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春秋大历史之序幕——西周之灭亡》(824天没来 -- 王威

共:💬67 🌺28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十五、当个文明人不容易啊

十五、当个文明人不容易啊

戎人,作为周人最亲密的战略盟友,也跟随周人的步伐进入周王室的领土,他们还保持着当初的游牧习性,好在那时候中原大地,未开发的土地多的是,不至于和国人、野人起冲突。

长期下来则不然了,少数国家处理的比较好。

比如晋国是处理的最好的,整个贵族阶层都和戎人首领通婚,像晋献公所宠爱的骊姬就是戎人送过来的美女。

和别的国家一打起战来,自己不好出面的,往往叫上戎人,或联合或请求暗中相助。

直到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晋国籍谈仍声称:“晋居深山,戎狄与之邻而远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

此时已是春秋晚叶,籍谈的话显然有夸大,但也反映了晋国周围戎狄分布的复杂情形。

而多数国家对戎人则是头疼有加,因为戎人只要保持游牧的特性,就无法有效治理。

野兽打完吃完了,撤。

戎人一旦遇上灾年,选择有限,无非是一个“抢”字——先打野人的主意,再打国人的主意。

不过总体来说,戎人和周人包括周分封的列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主旋律是友好的。

有时候实在是忍受不了戎人的“抢”,也不会立时兵戎相见。

列国君主第一个选择往往是去和戎人的首领谈判——

像鲁隐公即位后的第二年的春天(公元前721年),鲁隐公在潜地(今山东省济宁市西南)会见戎人,敦睦双方在惠公时期缔结的友谊。其后于秋季终于订立戎鲁条约,鲁国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同戎人的友谊。

而如果是有强大实力作为后盾的国家,则会将构成威胁和不安因素的戎人强行迁徙到未开发的土地,如公元前638年秋季,秦国和晋国把原先居住在瓜州的陆浑部戎人迁居到伊河流域。

像后世秦始皇那样,修建长城将戎人拒之于国门之外的本土意识,周人似乎还没有。

周人和秦人并其后历朝历代为何两样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到了战国末期,从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国家几乎都完成了变法,这些变法的内容无非有二,一是强兵,二是足食。

既能保障足够的兵员又有足够的劳力,则舍农耕立国之外,再无他途,而注重农耕,必然倾国力开发土地。

当中原多数土地开发完毕,则中国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就此分道扬镳,再不能恢复到夏商周三代融洽相处的时光。

这也是为什么秦人并其后历朝历代前仆后继的修建长城的原因。

从普通的地图上来看,长城是一条并不起眼的线。

然,就气候学来说,这是一条 400毫米等降雨线。

这条线的北边,降雨量少于400毫米,为半干旱地区,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因此成为游牧地区;

而在南边,由于降雨量多于400毫米,为半湿润和湿润地区,适宜农业,因此成为农耕社会。

长城的不断修建正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寻求平衡的反应。

其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条线上,游牧民族与农耕社会一次又一次往还拉锯,经历了一场场铁与血的战争,才得以在支持这微妙的平衡,以至于今日。

那么早期的周人和如何和亲戚保持亲密关系呢?

其实,泰伯和仲雍之南窜,极有可能是因为在姬周部落内部权力斗争失败而被放逐。

季历之所以胜利,完全在于其母家姜姓部落和妻族挚仲氏所提供的强力支援。

周人灭商之后,讳言先祖之过,而美化之。

这里就要谈一谈周王室一向有一个稳固的传统——姬姜婚姻。

据金文可知,自文王开始,西周十二王,十一代,每隔一代即有一位姜姓的王后。而上溯古公亶父一代,他的妃子太姜显然也必是出自姜姓部落。

这个姜姓部落,我个人估计就是原来在豳留下来没走的周人。

这里就要谈谈周王朝建立的“同姓不婚”制度。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这是“姓”之所以产生的根由,而“姓”又是从女子身上才能体现出来的。

“同姓不婚”是姬周部落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

这当然不完全是从优生优育学的考虑,而是一种政治策略。

因为姬周部落较早实现了定居文化,定居文化造成一个结果就是整个民族偏重于防御。自己不游牧了,不抢了,别人来抢你可怎么办。

所谓,不怕贼来偷,就怕贼惦记。

姬周部落最担心的就是自己身边的几个民族,其中之一便是姜姓部落。

姬周部落虽然本身是从姜姓部落分出来了。可是年代久了,要维持关系,难啊。亲戚再亲,毕竟亲不了三代。

要解决这个问题,婚姻不失为一个最有用手段。

人类再怎么野蛮,大抵都不好意思抢掠自己的亲戚,生活实在是太困难了,至少也是先抢掠了别人,才来打亲戚的主意。

从这点来说,姬周部落算盘算是打对了。巩固这种传统性友谊最好的方式显然只有依靠不断的联姻了。

正因为“同姓不婚”是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因此周人在婚配中,对于男女是否同姓,看得特别重要。

重要到形成一项稳定的制度,背后有强大的立法机关和司法部门支撑。

我们看《礼记》“丧服篇”中,便记载周代设有小史宗伯专管世系辨姓之事,还记载周代六礼之中,设有问名这一专项,即问清姓氏。

而根据《论语?述而》中记载——

春秋晚期,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

由于鲁国和吴国都是同姓国家,贵族都为姬姓,为了避免非议,鲁昭公新娶的吴女就不再叫吴姬,而改名叫“吴孟子”。

后来吴孟子去世后,既没能发讣告,群臣安葬后没有回祖庙号哭。

这一切,当然是因为“同姓不婚”不仅仅是风俗,而且已经制度化了。

哪怕是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还能顽固的展现它的影响力,由此又可见这一制度对社会是有很强的约束力。

季历的母亲是来自姜姓部落的太姜,而他的妻子则是商王室的贵族之女挚仲氏任 ,即太任。

明明人事在下边,赫赫显应在上天,

天命茫茫难相信,要当国王实在难。

王位本属殷嫡子,教令不能四方传。

贵族之女挚仲氏任,从遥远的殷商而来。

远行出嫁到周国,来到京城当新娘。

她跟王季成夫妇,专做好事有美名。

不久大任怀了孕,月满文王就出生。

姬姓部落至古公亶父这一代,已经发展了十余世、几百年了,一直是小邦小国,没混出什么明堂来。像他这样的小国之主,商王室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终古公亶父一生,除了迁都周原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功绩。

然而,周人何以奉古公亶父为太王呢? 为什么不是更远的始祖公刘呢?

这就要夸一下古公亶父的政治战略眼光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