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千古谁识某某某的老祖宗细收拾 -- 菜九段

共:💬8 🌺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原创】千古谁识某某某的老祖宗

细收拾

刘邦的酒喝到半半拉拉就悄悄溜走,这个情况应该如何评价呢。菜九以为刘逃席一事不得分也不失分。本来刘邦这个酒就喝得很不是个滋味,离开酒席也应该是个合理的选择,但刘拿捏不准会有什么不利的后果,就问属下是不是该打个招呼。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这个危险巴拉的地方吃酒,还是早走早好,还辞行个什么劲。其实项羽当时已不打算再难为刘邦了,就是留下来喝酒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只不过从火并到言欢这个转折过大,就这么面对面地坐着喝闷酒无趣得很,也难过得很。刘邦的不辞而别,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如果刘邦去告辞,项羽或者会说,咱兄弟已有一年多没在一起吃喝了,急什么啊。但这话肯定也是口是心非,心里正巴不得早早结束会谈呢。何况项羽还要消化刘邦提出的条件呢。所以项羽根本就没有一点要追究刘邦逃席失礼失态的意思。

鸿门宴上刘项只对了一句话,仅仅这一句对话,项羽就把刘邦部给他通风报信的曹无伤给卖了。推敲这个对话,刘邦说得非常模糊,他在这个时刻绝对不会有任何指责项羽的意思,实际上是一个自责,指自己听信了小人之言而闭关不让诸侯入内一事。而因为项羽一下子把刘邦的话给听岔了,又因已知道刘邦决意归顺的底,便觉得先前准备火并一事太过绝情,也做了自责,只是这个自责的后果,是将曹无伤当了垫脚石,让自己下得台阶来。不自责也不合适,本来嘛,人家只是想把住胜利果实,怕别人来抢;你可是一下子就要抢走一切,还要要人家的命。后者的错显然比前者要大,且不可挽回。于是,项羽把曹无伤顶在头上,也可减轻一点责任。这一举动受到后人较多的指责。其实,在项羽并没打算与刘邦撕破脸的情况下,把曹无伤供出来,根本谈不上什么损失。他后来对刘邦的处置更像是忽悠后者。你不是取得了关中的支配权吗,那么巴蜀亦是关中,把你支到那里去,让你吃个哑巴亏。何况这还是你自己提出来的呢,更没什么好说的。但项羽供出曹氏时,这一切还没有发生。可能听了项伯的转达,及看到刘邦恭敬地来访,项羽一下子觉得自己此前做得太过了,脸上有点下不来。是呀,人家也是千辛万苦,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功劳,让自己省了不少劲。而自己情况不明,就准备一步做绝,真到了那一步,情何以堪。在这个面子上下不来的时候,有个现成的曹无伤,不把他拖下水分担一点岂不愚蠢之至。所以项羽对刘邦的答话,就有很大的为自己开脱的成分。在化解危机方面,这哥俩的处事方式非常相似,自责+委过于人。细分析一下,刘邦的意思是,这事是我的不对,都怪那些不懂事的小人尽出馊主意,造成现在兄弟失和,我有责任哪。刘邦这么一坦白,项羽也说了,我做得也不好,不过要不是你那个曹无伤说事,我也不会这么做啊。看来这两个人是要维持关系的,全是外人在捣鬼。是啊,原来两人关系很好,都结拜为兄弟了,怎么居然发展到都准备火并了。噢,原来是曹无伤这小子使得坏。所以项羽供出曹无伤很正常,而将曹无伤通风报信一节瞒过不说,才不合情理,毕竟在这万分尴尬的局面下,当局者都要过关嘛。刘邦过关的办法是放低身段,低声下气,出让利益;项羽显然不能如此丢份。怎么办,把曹无伤拿过来搪塞,得其所哉。刘邦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也有撒气的成分在内。因为无论曹无伤是否通风报信,只要刘想王关中,项羽及诸侯联军肯定不会答应,结果还是当不成,有没有曹无伤,结果都不会有什么两样。但一下子亲手把差不多吃下肚的胜利果实拱手让人,刘邦这个心里啊,怎一个痛字了得。这个曹无伤的死于非命,实实在在是自找的。司马迁引用古人的话说是“祸莫大于欲利”,看来这个曹无伤之死就是欲求利的结果。如果仅仅是想活命,双方打起来临阵投降也可以活下来嘛。其通风报信的目的,无非是想在事后从项羽阵营为自己谋个有利地位。谁知刘项两家之间的疙瘩并非解不开,而一旦战云消散,水落曹出,不死何之。

由 (明)趙南星所撰 、(清)仲弘道所增續、襄平郭金汤子坚父所订的《增定二十一史韻》四卷末卷《汉高祖一》记鸿门宴之事言人所未言,也非常精彩,现部分摘出,与各位分享,其曰:“天之造就真主,与真主之默契,天心岂寻常所测。若夫鸿门之会,其神通关目,节节快心,事事奇妙。最可异者,天于项王至亲中生一项伯,掩汉王之身;又于汉王至亲中生一樊哙,慑项王之怒。读至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令人心胆俱张。此时宜张良则有张良,宜樊哙则有樊哙。晏子曰,和如调羹,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其此日之君臣乎。”确实樊哙、项伯、张良的出现都各有其用处,基本上是堪堪地将那个万分尴尬又包藏祸机的场面应付了过去。因为即使项羽对置刘邦于死地没太大兴趣,但项庄的剑老在刘邦面前挥舞也不是个事情,而这个时候,项羽既处理不好项庄舞剑,真正伤着刘邦了,同样处理不好。樊哙突然出现,就中止了项庄的放肆,实际上也是帮了项羽的忙。刘邦喝着喝着就人喝没了,如果张良不出面解释,项羽对这个失态也不太好处理。他一下子得到了刘邦意想不到的让步,心里正乐着呢,总不能因此就再兴问罪之师。如不予理睬,刘项两家就难免结了个明疙瘩。所以,无论是刘邦方面的樊哙、张良,还是项羽方面的项伯,在帮刘邦的同时,都无形中帮了项羽的大忙。也只有双方都受益受用,这些行为才得以存立,事态才得以平稳收场,各得其所。

另外明人锺惺《史怀》卷五说此事亦甚有趣。沛公谢羽鸿门一事,其间机缘所凑合,有少一人不得,省一步不得者;节次所布置,有多一语不得,错一着不得者。项伯夜告张良,天送一项氏人与沛公及良用也;良入告沛公,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何其见事之捷,而入想之细科。从张良、樊哙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名不自意先入关,得见将军于此。谢羽词气,只合如是。却妙在入关秋毫无所犯,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等语,先向项伯讲明,传意于羽。後又留樊哙代为说脱,此处全然不露,盖谢羽只在平其气耳,一说事理便落第二义矣。此是古今应变解纷一大关目。太史公写一榜样示人,当细看之,益人智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