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大唐诗人讲演录[1/王绩] -- 出尘
2/骆宾王
文学史上,人们所熟悉的“初唐四杰”排序是“王杨卢骆”,将骆宾王置在了最後。而我把他提到前面来讲,原因无他,主要是考虑该依照他们四人的年龄次序才对。唐人张说为裴行俭撰写过一篇《裴公神道碑》,里面在提及四人时,按的就是年龄的次序----“骆卢王杨”。若按“王杨卢骆”的排序,杨炯所说的那句“愧在卢前,耻居王後”就很清楚了其中的意思,因为杨炯比卢照邻要小约18岁,比骆宾王小得就更多,约31岁,这就意味着杨炯与卢、骆是两代人。如果再考虑到古人早婚的因素,杨炯若站在骆宾王面前,甚至都必须要喊一声爷爷。我想,正出於此因,杨炯听到自己排在卢、骆之前,当然就愧不敢当了。而“耻居王後”则也是因杨炯与王勃同年(皆生於公元650年),在才艺及面子上不肯输王勃而已。
有关骆宾王,今天的小孩子们虽然说不清他究竟怎样一个人,却差不多皆会背诵他那首《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新唐书》上说他“七岁能赋诗”,指的其实就是这首。初唐四杰,脑袋上几乎都被别人冠有“神童”的帽子,骆宾王的这一顶,其实还算是最轻的。最厉害的是王勃,待我另讲。
骆宾王的诗,在诗体上比先前我讲到的王绩更进了一步。他的五言八句体,已到了几乎八句全对仗的地步,是唐代“五言排律”的雏型----例如《途中有怀》这一首:
裁然怀楚奏,怅矣背秦关。
涸鳞惊煦辙,坠羽怯虚弯。
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
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
当然,诗的优劣,其实与诗体关乎不大。尤其是旧体诗这种形式,从《诗经》的四言发展到後来的七言,几千年只进步了三个字,也就没什麽好说。所以,重要的就不是“体”,而是“意”。尽管後来严格的格律,从外因上起到了一些使诗句吟咏起来更加和谐的作用,但优点就是缺点,如剑的双刃。因为严整的格律,同时也助长了诗人相互指摘诸如“平仄不对、韵脚不工”等流於形式的弊病,也强化了“做作”。换言之,格律其实是很像“在钢丝绳上走路”的,既不能掉下来,还能够看上去如履平地,於是许多人就认为难了,就先比平衡,再比谁又能走的既稳且快。这就是唐以後评判诗歌优劣的基本尺度,而今人是早就不在乎什麽“体例与法度”了。
但那时的骆宾王显然在乎,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时代的审美趣味,如同“文革”时我们喜欢穿军装,今天看上去傻,却也是踩着那时代的肩膀走过来,再傻,那也是里程碑。况且,格律在初唐乃至中唐,是被视为一种“诗体革命”运动的。这个运动,唐以前六朝时的沈约等人就试图搞过,有了些反响。
对骆宾王而言,他的“革命”并不在诗体,而在人生。他人性里,似乎埋有“放浪与造反”的种子,这在他青少年时大概就以“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的不羁方式种下了。整天与一帮赌徒游来晃去的青春史,或许是因了得不到重用而玩世不恭,或许也有文人散漫的根性。而一但在仕途上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我们的骆宾王其实依然令人感到可敬可爱,文人的率真与幼稚,就说明了这一点。
骆宾王那时因写了一首《帝京篇》而名动一时,人赞之为绝唱,故被朝廷看重,在京城做了长安主簿(负责掌管首都文献典籍与印鉴)的要官,结束了与赌徒游荡的散漫生活。而有关骆宾王大约20至65岁之间的活动与行踪,可惜史料上均无记载。零星的文字中,只能猜测出,骆宾王大约是在三十出头做的长安主簿,但很快便因屡屡向朝廷上折子,提意见,历数时弊,而得罪了宰相,被踹贬到浙江/临海县。而其它时期的生活状况,就仅能从其留下的诗作中获知了----他坐过牢(见《在狱咏蝉》诗)、在齐鲁一带驻足过(见《蓬莱镇》诗)、从过军(见《在军中赠先还知己》诗)、客居江浙多年(见《久客临海有怀》诗)、去过西北边塞(见《晚度天山有怀京邑》诗)、游历过中原(见《晚度黄河》诗)。也可知道,他结交过卢照邻、宋之问、李峤等晚辈诗人。
有确切记载的倒是他作为“叛军”帐下一枝笔的短暂历史。那正是武则天篡政年代,准备废中宗李显而自立,并大肆杀戮李唐家族子孙,以绝後患。天下乱乱哄哄,四处都有“护李讨武”的起义。曾被贬为柳州司马的徐敬业在扬州率先起兵,并力请已过六旬的骆宾王任军中“艺文令”,专门主持讨伐宣传工作。骆宾王当然也觉义不容辞,尽力工作之馀,特意奋笔疾书,写下一篇《为徐敬业讨武?紫?》。这篇煽动力巨大的檄文一出,连武则天看了都叹为观止,得知是骆宾王所作,便嗔怪地对满朝文武说:“有如此之才不用,宰相过也。”这篇文章被选入著名的《古文观止》虽是後来的事,但由此正可看出骆宾王的文采举世罕见。
遗憾的是,徐敬业最终兵败了,被内奸所杀。而骆宾王呢?历史却留下了两种说法:一是说“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又一说则是“王那相斩敬业、敬猷、骆宾王首来降。”这一逃一死,莫衷於是。後来,有人也编出段子说,诗人宋之问游钱塘灵隐寺,打算给寺里写一副对子,吟出上联,却苦苦想不出下联。寺中一老僧忽然出现,并提醒宋之问说:“你可以这样写啊----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次日,宋之问再去寻拜表谢,却无踪影。有寺僧告之曰,那老者就是骆宾王,一大早就划一只小舟向海那边渡去了。
我们就只当我们心中的骆诗人渡海而去吧!这没头没尾的结果,挺好!我们想事、看人,干嘛非要有个结果呢?我真愿意我们的骆诗人永远就漂在茫无际涯的大海上,我相信,只有在那儿,才最幸福。用骆宾王自己的诗说,正是----
一谢沧浪水,安知有逸人?
直隶萧沉
2003/07/18於问天楼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文摘】大唐诗人讲演录[9/沈?缙谳 出尘 字4460 2004-07-15 15:42:33
【文摘】大唐诗人讲演录[10/宋之问] 出尘 字4932 2004-07-15 15:43:34
😄好帖子 aokrayd 字10 2004-07-13 22:39:31
【文摘】大唐诗人讲演录[2/骆宾王]
【文摘】大唐诗人讲演录[3/卢照邻] 出尘 字5156 2004-07-13 18:20:32
【文摘】大唐诗人讲演录[4/王勃] 出尘 字5372 2004-07-13 18:22:37
太聪明的人,总是不大长寿的 老叶 字23 2004-07-13 21:32:28
【文摘】大唐诗人讲演录[5/杨炯] 出尘 字3032 2004-07-13 18: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