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和浮云兄商榷 -- 大眼
不过容我再说一句,我所说的的观点不免鲁直,但言之有理是我的努力方向,基本的感情倾向有的,和仇恨挨不上,对普通日本人无恶意,我也在老萨的帖子里赞过日人的长处,高仓健和倍赏千惠子的电影我一直爱看,夏目,川端的小说也是我喜欢的。
抱歉这个帖子我久久没有答复,因为这里涉及的中国文化的话题对我来说太大了,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系统思维和文字训练,写这方面的文字对我来说不是易事,断断续续地想了些,试着说一下吧。
我提到的“勇”字意重在追求自我心态,也包括国家民族文明之间这种社会交往,我想这应该是相通的。
对人自身欲望和情感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和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这无疑是需要“勇”的,抛开性善性恶论不谈,那是哲学家的话题而不是这里要讨论的,孔子的食色性也的意思其实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对人性的认识上是一样的,但是人尽其私必然带来社会矛盾和冲突,怎么理解控制和平衡这种矛盾,东西方的人生哲学对人性追求的认识和态度不一样。
儒教重教化作用,劝导人向善,重视人的自我修养和我反省和自我控制,对他人忠恕宽容,象这些理论: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中庸之道的三原则里“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概括了这些,而朱程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论将这种自我控制之说发挥到了极致,这种理论对他人的利益有自然的尊重,却将自我的追求尽力压抑,而且儒家之说重义轻利,“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这种自我控制理论压抑了人性的一些正当诉求,在勇字上自然不足。
查了一下有“勇”字的一些儒家理论如下: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见义不为非勇也。”
子曰:“勇而无礼则乱。”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子曰:“好勇而不好学,其蔽也乱。”
子路曰:"君子沿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能而无为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孟子曰“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这几句用来劝世人增进自身道德修养,而不是一种直接正面的对人际矛盾处理的指导理论。打个比方:“勇”字象件外套,得先穿上“礼,学,义”等内衣衬衫后才能套他,要不就出乱子,已是在强调勇的的负面作用。儒家学说里勇已不是一种重要的被重视的品德要素而独立存在了。
道教的清净无为之说也并不赞勇,佛教也不用说了,仅以老子的这句为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局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一种直接的处世哲学,不争是争,直接对“勇”进行了反动。还有一些通俗说法如知足者常乐,吃亏是福等,都有导向懦弱的一面,至于多行不义必自毙更是一种无力的诅咒了。
这些自我控制的理论对人自身道德修养自然有益,但是如何对待他人的不那么所谓“君子”的作为呢,有句话说有道德的人才讲道德,所谓的“小人”岂不大行其道,而且儒家之说重义轻利,“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这种自我控制理论压抑了人性的一些正当诉求,儒家学说里只是宽恕,怀柔之道,妥协性强,斗争性弱,我翻了一些经书如[中庸][大学]等,没发现有正面抗争的理论,受此影响的中国历代的很多知识分子有些犬儒色彩。
如吴宓日记里载卢沟桥事变时陈寅恪云:中国之人下愚而上诈,此次事变,结果必为屈服,华北与中央皆无志抵抗。且抵抗必亡国,屈服乃上策,保全华南,悉心备战,将来或可逐渐恢复,至少中国尚可偏安苟存,一战则全局覆没,而中国永亡”,诚为“书生之见”,吴宓的言行更不必说,胡适也向蒋进言先求和。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文化也养育了不少知识份子士的风骨。如文天祥范仲淹等。
儒道佛糅合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导人向善的世界观而不是一种好的方法论,在现实生活里易致人虚伪,[狂人日记]里深刻地揭露了这点,东晋葛洪评儒道之别:儒家所爱者势力也,道家所宝者无欲也,儒家汲汲于名利,道家抱一以独善”都有致人消极虚伪的因素,不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强者哲学,西人赞国人聪明的同时也有常有阴险狡诈的意思。
实际上愈诚者人以为愈诈,狡诈者也以此蒙世,刘玄德是一仁义长者还是一厚黑奸雄,只有问罗贯忠自己了。
中国现在的社会道德感缺失是社会认可追求自我的精神却没有相应发展的哲学精神和社会环境来控制副作用,因此读经复古也不是什么解决办法。
关于中庸之道西方古哲也谈到过,但他们否定过份的控制和约束,从网上看到一段:
亚里士多德则把中庸和节制相联系,并制定了系统的理论。认为万物皆有其中庸之道,如“10”这个数“5”居其中;人的心理状态、情感中欲望过度是荒淫,不及则是禁欲.节制则是适度。
中庸有两种,自然界的中庸是绝对的,人事的中庸则是相对的;在伦理中观上,人的一切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恶行的特征,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征和道德的标准,美德是一种适中,是以居间者为目的。
他还把这种中庸原则运用于政治国家学说。认为由中等阶级治理的国家最好,因为拥有适度的财产是最好的,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则。最不会逃避冶国的工作或拥有过分的野心.是国家最安稳的公民阶级,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的城邦.是结构个最好的和组织得最好的,因此有希望治理得很好。
http://baike.baidu.com/view/4111.htm
和中国文化注重个人修持的自我完善不同,西方文化是提倡“勇”的,自我利益诉求直接坦率,相信不少人都有体会,以“忠孝仁义”“礼义理智信,温良谦恭让”这些中国文化的基本道德准则同西方理念对照,我想西方文化里没有的因素里有很多有勇的区别。
谭中先生有论:西方哲理的两大柱石是(也是近现代西方国家崛起的主要原因,一,追求个性解放,二,追求强力,达尔文可能想不到自己的学说被推而广之后有对社会有如此大的力量。
可能西方哲学里缺少这种自我反省自我控制的意识,向上帝忏悔的方式比起中华自逊一筹,不知布什是否想过伊拉克的平民伤亡数字,恶意猜测一下,大概在告诫室里忏悔一番就心安理得了。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何在解放黑奴一百年后,经过十几年的黑人解放运动,美国才解决了种族歧视问题,还有殖民主义和圣战,觉得他们缺乏对他人利益的自觉的尊重,只有与之抗争才能争取自己的权益,这种人生哲学据说和基督教文化有直接关系,但我没有看到过这方面详尽分析的文章。
这种对物欲对自我的追求曾让西方陷入困境,社会西方近现代人文社会精神的确立也经过巨大的社会冲突,两次世界大战,纳粹和马克思主义思潮折射出当时西方的旧哲学困境,清末的辜鸿铭这个从小在西方生活,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学者在世人皆追寻西方文明奥秘时,却留小辫,赞娶妾,当起古怪的复古保守派,这和他的老师有关,他的导师英国的卡莱尔和吴宓的导师白壁德等一些西方学者哲人意识到西方哲学的缺陷而在中印等东方文明寻求修正因素。
西方现在的一些基本人权概念如劳动者权利,种族意识,贫困人群权利等可能在上世纪50,60十年代才确立。(我推测是这样,一些零散的事情想到的)
西方的文化的“公民,人的权利,平等”等概念有持续的民主精神和法律进行外部制度框范(虽然在历史长河里时显时微),有明确的人人需尊需畏的程序,长期积累下来,去恶扬善,也形成道德自净能力,而且效果好,中国的文化里缺乏公民平等概念,有治人者与治于者人之别,世风易随主导社会风气的人和事而变,中庸云“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诚然。中国文化道德精神传承和法律的关系想不清楚,暂且不提。
---基督教文化里必也有起教化作用的向善精神,我不熟悉就不说了,(不过我怀疑打左脸伸右脸之说的作用)
中国文化常常自高自大,以自我为中心,但这种教化精神(还如怀柔附远等)而不是强力武服精神不易产生种族主义。和西方文化是互补的。
我印象里,有名的帝王里只有汉武以金市马不成,而大动干戈,行得不到就抢之术,那时儒教还未大兴。唐朝情况不一样,李世民自夸自赞不用兵而远方来附,我认为唐朝的民族纷争得上溯到五胡乱华时期,已不是边患问题,这段民族融合的历史如果强要分个孰是孰非的话,我得逃了。
中国文化的自我中心论,教化精神,重义轻利等因素而没有产生西式强盗式的生存空间扩张,这样的说法应该没问题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简复如下 1 浮云 字2811 2007-03-18 11:43:42
🙂因为行文仓促,没有拷贝您原文的题目 1 大眼 字1571 2007-03-19 09:27:38
🙂谢谢大眼理性的交流 1 浮云 字1841 2007-03-19 10:02:45
🙂呵呵,也谢谢你对我的理解
🙂金庸有的地方也是想当然 q42474112 字95 2007-03-21 20:48:01
🙂浮云兄不必如此,该说还的说啊。 马哥 字72 2007-03-19 11:39:53
🙂有益的讨论当然要进行 浮云 字230 2007-03-19 12:08:33
🙂看错了。是别人引用你的话。惭愧,我去删了俺那句。见谅。 马哥 字6 2007-03-20 07: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