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 女王登基六十年 -- 万年看客

共:💬38 🌺25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伊丽莎白王后

伊丽莎白王后,或者说王太后(她在后半生中主要以后面这个称谓而为人所熟知),是一个深受爱戴的老奶奶形象。作为女王的母亲,她是千百万女王臣民眼中理想化的护雏老母鸡化身,目光矍铄,手里总是端着一只大酒杯。她似乎也是一个一直存在的角色。对于在2000年依旧健在的几乎所有人来说的确如此。出生于1900年的她不仅见证了整个二十世纪,还看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最初几年。她一生中经历了六位君主,分别是维多利亚女王,爱德华七世,她的公公乔治五世,她的大伯爱德华八世,她的丈夫乔治六世,以及她的女儿伊丽莎白二世。对于足够年长的英国人来说,她是他们与二战以及空袭伦敦等大事件之间的活纽带。有一次白金汉宫遭到轰炸之后,她评论道至少这回她可以“直接看到伦敦东区了”,这句话也成为了她最著名的名言。

当她与自己的大女儿站在一起的时候,有些人会觉得她抢了后者的风头。女王的家人都认为女王非常依赖自己的母亲,将她当做自己的谋士与开心果。她经常与众多男性打情骂俏,直到九十多岁的时候依然喜欢让眼神当中带有一丝放荡不羁的男性陪伴在身边。她拥有与生俱来的魅力,敏锐的头脑与强烈的幽默感。当桑德林汉姆举行舞会且王太后有心跳舞的时候,她最喜欢的舞伴就是著名芭蕾舞编导弗雷德里克.阿什顿爵士。有一回他刚刚牵住她的手,女王就插了进来,建议阿什顿爵士与自己共舞一曲。君命不可违。于是两人就在舞池里翩然旋转起来。当他们经过王太后身边的时候,她冲着阿什顿爵士忿忿不平地来了一句:“喜新厌旧的凤凰男!”

这是个很能体现她个性的笑话。尽管她半辈子时间里都在守寡,但是生活并未因此而黯淡多少。她在王室“集团”的内层禁地扮演着重要角色。她的意见总是很强硬,而且偶尔还会展现出近乎残忍的坚定决断。她在晚年的公众形象无非是一位喜欢赛马、金汤力酒与粉色大帽子的小老太太,但是她实际的为人要有趣得多。比方说她最喜欢的酒水组合其实是杜松子酒勾兑杜本内酒,并且还将自己的口味传给了女儿。尽管这两种饮品掺合在一起其实难喝得要死,但却能使她放松下来。她喜欢与人拌嘴,更喜欢占上风,尤其是在打牌的时候——不得不说的是,她的好胜心如此之强,以至于不惜出老千。她丈夫的官方传记作家将她比作“一大捧棉花糖,中心藏着一点砒霜”。她在金钱问题上总有些夹缠不清,经常陷入大额透支的窘境。但是她的魅力——想当年她的风头足以与几十年后的戴安娜相媲美——以及强烈的基督徒责任感使得她始终没有惹上任何麻烦。除了个人魅力以外,她与戴安娜完全就是两路人。

她的政治观点非常保守,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都秘而不宣。而且她非常擅长回避棘手的提问或者干脆无视“不明智的”话题,她的女儿也学会了这项策略。此外她的所信奉的保守主义也并不等同于托利党的党派信条。比方说她极其厌恶八十年代组建的社会民主党,但是原因并非因为该党派的左派核心立场,而是因为社民党是从工党当中分裂出去的,并且对工党造成了损害。忠诚对于她来说有着至高无上的意义。如果说平民斯泰姆福德海姆与乔治五世一起开创了温莎王朝,那么这个王朝的大部分风格做派与行为规范都来自非王室贵族出身的伊丽莎白王后

“平民”这个词用在这里或许有些别扭。毕竟她也是斯特拉思莫尔侯爵的小女儿,她父亲坐落在安格斯格拉米斯的城堡足以与迪斯尼公园相媲美。不过毕竟多亏乔治五世在1917年更改了王室家规,伊丽莎白.安吉拉.玛格莱特.鲍斯.莱昂才能成为第一位受惠于这项改革的非王室成员。她的确降生在豪门之内,她的家族并不缺乏鲜血浸染的发家史,家谱当中点缀着卑鄙的恶棍与豪迈的烈士,而且自从古代就与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当她在1923年成为王室一员的时候看上去依然像是个手足无措的外人。她的情况并无先例,因此人们对于如何称呼约克公爵的妻子以及她是否也算得上“殿下”(的确算得上)各执己见,展开了大张旗鼓的争论。有一位老朋友写信询问以后要如何称呼她,她在回信当中写道:“我也不知道啊!什么都有可能——你不妨试试‘公爵夫人万岁’,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一样,又或者简单一点,就是‘日安’或者“公爵夫人有何贵干”——说句实话你随便怎么喊都无所谓……”

伊丽莎白的大部分童年时光都在位于英国南部的家族房产、即赫特福德郡的圣保罗沃登贝里庄园里面度过,至少有九位哥哥姐姐在这里陪伴过她。这个家里人昵称为“巴菲”的小姑娘生长在爱德华黄金时代的田园环境当中(类似的庄园当时在英国还剩有几处),身边围绕着大群佣人与优美的草坪。尽管当时的英国社会风起云涌,充满了妇女参政抗议示威、工会罢工与激烈的政坛争斗,但是这一切都被隔绝在了她的生活以外。她的童年充满了林地当中的嬉戏与捉迷藏,赛马会与射猎会,烛光映照的舞会,家族内部的笑话以及歌咏比赛。伊丽莎白仅仅间断性地上过几天学,她的绝大部分教育都来自私人家庭教师。其中有一位来自德国的年轻女教师尤其惊异地写下了一战之前格拉密斯城堡里的奢华生活。这个逝去的世界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巴菲”的女儿,因为全靠如此煊赫的家世撑腰,伊丽莎白才能在温莎王朝的核心保有强劲的安全感与自信心。她传承给女王的特质绝不仅限于对于赛马的爱好以及对于家庭忠贞的坚定信仰。

一战唤起了贵族阶层的古老责任感。格拉密斯城堡与圣保罗沃登贝里庄园都被当成了伤兵医院,斯特拉思莫尔侯爵夫人担任了院长。少女时期的伊丽莎白没日没夜地编织针织品用于募捐善款,为前线将士包装礼物,为睡袋填充棉絮。在格拉密斯城堡,她习惯了与言辞直白的工人阶级伤员打成一片,这方面的经验日后将有助于她养成“贴近民众”的独特气质。战争期间,她失去了一位在黑卫士兵团服役的哥哥,另一位哥哥沦为了战俘(几年前还有一位哥哥在打板球的时候受伤而死)。优越的家世也伴随着丧亲之痛,她因此十分依赖祈祷与教堂礼拜。她的女儿也继承了这方面的品质。

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很久,苏格兰-不列颠爱国主义与憎恶德国人的思想就根植在了伊丽莎白的性格当中。不得不说的是,她还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战争刚刚结束,美食、音乐、舞会与派对就一股脑地卷土重来了。她接受过比自己的女儿更好的教育,但是却十分可疑地考砸了一场公开考试。事后她写道:“该死的考试!!……费这么大力气写这么多废话有什么用!只要想一想这些破烂东西都简直都要把我气死了。木薯粉是粮食的一种吗?是啊。有什么大不了的……”日后很多人都批评他没能为伊丽莎白公主提供更好且更宽泛的教育。木薯粉对于这一点着实难辞其咎。当她反复拒绝伯蒂的追求时,除了看不准他这个人的因素以外,伊丽莎白对于自己成为王室一员的可能性也感到非常紧张。当时的英国宫廷依旧非常正统,充满了一本正经、身着长礼服的传统主义者,而且掌管这个宫廷的君主看上去着实有些吓人。在一封写给伯蒂的信中,她提到了温莎城堡附近的浮若阁摩尔宫,也就是维多利亚女王的陵寝。“我以前从来没见过浮若阁摩尔。我还以为这里就是一座刻满了青蛙的陵墓呢。我一开始就是这么想的,是不是有点傻呀?”她喜欢爵士乐与夜总会,曾经与伯蒂在伦敦城市酒店的夜总会玩到凌晨三点,令乔治五世大为不快。

伊丽莎白王后的官方传记作家威廉.肖克罗斯(1)认为,结婚之后的伊丽莎白“迈入了金色的囚笼。年轻的公爵夫人再也不能一个人逛商店或者乘坐公共汽车了,再也不能随心所至地造访自己的朋友了……简而言之,公爵夫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孤立与限制。”简而言之,她的处境像极了1981年嫁入王室的另一位贵族姑娘戴安娜.斯宾塞。就像戴安娜一样,她也早早地成为了公众的宠儿。就像戴安娜一样,她婚后不久的澳大利亚访问之旅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风头甚至盖过了自己的丈夫。她的一颦一笑都成令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像她的女儿、如今的女王一样,她也会咬紧牙关完成一场场王室访问,将亲生骨肉留在身后。有人认为王太后与戴安娜王妃关系很差,理由是这两个人的故事太相似,她们的性情又太不相同。但是她们两个当真关系不好吗?我们大概永远也不会知道她们对于彼此的看法了。伊丽莎白王后的女儿玛格丽特公主将所有的相关证据全都烧掉了。就像当年拜伦勋爵的日记本最终流落到了出版商的火炉里面一样,她的举动同样害得史学家们百爪挠心。王太后有没有在这批文书当中向孙媳妇传授一点身为王室成员的心得与诀窍呢?

如今的女王降生之时,她的母亲早已显现出了远比戴安娜更加精明老练的特质。伊丽莎白用一封封伏低做小的信件、机敏的做派与个人魅力赢得了咆哮不已的公公的支持。她对伯蒂造成的正面影响也软化了威严的玛丽王太后。此外伊丽莎白也迅速承担了温莎家族候补队员的新责任,积极地资助慈善组织,访问全国各地,主持剪彩仪式,全然一副无师自通的架势。最重要的是,尽管当初她将伯蒂拒绝了很多次,而且很多人都抱有另外的预期,但是她的婚姻依然很幸福,与戴安娜的境遇决不可同日而语。

她对于女儿的影响大概赶不上自己的丈夫。她的女儿并没有继承她的风流脾性或者对于花边新闻的热情。如今的女王更加关注钱财,更加内敛,生活态度也更认真。但是当她以101岁高寿阖然长逝的时候,女王不仅失去了自己的母亲,还失去了一位极其亲密的毕生同伴。伊丽莎白王后对于女儿的最大贡献或许就是为她养成了喜爱赛马的热情。女王可以全身心地遁入这个小世界,暂且忘却自身血脉的重负,专心研究更加依赖机缘巧合的马匹血脉传承。

(1)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Shawcross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