爵乔治尤其帮了大忙。此人娶了一个异国风情浓厚的俄国女子,并且在菲利普求学期间为他提供了货真价实的避风港。菲利普一开始在巴黎的一家美国人开办的实验性学校里上了几年学,九岁那年在奇姆念了预科,然后又来到德国就读于自家亲戚开设的萨勒姆寄宿学校——不幸的是当时距离纳粹上台已经没几年了。这个男孩见多识广,能说一口流利的希腊语、法语与英语,德语也能对付两句。他家的亲戚分散在欧洲各地,因此他一直在不停地搬家,从一座城堡搬到另一座宫殿,从一处庄园搬到另一家饭店。但是日后最令他感到心痛的还是自己与德国的联系。

菲利普的姐姐全都嫁给了德国贵族,在纳粹掌权期间他们都坚定支持自己的国家,尽管这批姐夫当中只有两人活到了1945年。他的姐姐苏菲嫁给了黑森的克里斯托弗,此人首先加入了纳粹党,然后又加入了党卫军,二战期间在德国空军服役。他的姐姐塞西尔嫁给了黑森的唐,另一位加入纳粹党的德国贵族。他的姐姐西奥多拉嫁给了巴登侯爵伯索尔德,此人对于纳粹党倒是不太热心,但是仍然在战争期间加入了德军。他的大姐姐玛格丽塔嫁给了霍恩洛厄-兰根堡的弗里德尔,此人不仅加入了纳粹党,还曾经撺掇着要将好几位纳粹党首引荐给英国王室。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联系,日后的英国报纸才会在菲利普与伊利莎白订婚以后不遗余力乃至用力过猛地宣扬他的“纯正英格兰特质”——多亏蒙巴顿勋爵不顾颜面地操纵了舆论,并且对各位报社主编连拉带打,才有了这样的和谐景象。二战期间,这份密切的德国联系拉开了他与大多数家人的距离。婚礼当天新郎一边的座椅上只有零星几位宾客。

菲利普在德国的萨勒姆并没有呆多久。他眼看着纳粹意识形态在教室里稳步挺进,并且觉得这一切越来越可笑。充满远见的萨勒姆建校人库尔特.哈恩(1)早已逃离了德国。日后菲利普离开德国再次回到英国的时候,他将会对这个年轻人带来很大的影响。哈恩是一位杰出的犹太知识分子,曾经担任过德意志帝国最后一任财长的私人秘书。他相信西方社会已经遭到了严重腐化,最近的祸首就是一战催生的残忍与军国主义。因此他得出结论,认为下一代西方人必须在道德与公民责任方面接受更透彻的教育。尽管一开始哈恩也曾经仰慕过希特勒,但是很快他就看穿了希特勒的真面目。在监狱里蹲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取道瑞士逃往英国(这其中也有工党首相拉姆齐.麦克唐纳的功劳)。后来在有钱有势的仰慕者们的督促下,哈恩在苏格兰东北部的戈登斯敦又筹建了另一所学校。菲利普就是这座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之一。

就这样,一位流亡者担负起了教导另一位流亡者的责任。哈恩认为青少年具有辨识是非的内在知觉,但是需要外界帮助来加以培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锤炼心智并且磨练肉体。哈恩的教育科目包括冷水浴、清晨出操、高强度户外运动以及各种社会活动。这些措施与当时其他进步寄宿学校并无不同,但是强度要大得多。用哈恩自己的话来说,“教育必须使得年轻人有能力将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无论怎样艰苦,无论怎样危险,无论怎样动摇,无论怎样厌倦,无论外部世界怎样冷嘲热讽……”,“强迫年轻人接受某种观点是伤及灵魂的罪孽——只有魔鬼才会强行教化——但是不让年轻人亲身体验外界也是无法开脱的怠慢。”

哈恩还会筹建其他学校,并且还将会组织著名的室外拓展运动。但是如果要说起他对于当代英国的影响力的最明确体现,还得算是爱丁堡公爵的奖励计划(Award Scheme)。这个项目反映了哈恩的教育理念:开拓探险与适度挫折的磨练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也有些实验性教育学家认为从小娇养的孩子长大以后才会与人为善,哈恩恰好是这帮人的反面)。哈恩并不是菲利普的代理父母,但是他似乎的确对于年轻王子的成长起到了重大影响——爱丁堡公爵的为人自强自信,崇尚务实,硬朗倔强,暗地里热衷灵修,而且对于大自然抱有浓厚的兴趣。这一切不仅可以追溯到非常态家庭生活的连番打击,也能追溯到戈登斯敦学校的精神。

毕业的时候,哈恩为菲利普留下了深思熟虑之后的评语,提到了他的鲁莽脾气,服务他人的意识以及不俗的智识水平。他认为菲利普“经常调皮,从不犯坏”。肩负哈恩训导的菲利普一直积极致力于内城贫民区青少年扶助工作以及环境保护工作(查尔斯王子也继承了他在这两方面的热情)。例如深受哈恩影响的拓展运动章程明确指出,“与自然界直接且充满敬意的关系可以振奋人类精神,教导人们懂得循环与因果等等理念的重要性。学生们应当学习成为地球与后世子孙的看护人。”过去五十年里的许多王室演讲都应和了这段话的精神。

菲利普王子本人很快就受到了相当严苛的考验。1937年,另一场惨烈的家门不幸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他的姐姐塞西尔与姐夫黑森大公死在了一次坠机事故当中。当时夫妻二人携两名幼子乘飞机前往伦敦参加婚礼。飞机坠落在了比利时境内,机上人员全部死亡,包括当时塞西尔公主腹中尚未降生的第四胎。躲过这一劫的大女儿两年后也被脑膜炎夺去了性命。此后不久,一贯善待年轻王子的米尔福德黑文侯爵乔治也因为癌症而去世了。尽管这个正值青春期的男孩已经修炼了一副坚固的外壳,但是这样的二连击无疑还是对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从戈登斯敦毕业以后,菲利普加入了皇家海军,在达特福德接受了自己的叔叔蒙巴顿、乔治五世以及乔治六世当年都曾经接受过的训练。他曾经表示自己更想加入皇家空军,成为战斗机飞行员,家里人则敦促他加入希腊海军。不过英国海军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项。近几年出版的一本传记指出,假如菲利普当年真的凭心而行,那他很可能会牺牲在不列颠之战当中。但是这个选择不仅关系到军种,也关系到国籍。菲利普始终是希腊王子,而且当时希腊王室似乎再次得到了国民的拥戴,无论时机怎样稍纵即逝。假如易时易地,他原本很有可能在雅典登基称王。不过安居伦敦的家人的羁绊,外加上一个远远更加强大的强权国家的诱惑力,对于菲利普产生了更大的作用。这个来自丹麦-希腊-德国,接受过法-美式、英式以及苏格兰式教育的男孩究竟是哪国人呢?战争彻底终结了这个问题,因为他加入了英国一方,全力抗击着自己的姐夫们效忠的国家。

按照一般人的说法,他在战争期间可谓顺风顺水。他首先被安排到了印度洋,恐怕是为了让这个希腊公民远离正面战场。直到1940年夏天希腊正式参战之后,他才登上了HMS 勇士号,并且在地中海见识了真正的战斗。在马塔潘角海战战役当中,他用探照灯找到了好几艘意大利巡洋舰,协助战友将其一一摧毁。战时电讯通报专门提到了他的突出表现。然后他被调往一艘驱逐舰,成为了皇家海军最年轻的舰务官,在北海地区服役。 1943年7月,他所在的HMS沃利斯号驱逐舰参与了入侵西西里的行动。作战期间这艘船遭到了夜航轰炸机的攻击,多亏菲利普灵机一动,用一艘着火的假船当做诱饵,这才使得沃利斯号逃过了一劫。再后来到了太平洋战争的收官阶段,菲利普又来到了远东,亲眼目睹了日本投降。显然他是一个勇敢且能干的水兵,但是他也告诉自己的传记作家吉尔斯.布兰德斯(2),他觉得就算自己在海军系统里干一辈子恐怕也爬不到最顶端。“考虑到英国报界的手段,我根本走不了多远。我每次获得晋升,在别人看来都是特殊对待的结果。”

战争结束的时候,菲利普开始严肃地考虑向伊利莎白求婚。这时他的性格已经基本养成了,与今天的九十岁老人并没有多大区别。当然不同之处还是有的:当年他性情风流倜傥,活力十足,尤其热衷于恶作剧以及模仿年长前辈的言谈举止。这些特质已经消失不见了。但是作为海军军官,别人都认为他头脑灵活且精力充沛——而且还有着一点就着的火爆脾气。他性格外向,任何人的意见都敢反驳,这一点与他那位严肃羞涩的未来妻子大相径庭。有时候他可以粗鲁得吓人,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戒心深重、敏感体贴的人,并且将会为自己的孩子们提供他本人从未享受过的亲密关怀。接下来的六十年里,不仅行走在女王的阴影中,并且还陪伴在她身边的男人就是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人。

(1)http://baike.baidu.com/view/6669318.htm?fr=aladdin

(2)http://en.wikipedia.org/wiki/Gyles_Brandreth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