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未曾发生的历史(转)苏德篇 迈克尔?伯利 著 -- foundera

共:💬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未曾发生的历史(转)苏德篇 迈克尔?伯利 著

假如纳粹德国打败了苏联,将会怎样?

迈克尔?伯利 著

 

序:我们将心满意足地享受100年

 

什么样的任务等着我们啊!我们将心满意足地享受100年。

――阿道夫?希特勒

伴随着6000门大炮的轰鸣声,巴巴洛萨计划于1941年6月22日凌晨时分展开。在早晨稍晚一些时候,德国空军已经击落了890架苏联飞机,其中668架在地面上被俘获。7月12日,已经有6857架苏联飞机被击落,德国方面只损失了550架飞机。总数超过300万人的德国和轴心国部队(其中包括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和斯洛伐克)被划分成北方、中央和南方三个军团,分别朝着列宁格勒、莫斯科和乌克兰方向穿过了苏联国境。其基本目标是击溃德维纳河一第聂伯河一线以西的红军部队。他们的推进非常迅速,早在7月3日,参谋长弗兰茨?哈尔德就在日记中写道,“对俄国的战役在两周之内就已经取得了胜利。”他随即将注意力转向夺走苏联在未来的修复期必要的经济资源的问题、来自英国的持续不断的干扰问题以及穿过高加索山对伊朗发起进攻的可能性的问题。这种自信在装备政策上也有所表现。1941年7月14日,希特勒颁布命令,取消了给陆军的优先待遇,将之转移给了德国的海军和空军。

正如众所周知的,哈尔德的乐观估计逐渐被实际情况所推翻。地图上的道路与实际上时而炎热无比、尘土飞扬,时而大雨如注、泥泞难行的道路完全是两回事。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固然可以不顾机械的磨损而勉强前进,但是步兵和由马拉动的装备却越来越远地落在后面。肩负重荷的步兵行进在四周景色单调的道路上,目的地遥不可及,他们感到又愤怒又绝望,挥汗如雨,饱受苍蝇和蚊虫的叮咬。尽管大量俄国士兵被俘――例如,斯摩棱斯克战役中有30万苏联士兵被俘,基辅有65万,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有65万(他们中大多数后来都在恶劣的条件下死去)――但是德国的对手似乎并没有因此失去信心。实际上,苏联人看来能够轻易征集到新的部队,无论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士兵还是临时仓促征集的民兵。斯大林颁布的第270号令准许逮捕逃兵的家人,或者至少剥夺任何投降士兵的家人获得国家资助的权利,因此慑服了那些有可能叛变的人。那些被斯大林用于推卸责任的将军则遭枪决。城市的生产被迅速转为为军事需要服务,比如自行车制造厂很快就造起了喷火器,大工厂则被拆卸,与它们的工人一起被送往乌拉尔山、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比如,1941年12月下旬,乌克兰的扎普罗兹塔尔钢铁工厂在六周内就被转移到了乌拉尔山的车里雅宾斯克附近,尽管当时人们在打地基前不得不先加热地面,而且水泥在零下45摄氏度的气温中冻结。这场巨大的努力对德国人造成的后果被恰当地比做“一场经济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联的抵抗由于德国的失策而变得更加有效。7月下旬,希特勒不顾一些将军们提出的集中力量打击莫斯科的建议,命令中央军团停在斯摩棱斯克,将其侧翼的装甲部队调遣去进攻列宁格勒,并对南部的顿涅茨盆地和高加索地区发起强攻。8月11日,不再显得那么自信的哈尔德发现了德国人未曾注意到的苏联人的几个师,这些师“根据我们的标准,算不上拥有什么装备和设施……但是它们的确存在着,而且假如我们打死它们的一打人,俄国人就会再变出一打来。”台风行动是中央军团对莫斯科的攻击的继续,它开始的时间是10月,危险地接近了冬天的开端。12月上旬,气温降到了零下30摄氏度以下,油脂和汽油冻结,地面也冻硬了。衣着单薄的德国士兵们将报纸或者传单塞进大衣里避寒,抖抖索索地围着用珍贵的汽油储备燃烧起的火堆挤做一团。他们用斧头削下冰冻的马肉果腹。希特勒拒绝考虑战略撤退的可能,反倒挖苦地对一位提出这种策略的将军问道,“先生,以上帝的名义,您想撤退到哪里,想撤退多远呢?……您是不是想撤退50公里,您认为那里会暖和一些吗?”在已经如此接近莫斯科的时候,精疲力竭、满怀恐慌的德国军队在12月下旬被斗志高昂、穿着厚厚的冬大衣,装备着冲锋枪的西伯利亚师追逐着,在苏联首都以北280公里的地方被歼灭。德国在冬天降临之前用闪电战术摧毁苏联的战略以失败告终;接下来的是一场漫长的消耗战。希特勒在2月19日对博尔曼说,“博尔曼,你知道,我一向就讨厌雪。我一向就憎恨它。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这是一种不祥的预感。”

在用狂热的抵抗命令抵制苏联的冬季进攻之后,希特勒在 1942年夏季的战役(蓝色行动)中降低了目标,以对南部的油田发动主要进攻为目的。他意识到自己需要这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以便从失败的闪电战战略转向一场正在形成的消耗战,与大国之间广泛结成的联盟对抗。如他所说,“假如我得不到迈高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就将不得不了结这场战争。”希特勒再次致命地干涉军队的部署,围绕两个不同的目标对之进行了划分,即夺取南部的石油和与伏尔加河以西的苏联后备军的大决战。他像斯大林一样,将斯大林格勒战役转变为一场真实的和象征意义上的意志之战。对每一堆烧焦的砖块和每一层被摧毁的房屋,都要用加农炮、手榴弹、喷火器加以争夺。在三天之内,中心火车站被双方反复攻占达15次之多。当保罗斯①的部队试图将苏联抵抗者赶出废墟时,苏联人发动了钳形行动,深深地包围了他们,使之无法得到救援。由于德国空军未能从空中对受困者加以援助,保罗斯最终举手投降,随之受降的还有9万士兵。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希特勒的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盟军开始要求达成妥协的和平。但是在1943年7月4日,他再次发起进攻,这次的行动是在相对紧缩的150千米的前线开展的,目的是打击库尔斯克突出部。二战中最大的坦克战的结果是使苏联人获得了战略上的主动,后者从此开始控制战争的进程。

作为两种对抗性的意识形态体系之间的总决战,以及针对犹太人和斯拉夫“下等人(原文为德文)”的一场政治一生物性的讨伐战,德国对苏联的进攻与其在西方的战争在性质上有本质不同。这可以由这个事实得到验证:西方盟军的战俘有3.5%在1939年到1945年之间死于德国的监禁,31.6%,或者说100万德国人在苏联的监禁中死去,而死在条件恶劣的德国集中营中或者去这些集中营的路上,以及直接丧命于党卫队保安处或者德国军队的刽子手的手中的苏联人则高达57%,或者说33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在1942年夏天以前死去的。希特勒在3月 30日对大约250名将军发表演讲时定下了战争的基调:“我们必须摆脱士兵之间有同志情谊的观点。共产党决不是我们的同志。这是一场灭绝性的战争……斗争与我们在西方的战斗是十分不同的。在东方,我们现在的苛刻意味着未来的温和。”充满纳粹意识形态的命令和指导原则,尤其是1941年5月13日颁布的有关军事公正的命令和6月6日在进攻之前由军队高级指挥官宣布的臭名昭著的政委命令使得传统战争和种族一意识形态战争之间的界限被混淆了,将德国军队变成在党卫队及其各种各样的警察同谋的掠夺中或多或少心甘情愿的帮凶。

它们还证明军事犯罪是被事先预谋的。战争的预先决定的意识形态特征以及军队向政治士兵的逐渐转变导致的结果不仅是德国战线范围内的220万犹太人遭到系统的大屠杀,还有对“吉普塞人”和精神病院里的病人的杀害,还有由于对类似“情报人员”、“强盗”、“游击队员”、“破坏者”、“间谍”和“抵抗者”等概念的滥用而导致的整个村庄的村民被枪杀、从电线杆上被吊死或者在谷仓和教堂里被烧死。希特勒注意到,所谓游击队员的活动“给了我们以消灭一切反对我们的人的机会”,这是一个典型的谬论:牺牲者完全可能并没有“反对”任何人。正如党卫军巴赫―齐列夫斯基将军后来承认的:

对游击队员的战斗渐渐被用来作为别的行动的借口,比如消灭犹太人和吉普塞人的的行动、系统性地消灭大约3000万斯拉夫人(以便保证德国人的优势)的行动和通过枪杀和抢劫对公民实行恐怖统治的行动。

每当一个民兵在明斯克被枪决,那么就将有4500名犹太人被谋杀,这种做法遵循的是这样的等式:“有游击队员的地方,就有犹太人;有犹太人的地方,就有游击队员。”有点头脑的德国军官开始考虑所谓的“6000/480的问题”,即从6000名死去的游击队员身上只搜出了480支来复枪的神秘问题。其实游击队员的存在既是斯大林事后企图在敌占区继续活动的决定导致的结果,也是德国严厉的占领政策的后果。对于富有奉献精神的小型核心集团之外的大部分游击队员来说,成为“志愿者” (这是对那些如果开小差,家人就会被杀害的应征人伍者的委婉叫法)同在德国统治下生活无甚差别。

对“千年德意志帝国”进行的“假如……将会怎样”式想象已经使许多通俗小说家、军事历史迷和一些专业历史学家激动不已。诸如伦?戴顿,罗伯特?哈里斯等作家和最近出现的美国政治家纽特?金瑞奇都已经将第三帝国用做通俗惊险小说的背景(它们的历史精确度各有不同)。其他人,如最近出现的拉尔夫?乔丹诺则对“假如希特勒赢得了战争”后将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了比较实在的描述。但是,这类作家都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各种纳粹力量纷呈,代表着大量意识形态倾向的体系中,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将不只一个。此外,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最近出现的(盎格鲁一美国或者德国)关于新近统―的联邦共和国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的担忧,后者隐含的意义遭到人们的深深憎恶。作为对比,军事历史学家中大多数人对这个领域的贡献都仅仅是运筹学的,他们只是在舒适的书房里调遣着军队。而专业的历史学家如雅克恩?泰斯等人则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档次,他们集中精力研究纳粹的狂妄自大的象征性表现,从德国对战后阶段的建设计划中,或者从德国计划成立一个伪欧盟或者制订单一货币的计划中推测出德国试图谋取“统治世界”的地位的野心。

但是,在东部前线的问题上,大量与直接的和远期的未来有关的现存文件使我们没有必要进行假设性想象。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德国人进攻、占领了苏联的大量地区,其战线在有些地区深入苏联2000千米。因此,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胜利的德国将如何处理解体的苏联各地区。为了进行可信的反事实推论,我们惟一需要加以想象的是德国在军事上取得的胜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