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春秋大历史之序幕——西周之灭亡》(824天没来 -- 王威

共:💬67 🌺28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十六、西周之崛起

十六、西周之崛起

当古公亶父决意迁都到周原,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商王室的势力范围。

当时商王室作为超级大国,到处收属国保护费。问题是属国被收了保护费,未必就把你当人看了。

周人愿意纳贡,正所谓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上古时代的名分等级看的极重。再怎么爆发再有努力再怎么奋斗,可是没有一张迈向贵族行列的通行证,是没有用的。

姬周部落原来被戎狄看不起,认了,打不过人家嘛。

现在还是被人看不起,田种的再好,纳的粮再多,有屁用。

古公亶父意识到,既然进入了商王室的势力范围,要提升周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唯一的出路要和商王室的王室贵族攀亲。

于是古公亶父把这个光荣使命放在三个儿子身上。

结果唯有季历胜利的完成任务。从商王室迎娶回来了贵族之女挚仲氏任。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公亶父听到自己孙子姬昌降生,会发表“昌当兴吾业”感慨的原因。

因为姬昌的降生意味着周人终于和商人建立了生殖器上联系——成为亲戚啦。周人由此得到的第一个政治好处,就是可以祭祀先代的商王。

古人把祭祀看得极重,你想认别人做祖宗,人家还嫌你低贱。姬昌的降生使得周人可以堂堂正正的认别人做祖宗。

现在周原出土的甲骨刻辞中,周王不仅祭祀成汤、大甲、天戊(大戊)等殷先王,而且有殷先王文丁神宫、帝乙宗庙。

这些卜辞大概是周文王时期的。

商人认为皇天上帝是商人的先祖神,商王是皇天上帝的嫡子、元子,商人先王死去升天即为上帝,不仅主宰着去世后登天的群臣百姓,还主宰世间人们休咎祸福。于是商人把祭祀先王当成上帝一样崇拜的。

季历与商王室贵族之女通婚,商族先祖也就成了周人的先祖,是周文王的外祖父、岳父等先祖。而到周文王这一代,就有了祭祀殷先王的资格。

到了武王灭商,周人说服商人的理由就是皇天上帝已经厌倦了商王朝 ,改变了自己血缘上的继承人。

改立的只是“元子”,上帝授予的王位继承权并未转移。

战国时代的齐宣王曾经请教孟子,孟子向齐宣王解释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之间的区别。

对于贵族之卿,也就是和王室有血缘关系的贵族,遇到君王有大过的时候,进行劝谏,反复劝谏却不为君王所接受,贵族之卿可以取而代之。

齐宣王听的勃然色变。孟子宽慰道:“大王不要太吃惊,大王既然请教这个问题,臣不敢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齐宣王的脸色稍微平静下来,继续问道,那异姓之卿呢?

孟子道:“异姓之卿遇到君王有大过的时候,进行劝谏,反复劝谏却不为君王所接受,最好的选择就是离去。”

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之别,显示上古时代,政治权力斗争,君王之大位,异姓便是野心勃勃,也无法染指,盖因血缘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

是以周之灭商是“改”是“代”,乃是上帝换了人间爱子,一种典型的宗教革命。

而秦统一中国之后的历代革命则大大不然,可以说,周王朝时最后一次成功的宗教革命。

正因为此,周人在与商人通婚之后,承袭了商族王族的等级名号,便自认为是殷先王的后代、外孙,也是商族的贵戚。

于是就有了周文王、武王一面祭祀殷先王,一面积极准备征商之情事。

商王室第二十九任君主武乙时代,周边的游牧民族所构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据记载,西方的旨方和羝方曾联合攻打商朝,武乙出兵征伐,俘虏了旨方几千人。

此时商王朝的国力衰退,鬼方乘机进入今山西北部地区,而原来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沿海的东夷,也渐渐迁徙到淮河流域,泰山左右。

一西一东,两线作战,让商王室颇感吃力。

当周人出现在商王朝的势力范围之时,商王朝的疆域正好已经庞大到了管理能力的局限。

商王室在对周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之后,认为周人一来自戎狄迁出,战斗力不低,二来愿意向商王室的称臣纳贡,是一股稳定的力量。

因此乐意借助周人的力量,让周原成为商王朝的西大门,进而代表商王室安抚西戎。

正是在这种情势下,当周人向商人的贵族提出联姻之动议,商王室显然乐见其成,估计还从中大力加以撮合。

古公亶父死后,季历即位。

当时称为“公季”。后来,公亶父被追尊为“太王”,公季被追尊为“王季”。

季历继承父王古公遗业,修明政治,发展经济,开拓疆土,国力大为增强。

在加强军备之后,季历开始兼并周边小国,在他即位的第三年,便攻灭位于周原东面的程国。声威震动西方列国诸侯。

在他即位的第九年,季历更是做出了一次极为冒险的军事决定,长途远征义渠国。

义渠国乃是戎狄建立之国,位于今甘肃庆阳、泾川一带,周人在不窋时代据说曾经在哪里呆过。

义渠国其时正值内乱,君主病危,两个异母儿子争夺君位。

季历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用兵良机。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一口气打回老家去,大大的拓展了周国北边的疆土。

消息传到商王室,商王室对于周国像暴发户一样,突然发迹,虽然不无顾虑,但是显然还是接受了周国崛起。

武乙对季历这位新贵可谓是青眼有加,毕竟季历解决了多年来令他寝食难安的国防问题。

在武乙临死的前一年,即武乙三十四年,当季历亲自前往商王朝朝见武乙的时候,武乙赏赐给他三十里,玉十彀,马八疋。

季历感动之余,于次年讨伐西落鬼戎,一举俘获二十翟王,向商王报捷。

鬼戎被商人称之为鬼方。《周易》据说是季历的儿子周文王姬昌所演义,上有一卦为“未济”,卦辞为: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讲的就是季历征伐鬼方大获全胜,以小邦而伐大国之敌,是故商人有震惊震恐之意。

武乙死后,其子文丁(又称太丁)即位,为商王室第三十任君主,姓子名托,在位期间约为前1112年—前1102年。

此时,季历所经营之周国国势方张,在内政上广施仁德,在外交上,怀敌附远,可谓蒸蒸日上。此外季历依靠外家的政治势力,也大大加强了周国在方国联盟中的政治地位。

随着周国日益强大,西岐威胁论开始在商朝高层蔓延。

季历为了打消商王室这方面的顾虑,当燕京之戎(今山西静乐县北)叛乱之时,虽然其地远离周原,季历还是决定为商王朝进行一次远征。

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季历此次出征大败亏输。

过了两年,季历又率师征伐余无之戎,这次取得了胜利。

季历派人向商王文丁报捷,文丁酬庸他的功劳,任命他为殷“牧师”,

牧师是怎样的官职呢?

即诸侯之长,有代天子征伐西方之威权。

周人承袭商人制度,《周礼春官大宗伯》上说:

“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可见“牧”与“伯”是高于诸侯的一种称呼。

其后,季历带领周师在王命的大旗下,征讨戎狄,可谓无往而不利。

文丁四年,讨伐余无之戎,大胜。

文丁十一年,讨伐翳徒之戎,抓获了他们三位大夫。

周国在攻击戎狄部落的过程中愈战愈强,土地扩展,财物充盈,还有大量俘虏充当奴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