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想了解一下什么是“六十年代的美国”? -- 金口玉言

共:💬23 🌺2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求助】想了解一下什么是“六十年代的美国”?

以前win98里带有一个色彩斑斓的主题:六十年代的美国。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和向往。所以想请教一下什么是“六十年代的美国”?有哪些显著的标志?是波澜壮阔的古巴导弹危机?还是越战反战运动?还是性解放运动?还是肯尼迪总统以及其兄弟的离奇被刺?还是。。。。。???

如果对以上运动全都不了解,那么我们猜测一下:MS加上这个主题的用意是什么呢?为什么要用这些颜色呢?

家园 我猜测跟咱们说生于七十年代一样,是怀旧及商家市场行为

美国最有影响的一代就是baby boomer,六十年代第一拨儿刚长大成人,开始在文化上社会上施加他们巨大的影响。。。

现在他们老了,正是开始大规模怀旧的时候

家园 据说克林顿在自传里写道

大意是:看一个美国人对待六十年代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人的政治倾向。认为六十年代有积极意义的,是左派;认为六十年代弊多利少的,是保守派。 路线斗争啊

哈哈,窃以为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有老师——彬彬有礼的白人老头,讲那时候作为大学生与警察的遭遇——冲警察扔砖头、警察下意识地举了枪然后放下;讲他们的同学自制炸弹把学校的一个楼炸了,只因为那里有一个军方实验室,结果死了一个做实验的学生,然后炸弹制造者亡命天涯……

如果没有六十年代的话,今天的美国会是什么样子呢?搞不好跟中国今日有得一比。不过六十年代的发生应该说是美国的必然。

可以看克林顿自传好像有一章专门关于六十年代,不确信啊。

或者看一些研究类的书,比如Doug MacAdam. 1988. Freedom Summ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一段历史

家园 好像斯蒂尔传奇的剧情啊

讲他们的同学自制炸弹把学校的一个楼炸了,只因为那里有一个军方实验室,结果死了一个做实验的学生,然后炸弹制造者亡命天涯……

家园 怀旧还有点靠谱,商业行为就有点过了

60年代是美国的一个转折点。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美国梦想达到了顶点,登上了月球;同时这个梦想也在这个年代结束,总统被刺杀,美军有史以来第一次战败,等等。。。同时那个时候左派的思潮开始,嬉皮思想从学校蔓延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直接导致了70年代的性解放,冲击了人们根本的家庭,社会概念。梦想从顶点跌落到粉碎,让人即怀念有感伤。很多人都对那个年代怀有着复杂的情节。建议看看ice storm这本小说,会有更多的理解。

这个题目太大,有时间再慢慢聊。

家园 老头说的时候很严肃

估计是真的。

老头说的时候,主旨是反思一下狂热的革命行动。

应该是发生在Wisconsin madison,那边的同学可以考察一下。

老头还交待了那几个制造炸弹人后来的命运,记不真了,仿佛有人偷跑到加拿大去了,一个回来自首了,一个好像还在加拿大。

记得有一部记录片,讲生活在纽约地铁里的人们,其中好像就有60年代造炸弹然后躲里面的,不确切,回头查找一下。

家园 这些剧情肯定是有真实事件作背景的

我记得斯蒂尔传奇里面是造反运动的头头想炸死别人制造烈士,结果自己死掉了。

前两年美国不是也挖出一个金发美女,其实是当年造反组织的头头,后来隐姓埋名,在小镇里相夫教子,其乐融融。

老冰写的日本赤军那个美女头头的故事也类似。

想想真是很有意思,当年在里面折腾过的克林顿(反越战,抽大麻),施罗德,布莱尔,几十年后都当了总统/总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学生运动的“时尚”程度吧。

我是倾向于肯定60年代西方的造反运动(当然德国红军赤军红色旅黑豹党另说)有一定进步意义的。(这么说我可以算左派了?)

家园 60年代首先是社会运动的年代,然后才是造反,呵呵

关于60年代的社会运动,有许多很好的纪录片,相当震撼人心。那时候民权、女权、反战运动风起云涌。现在许多research universities的教授,都是曾经的积极分子。

在欧洲,也有所谓的“68人”之称,不过其中许多比较激进,甚至搞暗杀、埋炸弹什么的。

家园 应该没那么简单,60年代改变了美国的政治和社会格局
家园 剧情道不尽的是亲历者的震撼

如常言说:自己的人生烂过八点档的电视剧

即便是《追我魂魄》,估计也说不了真实的“培蕊”那段人生的万一。

关于Madison的爆炸,请参阅 http://www.madison.com/library/LEE/sterlinghall.html

google出来的

“On Aug. 24, 1970, at 3:42 a.m., the bomb,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a ton of ammonium nitrate fertilizer soaked in fuel oil and packed in a Ford van, exploded outside Sterling Hall, killing a physics researcher and damaging 26 buildings.”

原来不止一个楼啊!

1970年勉勉强强算是60年代的尾巴吧,其实却是对60年代的反动。

“The gains of the peaceful protests from the early 1960s were largely forgotten by 1970, when the U.S. expanded the war into Cambodia, Harrington said. By May of that year, National Guardsmen had killed four student protesters at Kent State University in Ohio.”

关于那部记录片,承友人相告,参看wi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Weatherman_%28organization%29

记录片的名字叫The Weather Underground

可能就是海天提到的斯蒂尔传奇的那个故事的原型吧。

因为实在是没时间,所以只能提供链接。不然写一写,应该是很有意思的啊。或者哪位大佬劳神一写?

60年代的诸多运动是风起云涌,说是“时尚”也许有些不公(海天兄不介意的话,也有些不恭)。就像咱不能在研究中共领导人的简历后得出结论:当年“一二九”或者抗日也是“时尚”。呵呵,当然,海天兄的“时尚”一词应该是褒义了,是我小鸡了。

60年代成就了诸多当今的世界领导人物,就如咱四十年前以及二十年前成就的那些学生领袖政治明星一样。而在历史光芒背后的大多数却往往不被记忆,就像河里诸公笔下的军中小卒。Freedom summer里记载了运动参与者们日后的生活,原本出自主流家庭,却多选择了不被主流接受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就永远地留在了路上。呵呵,美国人也一样健忘,今日的大学生多数是不知道那些60年代的故事的。

要说美国六十年代的运动是造反的话,那就需要对“造反”进行界定了。

在那位老先生对他六十年代经历的讲述中,常常惊诧于炽热革命情怀同时的冷静和审慎。

就说那个板砖的故事吧。

话说当年学生娃闹得实在凶,占据了学校一幢楼。校方很头疼,州政府联邦政府也很闹心,于是警察(也可能是national guard)同志们来到了革命前线,气势汹汹。应该是与学生短兵相接了一把,动了武,没开枪(有其他学校见证了子弹飞舞)。

学生们决定从楼里撤退。学生四散奔跑,警察大哥本着穷寇必追的原则紧追不放(其实没想明白他们到底为啥追)。

老头当时大约也就二十出头,跟一个不认识的姐姐逃命逃到了一条道上,后面紧跟着一位警察叔叔。那位大叔估计是嘴里叫唤着加手里警棍挥舞着。

老头和那位姐姐跑下一个坡,气喘吁吁啊,一回头那位警察叔叔还在后面呢。前面大约是个被迫停工的建筑工地,路边散落着几块砖头。老头说,他一看到砖头就知道要坏事。

就看那位一起逃命的姐姐,腾腾两步上前,抓起一块板砖,回头就冲警察叔叔扔过去。当时那位警察叔叔大约就在二十米开外,这姐姐居然如有神助。板砖正中警察大叔,把大叔立马给打趴下了。

那位姐姐明显也没料到如此局势,愣在了当场。老头说,他当时就呆在那儿,心想:这下完了。呆了的老头和愣了的姐姐当时的站姿基本是肩并肩,这子弹要飞过来……

老头说,他看着那位警察大叔立刻翻身起来,应该是反射性地迅速掏出了枪,对准了他和那位姐姐的方向。而老头和姐姐仍然保持僵化状态。

然后,老头说,三五秒钟,也许十来秒钟,那位警察大叔垂下了枪口,收起枪,捡起掉在地上的警棍,转身朝别的地方,挥舞着大棒奔去。

再然后,老头说,他和那位姐姐这才醒过神来,两人相互看了一眼,各自朝不同的方向跑开。

最后,老头说,他后来没有再遇到过那位姐姐,他不知道这件事对那位姐姐有怎样的触动。对于他,老头说,如果那位警察叔叔不是选择了做一个decent的人,那么他今天就不能做一个decent的人了。

从板砖事件起,老头拒斥反对各色暴力。

题外话是,几年后老头到香港的大学服务中心做田野。那时研究中国的学者还不被允许进入中国,于是都窝在服务中心看国内的各种报纸。老头有那么十几二十位同道吧。

某日当时的副国务卿或者是国务卿,总而言之是个官来视察。那位官大人是越战的支持者,服务中心是从美国政府拿钱的,官大人当然要接待好,于是安排丰盛的晚宴并官大人讲话。

老头及同道怎能允许这位官大人快活呢,他们决定要让官大人听到他们的声音。

晚宴开始,众人皆是西展革履,满面笑容。老头及同道毫无异状。

官大人讲话时间到。大人清清喉咙,正说“兄弟我此次……”就听一阵有节奏的叮铃咣啷。一看,年轻人们正齐心协力地用叉子敲盘子呢。

场面尴尬,众人皆不知所措。叮铃咣啷声却停了,老头及同道鱼贯而出,只剩下了各级官大人面面相觑。

说远了。

所以六十年代的进步意义应该不止是有一定啊。

如果没有六十年代,今日如此大规模的中国留学生来美如何可能?如果没有六十年代,中国人就是来了,坐公共汽车、坐飞机那就绝对往前排坐的不要想。黑人只能坐在后排,华人又能坐哪里?

对于不生活在或者不打算生活在美国的人们来说,美国六十年代那段经历的意义在于:它使人们相信——如果有不公正存在,那么人们是可以改变它的,虽然也许不是完全消除,但多少可以矫正一些。

而且,美国六十年代的经历也给了人们多少宝贵的经验啊,比如不要用板砖拍警察叔叔

此外,如果没有六十年代,就没有今日的美国,今日世界上将有多少人会因为这个梦想国度的不存在而迷惘啊【表打我啊~~~】

“饮水不忘挖井人”啊 享受了美国六十年代小果实的人们啊,你们怎能忘记六十年代

又及:某认为克氏的路线划分其中至少50%是不够正确的,某不是左派,虽然某目前的确做不了保守派。

关键词(Tags): #六十年代
家园 有不少这方面的图书

比如《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

还有一些,我得查查看。

我有一个同学,毕业论文,就是关于六十年代美国反文化潮流的。

家园 那就等你查查啊,谢谢了!
家园 好的

刚才介绍的那本挺值得一看的。

家园 一说68年,想起了扛大旗的那位MM

现在许多research universities的教授,都是曾经的积极分子。

-----着啊,俺们学校俺们系里就有这样的。

98年某杂志纪念五月风暴,还专门找到了当年最有名的照片上那位扛大旗的法国MM。

呵呵,她后来好像是个环保派,不过98年的照片就......

家园 误会啊......

网上论政,有时候会搞得比较激烈,所以刻意用一些像是开玩笑的词汇,完全没有要诋毁什么的想法。

我说“时尚”,本意是指当年“叛逆”作为是一种很popular的事情,绝对不是贬义啊......

每个时代的年青人都有很popular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30-40年代参加革命,到延安去,也一样。参加共产革命的很多人也是丢掉了主流社会里触手可及的高位和荣华富贵。

这里不是政治版面,逃课那边刚刚也说到华人地位和60年代民权运动的关系,你要是查查旧贴就可以知道,我一直持正面的肯定态度,

“饮水不忘挖井人”
想来不是说我吧。

政治派别的左右之分,我一直是不以为然的,就事论事,搞“左右”出来有强拉人站队的嫌疑,我记得自己在西西的发言,也一向是这个调子。

不过要说明的一点是,大体上肯定60年代西方社会运动进步意义的同时,不代表对其中一些过激做法,一些现在看来有些幼稚的想法,一些对遥远的东方所谓乌托邦的“向往”没有负面的看法:这一点,即便是当年运动的当事人,几十年过去了也有反思吧?

PS:60年代这个名词必须要澄清一下,就美国而言,广义的“60年代”事件,比如黑人民权运动,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最高法院的若干案例也是50年代的事。而其余波,则一直延续到70年代水门事件。

另外:拍板砖的故事,俺看了也蛮感动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