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三青团始末 -- foundera

共:💬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9 借东风,蒋经国异军突起

9 借东风,蒋经国异军突起

9.1 在“江西省长”熊式辉的建议下,蒋经国被任命为保安处少将副处

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赣县县长,开始了“太子系”在赣南的创业阶段

9.2 连跨五关济身中央大员之列。赣县“赤朱岭”的青干班培植骨干,

“建设新赣南”与章亚若的一段情缘

9.3“中央干校――父子家校”乃是培植“嫡系的嫡系”的“政治黄埔”

9.1 在“江西省长”熊式辉的建议下,蒋经国被任命为保守处少将副处

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赣县县长,开始了“太子系”在赣南的创业

阶段

蒋经国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除了他的父亲是蒋介石

这一决定性的背景以外,他的崛起是与三民主义青年团分不开的。

蒋经国,1910 年4 月27 日生于浙江奉化溪口。六岁时,进入奉化县武

山小学就读。两年后,即1918 年,他的父亲蒋介石为他聘请家庭教师而离开

该校,在家塾就读。1921 年,转入奉化县当时最好的龙津小学读书。

1922 年3 月,蒋经国前往上海,住在陈果夫的家里,进入万竹小学随四

年级就读。时在广东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的蒋介石,经常写信教育他

的儿子勤奋读书,勤习书法、中国古文、英文和数学。从蒋介石当时写给蒋

经国的两封信可以看出,这位父亲十分关心儿子教育问题。

第一封信说:

“⋯⋯你在上海,须要勤奋读书,你的字还没有什么进步,每日早起,

须要学草字一百个,楷书五十个,既要学像,又要学快。闻你所读过的孟子,

多以忘记了,为什么这样不当心呢?⋯⋯你于中文,如能懂得一部四书的意

义,又能读熟一册左孟庄骚菁华,则以后作文就能自在了。”

第二封信中说:

“现在时世,不懂英文,正如哑子一样,将来什么地方都走不通,什么

事业都赶不上,你每星期日有工夫的时候,可到商务印书馆去买些英文小说

杂志看,亦可以增长知识,⋯⋯须知今日的学问,以中文、英文、算学三者

为最要,你只要能够精通这三者,亦自易渐渐长进了。”①蒋介石的一生,

时时口不离“革命”二字,但对革命的认识,却是模糊不清的。在他看来,

“革命”就是打天下做皇帝的新名词。他停留在封建残余的陋巷里,认为孔

孟思想,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尽管他自己到过日本,喝了东洋墨水,但

并没有真正呼吸到新时代的民主气息,没有追求过军事常识以外的新知。他

止步在明清儒学和旧礼教的境界里,并把他的这种观念灌输给他的儿子。对

于这些,蒋经国在《我所受的庭训》一文中,有很详尽的描述:“父亲指示

我读书,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对于曾文正公家书,也甚为重视”。

此外,从蒋介石一生未改的乡音,即不难猜测他在学习语言方面的能力,但

他也深知随着世界大势的变化和各国交往的增多,掌握英语的重要性,自己

不能够做到的,愿他的儿子做到。

1924 年冬,蒋经国毕业于万竹小学。那时,蒋介石受任新创办的黄埔军

校校长之职。次年春季,蒋经国进入浦东中学。几个月后,“五卅”运动爆

发,同其他爱国青年一样,蒋经国激于反帝爱国的义愤,投入了这场运动,

他曾被同学们推为浦东中学游行队伍的监督。

孙中山于1925 年3 月12 月逝世后,苏联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和帮助中

国革命,在莫斯科设立了中山大学,请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委员

会派学生去学习。

蒋经国也有赴海外留学的意愿,在征得蒋介石的同意后,蒋经国于六月

间到北京,就读于吴稚晖创办的“海外补习学校”,蒋介石委托吴稚晖、于

右任对其子予以照应。几个月后,蒋经国拟留学苏联,去征求吴稚晖的意见。

吴问:“你到俄国去干什么”?蒋经国答:“革命去”。”革命就是造反,

难道你不怕”?“不怕”。吴又说:“革命不是这么简单的!你再去考虑一

下”。两个星期后,蒋经国决定前往苏俄,并去向吴稚晖报告。吴见其赴俄

意志坚决,便说:“你去试试也好,青年人多尝试一次,总是好的”。

1925 年10 月,16 岁的蒋经国,同其他几个青年一道到上海,蹬上了一

艘货轮,启程前往苏联。

船舱原是用于运家畜的,骚味很重,令人窒息,蒋经国几乎要晕倒。当

该轮停靠黄埔江五六小时的时候,他曾想回家。但是看到许多同伴留在船上,

而以身为黄埔军校校长之子,如果中途开溜,一定会引起严厉批评。为此,

他强制自己留在船上。在这条货船上,大约有九十名中国留学生,分成几个

小组,一起交谈、学习和餐饮。就蒋经国来说,这种团体生活是完全新的生

活方式,他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有许多优点,似乎也象征着新的人生的开端。

在船上,他看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书。船抵

达海参崴之后,他们换乘火车,大约经过25 天,于1925 年11 月底的一个黄

昏到达莫斯科。

12 年后,也就是1937 年4 月,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蒋经国从苏联

回到中国,那时他已28 岁了。在上海,同他的老师吴稚晖又见了面,他们重

谈12 年前的旧事。吴稚晖问蒋经国:“你去苏俄尝试的结果怎么样?”蒋经

国未能立即给他答复。一个月后,他向他的师长提出了一份有关“尝试”的

书面报告,他的老师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阅读完这份报告。次日下午,吴稚

晖把蒋经国叫来告诉他:“你所尝试的,是人间最苦的味道。不过你没有把

命试掉,总算还好。”这12 年,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经历。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据蒋经国的同窗好友屈武说:“每每言及民族的危

亡,蒋经国先生动辄拍案而起,语惊四座。对并非共产党方面挑起的大革命

后期的那次令人痛心的分裂,蒋经国先生曾经撰文,表示异常的气愤”。②

在这期间,蒋经国成为一名共青团员,稍后又转为共产党员。

1928 年春,蒋经国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进入列宁格勒中央军事政治

研究院学习。他蒙受所谓“江浙同乡会”的冤案,遭到担任中共中央驻莫斯

科全权代表王明的迫害。1929 年,中东路事件爆发,南京国民党政府同苏

联断绝外交关系,作为蒋介石的儿子,此时蒋经国在苏联的处境是不难想象

的。

1931 年,他提前结业,被分配到莫斯科效外狄马电机工厂做工。同年11

月,蒋经国被派到莫斯科效区最落后的乡村史可夫。蒋经国在他的回忆录中

这样写道:经过莫斯科党政机关的介绍,他就到了史可夫农庄。此时正是苏

联政府推行集体农庄政策的时候,农村和城市同样缺乏粮食、日用品,如鱼、

肉、糖、肥皂、牙粉、鞋、袜等物。史可夫在莫斯科区内,算是最落后的一

个农村。一般农民是毫无知识,不讲道理的。蒋经国初到的时候,因为他是

外国人,没有一家肯借床铺给他睡。第一夜,他就睡在一个教堂的车房里。

教堂里阴暗潮湿,旷野的寒风从门、窗的破洞里呼呼的往里灌,一钩寒月透

过稀疏破残的屋顶瓦片投射到墙角的一堆麦秸上,蒋经国穿着白天劳动时被

雨水打湿被污水污染变硬发出酸臭怪味的衣服,浑身酸痛,抱头躺在麦秸堆

上。他从破瓦缝中,望着挂在半空中的那轮寒月,流着眼泪,思念着他的朋

友和远在祖国的母亲。这时,也许他在想为什么落魄到这等地步?为什么遭

受这样的苦难?也许他想起了六年前他们初来莫斯科时,路过西伯利亚的情

景,那时他们充满了激情,是那么天真烂漫。这时,也许他对他信仰的共产

主义产生了某些怀疑,难道这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共产主义吗?

难道共产党对自己的同志也要这么不信任、排挤、迫害、打击吗?也许他想

起了小时候熟读的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过哪儿也有好心人,史可夫农庄有个叫沙弗亚的烈属老太太给受到如此冷

遇的蒋经国以温暖,她以母亲的天性,竭尽所能照顾这位远离祖国的仅21

岁的孩子。在劳动中,蒋经国以自己的行为消除了朴实的俄罗斯农民对他的

隔阂与鄙视,他很快同农民们建立了感情,并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被推选为

农庄苏维埃的副主席。

第二年,他又被分配到西伯利亚。去西伯利亚前,屈武回忆说:蒋经国

“在我那里住了一个月。每当夜晚,我们遥望祖国,促膝谈心。言及列强对

华的侵略,我俩都有切齿之恨。临出发时,他对我说:‘西伯利亚冰天雪地,

异常寒冷,不知我能否经得起冰雪的考验。’”③蒋经国在苏联的长期生活

中,以刻苦耐劳的精神得到苏联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对于斯大林时期的集

权政治也有了极深刻的体验。

1933 年1 月,蒋经国被送到阿尔泰山脉的金矿去做工。这决不是仅仅换

了一个工作地点。因为置身于严寒的西伯利亚,意味着一个人的死。蒋经国

在《留俄回忆》中说:“在冰天雪地中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这是一生中最

为难忘的一段苦痛日子。”当时在一起做苦工的,还有教授、学生、贵族、

工程师、富农和强盗,“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惨痛而悲伤的经历,在工作和生

活中体验到了很多的人生意味和经验。”

同年9 月,蒋经国被调到乌拉尔山重工业机器制造厂。起初他是伐木工

人,后来改任副技术师和副厂长。在荒寒冰漠的困苦环境中,唯一称得上是

瑰丽色彩的,就是他同毕业于工人技术学校的孤苦无依的费娜小姐的爱情萌

芽了。经过两年的恋爱后,于1935 年3 月结为伉俪。在结婚40 周年纪念日,

蒋经国在他的日记中说:“回忆四十年前彼此相识,共同工作于工厂,由彼

此相爱,在极为困苦的情况下结为夫妻,居一小间只能容一床一桌,每为臭

虫所扰,夜夜不得安眠。一月难得配给肥皂一块,一周难得有一小块牛肉吃,

我夫妻皆自食其力。虽苦难而值得回忆。”④西安事变后,苏联同南京国民

政府的关系开始缓和,斯大林为表示同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友好,准许蒋经

国回国。

1937 年3 月, 28 岁的蒋经国偕同夫人及长子孝文、长女孝章离开莫斯

科,4 月抵达上海。

在苏留学12 年以后,蒋经国回到了他的故乡奉化溪口镇,他的母亲――

虔诚的佛教徒毛福梅望眼欲穿地在期待着他。因为他母亲的建议,按照中国

的传统习惯,蒋经国同费娜补行了结婚仪式,蒋介石为他的儿媳取了一个中

国名字――蒋方良。以后的八个月,蒋经国在平静的溪口洗去了在苏联漫长

而艰苦的生活的痕迹,重新习惯中国的语言和生活,熟悉中国的情况。他的

父亲为给他以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教育,邀请曾任江苏省教育厅长的徐道

邻来指导他,并以《论语》、王阳明的《王文成公全书》、曾国藩的《曾文

正公家书》等和孙中山的著作为教材,在他母亲的身旁,安静的读书和思考。

蒋经国在苏生活十几年,长期受到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苏联回

国之初,“看到国内的一切,都不太顺眼。”有一天,蒋介石找他去谈话,

“问他对当前的一切,发表意见,于是,他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小时”,他

的父亲告诫他,“你牢骚多了”。要他先转变思想。⑤1938 年1 月,在蒋介

石最为信任的江西省省长熊式辉的建议下,蒋经国被任命为江西省保安处少

将副处长,来到江西南赣南曾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央

革命根据地,虽然此时国共两党已经合作抗日,但蒋介石以为在这个两党以

血泪所写历史之重要一页的地方,有清除共产党影响的必要。这是他要蒋经

国到赣南任职的意义所在。

蒋经国任江西省保安处副处长,确立了他在赣南时代的准备时期。皇说

是从事军事教育与训练,但其对象不是军队,而是在创立于南昌的“江西省

地方行政讲习院”。该院是对即将从事于地方行政工作的年轻人,给以教育

和培训,蒋经国则以省保安处副处长的身分,对他们进行军事纪律训练。这

个讲习院,后来依照国民党中央指示,改组为“江西省青年服务团”,蒋经

国被任命为总队长。5 个月后,省保安处创办江西省新兵督练处,蒋经国兼

任处长,负责新兵的教育,又兼伤病兵管理处处长。

新兵督练处设在临川(抚州)温泉。这是蒋经国回国后初露头角,第一

次独当一面的职务,自然希望一显身手,有所作为。他首先提出,要连队做

到经济公开,赏罚公开,不准打骂士兵,不准克扣士兵伙食,注意改善士兵

生活。其次,他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康乐活动”,以活跃士兵的精神生活,

造成朝气蓬勃的气象。对于军官教育,他反复宣传王阳明学说,遵照他父亲

的一贯作法,把《增补曾胡治兵语录》、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

等列为军官必读之书。他接近干部,有时与学员们同起居、出操、行军、夜

间演习等等,与官兵们一道活动。他把这一段督练新兵的过程,编了一本《温

泉练兵实纪》,借以宣传他练兵的成绩,同时也作为向他父亲交的第一份考

试答卷。为了替蒋经国制造舆论,蒋介石曾指示一些部队派人到新兵督练处

参观。

次年3 月,蒋经国被任命为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同

时兼任第四专员公署所在之地赣县县长,开始了他留俄回国后步入中国政坛

角逐的第一步。直到1943 年冬,蒋经国到重庆,这是“太子系”在赣南起家

创业的阶段。

当时江西第四区包括13 个县,人口约160 万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常

驻赣州。当蒋经国去上任时,国民政府已经放弃江西省会南昌,军事危机,

日甚一日。

对赣南地区的建设,蒋经国设想奉行两条原则:一是以《抗战建国纲领》

为政治设施的准绳,整饬纲纪,责令各级官吏,忠勇奋斗,为国牺牲,并严

守纪律,服从命令,为民众倡导。有贻误抗战者,以军法处治;二是一切经

济建设以尽量满足人民衣食住行的需要为原则。

赣南是江西同广东交界的地方,有时候是江西所辖的范围,有时是两不

管的地方,社会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官员们贪污腐化,对老百姓横征暴敛,

捐税任意征收;兵役成为公开的买卖行为;烟馆和赌馆在官吏们的掩护下开

设;械斗可以公开进行。赌博、偷盗等事到处可见,牌声彻夜,是一个烟赌

匪娼,乌烟瘴气的地方。赣州地方的恶霸势力很大,省府的政令向来不能贯

彻执行,这个地区的专员县长,如不与地方恶霸势力相勾结,就站不住脚。

前任赣南专员刘己达,在南康附近被人绑起来打,另外一个县的县长太太,

也曾被绑架,社会治安混乱到了极点。经济上存在着原始的经济制度和半封

建的经济制度,人与野兽共存于山间地带,老虎会从山里出来吃家畜,许多

农民想养猪而不敢养。封建剥削非常厉害,如扛纸工人的工资以距离计算,

从纸的产地营前到县城上犹,实际距离是120 里,而业主以80 里计算,以克

扣工资,农民则敢怒不敢言,甚至也必随其说是80 里。田地荒芜,疾病流行,

死亡率高。人民中大多数是文盲,对于政治的认识,依旧停留在绅权和神权

的阶段。

蒋经国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压制地方势力,树立自己的威信。这时的

蒋经国年方三十,回国才两年,尚未沾染上旧官僚的习气。他首先提出“除

暴安良”的口号,打击地方恶霸、流氓、地痞的气焰,恢复地方秩序。其次

他强调严惩贪污,整饬吏治,提倡“公仆”精神,他常常微服出访,搞一些

“亲民”、“爱民”的小动作。第三,厉行禁烟、禁赌、禁娼,改良社会风

气。由于蒋经国敢于采取严厉手段对付一切与他作对的人,赣州的恶霸流氓

一时有所收敛,政令基本上得以通行。

最重要的是,蒋经国还提出了“建设新赣南”的设想,提出要在赣南树

立一个“三民主义模范区”。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主持制定了“赣南建设五

项计划”。为使教育程度很低的国民也能彻底了解,他提出了一些简单明了

易懂的口号。

(1)建设新赣南的五大目标: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

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

(2)新赣南精神建设五大目标:人人都要读书看报;人人都要高兴快乐;

人人都要强壮健康;人人都要相亲相爱;人人都要劳动做事。

(3)新赣南人四大要条:要树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要养成坚强奋斗的精

神;要锻炼强健活泼的体格;要实行整洁快乐的生活。

(4)理想政治:政治,做到没有压迫没有欺骗的行为;经济,做到没有

剥削没有敲榨的病态;社会,做到没有争夺没有捣乱的习惯;文化,做到没

有文盲没有理盲的现象。

为宣传这些主张,蒋经国创办了《新赣南日报》,并自任社长。

为实现“建设新赣南”的目标,蒋经国确实做了一些工作,如他穿着草

鞋亲自到乡下、山间、街道去考察民众的生活、儿童的教育、公务员的工作、

社会的治安、整顿吏治、监督物价、公平地分配物资等等。从以下片断的日

常行政命令中,也不难窥视蒋经国在赣南工作的梗概:

“据报大吉山上赌风甚盛,且有鸦片出售,应即令第四大部队派兵前往

肃清为要”。(1942 年1 月28 日)

“挑粪时间应加以更改,必使乡人能得便利,即每晨上午六时至八时应

准许肩粪乡民出入城门,不得阻拦,至因不照时间挑粪而罚做苦工之办法,

亦即应撤消”。(1942 年2 月28 日。原来规定农民挑粪作肥料,必须按

照规定时间,否则罚做苦工――作者注)

“公务员任何人不得接受年节礼物,亦禁止互相赠送”。(1943 年2 月

2 日)

各级官吏和公务人员“在公共场所(戏院旅店酒楼茶馆等处)及私人住

宅,皆严禁谈论或接洽公事,无论任何性质之公事,一律应在有关机关内接

谈,凡违背此令者,以舞弊论罪”。(1943 年3 月9 日)

“查本区各级公务人员待遇微薄,生活刻苦,除另详拟具体办法,解决

其生活问题外,兹先规定两点,希望我全体同志遵行。1.重申前令,凡公署

县府以及附属机关工作人员,非经本人或原机关主管人许可,一律禁止参加

社会应酬。2.各级工作人员到达下级机关督导时(如公署工作人员下县县下

乡乡下保),在督导地点所用之任何费用,皆须督导人员自行付给,绝对禁

止接受任何招待”。(1943 年5 月15 日)

“近日肉价上涨,应即查明上涨之原因,及有无奸商垄断之事实,如有

奸商垄断,应即严办,并通知交易公店即应投资屠宰场,速即抑平物价为要”。

(1942 年8 月17 日)

“天久不雨,旱灾颇重,而又因河水过浅,航运不通,赣城粮食断源,

民众痛苦之深以及吾人处境之艰,思之痛心而感日夜不安。在此期间,吾等

身为公仆,如再不拼命工作,实无异于人民之吸血虫矣。人民之苦痛日深一

日,政治局面日艰一日,自问良心,如再不以全力为民服务,为国尽忠,非

人也。切望诸同志知我苦衷,共走难路”。(1943 年5 月15 日)

“最近接各方面报告,人民所领到的米多是潮湿不好的,不知合作社是

否有舞弊情形,应加以调查”。(1943 年8 月12 日)⑦蒋经国在“新赣

南建设”中的政绩,这是他步入中国政坛的最初实验,赣南是他的政治阶梯,

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政治旅程。这种经验和个人形象成为他日后向上升的资

本。

然而,蒋经国对在赣南的工作是这样看的:这不过是“我们要做好县长

最低限度的标准,现在有人说‘这是一位好县长’,只是表示不贪污,不欺

压人民,这好比说,这人还好,没有生梅毒而自然,蒋经国这个专员与一般

专员不同,他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和由此而来的一些优待条件。如他有蒋介

石侍从室派出的警卫小组随身保护;财政部盐务署为了照顾蒋经国的财政收

入,特为他设置“浙、皖、闽、赣四省盐务督运处”,由他兼任处长,使他

除了征收赣南的钨矿附加税外,又从盐税方面得到补助。此外,赣南专区的

征兵征粮也与其他专区不同,蒋经国可以用征来的壮丁充实专区的“自卫大

队”及各县的“自卫队”,可以用征来的粮开办“交易公司”。这些优待条

件都是别的专区所没有的。

在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方面,蒋经国上任初期,对抗日战争的态度表现

很积极,公开赞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民主义青年团刚成立时,是个新生

的事物,没有暮气,很适合青年的特点,在江西才开始时还没有被CC 系利用,

中共曾作过这样的传达,党为支持蒋经国,使他在赣南不孤立,而有拥护他

的群众,就让共产党员参加,也鼓励青年参加。⑧由于蒋经国提出的口号对

青年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不少热血青年远道投奔赣南,因此,赣州曾一度呈

现开明进步的气象。

其实蒋经国也并非要在赣南搞共产主义,他也不想包容共产党的活动,

只不过是为了转变社会腐朽污浊的风气,搞好抗日救国的工作,不得不借重

这些思想进步、富有爱国热情的青年。中共许多地下党员在国共两党合作抗

日的形势下,民族心,爱国情,激荡着他们,常常使思想无隐蔽,言论少遮

拦。在蒋经国这把大伞的保护下,有的共产党员已经半公开化,同一单位的

人,谁是共产党员,彼此心照不宣,特别是在三青团江西支团,国民党特务

和共产党员共事,观点对立,泾渭分明,经常发生争论。蒋经国在就任一年

多的时间,他的言论只有两条是鲜明的:一是拥护抗日,二是信仰三民主义,

至于国民党、共产党等党派问题,他尽量回避不提。他既不吹捧国民党,也

不骂共产党。这样,他才以开明的进步的姿态,得到进步力量的拥戴。

然而,蒋经国毕竟是蒋介石的儿子,他不能违抗他的总裁父亲的意志,

在政治和伦理的天平上,他不得不选择忠孝两全的道路。1940 年初,蒋经

国收到他父亲要他速去重庆的急电,很可能是在他父亲的“庭训”指示下,

蒋经国终于在1940 年3 月开始反共。“中统”特务交给蒋经国一个“异党分

子”的名单,要蒋经国批准,对进步人士和中共地下党员采取突然袭击的手

段实行秘密逮捕。名单上有同蒋经国关系非常密切的葛洛等共产党员,蒋经

国立即秘密通知他们速离江西,逃离了虎口。特务们在拿到了蒋经国批准的

名单后,即在赣南开始了大搜捕,赣州地下党活动从此中断,从事抗日救亡

宣传的抗敌后援会、动员委员会、宣慰团等组织相继被取消。

在赣南期间,蒋经国失去了他的最亲爱的母亲毛福梅。1939 年12 月11

日下午,由于侵略军日机对奉化溪口的狂轰滥炸,他的母亲去世了。在赣南

得悉讣闻的蒋经国,日夜兼程地赶回家乡溪口镇,在他母亲的墓前,书写了

“以血洗血”的碑文。

9.2 连跨五关跻身中央大员之列。赣县“赤朱岭”的青干班培植骨干;

“建设新赣南”与章亚苦的一段情缘

蒋经国的起家创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在赣南取得一定的政

绩,以站稳脚跟;二是利用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网罗人才,组织班底,

以冲出江西,走向全国。

蒋经国在专员任内,主张“建设新赣南”而崭露头角,引起各方面的广

泛注目,但是他的势力伸向全国,登上派系斗争的擂台与各派交手,却是从

担任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筹备主任开始的。三民主义青年团是蒋经国的

“太子派”形成的垫脚石。

1939 年3 月蒋经国接任第四区行政专员,刚刚整顿得有点头绪,5 月底

即接到省政府转来的重庆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三期调他受训的通知,并转来

蒋介石要他“克日登程赴渝”的电报。

蒋经国到重庆,参加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三期受训一个月,时间虽然很

短,然而对他来说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其一,这是他回国后第一次接受国

民党中央正规训练,是他跻身中央的一个正规台阶;其二,在国民党中央训

练团特别党部,正式填表,由陈果夫、陈立夫、张厉生三人介绍,参加了中

国国民党,开始参加国民党的组织生活;其三,在三青团中央区团部,正式

宣誓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

蒋经国的党团组织关系的解决安排的方法异常巧妙。其他调训的人员

中,也有非国民党员,这些人都照例在中央训练团党政班正式宣誓入党。蒋

经国的三青团团籍取得以后,即被三民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干事会邀请参加

座谈会。以太子之尊,他的谔谔直言极受重视,被中央干事会一致认为是“团

的优秀同志”。

随即团长蒋介石又指示,应选拔忠实有为的青年同志参加中央干事会。

中央干事会立即实行改组,增加名额。在党政班结业前,蒋经国就得到两项

新任命,一项是三青团临时中央干事会通知:“蒋经国同志,已奉团长批准

推选为中央干事”。第二项是临时中央干事会书记长陈诚“任命蒋经国同志

为三青团江西支团临时干事会干事兼筹备主任”。

这样,蒋经国一跃而跨五关:

受训―→加入国民党―→加入三青团―→被推选为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干

事―→被任命为三青团江西支团筹备主任。

从一非党干部,跻身于党团中央,成为中央大员和省级首脑。

自然,这是蒋介石的精心安排,只有蒋经国才能享有这种特殊的优遇和

殊荣,这样的风光不是平民百姓的子弟所能领略的。

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的成立,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酝酿过程。

1938 年10 月25 日,日本侵略军攻陷武汉。三青团中央团部和中央青干

班,慌忙撤退到长沙,接着长沙又告吃紧,青干班的学员便按照籍贯分别派

遣至各省,中央团部再撤退桂林,迁到重庆。那时战局急变,交通阻塞,十

几个江西省籍的青干班学生,在长沙大火中,好不容易冲了出来,于11 月底

逃回江西,先到吉安,奉命筹备三青团江西支团。那时,三青团中央团部还

没有派定江西支团的负责人。后几度传说,中央已派定某人为江西支团筹备

主任,但后来又没有了下文。这批三青团的干部在吉安耐心地待命再待命,

他们并不知道其中奥妙,并不知道非太子不足以担此重任,直到1939 年7

月才接到中央的电报,蒋经国将出任三青团江西支团筹备主任。这样,江西

支团的酝酿过程才宣告结束。此时离1938 年7 月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在

武汉成立整一周年。

在重庆,蒋经国被任命为江西支团筹备主任,人事安排完全听命于三青

团中央。在重庆他没有提出一个人,因为这时他在中央还没有自己的人。如

前文所述,三青团的人事大权掌握在康泽的手里,康泽乐得对江西也来个一

把抓,他打算把干部和组织控制在自己手里,把蒋经国架空,让他只落个筹

备主任的虚名。

其实在江西支团的问题上,在三青团中央康泽已碰过钉子。康泽曾提名

几个人任江西支团主任,接二连三签呈团长蒋介石,均未获批准。其手下有

人揣摩蒋介石的用意,曾经建议康泽提名蒋经国,而康泽则迟疑不决。康本

是一家奴,但又缺乏家奴的乖巧,他是一个极端狭隘而又刚愎自用的人,顾

忌“太子”的崛起,会威胁到他这位“太保”的地位,而失去蒋介石的恩宠,

他过高地估计了校长蒋介石对他的信任,不愿正视蒋介石在“太子”与“太

保”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具有本质的不同,忽视了血统关系在政治活动中的

决定作用。所以事情的发展并不依康泽的意愿为转移,中央干事会终于通过

了一个又一个给蒋经国的任命。但是,康泽仍不放松,他利用手中的组织大

权,在江西支团的干部安排上,大耍手段,与“太子”进行较量。

康泽从两个方面掣肘蒋经国:一方面是把江西支团临时干事会拼成一个

大杂烩,塞进各派人马,让他们互相争斗,又在其中安置他的复兴社亲信,

以进行操纵,使蒋经国难以应付;另一方面是在江西支团筹备处的干部配备

上,把各个位置塞得满满的,使蒋经国极少有动弹的余地。如他派得意门生

彭朝钰去任江西支团筹备处书记,目的是让彭成为实际控制江西支团筹备处

的首脑。彭的年龄长于蒋,做过康泽别动队的指导员,参加过“围剿”红军。

从江西到四川,都是康泽的得力干将。彭并不把蒋经国放在眼里,他自以为

比蒋经国更有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当江西支团筹备处在赣州成立之际,他

上面依仗康泽,下面抓住久已待命的第一期中央青干班同学,拉住江西的复

兴社分子,四处活动,广泛同各派系联系,企图左右江西支团。彭还亲自指

示布置办公室,把主任和书记的办公室设在同一间房子内,以监视蒋经国,

使蒋经国这个主任连一间单独会客的办公室也没有。这期间,蒋经国很少去

支团部处理公务。

诚然,除背靠其父这棵参天大树外,在苏联沐浴过12 年政治风雨的蒋经

国并非等闲之辈。他自从调到中央训练团党政班受训,跨越五关,获膺新命,

其后回到江西,主持三青团江西支团筹备处的成立,这一系列的经历,使他

上了国民党内派系弄权的生动的第一课。康泽,就是他的第一位严酷的教员,

劈头盖脑给他的狠狠的教训,使他明白了派系争权,必须竭尽全力,不能有

丝毫退让。要与复兴社分子和平共事,无疑是与虎谋皮,以此类推,同其他

派系也势难融洽。而蒋介石对他的安排,显然是让他自己去开辟天地,独创

一子承父业的蹊径,以“太子”之尊,怎能屈就于既成派系势力之下。所以,

蒋经国踌躇满志,不仅倡言“建设新赣南”,而且要创立蒋门父子一脉相承

的嫡系政治派别。于是,江西支团筹备处便成为他经营“太子系”的省级规

模的第一块土壤。

为达此目的,蒋经国第一个步骤是培训干部,有了干部,才能控制组织,

开拓地盘。

1939 年9 月2 日,三青团江西支团临时干事会在赣州召开第一次会议,

这次会议在蒋经国的主持下,通过了三项重要决议:

第一项建议中央调整支团部筹备处的干部人选。这是蒋经国巧妙地还击

康泽的第一招,以后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为“太子系”的发展初步扫清了

障碍。

第二项通过三青团江西团部成立宣言。

第三项通过创办三青团江西支团干部训练班(以下简称江西青干班)。

江西青干班是蒋经国回国后亲自主持的第一个干部训练班,地点设在赣

县西郊赤朱岭。他自己制定计划,按排干部,办理招生,主持训练,事必恭

亲,不许康泽派系干部染指。第一期120 多人,1939 年10 月着手筹备,12

月招考学生,1940 年1 月初开学,到4 月中旬结业。蒋经国绞尽脑汁,运用

这期训练班,培养出他的第一批嫡系干部,其中一部分人成了他的得力干将。

他们是“太子系”奠基的骨干,他们追随在蒋经国的鞍前马后,在江西派系

角逐的擂台上,打出了新局面,继而为“太子系”在三青团中央取代康泽系

立功,并在30 年后,开创了台湾的“蒋经国时代”。

江西青干班第一期能够起为“太子系”奠基的重要作用,是因为蒋经国

严格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第一,招生成分和方式:蒋经国经过反复权衡,决定不公开招生,而是

采取内部保送方式,以免去学员同教师之间通常产生的疏离感,利于培养学

员对蒋氏父子特殊的感情。蒋经国对青干班训话说:“这次我们干训招生,

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公开招生,一是主张有关方面保送。我们经过慎重考

虑,决定不公开招生,由内部有关方面保送。你们都是保送来的,每一个人

都应该是可靠的,我相信你们会认真接受训练,成为我们三青团江西支团第

一代忠实的革命干部。我们支团的成立宣言说得很清楚:

‘三青团不是少爷小姐俱乐部,不是官僚政客摔角场。三青团是三民主

义的先锋队,是国民党革命的生力军。’我希望你们一个个都要成为先锋队

中的骨干。”要成为骨干,“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心一意听团长的话,

要坚贞,要纯洁。”⑨以后蒋经国和干训班的其他领导人对学员讲或个别谈

话,都强调纯洁,要心无旁鹜,绝对追随蒋氏子父子。

第二,精神训练:青干班的训练课程包括精神训练、政治训练、业务训

练、军事训练(包括生活军事化)等等。蒋经国亲自担任精神训练的课程。

他讲课的中心内容是团长言行。在训练中,蒋经国除了讲课,还和学员们一

同生活,同吃同住。他几乎熟悉每个学员的情况,经常与学员谈心。学员们

一个个争着表态:“我这一辈子要跟着团长和蒋主任干到底”。以后蒋经国

把精神训练的要求,概括为赤朱岭精神。所谓赤朱岭精神,就是团结一致,

绝对效忠于团长蒋介石和主任蒋经国的精神。蒋经国此番全神贯注的培训卓

有成效,其中一部分学员日后成为蒋氏嫡系的心腹,江西青干班的学生毕业

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强调发挥赤朱岭精神,“做团长的耳目”,是他们

的一句口头掸。

第三,分配工作:江西青干班第一期结业时,对每一个学生工作的分配,

又是蒋经国亲自核定,他找每一个同学个别谈话,了解每个人的志愿,勉励

他们服从团的安排。分配去向初步确定后,又个别谈话,叮咛再三。通过蒋

经国这番滴水不漏的工作,一批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被分配担任分团书记,

挑起一个县级组织的担子,有些则直接分到专员公署,担以重任,如王升等

三人任专员公署的视察,负责督导县政,并兼自卫大队的指导员,从而建立

蒋经国自己的特务组织,这不仅反映了蒋经国使用干部的大胆尝试,而且反

映了“太子系”向全省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四,建立组织:青干班同学受训时,蒋经国就谆谆教导,要“成为一

个坚强的集体”。将近毕业之前,就指定一些学员筹备汇编同学通讯录,建

立江西青干班毕业同学通讯处(以下简称通讯处)。毕业之前,通讯处正式

成立,每个同学都郑重地重新填写登记表,填写志愿书,然后召集全体同学

开会,一致表示服从组织,紧密团结,并且推选通讯处干事会。第一届干事

会中有章亚若、王升、李德廉、孔秋泉、许素玉等人,这个干事会变成为同

学组织中的核心组织。

通讯处是“太子系”第一个成型的组织。青干班以后连续办了五期,共

有毕业生五百多人,这个组织的成员也就不断增加。通讯处和分配到各地的

青干班同学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同学们经常收到通讯处转发的蒋经国主任的

指示和调查表,规定每个学员定期按表汇报。通讯处透过经常的通讯联络,

对同学的工作生活实行制约,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他们也乐得借此渠

道攀龙尾,附凤翼,这样使学员们对蒋经国的向心力大大加强。

除以上几个环节以外,蒋经国在控制人的活动方面,确实有一套功夫,

同其父乃是一脉相承,如继承了其父的圈子功,即政治上的同志圈和私交上

的金兰圈(结拜把兄弟)。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个人品质上,子不像

其父那样专横跋扈,盛气凌人,而是谦冲为怀,“平凡平淡平实”,使人甘

心情愿为其效劳。蒋经国曾多次教导青干班的同学不仅要有同志爱,而且要

有兄弟情,大家“要亲如一家人”。结业奔赴工作岗位以后,这两套圈子更

是重要凭藉。“太子系”是个大圈子,大圈子里又有小圈子。一个人离开了

圈子就处处碰壁,孤掌难鸣。圈子外的人攀不上圈子内关系,就无法问鼎“太

子系”。

以后,蒋经国通过四个回合,逐渐把康泽系的势力完全排斥出去,其培

训干部和掌握组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1943 年,出席三民主义青年团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几乎清一色是“太子系”的成员。以同年江西支

团正式成立为标志,“太子系”在赣南起家奠基,告成定局,全省30 多处分

团和各县普遍建立的区队,全部稳固地控制在“太子系”的手里。

蒋经国在赣南时,除了江西青干班的学生追随其左右外,还有留俄派(蒋

的留俄同学)、武岭派(蒋经国从奉化溪口武岭学校调来的部属,等于是家

里人)、赣南正统派(这是一批前督练处和四区专署内蒋经国的部属,而又

无其他背景的干部,他们习惯称蒋经国为老板,自命为忠心耿耿的伙计,并

因其追随蒋经国较早而做视江西青干班的学生,但是江西青干班毕业派到专

署任职的,因是蒋经国的嫡系门生,又是三青团员,后来居上,成为“太子

系”的佼佼者)、客卿派(这一派人或为蒋经国的前辈,或同辈朋友,他们

大多同蒋经国没有部属关系,而是深知“太子”无限量的前途,趋之若鹜的

鼓吹者、献策者、帮助者,辅佐蒋经国“打天下”。蒋经国很尊重他们,拉

拢他们,使他们相互呼应,共同拥戴“太子”。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惟果、

郑彦?薄⒑?轨等。李此时任蒋介石侍从室秘书,1939 年9 月被任命为三青团

中央干事会常务干事,随时给蒋经国去电,告之蒋介石的意向和党团中央的

动态,蒋经国亦时常透过李转达他的情况和要求。胡轨,是黄埔军校的第四

期毕业生,又是复兴社的高层干部,他本身有较优的历史条件,他取代彭朝

钰为江西支团筹备处书记,三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当选为中央干事,

并任组织处副处长。胡轨是“太子系”赣南奠基的主干之一。)以上各派统

称为“赣南派”。

值得注意的是,蒋经国在赣南不仅同复兴社派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

争,对CC 系也采取防范和扼制的手法。当时在赣南专署内,二陈先后介绍去

的中央政治学校学生有十余人,有的还被委任于专署主任秘书的重任。他们

自以为有CC 系作后台,一度企图在“太子系”内造成一股势力,来包围“太

子”,为CC 系所用。但是由于蒋经国处处防范,使CC 系的企图没有得逞。

这样“太子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与三青团内的其他派系抗衡,

并最终取而代之。

无可否认,蒋经国主办青干班,也怀有刷新政治,报效祖国的一腔热情。

他为青干班提出“大家到民间去”的口号。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从蒋经国的

《训练日记》中可以窥见一斑。如他在1940 年9 月14 日的训练日记中写道:

吃了早饭以后,集合全体同学,讲明今天放假,要大家做一个很有意义的工

作,就是访问民众。访问对象可以是教师、中医、雇农、佃农、花匠、挑夫、

卖柴者、挑粪工、清道夫等上百个不同职业的贫苦民众。预先给学员列好要

问的问题,如他的生活问题;对抗战建国的批评;对赣县县政府的批评;他

喜欢哪一种人、恨哪一种人等等。蒋经国认为这一工作,意义重大。从学员

本身讲,可以了解穷苦人民的痛苦和心理;从政府讲,可以得到宝贵的材料,

作为今后工作的参考;从民众讲,可以得到很大安慰,知道政府并没有忘记

他们。这一天,蒋经国自己访问的是一个吃粥的老妇,一个捡粪的贫民和一

个纺织工厂的学徒。⑩无可否认,参加三青团江西支团第一期学习的,有不

少是怀有一腔保国卫民热血的青年。如以后成为蒋经国恋人的章亚若,就是

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在国难当头之时,她能勇敢地冲破封建道德的羁绊,投

身于抗战工作,是应该值得称道的。她天资聪颖,领悟力极强,并富有进取

精神。她参加工作先是在赣南公署图书馆整理资料。一遇到日机轰炸,有人

受伤,她便自动参加救护队,战地服务的勇敢,对伤病人员的热心,深得蒋

经国的赞赏,在公署全体员工面前多次得到蒋经国的表扬。她因工作的出色

成绩,被保送到青干班第一期受训。六个月的训练结业后,她回到专员公署,

因扎实的文字根底,担任蒋经国的秘书。外出调查和会议记录等,她都与蒋

经国同行动。两人在长期共同的工作中产生了爱慕之情,蒋经国曾把在俄国

留学时所写的日记送给她。被人们称为“蒋夫人”的章亚若,于1942 年1

月27 日在桂林平安地生下了一对挛生兄弟。一周后,蒋经国到桂林的丽狮路

去看望她们母子三人,并按照蒋家第三代“孝”字的排行,又出于他们没有

正式结婚等种种考虑,给双胞胎儿子取名章孝严、章孝慈。此后,每隔十天

半月蒋经国就去桂林看望他们母子。遗憾的是,在是年8 月,章亚若原因不

明地突然去世。百忙中的蒋经国在赣县办公厅突然接到这一惊人的消息后,

为掩盖因泪水而肿起来的眼晴,他戴上了墨镜。有人说章是被人谋害毒死,

有人说是病死,为历史留下了至今仍未解开的一团迷雾。

9.3“中央干校――父子家校”乃是培植“嫡系的嫡系”的“政治黄埔”

蒋经国的“太子系”,冲出江西一隅而走向全国,也是利用三民主义青

年团这个阶梯。1943 年12 月,蒋经国离开奋战了六年的赣州,到战时的

陪都――重庆。

蒋经国到重庆,是出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部学校(又称中央干校)

教育长。他由赣南的起家基地,率领一班嫡系人马,抵达重庆复兴关(抗战

期间,蒋介石以复兴民族相号召,把重庆附近的浮图关,改名为“复兴关”,

亲手书写“复兴关”三个大字,放大凿刻在关口的悬崖上)。从此。蒋经国

一跃而登中枢,去开辟全国性的新地盘。

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校的校长由蒋介石自兼,安排其爱子担任教育

长,具体负责校内各项事宜。父子联手,合办干校,培养嫡系门徒。因此人

们称之为蒋门“父子家校”。

蒋介石自从1924 年授命建立黄埔军校,依靠黄埔起家以后,对于党政军

教育机构在培植私人势力方面的作用有着极为深刻的体验。下级部将称其为

“校长”,似乎比称其为“委员长”、“总裁”来得更顺耳、更亲切,因此,

他兼了几十个学校的校长,各校毕业的学生,自然成为他的门生弟子。各个

学校毕业的门徒,都组成了各自的派系,但又都自许为是效忠校长的嫡系。

蒋介石有两大系统的嫡系门生和嫡系派别。

一是黄埔军官学校,以后改名为中央军事学校。蒋介石一直兼任校长,

军校的学生,以及以军校学生为核心组成的复兴社。他们一个个都自诩为蒋

介石的嫡系:

二是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它创办于1927―1928 年间,创办之初为中央

党务学校,后来才改为中央政治学校。和一般学校不同,它是由国民党办的,

不隶属于教育部管辖。除蒋介石兼任校长外,该校另有一个校务委员会,国

民党元老萌汉民、丁惟汾、戴季陶等曾任校务委员,陈果夫、陈立夫任校务

委员兼教务主任、总务主任等职,因此该校一向为CC 系实际控制。该校除有

政治、经济科系外,还有合作学院、地政学院、蒙藏学院、新闻学院等,是

为国民党培养党政官员的。而CC 系是蒋介石在党务系统的嫡系,中央政治学

校毕业的学生必得参加CC 系,所以说他们也是蒋介石的嫡系。

这时,除以上两大嫡系以外,又冒起了“太子系”。而“太子”,这种

得天独厚的地位,先天具有的身分,家族血统的关系,是任何嫡系无法匹敌

的。本来国民党已有中央政治学校,三青团再办自己的团校是多余的,正是

党内有党,派外有派,但是蒋介石的私心认为,凡是有利于蒋经国的,就是

有利于他自己。蒋经国则心照不宣,能壮实力,扩大影响,就是前进的动力。

所以现在父子联手办中央干校,培育“太子系”,三青团中央干校就是培养

“嫡系中的嫡系”的最高学府。因而,对于某些热衷权势、善于钻营者,中

央干校这个嫡系核心,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力。而对于其他嫡系,则无疑是严

重的威胁。此嫡系对于彼嫡系,争宠邀功,攘夺不已,必得争个我亲你疏、

我强你弱、你死我活,方善罢甘休。中央干校从成立到结束合并的三年时间

内,“太子系”都同其他派系,交织着激烈复杂的派系斗争。

三民主义青年团创办中央干校,最早的起因是由于复兴社和CC 两个嫡

系,分别利用团、党组织,进行激烈争夺,只不过“太子系”坐收了渔翁之

利。

当三民主义青年团成立之时,以康泽等为首的复兴社分子,结束秘密活

动,走出前台来办三青团,首先解决的问题是要培训一批听命于他的干部。

如前所述,1938 年7 月9 日,三民主义青年团在武昌正式成立,随即决

定举办三民主义青年团干部训练班(简称中央青干班),设于武昌珞珈山中

央训练团内。第一期于1938 年9 月18 日正式开学,学生五百多人。武汉失

守以后,中央青干班迁到重庆近郊大坪,又继续办了四期,每期一百多人,

五期合计有一千多人。第一期受训一个多月,因为日军侵占武汉,就急急忙

忙地结业分配了,以后各期都不过受训三个月。所以,三青团中央青干班只

是一个临时性的短期训练班,与CC 系控制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有天壤之

别,简直无法相比,为了同CC 系抗衡并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康泽系和青干

班毕业的学生,多次上书团长蒋介石,强烈要求要把青干班升级,改成高等

学校。

1943 年3 月,三民主义青年团在重庆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终于通

过一项决议:创办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部学校。

当时,担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训练处处长的是李惟国,中央干校

的筹备工作便由他主持。

李惟果是“太子系”客卿派的重要角色,原任侍从室秘书,以后被选为

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常务干事,并担任训练处长。李的升迁,固然是侍从有功,

而他同“太子系”不同寻常的关系,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滴水之恩,自

然以涌泉相报,升迁后的李惟果,更甘心为蒋经国效劳。李细细揣摩蒋介石

的意思后,便在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常务会议上提议,“拟请任命蒋经国同志

为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并在会议上盛赞蒋经国的能力和劳绩,说“蒋经

国同志是青年的楷模”。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常务干事的附议,顺利获得

通过。会后呈报团长蒋介石,蒋批示:“照准”。

除李惟国外,为蒋经国出任三青团中央干校教育长出力最多的还有郑彦

?薄VT谌?青团成立时,即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央干事会成员。在三青团第一

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当选为中央干事,并被选为常务干事兼宣传处处长,他

便辞去广东省政府秘书长的职务,到重庆三青团中央工作。从此,郑彦?本?

成为团组织中、以后的党组织中以至于台湾的“蒋经国时代”“太子系”的

一员台柱子。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的中央团部,已经集结了“太子系”的势力。蒋

经国原来在江西的部属,已陆续有些人调三青团中央担任重要职务,如为蒋

经国倚为肱股的胡轨,担任组织处副处长,陈宗荧担任工作管理处处长,他

们已完成了为蒋经国从江西到重庆架桥铺路的任务。

然而,中央团部组织处处长当时还是康泽。康泽原来兼中央青干班主任,

该班的主要干部,都是康泽系的人马。把中央青干班扩充为中央干部学校,

最早是他们提出的,并为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康泽的如意算盘是,从班到

校都归他掌握。这时,康泽的特训班辗转迁至重庆北面的合川,远离重庆,

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特训班的人员,早就放出空气,说是要转移重庆,跟

随康泽办中央干校,据说康泽也曾踌蹭满志,多次在重庆两路口他的公寓中,

召集部属,秘密商谈接办中央干校的问题,准备一展宏图。

康泽万万不曾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平日显得谦恭礼让、对他表现

颇为尊重、遇事多表示“听兆民(康泽的号)兄高见”的李惟果,猛然把蒋

经国抬了出来。这一回,李事先却没有和康泽商量,更无“听兆民兄高见”

的表示。在中央团部常务干事会议上,李突然提议请派蒋经国担任中央干校

教育长,使康泽大为震惊。在江西支团部的角逐中,康泽系连连败绩于“太

子系”手下,现在,为与CC 系抗衡,竭尽全力才争得创办中央干部学校,结

果却落在“太子系”的手里。

所以,当时有人说:两派的嫡系鹬蚌相争,嫡系的嫡系坐收渔利。

痛心之余,康泽系决心血战到底。

于是,在中央干校的人员安排上,康泽从中操纵渗透。他利用组织处长

的职权,抢先报告团长蒋介石,举荐一批“优秀同志”到中央干校担任职员

或教授。他的理由冠冕堂皇:为了办好中央干校,必须挑选与团有历史关系

的学者和办教育的专门人才。

蒋经国到重庆就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首先遇到的关

键问题,是办学人员问题。他在赣南一隅起家,他的手下,称得上专家、学

者的廖若晨星,他从赣南带去的第一批干部有十多人,但这些人多是三青团

和行政方面的中下层干部,在中央干校这所高等学府中,都嫌资望不足。“太

子系”跃进中央,嫡系班底缺乏,是蒋经国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他权衡利弊,

迫于形势,在中央干事会常务会议上,讨论中央干校的人员问题时,蒋经国

不得不表示,为了广为延揽人才,办好干校,请各位常务干事多多推荐。康

泽随即把他早已预谋呈报给蒋介石的名单,在会议上再次提了出来。以后,

蒋经国请示蒋介石同意后,终于接纳了康泽提出的人选。他的打算是,先稳

住康泽等人,然后尽快培养自己的人取而代之。

因此,在中央干校正式成立后,蒋经国从扩充“太子系”的实力出发,

一方面对于新旧部属,都进一步拉拢,另一方面,对于极个别康泽的得意门

生,则让他们坐冷板凳,迟迟不安排工作,让他自己感受到在此工作实在是

无聊无奈,卷铺盖走人。因此,中央干校很快成为“太子系”的大本营。

“父子家校”隶属于三青团,三青团中央给它制定了不同于其他学校的

一套组织规章和人事法规。如在组织方面,校内不设党部,只设立团部,在

这个独立王国内,足以体现团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先是设立中央直属分团部,

以后扩大为区团部。规定中央干校学生,一律加入三青团。职员则等同三青

团干部,必须有团籍,非团员不得进干校任职。教授实行聘任制,可以是非

团员。但是,规定全校的教职员学生都必须参加团的集体活动,该校的职员

和学生都按团组织编组分队,10―15 人为一个分队,两个分队编为一个区

队,有团籍又可信赖的教授或职员,被指定为区分队的指导员,无团籍的教

授,分别为区分队联络的特邀人员。此项制度,为“太子系”利用团的公开

组织进行派系控制和派系活动提供了方便。中央干校团部除了要求团员定期

填写例行的登记表外;还特地制订考核表,由团的各级组织登记每个人的言

行表现,定期向上汇报。层层撒网,紧紧包围,力求抓住学校的每一个人,

形成“太子系”的森严壁垒。

蒋氏父子对这一个学校如此重视,是因为自认它有常人意想不到的妙

用,即要把它办成“政治黄埔”。

诚然,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校的创办是派系斗争的产物,但是,如果

把它解释成为唯一的理由未免过于简单,该校的开办,还有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由于1943 年共产国际的解散,西方各国废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

约,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成为所谓国际四强之一,使蒋介石满怀信心,要

进行黄埔式的第二次练兵――政治练兵。因而,是年3 月,他发表了《中国

之命运》,提出:“中国从前的命运在外交,⋯⋯而今后的命运,则全在内

政”。“中国往昔的命运,是以不平等条约能否取消这一点来决定其盛衰荣

枯,而今日不平等条约既已取消了,则中国今后的命运就要决之于国内政治

之是否统一,与国力之能否集中的一点之上”。

所谓“国内政治的统一”,就是不允许“割据地方”,“破坏抗战”,

“妨碍统一”政党和势力存在,“无论是用何种名义,或何种策略,而来组

织武力”,“不只没有侥幸的可能,而且没有存在的余地”。显然,这种咄

咄逼人的语言,是针对中国共产党而发的。

所谓“国力集中”,就是全体国民“一德一心,共同集中于三民主义的

信仰之下,一致团结于中国国民党的组织中”。“成年的国民,务须加入国

民党,青年的国民,务须加入青年团”。

在这里,蒋介石又把团提高到与党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说:“中国国民

党是国家的动脉,而三民主义青年团是动脉里的新血轮”。“今后全国青年

们如果真要发展你革命大志,完成你建国大业,必以加入青年团因为立身与

报国唯一的程序,而且是必取的途径”。

为实现“国内政治的统一”和“国力的集中”,蒋介石提出要进行五项

建设:

(1)心理建设。“以独立自主的思想运动为基础”,培养“国民积极创

造,自主自动,务化冷酷的态度为热烈进取的精神,更化消极萎靡的精神为

积极果敢的行动,养成整齐严肃践履务实的风气,巩固革命建国的心理”。

(2)伦理建设。“即是恢复我国固有的伦理而使之扩充广大,而其中最

重要的条目,则为发扬我国民重礼尚义、明廉知耻的德性。这种德性,即四

维八德之所由表现,而四维八德又以‘忠孝’为根本。为国家尽全忠,为民

族尽大孝,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实为我们中国教忠教孝的极则。”

(3)社会建设。新生活运动是社会建设的基础,“社会建设的目的在求

中国国民之‘现代化’”。社会建设必须从实行地方自治着手。“以此为基

点,始可以造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新

社会。

(4)政治建设。即实现《抗战建国纲领》中有关政治建设的具体规定,

“树立全民政治的基础”。

(5)经济建设。以发达工业经济为基础,实施孙中山的实业计划。(11)

第二,从长期来看,开办三青团中央干校的用意,是为了把日本打败以

后,与中国共产党决战。据记载,蒋经国在三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

的7 月5 日,曾向蒋介石建议创办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部学校。蒋经国的

建议的基本构想,足以说明这一意图。

他说:“今日抗战建国运动,为我国存亡之所关,追溯本党革命史实,

辛亥革命之未能完成,其最重要关键,实力缺乏忠诚党国,服膺主义而奋斗

之青年干部;总理卓见及此,于是创立黄埔军校,遂能完成北伐,肃清叛逆,

领导国人,防御强寇,五年血战,已奠立民族复兴之基础”。“现在困苦之

军事破坏时期,虽行将结束,而艰难之建设事业,必须团结全国青年,培养

优秀技术干部,使其实行主义,忠于党国,扫除虚伪堕落之颓风,使我国成

为富强康乐大国。青年干部学校之训练,应侧重建国技术,实为时势所必需,

论其性质,即为造就信仰三民主义之青年干部”。

为达上述之目的,蒋经国还建议:

(1)“必须遵照团长在《中国之命运》中所指示者,拟定一培养建国青

年干部之具体计划,招收国内各大学高中毕业之学生,斟酌国家需要及各地

情况,分期训用,除设立本校外,东南西北酌设分校。”

(2)“校中课程与整个国家计划相配合,且另立校规,并视学习上之需

要,于毕业前择优派赴外国工厂实习,以促进国家建设事业之迅速发展。”

(3)“培养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务干部固属干校之责,但干校于毕业生工

作之范围,则遍于全国各阶层,如铁路、矿山、农场、医院,团的干部必须

身体力行,以建立良好成绩及风气。”

(4)“慎选师资,为训练机关发挥其教育效能之关键,故为干部前途计,

於讲师人选,必须求其品行高尚,学验渊博,忠于团长,忠于党国,非如此

不足以发扬身教之精神也”。(12)

第三,这是蒋介石为蒋经国提供的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是蒋介石准备

让蒋经国接管三青团大权的一个重要步骤。他认为其爱子在赣南的牛刀小

试,已告成功,“太子系”的基础已经确立,其“在江西所获得的经验与成

果,足以发扬光大于中央”。

三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虽有创办中央干校的决议,但迟迟未见诸行

动。而蒋经国的这一封建议书呈上去之后的第四天,即1943 年7 月9 日,三

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便正式决定要创办中央干部学校。

次日,依《中央干部学校组织章程》,发表人事第一号命令,蒋介石团

长兼该校校长,蒋经国出任该校教育长。紧锣密鼓,可谓神速。

因此,源于以上各种因素创办的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部学校,标明其

宗旨是:遵循团长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的指示,培养五项建设的干

部,以达到推动各大建设,复兴中华民族的目的。

蒋经国根据团中央为干校规定的宗旨,会同中央团部训练处处长李惟

果,拟定了“中央干部学校二十年远景规划”,计划在20 年内逐步培养各项

干部10 万名,各种技术工人100 万名,提请中央干事会正式通过。

为努力实现这一远景规划,中央干校设立了三大部门:专修部、大学部、

研究部。一般学校的办学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办多年的专科、大学之后,

有了自己的办学经验和基础,又有自己的毕业生,为培养更高学位的人才,

才开办研究院或研究所。而蒋经国出于他的特殊需要,到职筹备的第一件事,

就是拟定开办研究部的办法,呈报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并得以批准。

研究部开办的目的是“培训干部的干部”。蒋经国在招生广告中写明了

这一宗旨。“培训干部的干部”,有表里两个方面的内容,明修栈道,暗渡

陈仓。表面上的理由,是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先为学校本身培养一批干部;

而实际上,是蒋经国迫不及待地培训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嫡系干部。“太子

系”在赣南阶段的青干班出来的干部,都是中学文化程度,在地方做基层干

部尚可应付,他们之中有的被提拔到省级,已感资历不足,“太子系”猛升

到中央,原有的一批地方性的中下层嫡系干部,当然难以拿得出手,更不要

说进高等学府了。广而言之,偌大一个三青团,绝对不会物色不到几个高等

学校的人才,但是蒋经国不愿罗织人才,干部的提拔任用以派系为藩篱,不

是唯才是举,而是唯派是举,只看是不是属于他这一派的,当然他就物色不

到人才了。

因此,蒋经国的迫切课题,是凭藉主办中央干校,用最短的时间,培养

一批有高等学历的“嫡系的嫡系”。中央干校研究部第一期,就是以这样的

指导思想开办的,而与一般高等院校的研究院绝不相同。

1944 年5 月5 日,中央干校举行成立典礼,同时研究部第一期举行开学

典礼,校长蒋介石亲临主持致训词,并和全校师生一起摄影留念。蒋介石的

这个《校长开学典礼训词》,被印成一本小册子,作为全校遵循的准则。训

词的中心内容是强调干校的性质及重要性,“干校是革命的学校”,“干校

应该实施革命的教育,培养革命的干部”,又说,“干校应该像当年的黄埔

那样,要担起革命的责任”。(13)

蒋介石兼了几十个校长,勉励学生“革命”已是陈词滥调,并不引起大

家的注意,但是指示干校“要像黄埔那样”,则非同小可,这句话一传播,

即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太子系”的得力干将胡轨,在中央干校成立后,被任命为训导处长,

随后升任副教育长,蒋经国不在学校时,一切由胡轨主持。他是黄埔毕业生,

当然对黄埔学生在蒋介石心目中的份量,有深切的体会。现在蒋介石要干校

像黄埔那样,而胡轨又要被安排为干校的第二把交椅辅佐“太子”,开创大

业,蒋介石还特别召见了胡轨,面授机宜。于是,胡轨把蒋介石的训词加以

阐明发挥,在入学训练中,对学生发表讲话,明确强调:“干校是第二个黄

埔。”

“干校是政治的黄埔。”

“干校的学生将来要在校长的领导下,追随教育长进行政治的北伐,掀

起第三次革命运动”。(14)

这些话确实鼓舞人心,干校的教职员和学生听到后欣喜若狂,在讨论校

长训词时,都纷纷谈体会,表决心,写文章,出校刊,集中到一点,就是“干

校是政治的黄埔”。

这番言论,很快传播到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特别是在蒋介石统治集

团中产生了震动。他们认为,蒋氏父子的意向,是“要以干校取代黄埔”。

一时间,议论纷纷,一些好奇者还特别驱车到“复兴关”,一睹新黄埔的面

貌。其他派系抓住流言,添油加醋,说“蒋公要太子不要门生”,“要干校

不要黄埔”等等。这些话传到蒋介石那里,不能不使他有所考虑,于是他指

示蒋经国,制止干校取代黄埔的言论。

显然,这样做不仅仅是言论问题,而是给干校的学生,灌输了一种意识

流:其他派系是与“太子系”尖锐对立的。这就导致“太子系”和其他派系

的矛盾更加激化,也种下了中央干校短命的潜因。

蒋经国秉承父训,召集干校的高层骨干,对于校的中心口号和教学方针,

进行了慎重的讨论。提出:

“中央干校是革命的学校,培养革命的干部”。

“中央干校的学生,必须以校长的意志为意志,以校长的行动为行动。”

“中央干校的学生,必须以团作家,以校作家。”

这些口号,虽然没有明确道出取代黄埔。但是,父子家校的特色,为蒋

家造就“嫡系的嫡系”,以及门徒的信条,却更为突出更为具体了。中央干

校把这些口号写成巨幅标语树立在校园内。蒋经国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向学

生阐明这些口号的意义。这些口号,日后成为干校学生以及“太子系”成员

的共同信条。

蒋经国为所培养“干部的干部”,制定了“两高三能”的标准。

“两高”:高深的政治素养――对于《国父遗教》、《团长言论》(这

两门课是全校各类各班学生的必修课)要精研、坚信和力行;高深的领导才

干――要识大局、担大任、办大事,对于“行政三联制”要通晓,要熟练,

要善用。

“三能”:能文、能武、能开汽车。蒋经国用他自己所长,向学生示范,

要求研究部第一期学生,人人都会写文章,会演说,会唱歌,会跳舞,会绘

画,会用枪,会开汽车。研究部第一期学生实行军事训练,每人发一支手枪。

为达到这一标准,在研究部第一期,蒋经国基本上搬用“江西青干班”

那一套,采取了以下几个特殊的方式:

第一,特殊的招生方法。

招生广告标明是为干校本身培养干部,学生全部公费,学制一年,毕业

后由学校负责分配工作。报考资格是:大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年龄在三

十岁以下,有志本校服务者。内部还规定了政治条件,必须是三青团团员,

后又有补充规定,非团员的优秀青年,经省支团以上介绍者,也准予报考,

被学校录取后,一律加入三青团。

而这一中央干校公开招生的广告,最引入注目的是,是赫赫大字的署名:

“校长蒋中正教育长蒋经国”。

一方面,这一广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有志于仕宦者纷纷报名,在全国

所设的五个考区中,有不少投考者是辞掉了原来的工作,来报考干校的。另

一方面,这一广告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议和讽刺,“父子家校”的名声不胫

而走。蒋经国觉察到外界的反应,请示蒋介石,急忙赶印只署名“教育长蒋

经国”的另一批广告,立即发到各招生办事处,限令把第一次贴出的广告统

统盖严。蒋经国为了澄清外部的传言,更为纠正考生的动机,他又亲自拟了

标语:

“青年朋友们,这里是革命的学校,想升官的莫进来,要发财的请出去”。

以后,各班招生,照例都贴这张广告。

“想升官发财的莫进来”这一口号,在国民党政治腐败的抗战末期,颇

能一新耳目。进中央干校真正报国请缨的,固不乏人,鱼目混珠,存着攀龙

附风意图的,也不在少数。台湾“蒋经国时代”的不少要人,就是自中央干

校即追随蒋经国左右的。

第二,特殊的入学训练。

研究部第一批学生是1944 年4 月中旬注册入学的,5 月5 日,中央干校

举行成立典礼暨研究部第一期开学典礼。校长蒋介石亲临主持大典。并作了

《革命的教育》的训话。国民党的党政军许多要人参加了典礼。随后,蒋经

国即主持举行中央干校第一次全校师主大会,使刚进校的学生顿感“嫡系中

的嫡系”的非同一般和吸引力。在每一期的入学训练时期,蒋经国也和初到

赣南时一样,和教职员学生打成一片,吃住都在一起,和大家混得很熟,对

每个职员,研究部的第一期学生,他几乎全部认识,并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他对教职员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认识学生。他和职员比赛,谁认识学

生越快越多,谁的工作越有成绩。蒋经国还和学生一起拔河、打篮球,他常

在寒冷的早晨光着膀子带青年们跑步,他的这种作风,当时博得了青年人的

好感。这种频繁而亲近的接触,强有力地吸引青年人到“嫡系的嫡系”中来。

第三,特殊的政治组训和课程设置。

研究部第一期学生,自始至终都接受特殊的政治教育和训练,它是通过

三青团的系统公开进行的。中央干校设有三青团部,蒋经国称之为“中央干

校的精神堡垒”,学生注册进校,即按照三青团的组织系统,编为分队和区

队。分队由团部指派教职员一人为指导员,入选均由蒋经国亲自核准。指导

员的任务是参加分队会议,深入分队,和学生接触,随时找学生个别谈话,

负责指导学生的政治思想,考核学生的言行表现,负责填写团部印制的学员

考核记录册。团部每周召集一次指导员会议,每次会议都是由蒋经国亲自主

持,听取指导员汇报各分队学生的思想情况。各分队每周举行例会一次,作

为团的经常的政治训练的基本方法之一。

与特殊的政治组训相适应的是特殊的课程设置,干校的课程分为两大

类:一是特设课程,如“国父学说”、“团长的事迹和思想”、“团长的光

辉事迹”(由蒋经国讲授)、“团长思想体系”、“团长哲学思想”等。二

是通识课程,如哲学概论、政治学原理、比较宪法、经济学原理、社会学原

理、西洋史、中国近代史、教育概论、科学管理,英语、俄语等。

第四,特殊的学生生活待遇。

中央干校是国立高等学校,同一般国立高等学校一样,由国家公费办理,

归教育部管辖。学生享受当时公费大学生的待遇,由国家供给食宿并有助学

金。学生不仅完全免费,还有零用钱。但是在抗战时期那艰苦的年代,一般

公费学生吃的公粮是掺了砂粒的平价米,经常盐水泡饭,因此,公费大学生,

一个个面黄肌瘦。然而,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校又同一般国立高等学校不

同,蒋介石把它列在中央军事学校的范畴,列入军训部的系统。教职员按照

军职,享受军官待遇。这样一来,干校的学生便得着两份待遇,既有军校学

生的军装军毯军粮给养,又有一般学校的公粮和副食,因此干校学生的伙食

和待遇比重庆其他大学好得多。甚至从其他机关考上研究部的,都认为干校

研究部第一期学生的生活,超过一般公教人员。

“父子家校”不仅优待学生,而且爱乌及屋,惠及学生的家属。研究部

第一期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在社会上已经任职多年,早已结婚,并有了儿女。

现在考到干校当学生,个人生活尽管安逸,而家庭的生活则难以顾及。蒋经

国体念学生家庭的困难,又在于校设置“学生眷属津贴”,学生的妻子、父

母、子女等无工作能力的,可申请按人头按月发给津贴。学生的妻子,如有

工作能力,可由学校介绍或安置在干校工作,以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第五,特殊的毕业分配工作。

研究部第一期,原定修业一年,到1945 年1 月毕业。但是,从1944 年

10 月,三青团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年冬,研究部第一期学生已有半数

转到青年军去了,剩下的人从1945 年初陆续分配工作。参加青年军的研究部

学生,全部当上了少校以上的军官,这就给后来分配工作的学生,划定了级

别的标准和参照系数,以后分配武职的,都是校级,分配文职的,一律荐任

以上(笔者注:荐任――辛亥革命以后和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文官的第三

等,在简任以下,委任以上)。

研究部第一期学生主要有以下去处:

一是留校工作。专修部的训导干事,全部换上了研究部第一期毕业生,

分别担任讲师或行政工作。例如学生陈元,一下子就当上了蒋经国的侍从秘

书,跟随蒋的左右,参与机要。陈元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年龄和蒋经国差不

多,进干校前,任中央军校西安七分校的少校秘书,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

业务专长,机智老练,颇得蒋经国的赏识。因此,成为研究部第一期学生中

最早得宠的第一号门徒,以后随国民党到台湾,曾任中央党部第三组副主任。

二是青年军政治部。蒋经国兼该部主任,有一批研究部第一期学生到该

部担任重要职务。

三是三青团中央团部和各省支团部。分到中央团部的,多是担任组员,

分到各省支团部的,最低为组员。

四是分到国民政府中央部门和各省市政府。这是由蒋经国出面推荐的。

这部分人为数不多,但在日后官运亨通,飞黄腾达,成为校友中的佼佼者。

总之,研究部第一期学生都得到了相当的职位,他们是“太子系”播撒

在各地的“嫡系的嫡系”的种子。以后各地公开建立中央干校校友会,他们

便成为领导核心,他们在“太子系”扩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第六,特殊的校友会组织。

校友会,一般来讲,是联络校友感情、维系校友之间联系的一种松散的

社会团体组织。但是,校友会在蒋经国手里,则有了人们通常意想不到的实

际意义,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央干校校友会,1946 年12 月在南京成立,

是“太子系”的公开组织。而它的设计和酝酿,早在研究部第一期入学训练

时就开始了。成立之后,又由研究部第一期学生实际控制。

“以团作家,以校作家”――研究部第一期学生入学时,就培养他们这

种双重的组织观念。学生一律加入三青团,过团的组织生活,这是一般的团

员都应该做到的,“以团为家”的提法,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蒋经国同

时提出“以校作家”,要求干校的学生,“以校长的意志为意志,以校长的

行动力行动,为校长的事业而奋斗终身”,这就非同一般了。研究部第一期

学生曾经反复讨论一个问题,即如何实行“以校作家”和制定”以校作家”

的远景规划。讨论的结果有两条:其一是建立师生永久性的组织;其二是创

办干校师生集体化的事业。研究部第一期尚未结业,蒋经国即着手筹备校友

会组织事宜。为了便于公开活动,决定按照当时一般社团的组织办法,向地

方政府登记备案。

研究部第一期结业后,先是因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的溃败,战局

吃紧,旋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干校准备迁移,继而干校于1946

年冬在重庆宣告结束,迁到南京,同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合并,成立国立政

治大学,中央干校校友会组织建立事宜一再拖延。然而,蒋经国对中央干校

的学生,一如既往,依然宠爱有加,仍要保持原来的系统,按原计划成立公

开组织,名称定为“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部学校校友会”。该会于1946

年12 月1 日在南京成立,蒋经国在他的寓所――励志社,亲自主持成立大会,

并向南京市政府备案,成为一个公开的合法社团。

蒋经国以太子地位之便,在征得了蒋介石的同意之后,把干校全部剩余

经费,统统拨给校友会作为基金,并指派原干校总务处长徐季元负责办理校

友会。这样,校友会在南京中央路汇文里,购置了一栋占地一万平方公尺以

上的两层小楼,名为“德润庐”,有办公室、会议室、大礼堂、并设有招待

所,可供校友住宿,这就成为“太子系”在首都南京的第一个据点。

校友会由蒋经国任理事长,徐季元任副理事长,胡轨、白瑜、郑彦?薄?

王升等任理事。干校的教职员和学生,一律加入校友会为会员,称为“校友”。

校友必须填写登记表,履行入会手续,遵守校友会的章程,过组织生活。分

散在各地各部门的校友,两人以上的即编为一个小组,定期向校友会汇报政

治、工作、个人思想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接受校友会发布的指示、任务和

学习材料。研究部第一期学生的工作岗位,均由校友会直接掌握,不得由个

人私自移动。以后在各省省会和中心城市,或校友较多的地方,都成立了分

会。

校友会还定期出版会刊《青泉》周报,这也是“太子系”内部的重要刊

物之一。它的内容有专载(刊登蒋介石和蒋经国的训词及指示等)、评论、

讲座和通信报导,校友会和各地校友的动态,也经常在会刊上披露。更重要

的是通过这个周刊,对校友进行政治上、组织上和工作生活上的辅导。这份

周刊原来是中央干校训导处主办的一份校内周报,之所以称为“青泉”,是

中央干校在重庆马家祠开创时,蒋经国率领学生在校园山脚下开掘了一处泉

水,蒋命名之为“青泉”,在泉的石壁上凿刻“青泉”的题名,并刻了一大

段志文,引述蒋经国的话:“干校是哺育革命青年的源泉”。

蒋经国在校友会有专用的办公室,他经常到那里办公,通过校友会的组

织形式,紧密地掌握他亲自培训出来的“干部的干部”,日后,“太子系”

建立其他组织,也多是由校友会安排校友参加,实际加以控制。

由此可见,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校校友会的性质,远远超出了联络感

情的松散的社会团体性质的范畴,三民主义青年团成为蒋经国系兴起和发展

的基石。这是三民主义青年团对于蒋经国的重要关系所在。

注:

①转引自台湾中央日报社编:《历史巨人的遗爱》第243 页。

②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宣传部编:《屈武文选》第258 页。

③《屈武文选》第28 页。

④《历史巨人的遗爱》第316 页。

⑤胡轨:《悼唁经国先生》,转引自《历史巨人的遗爱》第121 页。

⑥《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一辑)116―117 页。

⑦以上条令见黄寄慈所记《常言实录》,转引自小谷豪冶郎著:《蒋经

国先生传》第103―104 页。

⑧见薛汕《与蒋经国相处的日子》载《团结报》,转引自《蒋经国自述》

第353 页。

⑨转引自台湾群伦出版社《蒋经国系史话》(第三)第8 页。

⑩见《蒋经国自述》第79―83 页。

(11)见蒋介石《中国之命运》,引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编《中

国国民党历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三册)第616―622 页。

(12)见《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五)上册,第338―399 页。

(13)转引自台湾群伦出版社《蒋经国系史话》第84 页。

(14)转引自台湾群伦出版社《蒋经国系史话》第85 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