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千古谁识某某某的老祖宗细收拾 -- 菜九段

共:💬8 🌺2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千古谁识某某某的老祖宗细收拾

千古谁识某某某一词霸气十足,舍我其谁,几乎不容讨论。差不多就等于千年以来,就是我了,就是我说了算了。谁有这么大的胆量,这许大的口气,不怕穿帮露丑,惹人耻笑吗。可能既然说了,总有几分自信。至于能否让所有人认帐,不在其考虑也。而胆大妄为的始作俑者,居然就是以水平极差自承的菜九,其最先发难的一文,即千古谁识《鸿门宴》。鸿门宴乃一千古旧案,自古以来就有了大致不差的结论。然而孤陋如菜九者,千虑一得,以为这些结论不足以概尽刘项真情。于是,在菜九的朋友田秉锷先生的鼓动下,写了《鸿门宴》结局与刘项关系识论一文。自以为是别开生面,完全绕开了以往的结论,而且还能自圆其说,着实得意了好一阵子。久而久之,这种得意之情一发不可收拾,便将文章改名为千古谁识《鸿门宴》在网络上广为发布,并以此名收入其自费出版的《古史杂识》之中。

大概是经过一段时间,也没见什么人指责,于是突发奇想,菜九千古谁识者又何止此一端,于是又把对张良的认识也改成了千古谁识汉张良,把对司马迁生死观的认识一文改为千古谁识司马迁,把关于李太白的一组诗词改名为千古谁识李太白。这完全属于自己跟自己的风,但从性质上也还说得过去。其后为了凑数,将陈胜的一段写成了千古谁识陈胜王,又将解读项羽改为千古谁识楚霸王,将解读秦二世改为千古谁识秦二世,将寻找楚怀王改成千古谁识楚怀王,将刘邦杀丁公事件一文改名为千古谁识刘项情,将有关刘邦的评价一段改名为千古谁识汉高祖,将有关贾谊的一段改名为千古谁识汉贾生,将有关武则天的一段改名为千古谁识讨照檄。其实如果照这个路子改下去的话,菜九的多数篇什都可以称之为千古谁识某某某,因为菜九只要说话,就尽可能与别人不一样,又不肯袭人故智拾人余唾,所以总是说出些他人意想不到的东西。但已被冠名的这些篇什就够吓人一跳的了,其他的不妨暂缓。在已成形的这些千古谁识某某某中,应该属鸿门宴、李太白、司马迁这些人和事最为人所熟悉,可能影响也会大一些。至于其他的篇什,虽然也说得通,但毕竟不是文化主流热点,感兴趣的人以前不多,以后可能也多不了。然而无论热点冷点,经这么一折腾,出自菜九之手的千古谁识某某某系列也颇为可观。近一段时间,菜九就拿着这一连串的千古谁识某某某在网上撒欢撒野,自淫自乐,爽不可言。但霸气十足、掷地有声的千古谁识某某某一词岂能为菜九一人独专独爽,于是乎,自千古谁识《鸿门宴》以来,以此句式为名者层出不穷了。菜九私下估算,肯定出自千古谁识《鸿门宴》之前的文章,一个没见,如果谁能发现早于1999年的,万望告之;而非菜九所作又出于其之后的冠之以千古谁识某某某之名的网络红文大致有这些

千古谁识角徵音

千古谁识马服子——为赵括声辩

千古谁识赢渠梁.

刘禅:千古谁识圣贤君.

千古谁识“莫须有”?!--从岳飞冤狱说开去

千古谁识真中国(七) .

千古谁识曹孟德 ,

千古谁识空城计

千古谁识李鸿章

千古谁识唐伯虎

应该说还不止这些。果不其然,近搜索了一下发现有千古谁识淡圣人一文,出现在网友行在雾中的BLOG 中,他这样写道:“写下这个标题,俺有点在忽悠的感觉。要怪就怪菜九段,他那个千古谁识某某某的句式太深入俺心。有一天,俺突然灵机一动,想写一写只要是基地人就不会不知的某某某-淡看一切,这个千古句式赶也赶不走的就在俺的心中驻扎下来。 话说淡圣人乃湖湘人士,众所周知,湖湘在近现代一直是思想的翘楚,远如曾国藩、左宗棠... ”又见凯迪网络文章提交者:兰舟夜雨 加帖在 原创文学 【凯迪网络】 这段文字多少道出了菜九以外的千古谁识某某某继而兴起的内在原由吧。

如果要深究,作为千古谁识某某某的老祖宗、菜九自以为得计多时的千古谁识《鸿门宴》并非佳作。与菜九的其他千古谁识某某某相比,倒最名不符实。这个写于十年前的东西,现在回过头看是显得粗糙了一点,可读性也差了一点,与其他的千古谁识某某某相比不仅不够精致,而且远不如原有篇名贴切。更有一些过硬的证据,没被收进来,这个千古谁识就很有点站不住脚了。这些证据在古史杂识里有。如汉书辨误二则里的一则,也算是专讲这个问题的。而出版古史杂识时,这个问题原本是可以得到补正的。但因为整合不易,且想保留书稿的原貌,所以这个问题就延续了下来。还有就是没有围绕着鸿门宴本身来展开,就显得跑题了。另外文笔也显得死板了一点,完全可以再生动一些。而这个生动也是可以用新思路来打造的。在这里略作尝试补充一点,看看文章是不是因此生动了一些,是不是与其老祖宗地位相称了一些。

首先刘项关系的深意是刘靠项梁的襄助才得以壮大的。项梁与刘邦起兵反秦的时间差不多,但因项梁得到陈婴、吕臣、英布等的归顺而势力无人可比;而刘邦因为起兵后一直流动作战,始终没有壮大起来。更要命的是,刘最重要的根据地丰又因内部雍齿之叛而落入了魏的势力范围。以刘邦的作战能力,拿下丰应该不成问题。但问题是雍齿所部也都是刘的乡里乡亲,刘雍两造基本上打不起来。所以一个阶段以来,刘邦也顾不上对秦作战了,一直在四处借兵,想收复被雍齿占据的丰,他与张良就相会于向新楚王景驹借兵的途中。结果,兵没有借到,反而与景驹部协同与秦军打了一仗。兵没有借到的原因是,景驹的势力比刘邦也大不了多少。直到项梁平定了景驹,拥众数万,刘邦跑去一下子就借到了五千多兵将,于是雍齿只好逃跑了,更可能是不战自溃了。也只有经过了这一战,刘邦也能定下心来与秦作战。之后项梁在刘邦的襄助下,对秦作战如虎添翼无往不胜。这里项梁借兵得到了充分的回报,表明刘项的合作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基本上不存在谁占了更大的便宜的问题。但项梁及其继承人项羽可能没意识到这一点,刘邦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鸿门宴前项羽发出尊重历史的吁求时,刘显得有点理不直气不壮。在菜九看来,如果没有刘邦的帮助,项梁对秦作战也非常成问题。在刘邦加盟前,项梁对秦作战全败,项羽有胜秦于襄城一役,所胜者也非秦军主力。但项梁此前在章邯面前已连吃败仗,说明章邯很难对付。而刘邦的加盟,立即就打得章邯满地找牙。而项羽刘邦离开项梁作战,项梁就被章邯击灭。项梁之死,应该是刘项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但随着项羽地位的提高,其功劳不如刘邦怎么可以,所以项羽发出了与刘火并的信号,刘邦识相地愿意回归到以往的服从状态,就此消弥了一场恶战。

其次,造成项羽未能先入关的被动局面,项羽本人也多少负有责任。因为刘邦全力击秦时,项羽已经大破秦军于巨鹿,取得了绝对优势,其军事实力远在刘邦之上。如果他不失时机发动攻击,是非常有可能在刘邦之前拿下关中的。可能是因为当了诸侯上将军,有很多整合队伍的工作要做,即理顺内部关系,这一来二去就把时间给耽误了。从项羽破秦巨鹿下,到准备与刘邦火并于关内,时间长达一年之久,怎么看也显得过于拖拉了。但项羽不知自责,只是想把一腔的恼怒撒在刘邦身上。所以刘邦当面表示对项氏的归顺,就很能使项羽消气。从项羽立场的迅速转变一事可以看出,项羽有点底气不足。因为楚怀王的命令是泛指任何人先入秦都可以王关中,他本来也是可以不落刘邦之后的嘛。当刘邦完成为项羽楚军主力援赵开路的战事后,在南下的途中可能与北上的项羽会过一面,在这一次会面时,或者进一步明确了一战河南,一战河北的总体战略。而此后项羽的战事比刘邦顺利,刘邦就没有打下开封与洛阳,还差一点没打下南阳。如果有过这次会面,很可能还会重申先入关中为王的号令,换言之,项羽对这一点必须认帐。所以刘邦在一见面就要提这个战略分工,这多少会令项羽念着刘邦此前的功劳,原本妒火中烧要杀要打,也开始变得扭扭捏捏,急着找台阶下了。

刘邦曾亲口许诺要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这事有点可疑。因为日后再也没提这个茬了。据功臣表,项伯于汉九年身死,爵位传给其子刘雎,不久刘雎犯罪被拿掉爵位,如果项伯还有其他儿子,应该依汉初惯例将爵位转过去以铭记项伯之功,但没有发生,表示没别的儿子,就没传下去。那么刘邦是没有女儿嫁过去了。传说项伯有七个女儿,但刘邦的几个儿子都有名有姓,婚配也基本清楚,没项伯什么事。那么刘邦在鸿门宴前的许诺是信口开河,还是根本没这回事,一时也说不清。看来,刘邦成心忽悠项伯的成分不大,更可能的是信口开河惯了,汉人好大言嘛,而好大言的最早属性就是专给刘邦用的。项伯年纪也老大不小了,又是个老江湖,按说不应该被刘邦开出的空头支票给糊弄住,但他还是使出全部气力帮刘邦缓解与项羽的紧张关系。这里面可能有刘邦的人格魅力在起作用。刘邦的领袖气质在其未发达之前就有所显露。当时刘还是个乡村干部时,就天然成为了萧何、夏侯婴这些城里干部的核心,这些人为了维护刘邦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肯定刘邦举手投足间的王者长者风范令人心仪,也许正是这种风范迷倒了项伯,这个原本是来救张良的人,开始全力为刘邦周旋了。

鸿门宴上刘项只对了一句话,显然更多的对话没被记下来。那么,这些被省略了的对话是什么呢。根据刘邦实际得到封地的过程可以大致推测出一二。实际情况不可能只对了一句话,但更可能是刘邦唱独角戏的时候居多,也就是说他的话可能更多一些。都说了些什么呢?其内容无非两个方面,一是给项羽大灌迷魂汤,大力称赞项羽的盖世奇功;一是谦卑地说自己的成功纯属撞大运,这个关中之地的发落权非楚之上柱国、诸侯上将军项羽莫属,而自己呢,只要能有巴郡、蜀郡两地足矣。对于起先立足于打的项羽来说,这个转折的突然出现,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可能会一个劲地让刘邦喝酒。于是便有了刘邦逃席,张良谎称沛公不胜酒力之说。从事后的情况来看,项羽对刘邦的谦让极可能没有当场表态,其原因也在于没有准备。因为刘邦给出的条件已大大超过项羽的心理预期,对项羽太过有利了。项羽也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合适,于是才有了日后与范增的阴谋。这个阴谋不是什么贬义,而是两个人私下里嘀咕。嘀咕什么呢,即《项羽本纪》所说的“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从这个过程来看,项羽在酒席之上已觉得理不直气不壮,杀刘邦之说又从何谈起哟。为什么又会多出汉中一郡,这就是张良的功劳了。大概刘邦解除了危险之后,觉得自己提出的条件也过低了,这巴蜀岂是人呆的地方,更不要说他这个灭秦大功臣了。人之常情就是,落水要命,上岸要钱。刘邦面临灭顶之灾时,再低的条件都愿意接受,所以他是一步到位,一退到底,将条件提得低低的,低到连项羽都不好意思当场答应下来;一旦脱离了危险,就后悔自己放弃的利益也太大了。于是他通过张良运动了一番,为自己争取到了汉中一郡。《留侯世家》对此事记得很清楚:“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张)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这一来是因为汉中本就在刘邦掌握,这块地在秦孝公之前非秦所有,也可以看做为非秦地。如果硬要从刘手中拿出来分给其他人,估计其他人都不是刘的对手,这块地很快就会被刘邦夺回,这样反而助长了刘邦的领土野心。二来是如果把这块地给予秦降将章邯等人,则旧秦之地势力大增,可能就不会听话。还不如安抚刘邦,使其在旧秦之侧形成威慑力,使三个降将不敢有异动。当然,这些打算都是鸿门宴以后的事。这个结局只是证明了刘邦在酒席上只是要了巴蜀两郡,而不是日后的三郡。《汉书》记载的刘邦不满意这个局面,完全是误记。刘邦费了老劲才把汉中一郡争取到手,如愿以偿,怎么一下子又要杀要打。这个见于《汉书》为《史记》不载的内容很有影响,基本上影响了后人对此事是非曲直的判断。可能班氏见到一条司马迁没收的材料喜不自胜,就没有分析这个材料的合理性,也没想想为何司马迁不收这个。完全没道理嘛,与其他材料冲突太大。这个材料极有可能是刘邦为讨伐项羽而捏造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掩盖当初是刘邦自愿到巴蜀去的。否则自己接受的事又反悔,场面上不好看嘛。但不认真看书既非始于班固,更不止于班固。后世依班氏材料大发议论者不计其数。中国人即使在做学问时也会表现出不认真的特性。

酒席之上,范增指使项庄出来舞剑,拟击杀沛公于席间。此举动其实也将了项羽一军。因为这个节目事先没有安排,冒冒然来这么一着,其所含不良企图非常明显。项刘两造已摆酒言欢了,这算怎么一回事。这又是两个主角没有经历过的事,项羽不知所措也是正常的。应该说,项羽此时对范增的忠心有点感冒,这也太自说自话了吧,把这个大统帅放在什么地方了。但因此而责骂两人,似乎又很扫兴。这时项伯的拔剑起舞缓冲了危机。而樊哙 的突然出现,又是一个意料外的事。项羽问樊哙是什么人一事,可能是让自己摆脱尴尬局面之举。因为刘项两军数度联手作战,而樊哙几次都是战斗英雄,甚至可能是首席战斗英雄,他曾两度率先登上敌方的城楼,当时刘项两人是战场总指挥,对这些个捷足先登的场面一定印象深刻.因此说,项羽不认识他的可能性非常小。于是这一发问,更像是项羽想让樊哙救场的戏演下去。因为樊哙冒冒然闯进来肯定有话要说,而樊哙一旦开讲,那个项庄舞剑的把戏也自然而然地收场了。当然,樊哙慷慨激昂义正辞严的话完全是鬼话,因为这些话项羽已听项伯说过,并非实情,但可以用来表态过关,让项羽接受这种说法,双方都好下台。可能这里还牵涉到一个司马迁写作的笔法问题.日后,刘项在荥阳相持不下,项羽披挂出来挑战,刘邦也问身边的人,这个家伙是谁.后人有评价道,一句问话开文章门径,引发无穷遐思(大意如此).那么,项羽在鸿门宴上问樊哙这个家伙是谁,是否也有这层意思在其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文摘】【原创】千古谁识某某某的老祖宗

细收拾

刘邦的酒喝到半半拉拉就悄悄溜走,这个情况应该如何评价呢。菜九以为刘逃席一事不得分也不失分。本来刘邦这个酒就喝得很不是个滋味,离开酒席也应该是个合理的选择,但刘拿捏不准会有什么不利的后果,就问属下是不是该打个招呼。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这个危险巴拉的地方吃酒,还是早走早好,还辞行个什么劲。其实项羽当时已不打算再难为刘邦了,就是留下来喝酒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只不过从火并到言欢这个转折过大,就这么面对面地坐着喝闷酒无趣得很,也难过得很。刘邦的不辞而别,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如果刘邦去告辞,项羽或者会说,咱兄弟已有一年多没在一起吃喝了,急什么啊。但这话肯定也是口是心非,心里正巴不得早早结束会谈呢。何况项羽还要消化刘邦提出的条件呢。所以项羽根本就没有一点要追究刘邦逃席失礼失态的意思。

鸿门宴上刘项只对了一句话,仅仅这一句对话,项羽就把刘邦部给他通风报信的曹无伤给卖了。推敲这个对话,刘邦说得非常模糊,他在这个时刻绝对不会有任何指责项羽的意思,实际上是一个自责,指自己听信了小人之言而闭关不让诸侯入内一事。而因为项羽一下子把刘邦的话给听岔了,又因已知道刘邦决意归顺的底,便觉得先前准备火并一事太过绝情,也做了自责,只是这个自责的后果,是将曹无伤当了垫脚石,让自己下得台阶来。不自责也不合适,本来嘛,人家只是想把住胜利果实,怕别人来抢;你可是一下子就要抢走一切,还要要人家的命。后者的错显然比前者要大,且不可挽回。于是,项羽把曹无伤顶在头上,也可减轻一点责任。这一举动受到后人较多的指责。其实,在项羽并没打算与刘邦撕破脸的情况下,把曹无伤供出来,根本谈不上什么损失。他后来对刘邦的处置更像是忽悠后者。你不是取得了关中的支配权吗,那么巴蜀亦是关中,把你支到那里去,让你吃个哑巴亏。何况这还是你自己提出来的呢,更没什么好说的。但项羽供出曹氏时,这一切还没有发生。可能听了项伯的转达,及看到刘邦恭敬地来访,项羽一下子觉得自己此前做得太过了,脸上有点下不来。是呀,人家也是千辛万苦,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功劳,让自己省了不少劲。而自己情况不明,就准备一步做绝,真到了那一步,情何以堪。在这个面子上下不来的时候,有个现成的曹无伤,不把他拖下水分担一点岂不愚蠢之至。所以项羽对刘邦的答话,就有很大的为自己开脱的成分。在化解危机方面,这哥俩的处事方式非常相似,自责+委过于人。细分析一下,刘邦的意思是,这事是我的不对,都怪那些不懂事的小人尽出馊主意,造成现在兄弟失和,我有责任哪。刘邦这么一坦白,项羽也说了,我做得也不好,不过要不是你那个曹无伤说事,我也不会这么做啊。看来这两个人是要维持关系的,全是外人在捣鬼。是啊,原来两人关系很好,都结拜为兄弟了,怎么居然发展到都准备火并了。噢,原来是曹无伤这小子使得坏。所以项羽供出曹无伤很正常,而将曹无伤通风报信一节瞒过不说,才不合情理,毕竟在这万分尴尬的局面下,当局者都要过关嘛。刘邦过关的办法是放低身段,低声下气,出让利益;项羽显然不能如此丢份。怎么办,把曹无伤拿过来搪塞,得其所哉。刘邦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也有撒气的成分在内。因为无论曹无伤是否通风报信,只要刘想王关中,项羽及诸侯联军肯定不会答应,结果还是当不成,有没有曹无伤,结果都不会有什么两样。但一下子亲手把差不多吃下肚的胜利果实拱手让人,刘邦这个心里啊,怎一个痛字了得。这个曹无伤的死于非命,实实在在是自找的。司马迁引用古人的话说是“祸莫大于欲利”,看来这个曹无伤之死就是欲求利的结果。如果仅仅是想活命,双方打起来临阵投降也可以活下来嘛。其通风报信的目的,无非是想在事后从项羽阵营为自己谋个有利地位。谁知刘项两家之间的疙瘩并非解不开,而一旦战云消散,水落曹出,不死何之。

由 (明)趙南星所撰 、(清)仲弘道所增續、襄平郭金汤子坚父所订的《增定二十一史韻》四卷末卷《汉高祖一》记鸿门宴之事言人所未言,也非常精彩,现部分摘出,与各位分享,其曰:“天之造就真主,与真主之默契,天心岂寻常所测。若夫鸿门之会,其神通关目,节节快心,事事奇妙。最可异者,天于项王至亲中生一项伯,掩汉王之身;又于汉王至亲中生一樊哙,慑项王之怒。读至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令人心胆俱张。此时宜张良则有张良,宜樊哙则有樊哙。晏子曰,和如调羹,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其此日之君臣乎。”确实樊哙、项伯、张良的出现都各有其用处,基本上是堪堪地将那个万分尴尬又包藏祸机的场面应付了过去。因为即使项羽对置刘邦于死地没太大兴趣,但项庄的剑老在刘邦面前挥舞也不是个事情,而这个时候,项羽既处理不好项庄舞剑,真正伤着刘邦了,同样处理不好。樊哙突然出现,就中止了项庄的放肆,实际上也是帮了项羽的忙。刘邦喝着喝着就人喝没了,如果张良不出面解释,项羽对这个失态也不太好处理。他一下子得到了刘邦意想不到的让步,心里正乐着呢,总不能因此就再兴问罪之师。如不予理睬,刘项两家就难免结了个明疙瘩。所以,无论是刘邦方面的樊哙、张良,还是项羽方面的项伯,在帮刘邦的同时,都无形中帮了项羽的大忙。也只有双方都受益受用,这些行为才得以存立,事态才得以平稳收场,各得其所。

另外明人锺惺《史怀》卷五说此事亦甚有趣。沛公谢羽鸿门一事,其间机缘所凑合,有少一人不得,省一步不得者;节次所布置,有多一语不得,错一着不得者。项伯夜告张良,天送一项氏人与沛公及良用也;良入告沛公,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何其见事之捷,而入想之细科。从张良、樊哙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名不自意先入关,得见将军于此。谢羽词气,只合如是。却妙在入关秋毫无所犯,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等语,先向项伯讲明,传意于羽。後又留樊哙代为说脱,此处全然不露,盖谢羽只在平其气耳,一说事理便落第二义矣。此是古今应变解纷一大关目。太史公写一榜样示人,当细看之,益人智意。

家园 花顶——果然颇有新意
家园 与虎老师同花
家园 曹操认祖宗是曹参,为什么不是曹无伤?或者曹咎?
家园 eE8e8Fe9CeE4eB9e9DeE6eAEeB5

千古忽悠鸿门宴、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千古谁识曹无伤、鸿门宴教案完全批判、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

家园 老九回来了?
家园 不能算回来

经常搞不定,心情不好。积极性不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