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未曾发生的历史(转)苏德篇 迈克尔?伯利 著 -- foundera

共:💬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明天世界将会怎样?

明天世界将会怎样?

 

战争不断恶化的进程使梅耶教授制订计划的行动在1943年春终止了,不过希姆莱在红军已经穿过西普鲁士的前线之后很久,仍旧在继续幻想着在东方进行安顿的计划。最终,如我们所知,同盟国的道义和物质力量阻止了党卫队的这种噩梦般的幻想的实现。随后出现的是成百万的德国从东欧被驱逐和逃跑,以及德国被分裂达45年。但是,我们有必要记住,德国在东线的胜利原本可能不止对苏维埃帝国的人民造成恶果。

历史学者已经长期讨论着这个问题:希特勒的最终目标仅仅是征服东欧的“生存空间”,还是要最终统治世界(这意味着与英国和美国发生最终的冲突)。一些历史学家,特别是休?特雷弗―罗柏和艾伯哈德?雅克尔坚持认为,希特勒是一位“大陆主义者”,他的最终目标包括征服东方的生存空间和解决“犹太人问题”。另一些人,比如甘特?莫特曼、米兰?霍纳和梅厄?麦克利斯则指出希特勒的野心是“全球性的”。事实―上,这两种看法其实并非彼此排斥,而是反映了不同的强调点。大陆主义者关注的是希特勒对东方进行扩张的频繁程度,并将他进行更大的扩张的言论当作他的幻想;而全球主义者则将希特勒关于殖民地和与美国交战的凌乱的谈话拼凑起来,并且认为它们是严肃的表述。一些历史学家,比如安德拉斯?希尔格鲁伯已经将希特勒的陈述系统整理为一份侵略“计划”:对俄国的征服之后是欧洲大陆帝国的创建,在这之后,第二阶段的帝国扩张将征服中非的其他地区,并且建立一个基地体系,以便支持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强大的水面舰队。德国将与日本结盟,并且还将有可能与英国结盟,它将首先孤立美国,将其势力限制在西半球。随后,第二代人将发起“大陆战争”,其中“德意志民族的德意志帝国”将与美国交战,争夺世界霸权。他随后的研究尽管没有为存在“侵略计划”的观点提供什么支持,但是的确显示希特勒的目标是全球性的。他的研究注意了赫尔曼?劳希宁对希特勒在1933到1934年的言论的自由的、未必忠实的记录,这些记录的目的原本是为了阻止其保守党同仁与纳粹主义发展出危险关系。“夺取政权”后不久,希特勒宣布了在巴西“开创一个新德国”,攻占荷兰殖民帝国、中非和“整个新几内亚”的企图。被认为在北美洲占主要地位的昂格鲁一撒克逊的影响势力将被颠覆,“成为将美国纳入德意志世界帝国的行动的第一步”。伴随这些目标的是一些救世主般的声明,宣布要“重塑世界”或者“解放”受到理性、自由和道德等等束缚的人类。

希特勒及其属下在最初取得了短暂胜利之后,回到了这些话题。1940年,里宾特洛普和外交部官员们考虑着用一个“附加殖民区”来扩大“大欧洲经济半球”,这个殖民区包括英属和法属西非、法属赤道非洲,比利时属刚果、乌干达、肯尼亚、桑给巴尔和北罗得西亚,马达加斯加将成为“重新安顿”犹太人的地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种族政治办公室开始拟订详细的计划,准备在非洲建立殖民政府,以及调整白人与黑人的关系。而在欧洲,无论善意与否的中立地位都无法成为免受攻击的保证。圣诞树计划的目的是征服瑞士,后者将被它的邻居瓜分;北极狐计划则将用来夺取瑞典的铁矿资源;而伊莎贝拉和费利克斯计划将分别被用来夺取葡萄牙和直布罗陀,对后者的征服将无视佛朗哥的意见。

作为在东线取得胜利的后果,希特勒将处于可以对英国发号施令的地位。假如英国政府再次拒绝了他的和平共存提议,那么被占领的东部地区的资源将被调遣来对英国进行一场持久的空战,假如德国赢得了这场战争,那么海狮计划(参见前章)将最终得到实现。届时战争也许将被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晚期。也许只有当俄国在乌拉尔山后面恢复了力量,美国以原子弹介入战争之后,纳粹在欧洲大陆和苏联的被占领地区的统治才不会得到巩固――而假如英国被击败,那么以上两个条件也许都将无法实现。事实上,假如希特勒更有效地利用了他与已经于1940年9月正式加入德一意轴心国的日本的联盟,与日本一起对抗苏联或者大英帝国,那么上述条件将是不大可能实现的。比如,希特勒可以同意集中力量将英国驱赶出埃及和中东,让日本将其军事力量对准英国在新加坡和印度的势力。或者,他也可以协调德国和日本对苏联的进攻。这样,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德国和日本都将产生钳制效应,而这将是很难对抗的。并且,当然地,美国人也将仍旧处于观望地位,因为珍珠港将不会遭到袭击。

当然,事实与之相反。就在巴巴洛萨开始之前两个半月时,日本被允许与斯大林签署了一份中立协议,而且在1941年袭击美国时,实际上得到了希特勒的支持。随后,在12月6日,俄国发动了反攻,两天之后日本就袭击了珍珠港,将美国卷入战争。希特勒一错再错,在12月11日向美国宣战。这个决策经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缺乏远见的致命失误。然而,希特勒似乎在较早的阶段就已经准备要与美国发生冲突了。他一度坚持幻想英国将接受德国在“重新振兴”的欧洲的统治地位,并将与德国一道转而与美国对抗:“我届时将已不复人世,但是我代表德国人民为这种想法欢呼:有朝一日,我们将会看到英国与德国一道向美国进军。”但是,在与英国结盟的前景或者经济封锁的威胁都无法令美国屈服时,他似乎也考虑过进行跨越大西洋的进攻行动。他玩味着从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岛的基地对美国发起空中进攻的想法,命令发展梅塞施米特式四马达轰炸机,这种飞机可以携带8吨有效负荷飞行1.1~1.5万千米。在他于1939年1月27日制订的“Z计划”海军命令中,类似的野心也同样显露无疑,该命令要求建立一支舰队,它在1944到1946年间应当已经能够从其位于特隆赫姆的巨大基地向公海上的任何舰队进行挑战。在这支舰队的800艘船只中,将包括10万吨级的战舰,其长度达到300多米,装备有53厘米口径大炮。

总之,希特勒的目标似乎显得漫无止境。他的计划似乎也丝毫不受成本、人力或者其他因素的限制,因为战争在他眼中具备一种对人种和民族的“健康”而言的肯定的、再生的价值。正如他所言,“我们也许还要战斗100年;假如是这样的话,那更好――免得我们打瞌睡。”

假如希特勒的计划至少成功了一部分,即成功地打败了苏联,那么纳粹帝国能够维持多久?果真是如他所说的100年吗?显然,他正是用此作为重建战后德国城市的宏大计划的基础的。希特勒,这名不及格的建筑学学生和小镇艺术家,着迷于建筑计划。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星期里,苏联士兵已经在柏林的废墟中穿行,他却花费了甚多时间重新摆弄那些放置在模拟日光的聚光灯下的建筑模型。希特勒的建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巨大的规模令人产生敬畏之感,通过把人类反衬为小人国的居民,为他的政府构筑权威和永恒的气氛。希特勒在1941年已经明确表达过他对建筑作用的观点,“那些进入帝国总理府的人应当感到他们站在世界之神们面前。”他又典型地将话题猛地一拐,谈起了被征服的俄国的幸存人民,“……一年里有一次,一队吉尔吉斯人将被领着穿过帝国首都,以便让他们见识那里的石头纪念碑的力量和雄伟。”

他不仅有这种对引发敬畏之情的需要,而且还持有一种几乎是幼稚的、对规模的热切向往。希特勒在1941年曾经沉思地对希姆莱说:要不惜一切代价美化柏林……让人们沿着宽广的大路走进柏林,路边是凯旋门,万神殿,人民广场――它们都将令人目眩神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功地超越我们在世界上的惟一对手,罗马。把柏林建造得宏大壮观,让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相形之下都显得像类似的竞争性的对巨大事物的迷恋在他重建汉堡的计划中也十分明显。这些计划包括在易北河上建设一座巨大的悬索桥,其塔门将高耸人云,达180米高。他用如下语言向他的军队指挥官们解释这些计划:你们也许会问:为什么不建一条隧道呢?我认为隧道没有用。不过就算我认为它们有用,我还是会在汉堡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桥梁,这样任何从外国回来的德国人,或者任何有机会将德国与外国进行比较的人都会得出结论:“美国和它的大桥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也能做到。”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建造与美国的大楼一样“壮观”的摩天大楼的原因。

这些摩天大楼中包括一幢新的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地区总部,它的设计将使它在最高建筑物竞赛中比过帝国大厦。 (由于地基不好,这个建筑的高度不得不被削减了250米,这可能会帮助我们对该大楼的规模有一些概念。)现代性、狂妄自大以及粗俗都将被糅合进一个该大楼顶部的巨大的万字形霓虹灯中,它将在夜晚给进入易北河的船只导航。

最大的建筑则毫无疑问是留给柏林的,到1950年,一旦建筑工作完成之后,这个城市将被重新命名为“日耳曼尼亚”。这个城市将围绕着巨大的纵横交错的街道重建,大街将有100多米宽。客人们从比纽约中央车站更大的火车终点站走出来,将看到宏大的景观和巨大的表面为大理石的建筑。一个凯旋门,其高度和宽度比拿破仑的凯旋门还要大上两倍,将被铭刻上那些牺牲者的名字,而被消灭的敌人的武器则被陈列在专门搭建的底座上。客人们穿过新建的、装备有一个可容纳上千人用餐的餐厅和一个私人剧院的“元首大厦”,将到达世界上最大的聚会用的大会堂。它能够容纳25万人,仅穹顶上的天窗就足以覆盖罗马的万神殿的圆顶,因此空气的凝结作用甚至引起了室内下雨的问题。在这之上,离地大约290米高的地方,一盏灯被设计用来支撑一只盘踞在万字上的鹰,不过在修订的方案中,这只鹰被安排在地球模型上。这些建筑以及它们周围的阅兵场将成为成百万行进、歌唱、欢呼的人海的舞台,他们之上还将有上百盏探照灯发出雪亮的光束。而且,它们还将被维持下去。如同希特勒曾经说过的,“花岗岩将保证我们的纪念碑可以永存。1万年后,它们将仍然耸立,就像它们开始时那样,除非大海再度吞没了我们的平原。”建筑材料将来自党卫队在采石场附近建造的新一代集中营。

在德国以外,建筑计划主要包括威廉?克赖斯为死去的士兵建造的纪念碑,它们将遍布从非洲到俄国平原的广阔区域。更重要的是,政府计划对欧洲的基础设施进行重大的改变。新挖的运河将沿着多瑙河把俄国的谷物和石油运到德国,三车道的高速公路将使德国旅游者乘着大众牌汽车从加来到华沙或者从克拉根福到特隆赫姆一路飞驰。1942年初期,希特勒和他的总工程师福里兹?托特开始制订建设四米轨距铁路的计划,后者将能够把双层火车以每小时190千米的速度从里海运送到乌拉尔山。在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战役中失利之后,希特勒一度仍旧着迷于设计客厅式车厢和餐车,以便运送德国定居者在德国与俄国之间往来。

当然,那些强调第三帝国的混乱和极端自我毁灭的特征的历史学者们会让我们相信,所有这些计划都仅仅是幻梦:第三帝国注定要在1945年被毁灭。然而,他们没有解释清楚的是,他们这种认为纳粹的失败不可避免的假设究竟有多少是建立在对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真实估计的基础上的――以及又有多少是发自单纯的愿望和目的论的考虑的。当然,纳粹计划的许多方面都显得如此荒唐,以至于我们很难想象它们被实现的可能。但是,这并不包括所有的方面。当希姆莱计划他的种族革命,希特勒建造着他的建筑模型的时候,其他的机构正在为普通德国人构筑着未来的计划,这些计划的想法远远不是不现实的。罗伯特?莱伊提出了大型的德国劳工阵线机构的设想,这是素来以压迫和恐怖著称的这个政府的社会“进步”的职能部门。通过附属的“劳动的美”和“欢乐的力量”组织,它做出了努力,将改善的条件、优惠的假日、运动和更大的成就感带给了“德国工人”,因此在打破传统的阶级团结的同时促进了他们的生产力。甚至连被放逐的德国社会民主党(SPD)领导人也被迫承认这些政策的有效作用,哀叹从前的拥护者的“小资倾向”。在战争开始的头几年里,纳粹科学劳动学院制订了关于健康、保险和养老金的条款详细的全面计划,因此同时也对当时一无所获的人们对于战后可以得到的补偿前景做出了回答。由于认为一份关于改进公共住房的命令――一个在此之前一直被纪念碑式建筑所排挤的问题――是福利改革的一个普遍任务,莱伊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些建议,它们与《贝弗里奇报告书》在表面上有某种共通之处。比如,他们建议确立一份新的全民养老金制度,使 65岁以上的公民能够收到相当于他们在最后10年工作期间的平均收入的60%的养老金。这些计划还包括一份儿童福利计划和改革医疗条款的措施。

只有在对这些计划进行仔细分析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过去的“表现”未必会决定未来的利益,而许多人将因为人种或者“不合群”的行为而被排除出任何福利条款。计划的健康保健改革,其中包括公共卫生、工厂医生、不太昂贵的疗养地和疗养院的条款,也同样表露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口号“你的健康不属于你个人”或者用“检修机器”的方式“定期大检修”德国人口的目标表明的那种看待人类的集体主义的、机械的态度。这个国家将只能成为那些没有被监禁、绝育或者作为“不合群者”或者人种上的“外来者”等而被谋杀的德国人的福利国家。也许,对德国取得胜利的反事实推论的这个方面才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因为出于其肤浅的“现代性”,它很有可能轻易地被变为现实。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