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大唐诗人讲演录[1/王绩] -- 出尘

共:💬1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大唐诗人讲演录[8/李峤]

8/李峤

  

  

  严格意义上说,李峤的官名远比他诗名大得多。新旧两唐书中的传记,之所以不把他放在“文苑”或“儒林”类里,而是以名臣之属排得比较靠前,也说明了这一点。其实,不独大唐,在古代的任何一个朝代,人们好文学,通六经等等,其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而一不留神成了诗人,那也几乎皆因仕途不顺,才将更多精力转向了写作。

  

  李峤的官运基本很顺,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做了个九品的安定县尉。两年后参加制策考又中了甲科,调任长安尉,后转任八品的监察御史。那时,正逢唐高宗李治派兵去广西平息壮族叛乱,命李峤随军做军事监察。在广西前线,由于李峤只身一人前往屯兵在山洞中的叛匪老窝劝降,从而立下了兵不血刃的赫赫战功,得到高宗嘉奖,连升三级,一下子就提升为五品上阶给事中。武则天执政时,命他陪同大理少卿张德裕和侍御史刘宪去核查狄仁杰一案是否属实、有无冤屈。张德裕和刘宪二人因惧怕给狄仁杰栽赃的来俊臣报复,明知狄仁杰冤枉却谎报有罪。唯独李峤秉持公道,据理为狄洗冤,结果被降了一级,贬为润州司马。但没多久就又升回到正五品凤阁舍人的位置上来。这当然也是因为武则天的醒悟,加之很偏爱李峤的文才。

  

   李峤二十多岁做长安尉时,写文章就很有名望,他与骆宾王和刘光业三人是县尉一级官员中文采最好的。而四十来岁官至凤阁舍人时,因甚得武则天赏识,所以“朝廷每有大手笔,皆特令峤为之”。李峤升到从三品的平章少监职位,差不多是四十四、五岁上下。而到了唐中宗继位时,又升任正三品的吏部尚书,并进封为从二品的开国县公。在他五十岁时,又加封修文馆大学士以及正二品的赵国公荣誉爵位,可谓荣极一时。唐睿宗李旦继位后,六十多岁的李峤被贬为从四品的卢州别驾,未上任,就致仕不干了。与杜审言同龄的李峤,死时(公元715年)差不多七十岁。有关李峤升升降降的原因与故实还有许多稍详的记载,在这里就减免不讲了。

  

   李峤的诗,传下五卷,近200首。大致有三方面题材,一是在宫廷中陪皇帝及公主们宴游所作的风雅诗;二是赠送给诸如杜审言、崔融、骆宾王等同僚好友的唱和诗;三是一大批单字题目的五言律诗(有120首之多),比如象“风/云/烟/露”这种只有一个字的题目诗。宫廷宴游类的诗是没什么看头儿的,剩下的两种,可以说是奠定李峤为诗人的基本保障。

  

  平生何以乐,斗酒夜相逢。

  曲中惊别绪,醉里失愁容。

  星月悬秋汉,风霜入曙钟。

  明日临沟水,青山几万重。

  

   这是他写给骆宾王的诗。那时李峤还是个小官,送骆宾王离开长安,字里行间既有失去朋友的借酒浇愁,也夹杂着对好友未来前程的无限担忧。曲中,醉里,别绪,愁容;星月,风霜,秋汉,曙钟,凄清而淡远,沧桑而伤情,能够看出李峤是动了真感情的。这也是一首平仄与对仗均很工整的标准五律,标准的程度,并不亚于杜审言。

  

   而李峤的单字题目诗,就不如他的友情诗写得动人。其中议论的口吻与陈述太多,用典也不少,几多做作的痕迹也就出现了。比如《琴》这首诗----“名士竹林隈/鸣琴宝匣开/风前中散至/月下步兵来/淮海多为室/梁岷旧做台/子期如可听/山水响余哀”。里面的“中散”是指诗人嵇康,“步兵”是指阮籍。“子期”指的是钟子期。诗中牵涉到的几个人物各自都有一大堆故事。而“淮海”与“梁岷”虽是地名,但也暗含典故,比如“梁岷”,实际说的就是春秋时的鲁国之地梁丘,也是齐国的齐侯想与宋国的宋公打算和好而见面交谈的地方。在诗中,简单一些的典故还好理解,但一复杂,诗就涩了。

  

  传说,李峤小时候曾做过一个梦,梦见有位神人给了他两枝笔。从那以后,他就忽然开始会写文章了。是呀,在古代,但凡某人成了人物,史家在描绘他时,往往都用类似这样神乎其神的段子来形容他。诸如“尧眉八彩”、“舜目重瞳”、刘邦的母亲是看见天上的蛟龙才怀的孕等等……这些毫无凭据、没法考证的传闻,我们只能将其当成是茶余饭后剔牙时的闲聊故事,听罢也就一笑了之了。

  

   不过,计有功在他的《唐诗纪事》一书中对李峤有一个评价,那说法估计恐不是空穴来风,但也未必全信。他说,李峤有三个格外反常的心态:一是喜欢自己升官,但却憎恨别人升官;二是爱写文章,但却嫉妒别人有才华;三是特别贪婪于物质享受,但却憎恨别人贪污受贿。这可真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段子,倘若李峤的身上真有此三大毛病,我们就该另眼看待他了。

  

  

  

  

 直隶萧沉

 

  2003/07/31于问天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