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帮人发一帖,请人间树马大善人及古文化爱好者朋友们进来一叙 -- 风中的羌笛

共:💬127 🌺140 🌵2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实际上,所有人还是在回避一种最大可能。

《尧典》的星象,晋代大天文学家虞喜已经解读过了。53度的跨度差,这是虞喜的结论,不一定对,但作为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大天文学家之一。虞喜解读《尧典》的星象比今天专家们解读的准的可能性还是相当的大。毕竟具体的观测方法,怎么定星,文献没有详细记录。但作为天文学家群体,从上古到汉代到晋代,这些观测方法的要点,细节在这个群体里口口相传,师傅传徒弟流传下来的概率还是不小的。而那些古代观测方法,到了近代,现代科学引入后,可能在最近这几百年失传。毕竟,利玛窦在明朝末期就已经把西方一些科学引进了。而这些东西,又最可能在朝廷掌握的天文观测等领域应用。传统方法的细节,很有可能被西方近代方法替代失传。

而71*53 这个数据,直接会把尧典成书时代推到5400年前左右,整个上古历史的基础就会完全改写。所以专家都是在这里拼命打马虎眼吧了。岁差50年还是70年这都是马虎眼,虞喜认为尧典时代距离公元330年 2700多年,用2700/53 求出50年一度的岁差。但岁差70年一度是大自然决定的,不会因为人类的记载就变化。如果53度的跨度没有错,那么错的只能是虞喜对尧典成书年代的推断错误。就是他应该用3750/53=70。

尧典混入更早的记录,虞喜观测有误,观测时间纬度有差异等等,都有可能造成71*53这个公式不成立,不错,这个没问题。但是,就是没有人敢说,如果尧典没记错,如果虞喜没观测错怎么办?71*53是不是有依据的科学数据?所有人都在回避。而这种可能性,也许是最大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