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计枰点围棋规则(地多为胜)的公理体系(2007年秋季版) -- 燕来

共:💬6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公理十三、实战解决

公理十三、实战解决

协商休止后,要做棋。在做棋过程中,若双方在清理死子、保留眼位、填入活子、计算胜负或其它事项上发生分歧,应将棋局恢复到休止前的局面,由轮走方先下,继续争棋,以实战解决之。

说明:

实战解决系中国古棋之公理,在近现代,由中国围棋规则与应氏规则最先提出。

推论13、子空皆地

协商休止后,在清理完死子的局面上,一方棋子的着点(子点,简称为子)与棋子围住的空点(目)及该方分得的公共气点,合起来就是该方的地(地域总量)。地的单位是枰点,简称为点。

子空皆地这推论,由子气皆地与实战解决推出。

说明:

子空皆地由中国围棋规则与应氏规则最先提出,称地为点是应昌期先生的原创。子空皆地作为子气皆地与实战解决之推论,系由笔者提出。

推论14、子空合计,多者为胜

协商休止后,在清理完死子的局面上,将各方的子与空(围空与分得的公气)合并计算,称为点,多者为胜。

“子空合计,多者为胜”之推论,由地多为胜与子空皆地推出。

说明:

中国现行规则就是按“子空合计,多者为胜”来计算胜负的,遗憾的是它采用了“称地为子”的错误说法——地的单位名称怎能是“子”呢?

推论15、填满计点法

一、应氏填满计点法

见应氏计点制围棋规则。

二、只填满一方的计点法

只填满一方的计点法特点如下:

(1)使用应氏棋罐

使用应氏棋罐可方便快捷地数出罐内棋子的数量。

(2)验明棋子数量

棋局开始前应验明黑白棋子各有180枚。

(3)清理盘上死子

棋局休止后,应将白方的死子回填到白方的围空中,将黑方的死子收入黑方的棋罐内或回填到黑方的围空中。

(4)均分公共气点

应将双活棋的公气作为双方共有的“公空”而由双方均分之。当可供均分的枰点数量为偶数时,每方各得其半,由各方在其分得的空点上填入己方的棋子;当可供均分的枰点数量为奇数时,会剩余一个枰点,此一剩余空点,每方分得半点。

(5)只填白棋一方

将白子填入白棋的围空中,直到填满了空点或用光了棋子为止。填后,便可巧妙地计算胜负。

计算胜负不外以下三种情形:

a、恰好用完了白子且又填满了白空

此时,白地为180点(或当盘面剩有一口公气时为180.5点),黑地为181点(或180.5点)。

b、用完了白子但未填满白空

数出剩余的白空有x点,则白地为180+x点(或当盘面剩有一口公气时为180.5+x点),黑地为181-x点(或180.5-x点)。

在贴6.5点或7.5点或8点的棋赛中,a与b两种情形皆为白方大胜,可判为白方不计点胜。

c、填满了白空后仍有剩余白子

数出剩余的白子有p枚,则白地为180-p点(或当盘面剩有一口公气时为180.5-p点),黑地为181+p点(或180.5+p点),黑地减白地之差数为2p+1点(或当盘面剩有一口公气时为2p点),依据各方点数并按贴子规则来判定胜负。

(6)返回到科学计目法

本算法规则中黑方地域与白方地域点数之差即为黑方目数与白方目数之差,两者完全一致。

只填满一方的计点法由“子空皆地”与围棋硬件(棋盘与应氏棋罐)推出。

下面将只填满一方的计点法与现行各种规则作一番比较:

同中国现行数子法相比,它不破坏棋形,并且它以只填一方来取代只数一方,填后只需数一下白方盘外的少许剩子便知胜负,操作上也比中国现行数子法更为简便;同应氏填满计点法相比,只填一方减少了一半的工作量,并且它不在黑方的围空中填入白子也不在白方的围空中填入黑子,黑地中无白子,白地中无黑子,合乎棋理,致使盘面黑白分明,既简单又清楚;同日韩两国计目法相比,它讲清了“子空皆地”这地的概念,它勿须保留提子,可以提证死活从而做到了没有判例。可见,只填满一方的计点法是一种较为简便的好方法。

说明:

只填满一方的计点法系笔者原创。也可仿填满白方也填满黑方从而填满双方。填后,若白方有剩子s,黑方有剩空t,则盘面上黑方比白方多(s+t)点(目)。

推论16、等空比子,局子多胜

协商休止,清理完死子后,通过做棋致使黑白两方围空(目)的数量相等,则两方局子(盘面上的子)数量之差恰等于其地域总量之差,于是可比较两方的局子数量来判定胜负(公气均分,各方分得的气点数量总是相等的)。

“等空比子,局子多胜”由地多为胜与子空皆地推出。

说明:

“等空比子,局子多胜”之原理系笔者解译先唐“停路比子”之棋后,仿其“等路比子,局子多胜”之原理而提出的原创。大约1千年前,日本棋人向中国学习了唐代停子比路的围棋,但先唐停路比子之棋是唐代停子比路之棋的姐妹,却完全不为日本棋人所知。

公理十四、目的定义(广义)

各方棋子的围空叫做各方的目,围空中的1点就是1目。

说明:

在目的定义(广义)中,目与空是同一的,空即目,目即空。

推论17、目的定义(狭义其一)

在等子局面上,各方的围空叫做各方的目。

协商休止,清理死子后,通过回填做棋致使黑白两方的局子数量相等时(各方分得的气点数量总是相等的),各方棋子的围空叫做各方的目,围空中的1点就是1目。

说明:

本定义是目的定义之特例,故被称为狭义。

此定义系笔者研究先唐停路比子法与唐宋停子比路法后,仿中国古棋“路”的概念作出的原创。

推论18、目的定义(狭义其二)

协商休止,平衡了手数清理完死子后,通过回填做棋致使黑白两方的局子数量相等且等于各方下棋的手数时(各方分得的气点数量总是相等的),各方棋子的围空叫做各方的目,围空中的1点就是1目。

说明:

本定义是目的定义(狭义其一)之特例,故其义更狭。按本定义,须配合平衡手数、回填提子与死子等做棋手续来将其做成等子局面,而在这等子局面上各方的局子数量相等且等于各方下棋的手数。

此定义系笔者仿唐代数路法中“路”的概念作出的原创。

推论19、目的变通说法

协商休止,平衡了手数清理完死子后,各方围住的空点与其提走的对方棋子,就是各方的目。

按此说法,在棋局过程中点目判断形势与终局后计算胜负时,一方的围空中,1个空点是1目,提过对方棋子的空点处是2目,对方的死子处是2目,有己方棋子但提过对方棋子处有1目(打劫互提的复杂情形要看具体情况)。

说明:

关于目的这一变通说法,系由中国围棋界所创。在笔者之先,有多人发表过文章(如陈祖源《围棋规则新论》),早已讲清了这个问题。在计枰点围棋规则的公理体系中,目的变通说法是一个推论,由目的定义(狭义其二)推出。

推论20、等子比空,目多为赢(计目法原理)

(1)一般原理(在等子局面上,不要求各方局子数量等于各方下棋的手数)

协商休止,平衡了手数,清理完死子后,通过将子与空的互换来做棋从而致使黑白两方局子(盘面上的子)的数量相等,则在等子的局面上两方目的数量之差恰等于其地域总量之差(公气由双方均分),于是可比较两方目的数量来判定胜负,目的数量较多的一方为赢(胜)方。“等子比空,目多为赢”由“地多为胜,子空皆地”与“公气均分”推出。

按此一般性原理来计算胜负,棋局过程中可不必保留提子,有其方便之处。例如,开局前,只须先确认黑白棋子各有180枚,就不必保留提子了。做棋时,先清理完死子,然后在各方的地盘中填入各自的棋子,填后,只要棋盒内剩下的黑白棋子一样多,便可知棋盘上已呈现等子局面。顺便在这里说一句,若使用应氏棋具,做棋计算将会变得更为简便。

(2)特定原理(在等子局面上,要求各方局子数量等于各方下棋的手数)

协商休止,平衡了手数,清理完死子后,通过回填做棋(将各方的提子、死子与虚着之子回填到各自的围空中)致使黑白两方的局子数量相等且等于各方下棋的手数(公气由双方均分),这时两方围空(目)数量之差恰等于其地域总量之差,于是可比较两方目的数量来判定胜负,目的数量较多的一方为赢(胜)方。

按此特定原理来计算胜负,棋局过程中应保留提子,这是因为在平衡了手数之后,只要将提子与死子及虚着之子回填,就可将棋做成为等子局面且各方局子数量恰等于各方下棋的手数。

说明:

“等子比空,目多为赢”之原理系笔者解译唐宋古棋后,仿其“等子比路,路多为赢”之原理而提出的原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