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侃侃而谈道德经(63) -- 唵啊吽

共:💬35 🌺11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学习了

因为求知欲比较强烈一点,所以把你的相对比较正经一点的文章翻出来温习一下——说温习,是因为翻出来后,记得之前果然看到过,只是当时没有兴趣仔细一点看和回帖。

现在翻出来,算是对着调解读的一个回应:

已经很久没有写正经文章了,这篇应该也不算正经东西,只是看到有朋友在写关于道德经的体会,大概扫了一下,不由得叹息,想想还是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刚开始看,就慢慢松弛下来了。本来以为自己是那只独一无二的笨鸟,马上知道类似的鸟还多着,O(∩_∩)O哈哈~,看来不提太过紧张。

不过说来好笑,难道自己不是同样人为别人的解读都是离题万里吗?老子会生气吗?哈啊哈O(∩_∩)O哈!

虽然说对经典的理解可以有百家之言,可以各眼看各花,但是,有些东西,还是有脉络可寻,固然学习研究思考经典是好事,但若没有“明师”,或者天纵英才妙悟天然,自己在自己的思维框架里打转转,无论如何,也不会是经典的愿意。
——恩,就是说不要用自己的意思代替老子的意思。这个意思值得肯定。

当然,作者未必如是,读者未必不如是,自己玩弄自己,只要觉得开心,也好。
——又一次证明玩弄自己的人不止一个哈O(∩_∩)O哈!让人放松?真想马上看到这位有干货的不是玩弄自己的见识啊……

如果从尊重作者的角度,我们读经典,至少要站在作者的角度与高度,要不然,那只能是我们自己的理解,而不会是作者的原意。
——看上去有道理。

比如道德经,我们就要学习从老子的视角,论语则要思考孔夫子会怎么想,佛经,自然是佛菩萨视角,圣经,则是耶稣或者他弟子们的思路,而可兰经,一定要深入研究穆罕默德的思考了。

——看上去例举还不错。只是为什么圣经就和别的不同,可以是“教主”也可以是弟子了呢?难道是因为耶稣和弟子的传承就真的那么一脉相承?你能这么肯定?

自然这比较困难,但若不如是,而是以我们自己的猜测来研究,一定南辕北辙。 当然会有朋友提意见:你怎么知道那是他们的原意,你不也是在猜测吗——自然。

——看上去蛮公允的说法。

但也有脉络可循,一个是经典本身一定有蛛丝马迹告诉你答案——其实不是蛛丝马迹,只要你明白了,处处都是彰显无遗的,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有道理。

大家谈的都是一件事儿,所谓圣人,压根不会谈多余的事儿——宇宙里哪有第二件事儿?!
——虽然说没有谈论的必要,但是你就没有感觉到自己再造神吗?O(∩_∩)O哈!

还是聊回道德经。

先说说道德经的大致情况。

我们都以为道德经是老子所作,是什么尹喜要挟老子,不写不许出函谷关什么的,其实,我们稍微研究一下道德经原文,就会明白这只能是故事说着玩儿的。

——虽说我也不是太信,但是却能想象出你沉浸在文学作品为你营造的臆想语言环境中的那种自得的情状,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察觉哈O(∩_∩)O哈!

道德经很明显与论语佛经一样,是弟子们记载老师话语的课堂笔记。所以才会前言不搭后语,才会有所重复,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O(∩_∩)O哈!又遇到一个自己是神经病的却认定老子是神经病的。

是一位弟子的记录,还是多位弟子的记录,需要学者们去研究,我不是学者,不琢磨这个,我只研究老子心法。
——等着看看你的心法研究。

用老师的话说:想知道道德经讲什么,去大学找学者就行了,用不着来找我,但是如果你想成为老子,你就要来请教我了。

道德经,虽然八十一章,其实只讲了一件事儿:道。

也就是说,其实,其实第一章就把“道”讲完了,后面的,都是不同时期,不同人物,来请教老子时,弟子们或者求教者记录下的,老子关于不同问题的答复。

——冒昧揣测一下:可能是佛教徒论调套到老子的头上了。遇到过学佛的人就喜欢说类似的话。

或者说,第一章,是“一”,后面的八十章,都是“二”或者“三”,或者“万物”。

——第一章是讲“一”的?不能否认讲到了一,但是这章的中心吗?

第一章讲道,后面是关于道的诠释,发挥,应用。

我们先放下自己心目中的“道”,看看什么是老子的“道”。

——好。

不管是老子庄子孔子释迦摩尼耶稣还是穆罕默德,他们心中的道,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这个宇宙人生的本质。
——有可能。

不可能有第二个,如果有不同,已经是二,顶多是诠释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本质不同。
——这个说法我就要笑了。本来“如果有不同,已经是二”这个说法是不错的,但是,你不觉得自己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只知道如果有不同已经是二,却不知道如果有一,也几经有二了吗?O(∩_∩)O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此即佛家的“不可思议”。在我们思维中以为的“道”、“名”,都已经偏差了。除非我们打破思维的局限,才能真正认知宇宙大道。

——终于明白是在用比较典型的佛教来解释老子。但是未尝没有一点道理。只是照搬“不可思议”几个字是不恰当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什么的无?——什么是空?什么是上帝造世界之前的世界?

什么是有?——空怎么生有?上帝怎么从没有造出了有?

——不要只留个问号好不啦,等着你的回答呢。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妙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常无?怎么观?

徼是什么?怎么样是常有?怎么观?

——等着。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为什么说无与有同出而异名?为什么后面说“有无相生”?有与无怎么相生?

什么叫同谓之玄?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啊?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这哥们儿在说什么啊?太玄了吧:)

——是在造势啊,可以理解的。解释吧。

本来是想解释的,写着写着,改变了主意——还是佛睿智,不可思议,语言是说不清楚的,只能自己去修,自己去悟,自己去证,做不到,怎么也不可能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你也太玄——悬了吧?你就悬着吧

做不到,口水喷了再多也没有用,所以,还是闭嘴吧。就提些问题,以供思考得了,虎头蛇尾也就虎头蛇尾了。
——哦,你做到了什么?公开一下?有点理解了,原来这就叫虎头蛇尾啊O(∩_∩)O哈!

只是立个杆子在这里,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者,可以有个想头,觉得自己琢磨出来的,可以有个鉴别。
——好高的杆子啊,鉴别啥呢?佛教,哈哈,佛教真的能让人自悟出“空”O(∩_∩)O哈哈~

顺便说一句:学问不是智慧,智慧也不是理论。

——这能说明这就是有关老子道德经着调的论调吗?

链接出处

他讲的是也只能是大道,要不然凭什么坐那个位置:)
——老子凭什么坐了哪个位置?高尚吗?他愿意吗?不是在贬低他吗?你们这些道教徒佛教徒不是在糟践老子吗?还“凭什么”,似乎人家老子很愿意很期盼的样子呢~~~~~~~~

链接出处

在老子眼里,“道德经”需要出现吗?也就是说,“道”需要解释吗?

当然不需要,他就是道,道就是他,哪里有解释的空间?——是不是有些眼熟?“我是道路,我是真理”。

——竟然他就是道?道就是他?而且还眼熟到“我是道路,我是真理”?传教的人有没有想过老子不知道后世还有个什么劳什子“道教”?这就是着调的论调?

他只是坐在那里,“梵我合一”——其实这话也是多余的。——饭食迄,洗足已,敷座而坐。逝者如斯夫。就是这样,没有什么了。——圣人,不过如此,而已。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他明白了,学生们不明白啊,于是看到老师闲着没事儿坐在那里,就跑过来问问题了:七嘴八舌,叽叽喳喳,左一句右一句,他就作答,若有所悟的走了自己琢磨去或者继续用功去,不懂的继续问,反复问,想到就问。他就随口作答,并不思索。  

——脑袋一拍:“不过如此,而已”。依据呢?“并不思索”,依据呢?

文艺作品可以用来讲道理,却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但是有些着调的人却往往把文学当历史事实,O(∩_∩)O哈!

 

 问过了,答过了,就这样了,有心人觉得那么好的答问,就这么过去了可惜,就记下来,再丢一些,有人加一些,有人整理整理,于是,就成了一本书。

  至于书是什么样,谁编的,对不对,他哪里会操心:)

清者自清,明白的自然明白,不明白的,早晚也会明白。

  他一直在那里,如如不动,成性存存,定于一,天人合一,物我不二。

——一个佛教徒总喜欢对老子指手画脚,说来还真是类似的东西多一点的原因。

http://www.talkcc.com/article/357602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