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春秋大历史之序幕——西周之灭亡》(824天没来 -- 王威

共:💬67 🌺28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十、此一时彼一时

二十、此一时彼一时

姬昌掌国之时,从先父接手了经过多年武力扩张之后抢来的地盘。

土地很大,但是人口太少了。

虽然姬昌的老婆太姒像个生育机器一样,一下子给他生了十个。

夏商时代,钱币尚未发明,国家的收入完全有赖于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而这两样收入,其基础自然是人口。

以本族有限之人口,要想经营这么多的土地。

再加上还需要维持一只庞大的军队,已是国家财政所不能承受之重了。

事实上,姬昌肯定不是第一个遇到这个问题的人。

商王朝之所以亡国,正在于帝乙和纣王两代君主的极力扩张。在他们在位的时候,国土每年都在扩展,人口却一天天的减少。

最终,商纣王大举东征之时,本根之地、国都朝歌却一片空虚,周武王姬发前来轻轻一推,这个立国六百年的王朝就此倾覆。

但确实第一个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的人。

他这次变法甚至是商鞅变法的参考模板。

太搞了吧,商鞅可是法家啊!

不搞不搞,一点也不搞,因为商鞅也是没办法,他遇到的问题和姬昌一样。

商鞅之变法成功,其思想由后人总成为《商君书》,这本书内容大部分出自于他的手上,但是战国是个思想激烈变动的时代,曾经很先进的商鞅变法内容有些也过时了,因此就有好事者又填补了新了内容进去。这里要引的《商君书俫民》篇,很多的事件都发生在商鞅身死之后了。

不过,这不妨我们讨论。

首先,商鞅向君主秦孝公阐述了秦国的问题所在——

一百平方里的土地,山岭占十分之一,湖泊占十分之一,河流占十分之一,城邑道路占十分之一,瘠田占十分之二,良田占十分之四。

用这些田地,可以养活五万农夫。

山岭湖泊可以供应他们所必须的财物,城邑道路可以安顿他们的起居。

这是古代君王管理土地、分派老百姓的原则。

现在秦国的土地,总数达到五千平方里,但种粮食的土地不足十分之二,农田数目不足百万亩,湖泊、河涧、名山、大川的资源又没有充分利用。

这就叫作人力不足以胜任土地的开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商鞅说这一番的背景是在秦孝公十二年迁都咸阳之后。

其时商鞅已经将国内一盘散沙的城邑部落、贵族封地合而为县,凡三十一县,建立了直属国家的税收制度,使君主得以直接从民众收取税收,可谓获得了空前的财政权力。

而战国末期时代上距西周之始创期,八百年的时代,几十代中国人努力,可以说整个中原地区再也没有多余闲置的田地了。

农业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每亩土地出产的效果更高。

即使如是,秦国依旧面临着军事对财政的巨大挑战,需要从开发“山林川泽”寻求出路。

则姬昌即位之初的困境便不难想见了。

商鞅在谈完了秦国的困境,那么与秦国争雄的三晋之国(韩赵魏)又是什么情况呢?两者相比较又有何不同呢?

准此,商鞅继续阐述道——

秦国所相邻的国家是赵、魏、韩这些“三晋”之国。

秦国所要攻打的是韩国和魏国。这些国家的国情是——

土地狭小、人口众多、房屋拥挤。

老百姓经营商业,在国家那里没有户籍登记,也没有自己的房屋土地,只能机关算尽地不务正业,勉强维生;在山的两侧和水边掘洞而居的超过人口的一半。

这些国家土地不足以供养其人民的情况,比秦国劳动力短缺而不足以开发土地的状态要更为严重。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老百姓的天性:

他们所要的,不过是住宅和土地而已。

这些资源三晋肯定是没有的,而秦国肯定是有的。

既然如此,老百姓还不向西移民到秦国来,是因为秦国士人忧郁、庶民辛苦。…

三晋与秦国打仗,经过孝公、惠王、武王、昭王四世也没有打胜过。

自从魏襄王以来,野战不能胜秦,据守的城池也被秦国攻克。

大大小小的战役,三晋败给秦国不计其数。

如果这样他们还是不屈服,原因在于秦国能够兼并他们的土地,却不能获得他们的人民。

这段话更有意思了,描述的不正是姬昌掌国之初所面临的情况嘛,周人确实能征善战。

季历时代就不多说,姬昌即位,用兵都用到了天下共主商王朝的头上去了。

或者说,季历所留下的遗产就是一个保持战时体制的国家,战时体制的优点当然很多,比如能将整个国家的资源运用的极限,目标专一,举国团结。

而最大缺点,则是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惯性,就是随时搜寻作战目标。

二战期间,德国日本便是因此而亡。

那么该当如何扭转这个局面呢?

放弃战时体制嘛,不现实。对秦国来说,战国争锋已到最激烈的紧要关头,提出这样的建议只能被老板炒鱿鱼。

现在君王如果明智地施与恩惠,对于从各诸侯国来投奔秦国的人,从今天起免去三年的赋税,并不让他们服兵役;

秦国四境之内的山岭、池塘、高地、和沼泽的开发,十年内都不征收赋税,并将此政策写在法律上;那么就足以招募百万的农夫。

刚才下臣曾说:“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老百姓的天性:他们所要的,不过是住宅和土地而已。这些资源三晋肯定是没有的,而秦国肯定是有的。既然如此,老百姓还不向西移民到秦国来,是因为秦国士人忧郁、庶民辛苦。”

现在我们给他们住宅田地之利,免除三代的赋税。

这就叫一定要投其所好,而不让他们干不他们不喜欢的事情。

这样,东方各国的老百姓就没有不向西移民的了。

我们不妨在这里对比一下姬昌为自己国家开出的方子,在人口和土地管理方面,两者惊人的一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