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Diarmaid Macculloch:基督教简史 -- 万年看客

共:💬228 🌺1017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成年耶稣及其公共活动

一旦我们将耶稣出生与童年的故事抛在身后,并且跃过四部福音书均未涉及的随后二十年生活,我们就来到了耶稣的公开传道、讲学与治疗时期,这个时期很短暂,但却充满了令人应接不暇的事件,叙述也更为详细。不过这个关于好消息的故事依旧免不了多如牛毛的历史诠释问题。有一个日期看上去还是很可靠的。路加福音小心地提到了另一场由施洗约翰——据说他是耶稣的表兄——进行的传教活动的开端,时间是公元28-29年。耶稣本人也在约旦河接受了施洗约翰的洗礼。*15* 这件事就发生在耶稣首次独立公开亮相之前;耶稣的活动很可能被视为某种竞争性的行为,因为四部福音书全都不遗余力地肯定耶稣高于施洗约翰这一论调。*16* 路加称耶稣大约在而立之年开始公开传道,这表明耶稣大约死于公元29-32年之间,这取决于他的宣讲活动究竟进行了多少年,以及他出生于公元4年的假设。*17* 福音书对于耶稣的传道时间究竟是三年(约翰)还是一年(马太、马可、路加)并没有准确的说法,同样也没有提到传道重点地区是不是圣地之内。马太、马可、路加三部福音称传道活动主要集中于北部加利利,最后才向南来到耶路撒冷。约翰福音则主要涉及耶稣在南部犹大地区的活动,尤其关注耶路撒冷城内以及圣殿。

拥有西方基督教或者启蒙运动背景的学者们花费了两个多世纪的时间,试图透过福音书与保罗书信的滤镜来还原一个“真实”的耶稣以及他“真正”发表过的言论。这或许是对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套文本所进行过的作为透彻且复杂的分析。许多基督徒都认为这些学术成果败坏人心,有害无益。但是在如此大量的筛选工作之后,我们对于耶稣的讲道内容还是很可以说上几句的。自然我们难免忍不住要问耶稣的言论中有哪些“新”的或者“原创”的内容,但是这个问题很容易造成误导并扭曲他的讲道当中最重要的内容。当时不仅存在着大量其他和耶稣一样的游方传道者,而且或许正是他与其同时代以及前代人物所共有的思想在当时才最为重要,他也通过人们对这些思想的熟悉为自己赢得了第一批听众。耶稣核心教诲中有一条就是古代哲学的老生常谈,也是几乎所有世界性宗教最终全都得出来的结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黄金律。*18*

但不管怎么说,耶稣的声音还是值得一听的,尤其是在那三部发展了共同的材料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编辑的福音书当中。三套文本当中人们一般认为马可福音完成的最早,因为与马太与路加相比马可福音有着独有的发展形式并使用了额外的素材。这三部福音很可能都成书于公元一世纪最后三十年,耶稣死后大约半个世纪左右,绝对不可能再晚了,因为不晚于公元100年的其他基督教文本已经开始引用里面的内容了。这些基督教文本似乎基于早期耶稣语录,它们反映了不同的基督教团体各自的选择,所有这些团体都迫切希望将自己视角中关于耶稣生平与复活的好消息故事尽快敲定下来。这三本福音书统称对观福音(Synoptic Gospels),与之相对的则是成书时间大概晚了一二十年的约翰福音。这三本福音书讲述基本耶稣故事的方式很相似,而都与约翰福音不太相同——因此它们要“一起看”,这也正是希腊词汇“synopsis”的原本含义。

对观福音以令人诧异的程度揭露了耶稣演讲时的特有用语习惯。比方说,有一个十分常见且具有闪族语言风格的特色在对观福音中出现了一百多次:设立某一立场来对照与之相反的立场是耶稣常用的演讲技巧。在马可的笔下耶稣说道:“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这很可能就是耶稣原本的语言风格。这一可能性得到了路加福音的进一步强化,路加似乎不喜欢书面用语,可能他认为其不够凝练,因此经常把马可的原话弱化成“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却能。”*20* 这个句式之前就存在于希伯来语文学当中,耶稣肯定也接触过,但是值得注意地是早期此类句式重点往往放在前半句,而耶稣则主要强调后半句。这使得他的信息传达了某种迫切性并赋予其力度,也使得他的言论在听众们初次听到耶稣公开疾呼之后很久依然易于记忆且朗朗上口。

耶稣的另一个习惯是频繁且不见先例地在郑重发言之前使用希伯来语与亚兰语中的强调性语气助词“阿门”(Amen):“阿门我告诉你们”。这个词在时人看来十分重要,因此在希腊语圣经文本中也以其原有形式得到了保留。在十六十七世纪的英语圣经中“阿门”变成了“老实”(verily),“我老实告诉你们”。约翰福音在对观福音的基础上将这一特点再向前推进了一步,习惯性地将两个阿门连用——“阿门阿门我告诉你们……”,考虑到约翰福音将耶稣视为普天之下的救主,这种做法未免有点画蛇添足。*22* 这样做的效果很像萨缪尔.约翰逊博士在进行不容辩驳的最后陈词之前总会说的著名短语“有鉴于此,先生……”:这是为了强调发言者独有的个人权威,并且与希伯来圣经中经常使用的间接引语结构短语“神这样说”(Thus says the lord)。福音书中的耶稣就是他自己的最高权威。不管怎么说,他可是会使用“abba”这样亲密的称呼来指代上帝的人。

人们除了感到耶稣与古代先知相比有着更有力的发言特权之外,还能从他的声音中听到听到一丝讽刺与间接性,他有一条神秘的短语尤其如此,至今依旧挑逗得圣经学者们争论不休:“人子”。对观福音中耶稣从未自称“神子”,尽管在约翰福音中他的确这么说过。他反复使用其他说法例如“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23* 这个说法在四部福音书中都得到了频繁的记录,尽管对观福音与约翰福音在这一说法的具体出处上并无重叠。这可能暗示着约翰出于自己的目的杜撰了一部分耶稣言论。在大量存世的保罗书信当中也没有一处提到过“人子”这个短语,接下来几个世纪里圣经文本之外的基督教著作中也没有出现过这个短语,对于这些著作的作者们来说“人子”这个短语在他们辩论耶稣如何能够身兼神性与人性时并起不到多大帮助。此类沉默使得“人子”这个贯穿全套福音书的短语听上去更加响亮,已经成为了耶稣的招牌。*24* 这一说法也与耶稣死后二百年成书的但以理书中“有一位像人子的”这句话相呼应,这里指得是在人世间推翻恶魔王国实现长治久安的统治者。*25* 这意味着一位将自己视为犹太人所期待的弥赛亚并且以此自居的耶稣——但是他自称弥赛亚的方式却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实际上并无可靠证据可以说明当时任何一位耶稣的同龄人会将“人子”这个称谓视为某种特别的头衔——实际上在全套福音书中都找不到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耶稣曾经用任何特殊头衔来称呼过自己,无论别人怎么称呼他。其实“人子”这个短语可能是一个希腊短语在亚兰语(耶稣的日常语言)中的反映,意为“我这样的人”。有时这一含义也会扩展并覆盖有幸亲耳聆听耶稣的听众,即 “咱们这样的人”。*26*

在相隔几百年后还想领会当年的讽刺与幽默从来都不容易。但是如果说讽刺幽默含义在“人子”这个短语中所剩无几,那么它们在耶稣另一种言论形式中的表现则更加突出,也就是阐明事理的小故事或预言。在耶稣之前,犹太教拉比的著作中从未出现过寓言这种体裁,有趣地是,直到耶稣死后这种体裁才在犹太教中出现。莫非耶稣的这种讲道形式如此成功,以至于那些没有追随他的犹太人也深受其影响吗?*27* 由于寓言其实就是故事,因此与耶稣信息的所有其他方面相比,寓言与公众记忆结合得更为紧密:善心的撒玛利亚人,聪明与愚拙的童女以及银钱用法的高下之分——“才能”(talent)一词就是借助最后这个寓言才拥有了进一步的意义,因为talent最早只是计量银币的单位,与能力无关。所有这些寓言中都回响着同一个声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这些寓言的情节都有些违反直觉。

但是不管怎么说,许多耶稣的寓言原本就应当具有极大影响力,因为它们源自家喻户晓的故事。比方说当时亚历山德拉的犹太人当中就流传着富人与穷人同一天下葬,死后福报对调的故事。两个广为人知的寓言化用了这个故事:无人应邀的王之喜宴,以及财主(拉丁语中为Dives)与乞丐拉撒路。*28* 一般来说这些见棱见角的小故事都是因人因地而讲述的,因此马可福音以及对其进一步发展的马太与路加福音在记录一个坏园户谋杀园主儿子的寓言时说耶稣“指着”耶路撒冷圣殿的领导者们说话,存心激怒他们。*29* 有的时候,例如在无人应邀的王之喜宴这个寓言中,似乎福音作者们从某一篇原文本中删除了一段寓言故事,并且加入一个含义更深远的新故事,从而使整篇文本获得新的含义,这一做法对于后世教会有着很大的帮助。*30*

尽管这些寓言在耶稣的时代过去之后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变体,但是它们的压倒性关注方面却始终如一:一个超越以色列民族所有一般期待的新王国即将降临并令其上层人士措手不及;老百姓们必须为世界终结做好准备,因为世界终结的到来必将令他们猝不及防;聪明与愚拙的童女新郎迟延的时候都打盹睡着了,但是聪明的童女预备了灯油在器皿里,直到她们醒来时灯依然在燃烧。*31* 耶稣在他最为登峰造极的讽刺言论中指出,房屋主人若知道贼什么时候来,就必然警醒,不容贼挖透房屋——“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将上帝意旨的实现与犯罪甚至暴力行为相提并论,这是多么不同寻常!*32* 这些讲述宴席与婚礼的故事贯穿着欢乐与庆祝的基调,但是这些故事有时也会将习俗、常识甚至天然正义毫不客气地抛在一旁:在葡萄园做工一整天的工人与只做了一小时的晚来者都得了一钱银子做工价,家主发工钱时还不让前者抱怨。*33* 换言之,即将到来的王国有着自己的规则。日后的教会意识到这条信息落地生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原则时都觉得十分难办。

这种一切规则都已改变的感觉在许多算在耶稣头上的言论中都有体现。马太与路加福音还各自整理了一套选集。在马太福音中将其称为登山宝训(Sermon on the Mount)(路加福音中耶稣的这次讲道是在平原上进行的,可是这个场景不知何故没能像马太福音那样抓住基督教的想象力)。*34* 登山宝训一开始先将一大帮尘世当中所谓的不幸者们挨个赐福了一遍,包括穷人、饥渴之人、哀恸之人与受逼迫之人。这些人的福报将来都要逆转。对于后世拥有太多尘世享受的教会人士来说,“八福”所传达的信息从来都令他们坐立不安。受压迫者则视之为激励。甚至还有部分僧侣受其刺激走上了赤贫与谦卑的修道之路,我们在下文中还要细说。耶稣破除常规的言论在八福之后依然继续。他引用了古话,如“不可杀人,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然后这些古话就被搁置了起来或者令人困窘地扩展并得出了符合逻辑的结论:不仅实际动手杀人应当背负罪名,就连所有向弟兄动怒并诉诸口头暴力的人也难免地狱的火。惩罚的烈焰在这位讲道者的言语中摇曳。常规期待遭到了犀利的颠覆,而驱使这一切的力量根本算不上温柔和顺。所有这些颠覆行为所形成的生活准则奏响了一曲爱之合奏,而对象则是出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不为世人所爱的人们,所有关于自利与审慎的劝告在此全都遭到了欢乐的否定。很显然,上帝之国就是这个样子的。

耶稣对天国降临的热情绝非仅仅体现在上述材料以及他对但以理“人子”言论的引用当中,他在向自己的追随者们所传授的主祷文里也讲明了这一点,这条信息在马太与路加两个版本中都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36* 祷文开篇先向天上的父致敬,然后直截了当地祈求“愿你的国降临”。此外主祷文也属于最早期的福音书材料,最初甚至还是以希腊语成文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其中一条祷文中有一个令后世基督徒困惑不已的形容词:“epiousios”,一个在希腊语里也很少见的单词。这个词令人费解的性质在今天的译本中并不明显,其所在的那句话看上去不过是普通的请愿:“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但是epiousios的含义并非“日用”,而是类似于“额外的物质”,或者再引申一下,“为了来日”。公元十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第一次尝试将拉丁通行本圣经中的主祷文翻译成英语时就十分勇敢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但他们的做法不过是借用了拉丁语中“超越物质”一词。不出所料地是,“我们超越物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这句祷文从来也没能得到流行。如果一定要分析一下epiousios这个词,它大概指向天国降临后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感到饥饿的上帝子民一定要得到新的食粮——但这来日的食粮必须现在就出现,因为天国马上就要降临了。*37*

有大量证据可以表明耶稣极其关注即将降临的天国。这些证据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越发刺目,因为在耶稣死后几十年里,教会开始考虑天国究竟什么时候才会降临。保罗几乎没有记录耶稣的实际讲道内容,这也使得他笔下“主的话”更加值得注意:“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这段话与马太福音(大概比保罗的这封书信晚了一二十年左右)正好相互应和。*38* 耶稣在自己身边聚集了十二位门徒或“使徒”,作为他公开讲道活动的核心人物。十二是久已分散的以色列支派数目,选择这个数字象征着残缺的过去与现在即将变得完美。据称在耶稣死后一位名叫马提亚的新使徒从两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接替了出卖耶稣并随后自杀的犹大,重新补齐了十二人之数。*39* 实际上在此之后,十二使徒中的大多数人都未能对早期基督教发展造成有记载的影响。这也使人们更加注意到,福音书中的耶稣对于十二门徒的选择以及他们在传道活动中的角色居然如此重视。

因此耶稣确信自己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传递一条来自上帝的信息,告诉世人这世界即将天翻地覆。但是他在谈论自己时却总带着有意为之的讽刺语气与模棱两可,还喜欢来点十分精妙的幽默,他的部分演讲内容很可以体现这一点。他谈到自己在上帝计划中的特殊地位并期待着将由自己主导的最后审判尽快到来,但同时又认为通向最终结局的道路可能导致自己与追随者们的受难与死亡。他能令听众们开怀大笑。他对当权者不甚恭敬的评论令听众们或震惊或兴奋。他挖苦竞争宗教的讲经师们说“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他对社会习俗进行了明目张胆的颠覆,告诉一位打算先回去埋葬父亲再来跟随他的人说要“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40* 这些言论绝对都出自他本人之口,因为福音书作者们感到自己不得不将此类言论保存下来,尽管它们触犯了所有古代社会的处世准则以及普适人类本能;更有甚者,在接下来的历史中基督教干脆板着脸忽略了耶稣的这条要求。耶稣经常令人费解地公开发表一些明显应当私下说的言论,甚至对最密切的追随者也是如此。*41* 他是个有权柄的人,正如几个世纪以来所有其他富有魅力的领袖人物一样,众多不可思议的故事在他身旁逐渐累积起来,说他能治愈恶疾,能变化出酒食,甚至还能起死回生。在基督教历史的相当一部分篇幅中,这些奇迹都令被耶稣故事所吸引的人们痴迷不已,尽管过去三百年里这些记载在受西方启蒙运动影响的基督徒们当中激起了相当程度的不安与纷争。

不过不管怎么说,耶稣依然是一个生活在传统之中的犹太人,正是这套传统构建了他的犹太同胞的身份。耶稣在福音书的记录中对犹太教律法始终抱着满不在乎的态度,对律法的遵守也有些从心所欲,这使得后来好几代人就此展开忧心忡忡的辩论,只为确定基督徒应当在多大程度上效仿他的行为,即便通过大量十分精细的当代分析,这一做法依旧令人费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耶稣在这个问题上并未特别费心保持言行一致,因为他的心思全都放在了即将到来的天国,到时候所有的律法都要重新制定。因此他并不特别在乎安息日或各种仪式的纯洁性,但是他十分注意誓言,尤其是结婚誓言。与摩西律法所体现的惯常犹太做法相比,耶稣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要强硬得多——甚至到了令后世教会不舒服的地步。我们可以肯定耶稣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绝对禁止离婚,因为耶稣身后的使徒与诠释者大数的保罗还专门对关于这方面的无条件诫命提出了反对意见,福音书作者之一也十分紧张地修改了“不可离婚”这条诫命来应付通奸的情况。*4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