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二十世纪旧诗史(初稿)zt(1) -- 边寒剑
第六章 保守的自由派陈寅恪
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地位也被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而与此同时,包括旧体诗词在内的旧文学却日益走向边缘。旧体诗词的作者群急剧下降,可供发表旧体诗词的园地大量削减。从1949年以后直到文革结束,创作旧体诗词事实上已经不具备合法性。郭沫若等人可以写一些应酬性的句子,而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创作旧体诗词成为地下行为。这些地下诗人当中首先值得注意是陈寅恪。
陈寅恪生于1890年,他的父亲是清末同光体江西诗派的领袖陈三立,而祖父则是维新时期力荐康梁,并参予变法的湖南省巡抚陈宝箴。陈寅恪的母亲是陈三立的继室,他的舅舅乃是南社著名诗人俞明震。1902年,他跟随异母兄长陈师曾漂洋过海,到了东京,这是他第一次睁开双眼看外面的世界。这年他12岁。两年后,他第二次赴日本,进入东京巢鸭弘文学院读高中,次年秋天因脚气病回国,旋进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攻读。1909年,他由复旦公学毕业,立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语言文学。次年又转至瑞士Gürich大学继续攻读“语言文学”。1912年陈寅恪归国,在上海家中自修,1913年,他第四次游学,入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读书。1915年回国。1918年冬,他第五次远涉重洋,头三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梵文,后四年转至德国柏林大学梵文研究所研究梵文。在国外凡18年时间,他专注于文史研究中最冷僻的然而也是很基础的语言文字之学。陈寅恪学习了许多已经死亡了的但又是研究中古中亚细亚历史所必备的工具的文字,仅仅为着满足他学问欲而不厌其烦;他在国际知名的大学校多年,却从未获得任何学位。这就把“学者为已”的精义发挥殆尽。
陈寅恪幼岁负笈东洋,足迹遍三大洲,却始终保持着他的文化信仰。在年青的时候,他就一身长袍马褂的打扮,决不因身在国外就入乡随俗。但长期国外的生活经历使得他服膺自由主义终身。从1926年7月开始直到解放前夕,他一直在清华任教。他开始任清华学校时期的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导师,其后经历国立清华大学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清华复员时期,他的命运都是与这个自由主义的学校联系在一起的。解放前夕,陈寅恪南下到了岭南大学,在这里,他带着对清华园的深情怀念走过生命的最后历程。
三十年代末,陈寅恪的视网膜已经严重驳离,要想赴英国就医,因欧战爆发,未能成行。等到1945他接受牛津大学的邀请赴英,虽经过两次手术,终未能治好。晚年的陈寅恪双目全盲,只能依靠助手查阅资料,记录他口述的文字,来完成他的著作。文革中陈寅恪及其夫人唐癸惨遭迫害,于1969年秋季相继身故。
陈寅恪大量创作旧体诗词集中在1949年至1969年这二十年间,时间大致与当代文学十七年相当。陈寅恪早年为诗,随写随弃,有不少赖吴宓钞存才得以保留。而在1949年以后,他预感到自己的诗作将会是一个时代的心灵证见,每有吟咏,都由夫人誊钞整理。不幸文革中被抄走,拨乱反正以后经其女多方奔走呼告,才寻回一部分。
也许因为陈寅恪从小就目睹一个清贵世家衰微的过程,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及忧惧感。1919年春,吴宓在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作《红楼梦新谈》的演说,陈寅恪题辞云:
等是阎浮梦里身,梦中谈梦倍酸辛。
青天碧海能留命?赤县黄车更有人。
世外文章归自媚,灯前啼笑已成尘。
春宵絮语知何意,付与劳生一怆神。
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哀婉凄凉之情。即使是在生活富足安定的时候,他的诗中总是弥漫着感伤的气息。他对中国文化的衰亡趋向抱有清醒的认识,更由此生发出哀惋痛惜之情。1927年王国维自沉以后,陈寅恪仿效王国维《颐和园词》的风格写成《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应之曰:近人有东西文化之说,其区域分划之当否,固不必论,即所谓异同优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义焉。其义曰: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已之心安而义尽也。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夫纲纪本理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吾国古来亦尝有悖三纲违六纪无父无君之说,如释迦牟尼外来之教者矣,然佛教流传播衍盛昌于中土,而中土历世遗留之说,曾不因之以动摇者,其说所依托之社会经济制度未尝根本变迁,故犹能藉之以为寄命之地也。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销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至于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辨,故亦不之及云。
汉家之厄今十世,不见中兴伤老至。一死从容殉大伦,千秋怅望悲遗志。曾赋连昌旧苑诗,兴亡哀感动人思。岂知长庆才人语,竟作灵均息壤词。依稀廿载忆光宣,犹是开元全盛年。海宇承平娱旦暮,京华冠盖萃英贤。当日英贤谁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忠顺勤劳矢素衷,中西体用资循诱。总持学部揽名流,朴学高文一例收。图籍艺风充馆长,名词???噶毂嘈蕖Pv彭L译凭谁助,海宁大隐潜郎署。入洛才华正妙年,渡江流辈推清誉。闭门人海恣冥搜,董白关王供讨求。剖别派流施品藻,宋元戏曲有阳秋。沈酣朝野仍如故,巢南何曾危幕惧。君宪徒闻俟九年,庙谟已是争孤注。羽书一夕警江城,仓卒元戎自出征。初意潢池嬉小盗,遽惊烽燧照神京。养兵成贼嗟翻覆,孝定临朝空痛哭。再起妖腰乱领臣,遂倾寡妇孤儿族。大都城阙满悲笳,词客哀时未还家。自分琴书终寂寞,岂期舟楫伴生涯。回望觚棱涕泗涟,波涛重泛海东船。生逢尧舜成何世,去作夷齐各自天。江东博古矜先觉,,避地相从勤讲学。岛国风光换岁时,乡关愁思增绵邈。大云书库富收藏,古器奇文日品量。考释殷书开盛业,钩探商史发幽光。当世通人数旧游,外穷瀛渤内神州。伯沙博士同扬?n,海日尚书互倡酬。东国儒英谁地主,藤田狩野内藤虎。岂便辽东老幼安,还如舜水依江户。高名终得彻宸聪,徽奉南斋礼数崇。屡检秘文升上紫殿,曾聆法曲侍瑶宫。文学承恩值近枢,乡贤敬业事同符。君期云汉中兴主,臣本烟波一钓徒。是岁中元周甲子,神皋丧乱终无已。尧城虽局小朝廷,汉室犹存旧文轨。忽闻擐甲请房陵,奔问皇舆泣未能。优待珠??原有誓,宿陈刍狗遽无凭。神武门前御河水,好报深恩酬国士。南斋侍从欲自沉,北门学士邀同死。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学院遂闻传绝业,园林差喜适幽居。清华学院多英杰,其间新会称耆哲。旧是龙髯六品臣,后跻马厂元勋列。鲰生瓠落百无成,敢并时贤较重轻。元钓党家惭陆子,西京群盗怆王生。许我忘年为气类,北海今知有刘备。曾访梅真拜地仙,更期韩??符天意。回思寒夜话明昌,相对南冠泣数行。犹有宣南温梦寐,不堪灞上共兴亡。齐州祸乱何时歇,今日吾侪皆苛活。但就贤愚判死生,未应修短论优劣。风义平生师友间,招魂哀愤满人寰。他年清史求忠迹,一吊前朝万寿山。
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对于清王室的眷恋属于一种文化信念,本无所谓对错。但无论怎样,应当获得相当的尊重。《挽王静安先生》中说:“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即表明了文化遗民的坚韧态度。
但在1929年清华为王国维树立纪念碑时,陈寅恪撰写碑文,思想又有所改变,云: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为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自称平生议论不出湘乡南皮之间,即持以中西体用说为核心的文化保持主义。而这篇碑文则体现了他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早在1930年,他的《阅报戏作二绝》第一首云:
弦箭文章苦未休,权门奔走喘吴牛。
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
这首诗传递了他早岁的哀叹,也成了他一生的最好注脚。文化保持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两种矛盾的思想贯穿他的终生。1949年以前,他的思想以文化保持主义为主,而1949年以后,自由主义则成为他诗歌的主要底蕴。但是在后一时期,他仍不时有东城老父之忧,许多现象被认为是用夷变夏,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癸丑冬伦敦绘画展览会中偶见我国新嫁娘凤冠感赋》:
氍毹回首暗云鬟,儿女西溟挹袖看。故国华胥今梦破,洞房金雀尚人间。承平旧俗凭谁问,文物当时剩此冠。残域残年原易感,又因观画泪?骼健?
作者自注:“此三十八年前旧作庚寅冬偶忆得之。”那么,这首诗实际是体现了1950年的心境。又如《广雅堂诗集有咏海王村句云“曾闻醉汉称祥瑞,何况千秋翰墨林”昨闻客言琉璃厂书肆之业旧书者悉改新书矣》:
迂叟当年感慨深,贞元醉汉托微吟。而今举国皆沉醉,何处千秋翰墨林。
这个时候,他更注重保持自己的文化气节,《辛卯广州端午》:
菖蒲似剑还生绿,艾叶如旗不闪红。惟有沉湘哀郢泪,弥天梅雨却相同。
他把对于生命本体、对于自由的思考融入到诗词中去。《文章》:“八股文章试帖诗,宗朱颂圣有陈规。白头宫女哈哈笑,眉样如今又入时。”《男旦》:“改男造女态全新,鞠部精华旧绝伦。太息风流衰歇后,传薪翻是读书人。”《偶观十三妹新剧戏作》其一:“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满堂观众笑且怜,黄花一枝秋带雨。”
作为海内外知名的大史学家,陈寅恪不仅思考现实,更思考历史。《歌舞》:“歌舞从来庆太平,而今战鼓尚争鸣。审音知政关兴废,此是师涓枕上声。”《经史》:“虚经腐史意如何,厍刻阴森惨不舒。竞作鲁论开卷语,说瓜千古笑秦儒。”《旧史》:“厌读前人旧史编,岛夷索虏总纷然。魏收沈约休相诮,同是生民在倒悬。”
陈寅恪对主流哲学的态度需要辨别,需要批判地看待,但他首先是一个诗人。他的诗苍凉沉郁,情丰意厚,作品中充塞着阴柔韧久之美。他以七律最称见长。《改旧句寄北》:“葱葱佳气古幽州,隔世相望泪不收。桃观已非前度树,藁街翻是最高楼。名园北监空多士,老父东城剩独忧。回首卅年眠食地,模糊残梦上心头。”
他的七律诗中,咏节令诗自成组织。《癸巳七夕》:“离合佳期又玉京,灵仙幽怨总难明。赤城绛阙秋闺梦,碧海青天月夜情。云外自应思往事,人间犹说誓来生。笑他欲挽银河水,不洗红妆洗甲兵。”《乙未人日》:“岭南此日思悠悠,愧对梅花六岁留。废疾久遮今世眼,登临犹发古时愁。画符道士翻遭祟,说梦痴人总未休。节物不殊情绪异,阿龙何地认神州。”《乙巳元夕次东坡韵》:“断续东风冷暖天,花枝憔悴减春妍。月明乌鹊难栖树,潮起鱼龙欲撼船。直觉此身临末日,已忘今夕是何年。??娥不共人间老,碧海青天自纪元。”陈寅恪有多首次东坡韵的诗,这就正像苏轼和陶诗,借古人意趣,浇自家块垒。
陈寅恪晚年的诗风含蓄凄怆,隐具及汝偕亡的意态。《甲辰五月十七日七十五岁初度感赋》:“吾生七十愧蹉跎,况复今朝五岁过。一局棋枰还未定,百年世事欲如何。炎方春尽花犹艳,瘴海云腾雨更多。越鸟南枝无限恨,唾壶敲碎独悲歌。”对于苦难他具有相当的承受力,以勇锐的气概直面惨淡的人生。《丙申六十七岁初度晓莹置酒为寿赋此酬谢》:“红云碧海映重楼,初度盲翁六七秋。织素心情还置酒,然脂功状可封侯。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幸得梅花同一笑,炎方已是八年留。”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此文转的好,支持之: 温相 字160 2003-07-02 08:35:35
二十世纪旧诗史(初稿)zt(8) 边寒剑 字10485 2003-07-02 08:18:16
二十世纪旧诗史(初稿)zt(7) 边寒剑 字8559 2003-07-02 08:17:39
二十世纪旧诗史(初稿)zt(6)
二十世纪旧诗史(初稿)zt(5)***** 边寒剑 字16661 2003-07-02 08:16:08
二十世纪旧诗史(初稿)zt(4) 边寒剑 字7372 2003-07-02 08:15:13
二十世纪旧诗史(初稿)zt(3) 边寒剑 字5871 2003-07-02 08:14:36
【围城】里有一次讲到樊樊山 拿老前辈刷了一把 ZT 老巴巴 字557 2003-07-02 10: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