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向孙先生致敬,并请孙先生指教一二 -- 煮酒正熟

共:💬19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

呵呵,偶先来纠正一下,偶已经在那个致意帖里说了,偶不是什么教授,今年不过年当卅五。写《漫说水浒》时年未满三十,所以肯定有不少疏漏。后来上网混,说来也不过是个网上老光棍儿而已,和煮酒兄一样,大家都是平等交流的朋友,所以煮酒兄以后不用说这样的客气话啦:)

接下来谈问题,先说白马战例,若据罗本来看,老关确实有取巧嫌疑,除了煮酒兄举的三处文字以外,还有一处,就是后人有诗曰的第三首,诗云“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摆明了是为老颜叫屈,所以煮酒兄说的对,无论那小字注是不是出自老罗的笔下,但当时确实可能流传着这种说法,因为不论怎么说,这“有诗为证”不能随便断为是后人窜入。但问题复杂就复杂在,同样是有诗为证,除了这第三首,头两首却是大赞老关神勇的,这就怪了,既然老关是靠取巧获胜,罗贯中又引录这两首诗是什么意思?这里确实有矛盾。再看文中对当时经过的叙述,说河北军波开浪裂,不加阻挡,这确实怪,但《三国志》中说的是就是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的,至于这究竟如何可能,史书没说。实际上读史,常有一些今人很难以具体想象的笔墨,我读《左传》中的一些战争叙述,也曾产生过这样的困惑。回过头说罗本三国,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出于同样的困惑,在这里加一点合理化叙述?

但煮酒兄显然不是这么认为的,在兄看来这是为后文老关跟徐晃战平手打伏笔,就是说老罗在前后文的呼应上是经过缜密考虑的。这个其实就未必了,煮酒兄让我再举些反例,那么,比如文丑,前面文丑曾跟赵云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后面延津一战时,还是在追赶败逃的徐晃的情形下,何至于一见到关羽,战了两合便心怯要扭头逃走结果被老关杀掉呢?我认为合理的解释是,前面为了给初亮相的赵云增彩,就让他大战文丑五六十合不分胜负,后面这时为了突出关老爷神勇,就让他没两下子就解决了文丑,至于这样一来文丑的武艺水准上下浮动太大,就不在老罗的考虑之列。毕竟这只是个过场人物,没必要为他花太多心思。当然,也许对文丑这个问题,有武评者做出过更合理的解释,只是我还没有看到。若单就这一点而言,煮酒兄教训的很对,在下确实应该全面地看一下武评者的评论,不应只根据看到的有限文字就做结论,这个确实是我需要改进的。

但话说回来,我还是认为《三国演义》,即使是罗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虽然在结构上胜于《水浒传》,但也并非十分严密,因为它和《水浒传》一样,都是累积成书的,最初的写定者即使下了相当工夫,但也很难将不同来源的材料整合的非常圆融。象《三国演义》,既有来源于正史的材料,又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这两者未必没有冲突。这里只举一个狸子,关羽和黄忠战长沙时,战了三天,第一天战一百合不分胜负,第二天关羽用拖刀计,本可以斩杀黄忠,但没杀,第三天,黄忠一箭射到了关羽的盔缨上,也没取关羽性命。如此说来,二人实力相当,颇有英雄相惜之情。但后文刘备进位关中王,封五虎大将,关羽听到名单的反应是什么?居然是“大怒”,道“黄忠何等之人,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遂不肯受印”。黄忠是何等之人,他老关难道不知道么?设若当初黄忠一箭低上一分贯脑直入,他还有性命么?这时怎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此语岂不大伤关老爷形象?真是怪哉。但是要说不怪也不怪,因为这是不同来源的材料整合不够产生的问题,战长沙是民间传说,“不与老兵同列”云云是出自《三国志》,罗贯中在整合时对前后间的呼应考虑不充分,才出现了这种我们今天封闭阅读看来奇怪的现象。这个例子虽与这里的武评问题无关,但也可以说明对那个时代作者创作小说时的整体意识不宜过于高估。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我对武评持保留态度。不过,煮酒兄说的也对,我还是应再多看一些这方面的文字,再做进一步的思考才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