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计枰点围棋规则(地多为胜)的公理体系(2007年秋季版) -- 燕来

共:💬6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推论21、计目法的操作手续

推论21、计目法的操作手续

(1)目的定义

见目的定义(狭义其二)

(2)保留提子

棋局过程中要保留各方的提子。

(3)平衡手数

在协商休止的棋局中,若采用计目法来计算胜负,就要平衡黑白两方的手数,否则回填做棋后便不能得到等子的条件。平衡手数有A类负着与B类负着两个选项,详情见后文。

平衡手数之原理由“等子比空,目多为赢”推出。

说明:

平衡手数是中国唐宋古棋的道理,唐代围棋是以“偶数休止”来实现手数的平衡的。

(4)回填做棋

采用计目法来计算胜负时(含判断形势),各方虚着之子应与各方被提之子及盘面上各方的死子一并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清理完死子,平衡了手数,回填了提子、死子与虚着之子后,就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在此局面上,各方局子的数量恰等于各方下棋的手数。

回填做棋之原理由“等子比空,目多为赢”推出。计枰点规则回填做棋的道理与日本规则视死子为负地的说法是完全不同的。

(5)计算胜负

做棋完毕后,在等子局面上分别数出黑白两方的目数来进行比较,目数较多的一方为胜方。

(6)返回到“子空合计,地多为胜”

将各方的目数,加上其下棋的手数(棋局总手数之半),再加上其所分得的公气数量(盘面上公气之半),便得到各方地域的总量。于是,人们便可从计目法得出数子法的结果,计目法的结果便返回到子空合计,地多为胜。

说明:

“目多为赢”返回到“地多为胜”(从计目法得出数子法的结果)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因为棋局计算胜负之全部完整的信息不是黑白两方各有空多少目而是黑白两方各有地多少点。

(7)以填满计点法来检验计算胜负的结果

棋局开始前应验明黑白棋子各有180枚。检验时可以只填一方,选择填满白方为好。将盘外剩余白子填入白方的围空中,直到填满了空点或用光了棋子为止。填后,有三种情形:一是填满白地后恰好用光白子,则白地点数为180(黑地点数为181);二是填满白地后尚余x个白子,则白地点数为180-x(黑地点数为181+x);三是用光白子后尚有y个白方空点,则白地点数为180+y(黑地点数为181-y)(公空数量为奇数时,会有一个公空,白方占有半点)。

说明:

“子空皆地”的科学计目法系笔者原创。

推论22、勿须保留提子的计目法

保留提子与平衡手数之手续或曰程序虽然既巧妙又简便,但并非绝对必要。科学计目之必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只是——在棋局结束后,要将棋做成黑白两方局子(摆放在棋盘上的子)数量相等的局面。

勿须保留提子的计目法操作手续如下:

(1)目的定义

见目的定义(狭义其一)

在等子局面上,各方的围空叫做各方的目。

(2)验明棋子数量

棋局开始前应验明黑白棋子各有180枚。

建议使用应氏棋具。应氏棋罐,分为若干层(6层),每层放置一定数量的棋子(30子),使用它可方便快捷地数出罐内棋子的数量。

(3)棋局过程中勿须保留提子

各方被提之子应随即放入各方的棋罐内。虚着之子可暂置于盘外,于棋局休止后放入各自的棋罐内。

(4)清理死子

棋局休止后做棋清理死子时,根据情况,可将各方的死子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或放入各自的棋罐内。

(5)平衡盘外棋盒中剩子的数量

做棋时,要从剩子较多一方的罐内取下适量棋子填入该方的围空中或从棋盘上另一方的地盘中取下若干棋子放入其棋罐内,致使两方棋罐内剩子数量为相等。

(6)以比目法来计算胜负

平衡剩子数量后,棋盘内两方局子的数量必定也相等,成为“停子之棋”(等子局面)。于是,可比较两方的目数来计算胜负,目数较多的一方为胜方。

(7)从计目法得出数子法的结果

若黑白两方的目数各为b与w,各方罐内剩子数量为m(此时,各方局子数量为180-m),公空数量为q,则黑方地域总量为B=(180-m)+b+q/2;白方地域总量为W=(180-m)+w+q/2,地域总量较多的一方为胜方。于是,“等子比目,目多为赢”便返回到“子空皆地,地多为胜”,人们便可从计目法得出数子法的结果。

说明:

“目多为赢”返回到“地多为胜”(从计目法得出数子法的结果)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因为棋局计算胜负之全部完整的信息不是黑白两方各有空多少目而是黑白两方各有地多少点。

(8)以填满计点法来检验计算胜负的结果

可以只填一方,选择填满白方为好。将盘外剩余白子填入白方的围空中,直到填满了空点或用光了棋子为止。填后,有三种情形:一是填满白地后恰好用光白子,则白地点数为180(黑地点数为181);二是填满白地后尚余x个白子,则白地点数为180-x(黑地点数为181+x);三是用光白子后尚有y个白方空点,则白地点数为180+y(黑地点数为181-y)(公空数量为奇数时,会有一个公空,白方占有半点)。

说明:

勿须保留提子的计目法是“子空皆地”的科学计目法的另一种方式。

推论23、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

棋局休止后,也可省略保留眼位与填入活子的手续而将棋做成与“理想的最终局面”等价的简易局面,而后以相应的简便算法来计算胜负。

(1)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其一

采用等空比子法来计算胜负时,黑白两方目的数量相等的局面就是一种在计算胜负时与理想的最终局面等价的“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其一)。将棋做成“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其一 ”后,棋局为终止。

“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其一”由“子空皆地,公气均分”与“等目比子,子多为胜”推出。

(2)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其二

采用等子比目法来计算胜负时,黑白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就是一种在计算胜负时与理想的最终局面等价的“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其二 )。将棋做成“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其二”后,棋局为终止。

“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其二”由“子空皆地,公气均分”与“等子比目,目多为赢”推出。

(3)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其三

采用子空合计法来计算胜负时,清理完死子后的局面就是一种在计算胜负时与理想的最终局面等价的“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其三 )。将棋做成“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其三 ”后,棋局为终止。

“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其三”由“子空皆地,公气均分”与“子空合计,多者为胜”推出。

说明:

“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与将棋做成“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后棋局为终止,系笔者原创。

推论24、协商休止其二(棋局休止后要将棋做成“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而终局)

对局者双方共同确认盘面已无棋可争而结束争棋,并一致同意在结束后要将棋做成“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来计算胜负时,双方下出连续的两手虚着,棋局为休止。

棋局休止后,按对局者双方在协商时所达成的关于棋局信息的共识及赛事所采用的规则将棋做成特定的“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做棋完毕后,棋局为终止。棋局终止后,以相应的简便算法来计算胜负。

(1)等目比子法

休止后,要将棋做成“等目局面”(两方目的数量相等的局面)而终局。终局后,按“等目比子,局子多胜”(公气均分)的规则来计算胜负。等目比子法系笔者发掘先唐围棋后仿其“停路比子法”而作出的原创。

(2)等子比目法

休止后,要将棋做成“等子局面”(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而终局。终局后,按“等子比目,目多为赢”(公气均分)的规则来计算胜负。实际上,在棋局休止后,只要平衡了手数,并将各方被提走的棋子、虚着之子与死子回填到各方的围空中,就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

等子比目法系笔者仿唐宋“停子比路法”而作出的原创。

(3)子空合计法

休止后,清理完死子便可宣告终局。终局后,按“子空合计,多者为赢”(公气均分)的规则来计算胜负。

子空合计法由中国围棋规则与应氏规则所阐明。

协商休止其二(棋局休止后要将棋做成“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而终局)由协商休止其一、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与简便算法原理推出。

说明:

现今流行的各种围棋规则如中日韩三国规则、应氏规则与美国规则都无一例外地将休止误认为终止,没有讲清关于终局这样一个围棋最基本的问题。笔者将子多为胜的计活子围棋规则的终局理论(系笔者原创)移植到地多为胜的计枰点围棋规则中来,讲清了终局问题。笔者提出的终局理论简单说就是:棋局无争而休止,休止后要做棋,将棋做成“理想的最终局面”或与之等价的“简易的理想最终局面”后棋局为终止。

公理十五、关于黑方收后

收后,指棋局休止前的最后一手实着。先下子的黑方收后时,黑方在棋局休止前比白方多下了一着棋(在大多数情形下是多收了一个单官)。

关于黑方收后,有两个选项,人们可选其一而用之。

(1)黑方应因收后而贴出一点(关于黑方收后公理之选项一)

黑方收后时,因收后而获利是黑方的便宜。黑方应因多下了一手棋而贴出一点来对白方作出补偿。

说明:

先下子一方应因收后而贴一子(路),隐含在中国唐宋古棋数路法的操作程序中。因日本规则照搬了唐代围棋的操作程序,故日本规则暗含黑收后要贴出1目之规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围棋规则为了与日本规则取得一致的结果,曾采用过黑先收后要还半子(相当于贴1目)的未成文规定。

唐宋古棋数路法的操作程序中隐含着先下子一方应因收后而贴一子(路)之规定,系由笔明阐明。

(2)黑方不应因收后而贴出一点(关于黑方收后公理之选项二)

黑方收后时,因收后而获利是黑方的权利。黑方不应因多下了一手棋而贴出一点来对白方作出补偿。

说明:

先下子一方不应因收后而贴一点,是中国明清古棋之公理,为中国围棋规则与应氏规则所采用。

推论25、A类负着

棋局休止后,于做棋时,应由收后的黑方下出一手A类负着来平衡手数。黑方下出一手A类负着,就是从黑白棋子交界处取下一枚黑子,并将所产生的一个空点视为公气由双方均分。这样,A类负着就使收后的黑方贴出了1点。A类负着使黑方的手数减1,从而平衡了手数。

A类负着由平衡手数与黑方应因收后而贴出一点推出。

说明:

A类负着系笔者原创。

推论26、B类负着

棋局休止后,于做棋时,应由收后的黑方下出一手B类负着来平衡手数。黑方下出一手B类负着,就是从己方地盘内取下一枚黑子,所产生的一个空点成为黑方的1目。B类负着使收后的黑方手数减1,平衡了手数。

收后的黑方下出一手B类负着,清楚地表明了黑方收后(在大多数情形下是多收了一个单官)有1目(1点)之利。

B类负着由平衡手数与黑方不应因收后而贴一点推出。

说明:

B类负着系笔者原创。

推论27、理想的无争局面终极型

以A类负着来平衡手数(黑方因收后而贴出一点),双方会因收后方的确认而引起棋争。这样一来,就会推倒传统的人们习以为常的关于盘面无争的概念,从而产生出盘面无争的新概念——理想的无争局面终极型。

理想的无争局面终极型符合下列各项条件:

1、棋盘上每一部分黑、白棋子的死活都已终极地确定——一块棋要连成一体并做出两个眼来才算活净。

2、各方棋子所围住的每一块地盘都已完全巩固,对方棋子再也无法侵入(若侵入的话将无法避免被提走的下场)。

3、收完官子(单官也要收完),黑、白两方的每一块活棋的边界都已确定。

4、劫材(包括普通劫与缓气劫)已经补净。若被认定为收后的一方不同意休止致使棋局继续的话,另一方可以下虚着并以虚着应对到底,直至棋局休止。这时,不仅各方地域的数量不会因此而改变,并且收后的一方也不会因此而会改变。

按照盘面无争的新观念,在对局者双方皆无误地作出了正确判断的正常情况下,协商休止后的局面就是理想的无争局面终极型。从另一方面说,当棋盘上呈现出理想的无争局面终极型时,争棋便告结束,收后方也已确定,棋局理应协商休止。

理想的无争局面终极型由理想的最终局面、黑方应因收后而贴出一点(关于黑方收后公理之选项一)、协商休止与实战解决推出。理想的无争局面终极型与A类负着配套使用。

说明:

理想的无争局面终极型系笔者原创。

推论28、以一点利交换先攻权

按黑方应因收后而贴出一点(关于黑方收后公理之选项一)之规定,以A类负着来平衡手数,双方会因收后方的确认而引起棋争。收后方的确认理应在争棋继续进行的过程中得到解决。但在实战解决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虽然并未出棋,但收后方却改变了。为使棋局(按照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止于当止,本规则作出以1点利为代价换取先手下出实着权之规定。

当轮到下子的甲方认为盘面已无争,不再下子而提议休止,而乙方要求争棋继续时,棋局应按如下规定继续进行:

由提议休止的甲方先下出一手虚着,将着子权交给乙方,这样一来,就使乙方获得了先手下出实着之主动权。但,获得先手下出实着主动权(先攻权)的乙方在棋局休止后要付出1点的代价作为交换的条件。

甲方虚着后,接下来由乙方下出一手实着,此后一方一手地继续下去,直至对局者双方对棋盘上已呈现无争局面达成共识,一致同意结束争棋时,棋局休止。棋局休止前的最后一手实着为收后的着手。若是先下子的黑方收后,黑方仍应下出一手A类负着来平衡手数(黑方因收后而贴出一点)。

按乙方要求而继续争棋的过程结束后,若出不了棋,在通常意义上收后却又要求继续争棋的乙方便不会获利。显然,本规则以1点(1目)为代价换取先攻权之规定对提议休止的一方有利,因此本规定有利于使棋局按照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止于当止(即在棋盘上呈现出理想的无争局面通常型时双方一致同意休止)。

以一点利交换先攻权由黑方应因收后而贴出一点(关于黑方收后公理之选项一)、理想的无争局面通常型、协商休止与实战解决推出。以一点利交换先攻权与A类负着配套使用。

说明:

以一点利交换先攻权是笔者在TOM棋友论坛同网友傻傻讨论时为回复其质疑而写出来的,系笔者原创。在此,笔者谨向傻傻网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推论29、后下子的白方先下出虚着时应获得1点利的补偿

对局者双方下出连续的两手虚着后棋局休止(通常是收完了单官,与中国现行规则及应氏规则的争棋阶段相一致),休止前的最后一手实着为收后。

棋局应分为两个阶段:棋局从空枰开始至一虚前的那一手实着为争棋的第一阶段(一虚前的那一手实着指某方下出第一手虚着前另方下出那一手实着);若第一手虚着后另一方也下虚着,则第一阶段又是争棋的全阶段”;若在某方第一手虚着后,另一方应以实着,则棋局继续进行,直至双方同意休止,这时第一手虚着至棋局休止为争棋的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双方要争;在第二阶段,一方要争,对方奉陪。

后下子的白方先下出虚着时,先下子的黑方在争棋的第一阶段多下了—手实着。因此,后下子的白方应获得1点利的补偿。棋局休止后,不论是黑方或白方收后,计算胜负时都要从黑地中减去半点,并给白地加上半点。但,黑方因白方先下出虚着而对白方作出1点利的补偿后,便不应因其收后而对白方再作补偿。

先下子的黑方先下出虚着时,双方在争棋的第一阶段下出的着数相等,便不存在一方对另方作出补偿的问题了。

本推论由理想的无争局面通常型与黑方应因收后而贴出一点(关于黑方收后公理之选项一)推出。

(1)本推论在子空合计法(中国现数子法)与填满计点法中的实行

具体操作手续如下:

若后下子的白方先下出虚着,则在棋局休止后做棋时,黑方应下出一手A类负着——从黑白两棋交界处取下一枚黑子,所产生的空点视为公气由双方均分,使白方获得1点利的补偿。

本推论也可使棋局按人们习以为常的盘面无争观念止于当止,与“以一点利交换先攻权”相等价。人们可在两者中择其一而用之。笔者认为,本推论在实际应用时较为简便。

(2)本推论在计目法中的实行

本推论在计目法中的实行要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考虑,一是补偿1点给白方,二是在回填做棋后得到等子局面,等子才能比目。

具体操作手续如下:

(a)若后下子的白方先下出虚着,且黑方为收后方时,黑方应下出一手A类负着——从黑白两棋交界处取下一枚黑子(取下的那一枚黑子应放回棋盒中),所产生的空点视为公气由双方均分,使白方获得1点利的补偿。

(b)若后下子的白方先下出虚着,且白方为收后方时,黑方应下出一手A类负着来对白方作出补偿并下出一手虚着来平衡手数。黑方的A类负着与虚着也可合并为一个手续——从黑白两棋交界处取下一枚黑子(取下的那一枚黑子要回填到黑方的围空中),所产生的空点视为公气由双方均分,使白方获得1点利的补偿。

(c)若先下子的黑方先下出虚着,则黑方勿须对白方作出补偿。黑方为收后方时,黑方应下出一手B类负着来平衡手数——从黑方地盘中取下一枚黑子,所产生的空点视为黑方的1目;白方为收后方时,黑方勿须下出负着来平衡手数。

请注意,在上面各项手续中,虚着之子是要在做棋时回填的。

说明:

池田敏雄先生针对“先下子的黑方收后时要贴出1点来对白方给予补偿”的规则曾提出“判先下出虚着一方的对方为收后方”(从时间顺序上说,池田提案在先,笔者的本推论在后)。池田先生的这一提案与笔者的本推论及“以一点利交换先攻权”具等价性。

笔者发现在唐代围棋数路法中隐含着A类负着并坚持“休止前的最后一手实着为收后”这合理的定义而提出“后下子的白方先下出虚着时应获得1点利的补偿”之推论,并将争棋划分为双方相争与单方要争两个阶段,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原创吧。

推论30、偶数休止

当人们认为黑先收后时应贴出1点来补偿白方时,可作出偶数休止之规定。

先下子的黑方下了一手价值大于1点的棋(非单官)后,盘面上只剩下若干单官时,白方可以收一着单官来实现偶数休止。未收的单官视为公有,由双方均分。

若先下子的黑方下了一手价值大于1点的棋(非单官)后,盘面上已没有价值大于1点或等于1点(单官)的棋可下,则由黑方下出一手A类负着来平衡手数,实现偶数休止。

偶数休止由黑方应因收后而贴出一点(关于黑方收后公理之选项一)推出。

说明:

偶数休止是我国唐宋围棋数路法的程序,最先由赵之云先生发现。

推论31、棋局也可完全不收单官而休止

当人们认为黑先收后时应贴出1点来补偿白方时,棋局也可完全不收单官而休止,但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1)未收的单官视为公有,与双活棋的公气一样,由双方均分。

(2)回填做棋后,黑白两方的全部子点由双方均分(各方拥有各自的子点,若黑方收后,回填做棋后,黑方比白方多出来的一个子点由双方均分)。

在上述两项条件下,便具备了等子条件,可以比目判胜负。

这时,各方的子点数(为总手数之半)加上目数,再加上分得的单官与公气便是各方地域总量的点数——于是,计目法的结果便返回到“子空皆地,称地为点”。

“棋局也可完全不收单官而休止”由“等子比目”与“黑方应因收后而贴出一点(关于黑方收后公理之选项一)”推出。

说明:

棋局也可完全不收单官而休止是我国唐宋围棋数路法的程序,唐代数路法程序(完全不收单官,回填做棋后只数路不数子)中隐含着A类负着系由笔者发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