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回子玉兄 --- 关于春晚郝歌的“怀念战友” -- 煮酒正熟

共:💬79 🌺9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回子玉兄 --- 关于春晚郝歌的“怀念战友”

前几天瞎忙,直到现在才有点时间认真写几个字。迟复为歉,子玉兄见谅。

我觉得郝歌的“怀念战友”明显不如李世荣老师的原唱,原因大致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很“不讲理”,其实就是Zorin兄所说的,“一句话,这首歌是属于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所谓的“不讲理”,就是这个意思 --- 这首歌,其精神力量远重于音色和演绎技巧,而它的精神力量又是无法脱离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特定的精神状态的。无论是刘欢也好 腾格尔也好 刀朗也好 甘雅丹也好 郝歌也好,他们都不属于那个时代,都不具备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所以无论他们技巧多么高超,感情多么真挚充沛,他们只有逼近,却永远无法超越李世荣老师原唱的那种境界!

这样说也许太虚。我再说具体一点。

首先请大家想一下: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不错,是怀念战友,是战友情,是集体主义精神,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从建国后直至文革前,我们国家的社会充盈着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76年-89年的社会是各种意识形态和精神的混杂体,英雄主义在退潮,伤痕思绪昙花一现,平民主义 商业文化 自由主义 个人主义逐步抬头。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直至今天,中国社会的精神层面再度得到统一 --- 统一在商业文化和平民主义、个人主义之下。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在文艺作品中被不断边缘化。我们今天又有几个人经历过那种生死关头彼此一个眼神就勇气倍增心中充满必胜信念的感受?又有几个人体味过失去生死与共的战友时心中那种悲痛?刘欢的哭腔和甘雅丹的甜腻腻,都近似失去恋人或亲人的那种情感宣泄,非常个人化、女性化,显得轻浅,哪里有原唱那般深厚凝重??男子汉、革命军人的悲痛是沉甸甸的,决不是那种轻飘飘的!

另外,这首歌曲与那部电影是天人合一的关系,歌曲与影片的前后情节融为一体,与剧中人的对话也融为一体,这方面下面谈演绎技巧时会详细说一下。这里只说一个特别的细节:李世荣老师的声线恰巧与影片男主人公杨排长 (梁音饰) 的声线非常相似,而伴随着“怀念战友”这首歌的剧情正是杨排长与二班长相互含泪对望。

所以我在听这首歌的时候,这首歌会唤起我对剧情和剧中人的全部回忆,并不仅仅是歌曲,还包括剧中情景,是一种全息的感受,所经历的那种情感激荡是刘欢郝歌们根本无法再现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艺术作品一经出世,就已成为千古永恒,后人是无法复制的。中国的前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法国路易十六的家具饰物,美国40年代的Jazz and Blues,50-70年代的流行歌曲,都是如此。后人仰之弥高,也许能逼近,却永远无法超越!

上面说的都很“不讲理”。现在也说点“讲理”的。想谈谈歌曲的演绎技巧和辅助手段。演绎技巧自然是指独唱者运用演唱技法和个人理解对歌曲内涵的表达水平;辅助手段则特指配器和背景和声。

首先我觉得这首歌抒发的是男子汉军人之间的战友情,不宜过于柔媚。刘欢和郝歌的歌曲处理上加了一些小弯儿,而且把这些小弯儿也表现得太露骨。这里的“小弯儿”指装饰音。比如“可爱的故乡”的“故”、“它的时候”的“时”。李世荣老师的原唱则没有这些柔媚的小弯儿,显得质朴、自然而大气。流行歌曲特别是爱情主题的,加弯儿也许是不错的演绎技法(但也并非总如此),但英雄主义歌曲这方面浸淫太多,味道就会明显不对头。

另外,歌曲在进入高潮前的八句都是在铺垫,从艺术表现上来说,宜走平缓均匀的路子。李世荣老师正是这样驾驭的。而刘欢、郝歌却在这八句里加入了休止符和切分音(“断了瓜秧”和“悬挂在墙上”),打破了平缓均匀的感觉,加入了跳动感。我以为这不是高明的处理,有点抖机灵玩儿技巧了,境界上不如原唱那种平和抒缓而激情内敛。

高潮处,原唱是“啊 -------,亲爱的战友”,郝歌却给唱成了“哎-------呀,亲爱的战友”,这个“哎呀”听起来非常非常的别扭。其实如果注意对照刘欢的版本和郝歌的演唱,就会发现郝歌实际上是在模仿刘欢。刘欢版本中第一次唱到这里时还是老老实实地“啊--------”,而第二次时为了追求变化而改成了“哎---------呀”。还有前面提到的许多小弯儿和跳动,刘欢的处理比较柔和,不那么刺耳,而郝歌的处理太生硬露骨。

还有一处令我很难忍受:原唱本来是“我也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 --- 和蔼的脸庞”,听来只觉自然、深情,而郝版却处理成“雄伟的身影和和蔼的脸庞”,两个“和”字非常别扭,平白造成一种争分夺秒 急三火四的感觉。这一处失败之至!

郝歌全曲最出色之处在于高潮处的起始两句 --- “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好像那雪崩飞滚万丈!”。这两句是完美的,挑不出毛病。

再说辅助手段。配器方面我还是觉得原唱优于所有翻唱版本。郝歌版本里的配器和音乐和声有几处是失败的,比如“当我和他分别后”这里的和声,显得阴恻恻鬼乎乎的,非常别扭。河里有玩配器和声的高手,比如五度兄,也希望对此评论一下。

再说背景配唱。

前面谈到了英雄主义。其实除了英雄主义,还有集体主义。刀朗的那首歌从配器到个人演绎,更象是个游吟歌者,比起刘欢和甘雅丹来虽粗旷但却更为个人化。如果是爱情歌曲,或者是表现现代都市人生活和心语的歌曲(如罗大佑李宗盛),这样唱绝对正确,因为那写个东西本来就是非常个人化的,但你现在唱的是战友啊!!李世荣老师原唱里面的集体主义精神,是靠独唱者与背景合唱的配合表现出来的。腾格尔虽然没有轻浅的情感宣泄,但却没有背景合唱,所以高潮处声嘶力竭地嘶吼无法让人感到那种沉重深厚的悲怆,而是一种孤独和无奈。郝歌虽有背景配唱,可惜那个背景配唱效果不佳。原唱中独唱者在高潮处唱到“飞滚万丈”时,背景合唱也紧跟上来,“和蔼的脸庞”的“庞”字未完背景合唱再次及时接上“和蔼的脸庞”,还有整个高潮区不间断的背景和声,这种配合与重复,令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种领唱与合唱的配合效果,与影片中杨排长和二班长、三班长泪眼相望的情景交织在一起,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是整个战斗集体在悲痛万分地追忆刚刚失去的好战友。刘欢腾格尔他们没有背景合唱,郝歌与背景合唱是脱节的,都出不来那个效果。所以原唱比郝歌版本更能达到令人热血喷张、热泪夺眶的效果。

总体来说,李世荣老师的原唱版本,铺垫处平缓抒情,自然质朴,激情内敛;高潮处磅礴大气,情感充沛、真挚而准确。郝歌版本在铺垫处显得造作和跳跃,高潮处那个“哎-----呀”的感情表达非常不稳妥,很别扭。再加上配器和背景配唱方面的差距,以及与剧中人物和情节交融这个因素,原版近乎完美,郝版令人遗憾。

------------------------------------------------------

有朋友会说:你太先入为主了,听原版太多以至于对翻版的欣赏丧失了开放心态和公正态度。

对此我只能重复那句话:有些东西可以再度演绎,但另一些东西真的是无法再度演绎的。粗略来说,爱情歌曲存在再度演绎并获成功的可能,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歌曲却几乎没可能。

中外优秀歌曲,有太多被重新演绎的,我只举一部分来说明。

一、先听到翻版,后听到原唱的 (括弧里是原唱):

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夜来香”

程方圆的“童年”(罗大佑),"Yesterday Once More"(Carpenter)

张行的“小秘密”,“迟到” (刘文正)

吴涤清的“梅兰梅兰我爱你”,“却上心头”(刘文正),“七十二变”(罗大佑),“原来的我”(齐秦)

姜玉恒的“驿动的心”(玉置浩二)

周华健的“让我欢喜让我忧”(日本歌星)

费翔的"Love Story","The Last Waltz"(Engelbert Hmperdinck)

这些歌曲都是在听翻版很熟以后才接触到原版的,除了邓丽君的两首之外,其他都无法超越原唱,甚至大部分都明显不如原唱。(周华健那首可以持平) 邓丽君能打败原唱,那更多地是因为邓丽君是不世出的歌坛奇葩!当然也有配器和声方面的巨大优势(30年代的配器非常单薄幼稚)。

可见,很多原唱歌曲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确实是永恒的。另外,上面也显示我并没有因为先听到某个版本就丧失掉公正评价的能力。

二、先听到原唱,后听到翻版的(括弧里是翻版):

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王菲),“月亮代表我的心”(齐秦)

刘文正的“云且留住”(许茹云),“耶利亚女郎”(童安格)

杨林的“玻璃心”(齐秦)

Air Supply 的"I'm All Out Of Love"(记不清中国歌手是谁了,反正这首被改成中文,名字叫“我需要爱”)

Dan Hill 的"Sometimes When We Touch" (孙国庆的“无言”)

Phil Collins 的 "Against All Odds" (王迪的“不觉已流水年长”)

88汉城奥运会主题曲“Hand in Hand”(谭咏麟)

Paul Simon and Art Garfunkel 的 "Scarborough Fair" (歌坛奇葩 天使美女 Sarah Brightman)

Procol Harum Band 的 "A Whiter Shade of Pale" (Sarah Brightman)

Elvis Presley 的 "Always on My Mind" (Willie Nelson)

上面这些歌曲里面,除王菲的翻唱优于邓丽君的原版 和Willie Nelson 翻唱优于Elvis Presley的原版之外,“我需要爱”、“无言”和“不觉已流水年长”这三首英文翻译过来的歌曲与原版堪堪成平,许茹云的“云且留住”也算独辟蹊径。其他的还是不如原版。

-----------------------------------

罗嗦半天,就是想说明两件事:(1) 很多原版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难以甚至无法超越的;爱情歌曲或许可以超越,但英雄主义歌曲几乎不可能;(2) 我并没有因为先听到某个版本就关闭了对其他版本的欣赏之心,丧失了公正评判的能力。

我认为我对李世荣老师原版“怀念战友”优于郝歌版本这个评价,至少有一半是基于理性分析得来的。

前面有朋友说得很有道理:对同一事物人们存在不同理解和感受,是因为人们的阅历和欣赏角度有所不同。我只是说出我自己的感受,为不熟悉这首歌和这部影片的朋友提供一点参考。希望不同意我看法的兄弟们不要认为我在否定你们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很希望年轻的朋友们重新听一下李世荣老师的原版,有机会也去看一下那部“冰山上的来客”。那是部非常优秀的影片。我以为文革前的许多老电影,在英雄主义精神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成就,都是后人所无法超越的。在音乐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有两部,一部就是“冰山上的来客”,另一部是“红色娘子军”。

附上相关版本链接:

李世荣的原唱:

外链出处

刀朗翻版:

外链出处

刘欢翻版:

外链出处

郝歌翻版:

外链出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老九沙发我来坐!

俺实在是没有可以补充的,老九的观点就代表俺的吧。

家园 送花

确实,那个时代是无法复制的,所以那个时代的作品也成绝响。

不过我认为就郝歌的演唱而言,他最大的优点是情感充沛,有感染力,远强于现在国内的流行歌手。我还是第一次听年轻人唱革命歌曲让我有肃然起敬的感觉。

家园 跟踪和平阿姨5分钟,才知道现在

是怎么抢沙发的

家园 罚阿姨写一篇Sarah Brightman吧

是你们英国的美女吧?见过她真人吗?

送花
家园 同意。郝歌是用了真情的。

只是他无法体会李世荣他们那一代人的心境,自然无法达到原唱的境界。

从技巧上,刘欢、郝歌运用的都是流行歌曲的技巧,把这一套弄到这首歌上就显得不伦不类了。相比较而言,刘欢技巧明显比郝歌纯熟,但可能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郝歌的演绎显得比刘欢质朴一些,真挚一些。

至于李世荣,呵呵,大概只能用“大巧无工”来形容了吧。

纯论声线,郝歌也不如李世荣。当然李世荣不够完美。他的嗓音还是有点腻滑。刘欢可能比李世荣微好。从前的歌唱家关贵敏的声线也许更理想些,唱美声的刘维维也很好,只是这两位在精神层面上与李世荣那一辈人仍然存在差距,所以演绎出来可能还是不行。说到底,这首歌的核心是精神和情感,技巧和声线是第二位的。

家园

这姐姐的歌我还真不熟悉,过两天下载几个来听听。

家园 有人跟踪?

俺要喊:救命啊,有。。。。。。。。。。。

家园 ...

链接出处

家园 说得真好啊,这就是真迹与赝品的区别

要讲唱,中国戏曲方面可能更是如此。梅兰芳,袁世海,裘盛荣,常香玉,严凤英等等的,一去不复返喽。

家园 谢履兄。老爸也是戏迷

文革期间裘盛戎老先生被斗死,老爸只好听方荣翔先生的。我也是从小跟老爸听惯了方先生的“趁夜晚,出骑兵突破防线,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围歼”(京剧奇袭白虎团)。文革后文化解禁后才开始听裘先生的“铜锤金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感情还有比方先生更好的铜锤花。

中国那个时代的京剧和相声也基本上是无法超越的巅峰了。

家园 巧了,刚听完Time to say Goodbye

只能说是天籁吧,完美二字当之无愧。

家园 是啊,如此完美的女人

感情和婚姻却如此多磨。

如此美好帅气的男人(Andrea Bocelli),却是为盲者...

家园 是啊,命运总是如此,天才多劫难

只能祝福他们平安,永远有一颗充满情感的心。

家园 坚决支持您的观点,我们的意思您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

我太喜欢这首歌的原唱,以至于不敢多听,一听就要湿润.

坚决反对拿着小腔小调的花式唱腔,没有意思.朴实最好,朴实是世间艺术的最高形式,对于我这个喜欢民族的一切的人来说,这是不会改变的

玩弄技巧的人可以流行,不能永恒.基于此,我支持李老和半个刀郎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