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春秋大历史之序幕——西周之灭亡》(824天没来 -- 王威

共:💬67 🌺28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十四、泰伯、仲雍之出奔

十四、泰伯、仲雍之出奔

古公亶父约公元前1146年谢世。他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和他的妃子太姜生下小儿子季历。

根据很不靠谱的传说——

古公亶父宠爱季历的儿子昌,常说:“昌当兴吾业”,他很想通过传位给季历然后再传位给昌。

当古公亶父年老病危时,泰伯和仲雍两人至为孝顺,完全了解父亲的心意,决定把领袖的位置让给季历。

两人借为治父病采药之名,来到旧称荆蛮之地的吴,定居了下来。

泰伯、仲雍遵从吴人风习,剪掉长发,身刺花纹,表示不再回乡。

他们在吴地传播周族文化和先进的农作技术,受到吴人的爱戴。

吴人拥立泰伯为君。而仲雍死后,葬在常熟的乌目山,后人为了纪念他,因仲雍又称“虞仲”,就把乌目山改为虞山。

这个故事大家是不是很眼熟呢,至少在清代还有一个乾隆版。

据说,康熙因为太喜欢自己的外孙弘历(乾隆帝),才立了皇四子胤禛(雍正帝)。

又据说,这完全是乾隆帝为了堵着天下的悠悠之口而编出来的,因为当时民间都在流传其父得位不正。

不过,关于泰伯和虞仲的去向,1954年出土的宜侯夨簋则提供的新的说法。

宜侯夨簋的铭文计一百二十余字,可读的有一百一十八字。上面说——

在(某年)四月丁未的这一天。

周康王察看武王、成王时代的伐商图,又看了东方地图。

康王对宜地进行了占卜之后,面向南,命令虞侯矢说:

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红色弓一张,红色矢一百,黑色弓十张,黑色矢一千。

赐给你土地,包括川、田地和宅邑。

赐给你人口,包括王人、和庶人。”

宜侯夨簋便是宜侯夨为了感激和纪念周王室的封赐,特地铸造的宝器。

宜的地望就在丹徒附近,为宜侯夨的封国都邑所在。宜或即后来吴国的前身。

这位宜侯夨是谁呢?

他就是仲雍四世孙周章,成王时封为虞侯,康王时又封他为宜侯。

《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晋献公假道虞国进伐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谈起虞的开国历史,“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可见太伯、仲雍是虞国的始祖,他们当初被放逐之时,统率愿意追随他们的姬姓部落族人迁到今山西平陆以北,创建虞国。

泰伯、仲雍所建立的虞国从地理位置上看,向东又可以进人商朝京畿地区,向南越过黄河可以进人洛水流域。

随着时间的流逝,兄弟间的遗产纠纷渐渐淡忘。

同为姬姓,虞国必然乐见周王室之兴起。

季历即位之后,寻求与泰伯合作,泰伯本着兄弟友爱的精神,帮助季历开拓领土。

这样,虞国就成为周向东方开拓的重要据点。对后来的周武灭商,应该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诗经皇矣》上说:

上帝为周兴邦开疆,

太伯王季始将功建。

就是这位祖先王季,

顺从父亲友爱体现。

友爱他的两位兄长,

致使福庆不断增添。

上帝赐他无限荣光,

承受福禄永不消减,

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太伯从周分出去建立的虞,和季历继承君位的周国,成为配对互助的国家。

这也就不难理解到了后来武王灭商之后,在宗庙献祭列祖列宗,泰伯、仲雍都榜上有名。

到了周康王时代,还对虞国加以分封。

从最初的兄弟相争而到相逢一笑泯恩仇,周人创业时代的几位始祖的胸襟实在值得敬佩。即便现在的民选社会,也未必能处理的如此的成功吧。

不管怎么说,周人终于得以摒弃戎狄风气,要做一个文明人了,他们立足农耕,营建城郭,开始初具国家雏形了。

古公亶父离开之后,原来的坏学生们却没有放过他。

而是周人迁到哪里,他们就跟随到哪里,感情好啊,惦记啊,放心不下啊。

到了周文王的时候,周人已经很强大了,强大到了商王室都为之侧目而视。

应该说,周人基本上和原来的亲戚们都走的不错,关系挺铁,在后来的灭商之役中,戎人是出了大力支持的,当然他们也从商人手中搂了不少好东西回去。

戎人对亲戚的支持,不唯出人出力,还提供最先进的军事科技——战车。

(参见附录:《春秋时代的车战》

周武王伐纣时,军队主力就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

那么周武王是从哪里一下子搞到三百乘战车,要知道,一辆战车,标配可是四匹马,成本极高。

古代养马很难,特别是中原地区养马犹难。

北宋王安石推行的变法中有一项“保马法”,结果很多老百姓往往就因为养一匹马养的全家破产,所以这条变法很快废止了。

大家想象一下,三百乘,那可是需要1200匹马啊,而且还都是战马,就知道这是什么概念了。

据说,早在周文王时代,周文王最信赖的谋士姜子牙就给他出主意——灭商需要借助戎人的力量。

于是周文王派大将南宫适组成一个出国考察团,用姬周部落的美女、美酒,讨好戎人部落首领,并换取戎人制造的战车。

从姜子牙派人向戎人求战车这个历史事实来看,戎人造战车早于且先进于周人。

而到了周武王灭商时期,戎人倾国力之所有,提供了三百辆战车,正说明当时周人和戎人关系之铁,抵达历史最好的时期。

这可是一笔风险巨大,有可能血本无归的投资啊。

周武王灭亡之后,国土是大大拓展,根据《左传》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的记载——

是年,周王室甘地(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长官与晋国阎县市长阎嘉争夺阎县土地,晋国派将领带领境内的戎人攻打周王室的直辖领地。

于是,周景王派大夫詹桓伯前往晋国向晋平公递交抗议照会,发表领土纠纷声明——

我周朝从夏代起由于后稷的功劳,领有魏、骀、芮、岐、毕(当都在今陕西境内)五国土地,成为西部地区的领袖。

迄武王战胜商朝,蒲姑(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商奄(今山东省曲阜县东)一带成为我东部领土;

巴、濮、楚、邓(当在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诸国成为我南部领土;

肃慎(当在今河北境内)、燕(今北京市往北经承德、凌源等地)、亳(今地不详)等各地区成为我北部领土。我们还有什么近处的直辖领地?”

晋国当时虽然看不起周王室,但是还不是需要拿“王命”这杆大旗吆喝诸侯,所以晋国公卿聚议之后,决定归还阎县土地,将周王室战俘释放。

由此,也可见周王室立国之初的地盘之大了。

在这么大的地盘上,周人有点类似于满清入关,要让那么少的本族人,将所有民族控制住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周人的选择很简单,控制战略要地,本族人大多住在城邑之中,是为“国人”。

对于被征服的异民族呢?则安置于城郊的野地,是为“野人”。

(“国”“野”之分,参见附录:《人分国野,地分公私——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