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风驰电掣】感受磁悬浮 -- 赢政

共:💬24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个阿....也说两句好了

国内搞磁悬浮的单位很多,但上海这家却是起步最晚的。

本来呢,铁道部下面的西南交大系统的研究走在国内最前端,张昆仑周本宽他们已经弄出了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只不过还很粗糙、离实用相去甚远;

九十年代末期,朱前总理心血来潮,说要在京沪线上磁悬浮,当时最先找的也是铁道部。面对这样的“肥活儿”铁道部却表现得很负责任,觉得自己的技术还不够、引进德国日本的又要受到技术转让和造价的双重压力,断然回绝掉了前总理打的如意算盘。这之后才有的前总理另起炉灶、找完全外行的中科院和上海直接去和德国谈判、引进的这条线路。

而对此反对最烈的、自然是铁道部。沈志云这样的专家,恰恰是来自自主磁悬浮技术搞得最好的西南交大,其间的恩恩怨怨可见一斑。

所以,现如今德国磁悬浮固然跑在我国领土上,却因为利益区划格格不入,完全无法实现老兄期待的“偷技术”的目的――掌握磁悬浮资源的上海方面缺乏有起码技术基础的专家、而有专家资源且需要“借鉴”德国经验的铁道部却无法(不愿)染指此事,结果是这技术到头来还是无法在中国生根发芽的.....

将来理想的情况,还是国家出面打破这种政出多头的格局,或上海抓总也好、或铁道部统一也罢,总之力气要使到一起才可能改变目前的局面的。

顺便回顾一下从前的一些成功经验。

中国铁路的知识产权自主程度,远非航空业、汽车工业可比。大家看到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自己造出来的,不用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引进。这里的缘由也正是在于铁道部自始至终坚持自主产权的方针的。外国先进技术及时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迅速变为自己的生产力(偷,就一个字!)。比较典型的就是八十年代初,发现外国机车车辆已经领先我们许多,断然同时引进了法国的8K和日本的6K两个系列机车,在此基础上有了我们自己的新韶山电力机车。这样的引进-〉消化-〉自行设计生产的周期支撑了我国铁路自主发展近二十年。

在俺看来,这个过程少了哪个环节都玩不转的.....看看民航工业和汽车就不难理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